彌賽亞——真正的希望?
他稱自己為摩西。他的真正名字已在歷史中湮沒了。公元第五世紀,他周遊克里特島各處,說服當地的猶太人相信他就是他們所期待的彌賽亞。這位摩西告訴克里特島的猶太人,他們遭受的壓迫、流放和被擄的情況很快便會過去了。當地的猶太人信了他。後來他們指望得著解放的日子來到,猶太人便在這位「摩西」帶領下抵達一個俯望地中海的海角。摩西告訴他們,他們只管跳下海裡去,海水自會在他們面前分開。不少猶太人遵囑而行。他們跳到海裡去,但海水卻沒有分開。很多人就此溺斃,其他的則被水手和漁夫救起。但事後人們卻找不到摩西,這位彌賽亞已消失蹤影了。
彌賽亞是什麼?這使人想起「救世主」、「購贖者」、「領袖」等字詞來。許多人認為彌賽亞是個使人懷持希望的人物。他深得跟從者的效忠,因為他應許要使人擺脫壓迫,重獲自由。人類歷史大部分都充滿壓迫,難怪多個世紀以來有不少這類的彌賽亞出現。(可參閱傳道書8:9。)不過,像那個自稱為摩西的克里特人一般,這些彌賽亞往往令跟從他們的人大失所望,為人帶來的只是災禍而非解放。
「這位就是彌賽亞君王!」公元132年,德高望重的猶太教教士阿吉巴·本·約瑟這樣稱呼西緬·巴爾·科克巴。巴爾·科克巴位高勢強,擁有一支雄兵。許多猶太人以為,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世界霸權之手,終止他們長期以來所受壓迫的人終於出現了。可是,巴爾·科克巴卻一敗塗地,成千上萬的同胞更因此賠上了性命。
在12世紀有另一位猶太彌賽亞出現,這次在也門。當地的哈里發(即統治者)請他提出一個標記去證明自己是彌賽亞。於是這位彌賽亞建議哈里發把他斬首,他會迅速復活而以此為證。哈里發一口答允——也門彌賽亞的故事就從此結束了。在同一個世紀,有個叫大衛·阿爾羅伊的人出現。他告訴中東的猶太人作好準備,隨他乘坐天使的翅膀飛返聖地。許多人相信他便是彌賽亞。巴格達的猶太人在房頂上耐心等候,雖然賊人趁機把他們的財物盜去,他們也滿不在乎。
在17世紀,薩瓦塔伊·塞比在士每拿興起。他向全歐各地的猶太人宣稱自己是彌賽亞。基督徒也有聽信他的。塞比應許為跟從他的人帶來解放——方法看來是任由他們隨便犯罪。他的親信奉行祕密祭神儀式、赤身露體、肆意行淫,甚至做出亂倫的敗行來。然後他們鞭打自己、在雪裡赤身打滾,或把自己埋在冰冷的土堆裡,僅露出頭來懲罰自己。後來,塞比來到土耳其,給人捉著,迫他歸信伊斯蘭教,否則便要喪命。結果,塞比歸信了伊斯蘭教。他手下許多虔誠信徒的希望就此破滅。即使如此,在隨後兩個世紀,有些人仍把塞比稱為彌賽亞。
基督教國也有各種各式的彌賽亞興起。在12世紀,有個名叫坦凱爾姆的人招來大批跟從者,整個安特衛普城均受其控制。這位彌賽亞自稱為神,甚至把自己沐浴的水賣給跟從者喝,作為聖禮!另一位「基督教」彌賽亞是16世紀在德國興起的托馬斯·閔采爾。他起來反抗當地的政府,並且告訴手下這便是哈米吉多頓。他曾應許用衣袖把敵人發射的炮彈接住。但結果是,他手下的黨徒慘遭屠殺,自己則被斬首。過去多個世紀,基督教國裡曾有不少這類的彌賽亞出現。
其他宗教也有自己的救世主。伊斯蘭教徒指望一位馬赫迪(即安拉引導的一位)為他們帶來一個公平時代。有些印度教徒聲稱自己是各個神祇的化身。《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雖然佛教並不提倡救世主的觀念,卻仍相信有一位未來佛彌勒。大乘的信徒相信這位彌勒會從天界臨凡,把忠心的信徒帶到極樂世界去。」
20世紀的彌賽亞
在這個世紀,人類比以前更亟需有個真正的彌賽亞。是故,許多人自詡為彌賽亞並不足為奇。1920、30和40年代,在非洲剛果,人們把西蒙·基班古及他的繼承人安德烈·「耶穌」·馬特斯瓦視為彌賽亞。這兩人現已死去,但跟從他們的人仍期待他們回來,為非洲帶來一個千禧年。
在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本世紀興起了「貨物崇拜」。奉行這種崇拜的人期望有一天,有船隻或飛機載著救主般的白人抵達,他們帶來財富及引進一個幸福的時代,屆時甚至死人也會復活。
工業國家也有它們的彌賽亞。有些是宗教領袖,例如文鮮明便自詡為耶穌基督的繼承人。他的理想是要結合手下虔誠的信徒,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以淨化世界。政治領袖們也曾試圖扮演彌賽亞的角色。阿道夫·希特勒便是本世紀最令人髮指的例子;這個魔王曾雄心勃勃、大言不慚地談及他要建立一個千年帝國。
照樣,政治哲學和組織也曾獲致彌賽亞的地位。例如,《美國百科全書》指出,馬克思-列寧的政治理念便含有拯救世界的意味。聯合國組織則普遍被視為達致世界和平的惟一希望。看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這個組織已取代了救世主的地位。
真正的希望?
