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3 8/1 21-25頁
  • 耶和華乃我自幼所賴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耶和華乃我自幼所賴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早期的屬靈興趣
  • 屬靈食慾增加
  • 在緬甸靈性不斷進步
  • 勇敢的見證人
  • 撤到印度去
  • 解禁經過
  • 返回飽受戰火蹂躪的緬甸去
  • 在澳大利亞定居
  • 耶和華供應我的一切需要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獻身耶和華以及傳道工作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5年
  • 專心仰賴耶和華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4年
  • 我親身體驗到耶和華是施行大事的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0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守》93 8/1 21-25頁

耶和華乃我自幼所賴

巴茲爾·察托斯口述

年代是1920年;地點是希臘美麗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阿卡迪亞山區。我臥病在床,奄奄一息,因為染上了當時正在環球各地肆虐的可怕西班牙流行性感冒。

每次教堂鳴鐘,我就意識到又有一個受害人喪生了。下一個會是我嗎?值得慶幸的是,我結果康復過來,但千百萬的人卻不然。當時我不過八歲大,但這個可怕的經歷我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早期的屬靈興趣

不久,外祖父去世。還記得葬禮過後,我和妹妹站在陽台上,母親走到我們跟前,看來想安慰我們。她平靜地說:「孩子,我們人人都會老,都要死的。」

母親的話雖然說來輕柔柔的,卻使我忐忑不安。我心裡想:『那太可悲了!太不公平了!』但母親接著所說的話使我和妹妹都開朗起來,她說:「主來到的時候,他會使死去的人復活,人也不再會死亡!」這段話給我多大的安慰!

自那時以來,我熱切渴望知道這個快樂的日子何時來到。我曾向許多人尋問,但沒有一個人能告訴我。看來甚至沒有人願意討論這個問題。

我接近12歲那年,有一天,僑居美國的伯父給父親寄來了一本書,書名是《上帝的豎琴》,是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我查看目錄,瞥見「主的復臨」一章,頓時眼前一亮。我興致勃勃地把書閱讀,可惜書裡並沒有提及基督復臨的年份。不過,書的內容卻表明這個日子不會很遠了。

不久,我開始上中學,於是全神貫注在自己的學業上。伯父不時從美國寄來《守望台》,而我也喜歡閱讀這些雜誌。每個星期天我都上主日學,那時,主教很多時會上前來跟我們交談。

某個星期天,主教氣沖沖地說:「有些遊客正在把異教書刊充滿了我們的城市。」接著,他拿起一本《守望台》,高聲喊道:「如果你們發現家裡有這樣的刊物,要把它們帶到教堂來,我要把它們通通燒掉。」

主教的語調本已令我心神不安,但他的報復精神使我更感驚惶。所以我沒有照他的吩咐去做。不過,我倒寫了封信給伯父,請他不要再把守望台刊物寄來。但我依然繼續沉思基督復臨的問題。

屬靈食慾增加

暑假到了,我把手提箱拿出來,好收拾衣服。這時,我發現箱底有三本守望台社印製的冊子。不知怎的,我以前竟沒有留意到,其中一本冊子稱為《死者在哪裡?》。

『這本冊子看來頗吸引人。』我心裡想。我雖然記得主教的警告,卻決定仔細讀讀這些冊子,希望找出它們的錯處來。我滿以為必定會有所發現。我拿起鉛筆,小心翼翼地展開搜索。出乎我意料,冊子的內容看來合情合理,頭頭是道。每項陳述都舉出經文加以支持,讓讀者可以親自查考聖經。

既然我們沒有聖經,我懷疑冊子列舉的經文是否被作者誤用了,一心要達成他自己的目的。我於是寫信給伯父,請他把一部整本的聖經寄給我。伯父立即把聖經寄來。我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了兩遍。雖然聖經裡有很多地方我並不明白,但我對但以理書和啟示錄卻特別感興趣。我渴望了解其中的預言,只可惜那時沒有人能夠給我幫助。

我在1929年離開學校。不久之後,在美國的伯父再次把《守望台》寄來給我。我越看越感興趣,於是請伯父經常把雜誌寄給我。我也開始向別人談及我從雜誌獲悉的未來希望。隨後,我的生活經歷到巨大的轉變。

在緬甸靈性不斷進步

舅父舉家移居緬甸。家人認為,如果我跟他們一起,也許會使我增廣見聞,甚至可能為我打開做生意的機會。東方向來是個令我著迷的地方,因此我也嚮往到東方去。在緬甸,我仍然不斷收到伯父寄來的《守望台》,不過,我自己卻從未遇見當時稱為聖經研究者的耶和華見證人。

