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4 2/15 26-29頁
  • 聖母升天——上帝啟示的信條?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聖母升天——上帝啟示的信條?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信條的產生
  • 聖經其實怎樣說
  • 馬利亞——一個深具信心的女子
  • 馬利亞帶著肉身升天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看哪!我是耶和華的婢女!」
    信心的榜樣
  • 從馬利亞的榜樣,我們學到什麼?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 馬利亞是天主之母嗎?
    聖經問答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守》94 2/15 26-29頁

聖母升天——上帝啟示的信條?

聖母升天是千百萬羅馬天主教徒所虔信的道理。這個信條主張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帶著肉身升天。歷史家喬治·威廉·道格拉斯說:「童貞馬利亞升天或被提到天上的信條[久]已被奉為教會最重大的宗教節日,並且是年中最莊嚴的盛典之一。」

可是,天主教神學家承認,聖經並沒有論及馬利亞升天一事。事實上,很少天主教徒知道,曾有多個世紀的時間,這個深受他們擁戴的信條一直是個飽受爭議和激烈辯論的題目。那麼,天主教會究竟是怎會採納馬利亞升天這個信條的呢?a我們有理由將這個信條視作上帝的啟示嗎?問題的答案並非僅是理論而已,相反,這些答案對所有熱愛真理的人都具有深長的意義。

信條的產生

在耶穌死後的最初幾個世紀,馬利亞升天的觀念對基督徒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知道這件事實也許令你大感意外。天主教神學家讓·加洛在《羅馬觀察家報》寫道:「在最初,瑪利亞的死亡跟基督徒群體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然而,三位一體的主張成為教會的官方教義之後,馬利亞的角色亦隨之越來越受人重視。許多帶有頌揚性質的名稱,諸如「天主之母」、「無玷原罪」、「女中保」、「天后」等,都一一加於馬利亞身上。據神學家加洛分析,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早期傳統對馬利亞之死保持緘默的做法未能使那些認為馬利亞完美無罪、並渴望崇敬她的信徒感到完全滿意。於是,由流行的假想所促成的聖母升天主張遂告形成。」

大約在公元第四世紀,由所謂聖母升天會成員編寫的外典開始在民間流傳。這些經書就他們所假定的馬利亞升天一事作了若干毫無根據的論述。例如,有一部著作名為「天主的聖母之死」。人們一向認為這部經書的作者非使徒約翰莫屬。可是這部書很可能是在約翰死後差不多400年才寫成的。根據這部杜撰的記載,基督的使徒神奇地聚集在馬利亞面前,親眼目睹她醫好瞎眼的、耳聾的、瘸腿的。最後,正如以下所說,使徒聽見主耶穌對馬利亞說:「看,從今以後,你的寶貴軀體會轉移到樂園去,你的聖魂會在天上,在我父那超絕的光輝中,在那裡有聖天使的和平及歡樂,直到永遠。」

信徒對這樣的著作有什麼反應呢?聖母馬利亞主義的支持者勒內·洛朗丹解釋說:「反應因人而異。最輕信的人看見這個美麗故事的漂亮包裝,就不假思索地相信了。其他人則鄙視這些時常互相矛盾而又毫無根據的記載。」因此,聖母升天論經過了一番掙扎之後才獲教會官方接納。不過,教人困惑的是,好些地方的人將他們認為是馬利亞遺體的骸骨加以崇敬;這件事很難跟相信她的肉體已升到天上一事協調一致。

在13世紀,托馬斯·阿坎納斯像其他神學家一樣,認為不可能將聖母升天的道理視作一項信條,原因是「聖經沒有提倡這個道理」。即使如此,這個道理卻越來越受人歡迎。描繪馬利亞升天的畫像有增無已。不少著名的畫家,諸如拉斐爾、柯勒喬、提香、卡拉齊、魯本斯,都曾以此為題作畫。

直至最近,這個爭論仍舊懸而未決。據耶穌會會士朱塞佩·菲洛格拉西說,遲至本世紀上半葉,天主教學者繼續出版對聖母升天論「不利的研究報告和論文」。甚至有好幾位教皇,諸如利奧十三世、庇護十世和本尼狄克十五世,「對這個問題都懷著保留的態度」。但在1950年11月1日,教會終於採取了明確的立場。教皇庇護十二世宣布說:「我們界定聖母升天為天主所啟示的信條。無原罪聖母瑪利亞卒世童貞完成了地上生命的路程之後,身體和靈魂被接到天上,進入諸天的榮耀裡。」——Munificentissimus Deus。

馬利亞以肉身升到天上的信念已不再是天主教徒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接納的道理了。這個主張已成為教會的信條。教皇庇護十二世宣告,「如果有人……膽敢否認或對我們已界定的教義表示懷疑,他應該知道,自己仍未符合天主和天主教信仰的標準。」

聖經其實怎樣說

教會憑什麼理由採取這麼強硬的立場呢?教皇庇護十二世聲稱,聖母升天的教義「具有來自聖經的充分根據」。有些經文時常被人引用來證明馬利亞升天的道理。路加福音1:28,42是其中之一。這段經文論及馬利亞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主經》)聖母升天論的支持者認為,由於馬利亞「充滿恩寵」,她必定永遠不會被死亡所勝。既然馬利亞跟『自己的胎兒』一樣『蒙福』,她必然也享有與耶穌一樣的特權——包括升到天上去在內。你認為這樣的想法合理嗎?