以上簡短的討論清楚表明,與彌賽亞運動有關的歷史,大部分只是充滿錯覺、失望和妄想的歷史片段。難怪今日有很多人對寄望於彌賽亞一事冷嘲熱諷。
不過,在我們把這希望一笑置之之前,最好先獲悉這個希望的來源。「彌賽亞」一詞其實是個聖經詞語,希伯來文是馬什阿赫,意即「受膏者」。在聖經時代,君王和祭司有時以受膏的儀式接受委任,當其時有香油倒在當事人的頭上。因此,馬什阿赫 一詞對這些人適用。但也有些人受膏或奉派擔任特殊的職位,卻沒有實際經過受膏儀式。希伯來書11:24-26把摩西稱為「基督」,意即「受膏者」,因為他曾被選作上帝的預言者和代表。
聖經把彌賽亞的意思界定為「受膏者」。這個定義使聖經的彌賽亞跟上文提及的假彌賽亞截然不同。聖經談及的彌賽亞並非自封的,也不是由一群崇拜他們的人推選出來的。相反,他們的任命來自天上,來自耶和華上帝本身。
聖經雖提及過不少彌賽亞,但卻把其中一位提升到遠高於其他的。(詩篇45:7)這位彌賽亞乃是聖經預言的中心人物,也是聖經中最令人振奮的應許得以實現的關鍵。這位彌賽亞的確能夠解決我們今日所面對的種種難題。
人類的救主
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會以治本的方式解決人類的難題。我們的始祖亞當夏娃在靈體叛徒撒但的唆擺下反叛創造主。他們這樣行其實等於篡奪上帝的合法統治權。亞當夏娃想自行決定是非善惡。於是,他們捨棄了耶和華的仁愛統治和保護,結果使人類家庭陷於痛苦混亂的自治、不完美以及死亡中。——羅馬書5:12。
但耶和華上帝卻仁愛地在人類歷史的這個黑暗時刻向全人類提供一線希望。上帝向第一對人類叛徒宣布他的判決時,預告他們的後代會有一位拯救者。聖經把這位救世主稱為「種子」,他會把撒但在伊甸園所造成的可怕傷害除去。這個種子會傷「蛇」(即撒但)的頭,把他徹底鏟除。——創世記3:14,15,《新世》。
自古至今,猶太人一直把這個預言視為與彌賽亞有關。有好幾本《塔古姆》(猶太人在第一世紀普遍使用的阿拉米語聖經注疏)解釋,這個預言會「在彌賽亞君王的日子」獲得應驗。
無怪乎忠信的人從起初便殷切期待這個應許的種子(即救世主)。試想想亞伯拉罕的喜樂。耶和華告訴他,種子會出自他的家系,而且「地上萬國」——不僅是他的後代——都會藉著這個種子「得福」。——創世記22:17,18。
彌賽亞與政府
較後的預言把這個希望與賢明的政府相提並論。在創世記49:10,亞伯拉罕的曾孫猶大獲悉:「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顯然,這位「細羅」會施行統治——不是僅統治猶太人,而是統治「萬民」。(可參閱但以理書7:13,14。)古代的猶太人認為細羅便是彌賽亞。事實上,有些猶太《塔古姆》在這節經文裡用「彌賽亞」或「彌賽亞君王」一詞去代替「細羅」。
隨著受感示的預言越照越明,人獲悉更多與彌賽亞統治有關的事。(箴言4:18)在撒母耳記下7:12-16,大衛王——猶大的一個後代——獲悉種子會出自他的家系。不但如此,這個種子還會是個與眾不同的君王。他的寶座,意即他的統治權,會永遠長存!以賽亞書9:6,7支持這點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你能夠想像這樣的一個政府嗎?一位公平公義的統治者,他不但會建立和平的統治,而且他會統治直到永遠。這跟歷史上層出不窮的假彌賽亞有霄壤之別!聖經的彌賽亞絕不是個妄自尊大的領袖。相反,他是個世界統治者,擁有一切所需的能力和權柄,足以把世界情況徹底改變過來。
在目前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彌賽亞的希望無疑深具意義。人類比以前更亟需這個希望。既然人很容易懷有錯誤的希望,我們最好人人都仔細考慮以下的問題:拿撒勒的耶穌真的像許多人所信一般就是預告的彌賽亞嗎?下篇文章會討論這個問題。
[第6頁的附欄]
布洛克林有個彌賽亞?
在以色列,街上的招貼、告示牌和霓虹燈廣告牌最近出現了以下的標語:「要為彌賽亞的來臨作好準備。」這項耗資40萬美元的宣傳運動是由猶太教儀式派(哈西德派猶太人的一個極端正統派)發動的。在這個教派的25萬成員當中,有很多人相信他們的大拉比——紐約布洛克林的梅納赫姆·門德爾·施內爾松——便是彌賽亞。為什麼呢?施內爾松主張,彌賽亞會在這個世代來臨。據《新聞週刊》說,猶太教儀式派的要員堅稱,年屆90的拉比絕不會在彌賽亞來臨前死去。許多世紀以來,這個教派一直主張,每個世代至少會出現一個有資格作彌賽亞的人。在施內爾松的跟從者眼中,他看來便是這個具備資格的人,況且施內爾松也沒有指定任何繼承人。雖然如此,《新聞週刊》說,大多數猶太人卻不承認施內爾松是彌賽亞。據《新聞日報》說,跟他對立的96歲拉比埃利澤·沙赫更把他稱為「假彌賽亞」。
[第7頁的圖片]
由於相信克里特的摩西就是彌賽亞,許多人因此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