有一天,我在《守望台》讀到一項宣布,有一套合共兩冊、稱為《光》的書出版,內容是解釋聖經的啟示錄的。此外我還獲悉,聖經研究者在緬甸的活動是由守望台社設在孟買的印度分社照料的。我於是立即寫信給印度分社索取《光》這套書,同時請他們把當地的聖經研究者派到緬甸來傳道。

這套書很快就寄來了。大約一週之後,有些緬甸本地的聖經研究者前來探訪我。我很高興獲悉,在緬甸的首都仰光,即我當時居住的地方,就有一小群聖經研究者。他們邀請我參加他們經常舉行的聖經研究班,還鼓勵我跟他們一起逐戶傳道。起初我有點猶豫不決,但很快我就愛上了這份工作,努力將聖經知識與佛教徒、印度教徒、回教徒,以及主流派的基督徒分享。

印度分社派了兩位全時傳道員(稱為先驅)到仰光來,他們是尤爾特·弗朗西斯和蘭德爾·霍普萊。他們二人原本來自英國,在印度服務了好幾年。他們給我很大的鼓勵。1934年,我受浸象徵我獻身事奉耶和華。

勇敢的見證人

後來,印度分社把更多先驅派到緬甸來,其中包括格羅第·高特文和羅恩·蒂平。他們二人在火車站從事探訪,跟站長悉尼·庫特交談。站長接受了若干書刊,並且把它們讀了一遍。他開始寫信給住在曼德勒的已婚姐姐戴西·德蘇扎。戴西也對那些書刊大感興趣,於是索取更多書刊。

戴西是個虔信的天主教徒;她性格剛毅、敢作敢為。她開始探訪鄰舍,把自己學得的事告訴他們。教區神父上門探訪她,問她為什麼不再上教堂。戴西指出,因為神父所提倡的主張,例如地獄永火,根本沒有聖經根據。

最後,神父問她說:「許多年來我一直告訴人有個烈火熊熊的地獄,現在我怎可能對他們說,根本沒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呢?如果我這樣做,就再沒有人會上教堂了。」

戴西回答說:「如果你是基督的忠實門徒,不論後果如何,你都要把真理教導人。」接著,她補充說:「要是你不願意,讓我來做好了!」她果然這樣做。

迪克和戴西,以及他們兩個較年長的女兒,與我同一時期在仰光受浸。三年後,1937年,我娶了他們的第二個女兒菲利斯。

撤到印度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侵緬甸。1942年3月8日,仰光淪陷。外僑被迫倉皇疏散。數以百計的人試圖越過森林,撤到印度去。有不少人死在途中。我恰巧認識負責撤退的軍官,弄到幾張從仰光開往加爾各答的貨輪船票,這是幾艘最後撤走的貨船其中一艘。對大家來說,要倉猝拋棄大部分財產離開家園,的確令人傷感。日軍在1942年至1945年間佔領緬甸。

我們抵達印度的時候,經濟相當拮据,而且當時找職業也並不容易。這使我們的信心受到頗大考驗。我遇見一名英國軍官,他給我介紹一份收入可觀的非戰鬥人員的工作。不過,這份工作需要我在軍事機構中服務。結果,憑著耶和華的幫助,我婉拒了這份工作,從而保全了基督徒的清白良心。(以賽亞書2:2-4)此外,我們也在其他方面感受到耶和華的仁愛援手。

我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定居下來。人如果要在當地找個地方居住,機會本可說是微乎其微,可是,我們卻在市中心找到一所寬敞的公寓。它有一間闊大的休息室,而且有自己的入口。在隨後幾年,這個房間權充耶和華見證人德里會眾的王國聚會所。1941年,印度當局把守望台社的出版物列為禁制品,因此我們無法再獲得聖經書刊供應。

解禁經過

1943年某個星期天,上德里各教堂做禮拜的人都收到一份傳單,是由13位來自不同教堂的教士聯名簽署的。傳單提出警告說:「德里居民要提防耶和華見證人」。教士們指控我們為了政治理由在印度遭受禁制。

我們獲得孟買分社辦事處的批准,迅速印製了一份傳單向人分發,把教士的陰謀揭發出來。既然我是會眾的主持監督,我的名字和地址就印在措辭嚴厲的單張底部。不久,警察找到我和瑪格列特·霍夫曼在分發單張,就把我們逮捕下獄。不過,我們很快就獲准保釋出獄。