首先,據語文學者說,「充滿恩寵」這句話的譯法並不精確。路加在希臘原文所用字詞的較準確譯法是「上帝所恩寵的」。因此,《呂振中譯本》將路加福音1:28譯作「蒙大恩的阿,恭喜!」我們沒有理由僅因為馬利亞蒙上帝「恩寵」,就斷言她帶著肉體升天。天主教聖經說第一世紀的基督教殉道者司提反也是蒙大恩的(或作「充滿恩寵」),但卻從沒有聲稱他帶著肉身升到天上去。——使徒行傳6:8。

但是,馬利亞豈不是蒙上帝祝福或寵悅嗎?不錯,但饒有趣味的一點是,在以色列的士師時代,一個名叫雅億的婦人也被稱為「在女子中是蒙福的」。(士師記5:24,《杜亥譯本》)顯然沒有人會辯稱雅億帶著肉體升天。除此之外,聖母升天這個見解是以耶穌帶著肉體升天的主張作為大前提的。然而,聖經說耶穌「在靈裡」「得存活了」或復活了。(彼得前書3:18,《呂譯》;可參閱哥林多前書15:45。)使徒保羅進一步說,「肉和血不能承受天主的國。」——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15:42-50,《主經》。

不錯,聖經的確論及一場為受靈所膏的忠心基督徒而設的屬天復活。可是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7清楚指出,這場復活要到『主臨在』時——意即這邪惡世代的末期——才告開始。在此之前,馬利亞跟其他成千上萬的忠心基督徒一樣,都在死亡中沉睡。——哥林多前書15:51,52。

馬利亞——一個深具信心的女子

請放心,我們以上的話並不是對馬利亞表示不敬。馬利亞無疑是個堪作模範的女子,她所表現的信心值得我們效學。她樂意接受成為耶穌母親這個責任重大的特權,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考驗和犧牲。(路加福音1:38;2:34,35)她跟約瑟合力以敬虔的智慧養育耶穌成人。(路加福音2:51,52)耶穌在苦刑柱上受苦之際,馬利亞在一旁陪伴著他。(約翰福音19:25-27)作為耶穌的忠心門徒,馬利亞順服地留在耶路撒冷,後來在五旬節經歷到聖靈的降臨。——使徒行傳1:13,14;2:1-4。

對馬利亞的歪曲看法非但沒有尊榮造物主,同時也對馬利亞不敬。聖母升天信條的用意在於鞏固馬利亞作為我們的代求者這個沒有根據的聲稱。可是,耶穌基督贊同這樣的主張嗎?剛相反,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約翰福音14:6,14;可參閱使徒行傳4:12。)不錯,惟獨耶穌基督——不是馬利亞——才能使我們與造物主和好。我們必須通過耶穌——不是馬利亞——來到賜我們生命的上帝面前,向他尋求「及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6,《新譯》。

接受關於馬利亞的這些事實也許使一些人感到為難。最低限度,這可能意味到他們必須要揚棄流傳已久的信仰及一向虔信的見解。可是,即使有時令人痛苦,真理至終卻『使人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耶穌說他的父要尋找那些「用心靈按真理」敬拜他的人。(約翰福音4:24,《新譯》)對誠懇的天主教徒來說,這樣行的確是個挑戰。

[腳注]

a 在天主教教義中,信條與簡單的要理不同,信條是經過主教特別會議或教皇「萬無謬誤的權威」正式制訂而成的「真理」。在經天主教會界定的各項教義中,聖母升天是最新近的一個。

[第27頁的附欄]

馬利亞有死去嗎?

馬利亞在據稱升天之前有實際死去嗎?在這個問題上,天主教神學家發覺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窘境。《新神學辭典》指出,「既然基督本身尚且沒有豁免死亡的特權,要將這項特權給予馬利亞是十分困難的事。」在另一方面,認為馬利亞確曾 死去也同樣引起難題。神學家卡莉·博雷森評論說,「原罪的刑罰就是死亡。但根據[「無原罪始胎」的教義],原罪對馬利亞是沒有任何影響的。」若是這樣,她為什麼要死亡呢?難怪教皇庇護十二世在確立聖母升天這個信條時,小心翼翼地避開一切有關馬利亞死亡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聖經的教訓絕不含有這種混亂。聖經從來沒有提倡——甚至沒有暗示——馬利亞是「無原罪始胎」的產品。剛相反,聖經表明馬利亞是個需要救贖的不完美的人。由於這緣故,耶穌出生後,馬利亞到聖殿向上帝獻上贖罪祭。(利未記12:1-8;路加福音2:22-24)馬利亞與其他不完美人類並無分別,她最後也死去。——羅馬書3:23;6:23。

這項簡明的真理與聖母升天信條所引起的種種無法解答的問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第26頁的圖片]

《聖母升天》,由提香繪畫(約1488-1576年)

[鳴謝]

Giraudon/Art Resource N.Y.

[第28頁的圖片]

生下耶穌之後,馬利亞到聖殿獻上贖罪祭,從而表明自己是個需要救贖的罪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