後來,瑪格列特傳道的時候上門探訪到斯里瓦斯塔瓦爵士。斯里瓦斯塔瓦爵士在印度總督的內閣中是個頗有名望的要員。他熱烈款待瑪格列特。談話間,瑪格列特告訴斯里瓦斯塔瓦爵士,我們的書刊在印度遭受不公平的禁制。那天,瑪格列特還碰巧遇見來自馬德拉斯的國會議員。這位議員是到本地來出席議會的。瑪格列特向他提及我們的書刊遭受不公平的禁制,議員答應把這件事在議會上提出來。

那時,我在當地一間醫院裡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斯里瓦斯塔瓦爵士剛好受了傷,醫院當局差我給他做物理治療,看看是否對他的傷勢有幫助。斯里瓦斯塔瓦爵士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大家傾談的時候,我偶然提起霍夫曼小姐和我剛獲保釋出獄。我向他解釋,我們入獄是因為教士向政府施加壓力,基於政治理由禁制我們的聖經書刊,但其實我們是絕不參與政治的。我繼續說,我們的分社代表,埃德溫·斯金納,曾請求接見,希望解釋一下我們的立場,但卻遭當局拒絕。

數天後,斯里瓦斯塔瓦爵士告訴我:「詹金先生[對我們的工作表示反感的政府官員]幾天內就要退休了,他的職務會由弗朗西斯·米迪爵士接替。請斯金納先生來一趟,我會介紹他見弗朗西斯爵士。」

斯里瓦斯塔瓦爵士果然安排雙方見面。大家會面期間,弗朗西斯·米迪爵士對斯金納弟兄說:「我不能答應你什麼,但我會仔細審查一下這件事。」既然國會在數天之後就會開會,斯金納弟兄於是留下來等候結果。來自馬德拉斯的國會議員果然守信,在議會上仗義發言。他問道:「守望台聖經書社的出版物真的因為政治理由遭受禁制嗎?」

弗朗西斯·米迪爵士回答說:「不是,這個禁制令是根據預防理由頒發的,但現在政府已決定把它撤銷了。」

我們聽見這個消息感到多麼振奮!一週後,孟買分社辦事處收到通知,證實當局確已撤銷禁令。

返回飽受戰火蹂躪的緬甸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繼續受英國統治。數月後,我們十位見證人一同返回仰光去。能夠跟當地餘下來的幾名見證人重逢,令我們十分高興。當時緬甸舉國景況淒涼。各種公共服務,像電力、交通等,都沒有供應。我們向軍方購了一輛吉普車,盡量利用它來運送居民參加聚會。這些聚會是我們返回緬甸後隨即安排的。

有個感興趣的人給了我們一塊地。於是,我們藉著鄰近一帶善心的人的協助,建了一座面積頗可觀的王國聚會所。這個聚會所是用粗壯的竹杆建成,以排竹為牆,茅草為頂。1947年4月,當時的守望台社社長內森·諾爾和他的祕書米爾頓·韓素爾探訪仰光,他們曾在這個聚會所發表演講。當時整個緬甸只有19位見證人,但諾爾弟兄在新埃克塞爾謝劇院發表演講的時候,竟有287人出席!

在澳大利亞定居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當時大部分歐洲人覺得最好還是離境。我和菲利斯作過嚴肅的禱告之後,決定帶著女兒移居澳大利亞。我們在西澳大利亞州的首府珀斯定居下來。

我們再次離開緬甸,感到很難過,這回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時接獲當地弟兄姊妹的消息。我們很高興獲悉,王國工作在緬甸繼續穩定進步。

自1978年以來,有四年的時間,我們有特權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說希臘語的會眾中服務。這意味到我們時常要長途跋涉,因為在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裡,東西兩岸相距4200多公里。澳大利亞的氣候隨著各州而異,轉變相當巨大。因此不久之後,我的健康就出現問題,以致體力日衰。於是,我們再次在珀斯定居下來。我在珀斯44群會眾當中一群裡以長老的身分服務。

隨著時間過去,我的視力越來越弱,閱讀也就越來越困難。不過,我們雖然身體衰退,心卻依舊年輕。我們都懷著信心等候那快樂的日子來到;屆時所有敬畏耶和華的人都會看見他恩寵的日光照射,「其光線有醫治之能。[我]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瑪拉基書4:2。a

[腳注]

a 1992年12月13日,察托斯弟兄的生平故事正在撰寫的時候,他在死亡中沉睡了。

[第24頁的圖片]

1947年,我的家人與韓素爾弟兄和諾爾弟兄在緬甸合攝

[第25頁的圖片]

巴茲爾·察托斯與妻子菲利斯攝於澳大利亞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