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4 3/1 4-7頁
  •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裡得享內心安寧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裡得享內心安寧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競爭精神的起源
  • 無需競爭也能成功
  • 怎樣保持內心安寧
  • 競爭是成功的要訣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 競爭的精神明智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 得救不是單靠行為,而是靠著分外恩典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5年
  • 第三章:在目前舊規制背後的靈(甲)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守》94 3/1 4-7頁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裡得享內心安寧

耶穌基督向使徒提出勸告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當時,使徒們正在爭論誰為大。使徒深知耶穌憎惡這樣的精神,因為耶穌從沒有鼓勵門徒勾心鬥角、互相傾軋,以此作為取得靈性進步的方法。——馬可福音9:33-37。

耶穌基督降世之前曾參與創造人類始祖的工作,所以知道人類始祖的結構是怎麼樣的。(歌羅西書1:15,16)第一對人類被造成有能力繼續進步,根本無需冷酷無情地互爭長短。人類不用拼個你死我活去決定誰為元首,也無需和動物互相殘殺以求適者生存。——創世記1:26;2:20-24;哥林多前書11:3。

競爭精神的起源

那麼,無情的競爭精神是怎樣在人類社會中大行其道的呢?人類歷史上第一宗謀殺案可以提供線索。人類始祖的長子該隱由於懷有競爭精神,結果造成了悲劇。該隱把弟弟亞伯殺了,因為上帝喜悅亞伯的祭物過於該隱所獻的。聖經說該隱「出於那邪惡者、而屠殺了他的兄弟」。——約翰一書3:12,《呂譯》;創世記4:4-8。

不錯,邪惡者魔鬼撒但不但始創了競爭精神,也盡力助長這種精神。撒但本是個天使,是上帝的兒子而享有很大的特權;可是,他卻貪得無厭而想得到更多。(可參閱以西結書28:14,15。)撒但引誘夏娃時,就把這種慾望表露無遺。他說夏娃吃了禁果「便如上帝」。(創世記3:4,5)的確,撒但想成為上帝一樣;他妄想與耶和華抗衡。想與上帝比高低的狂妄精神促使撒但反叛耶和華。——雅各書1:14,15。

競爭精神是有感染力的。在撒但引誘下,最初的人類家庭失去了上帝所賜的和平。(創世記3:6,16)自從反叛上帝以來,魔鬼撒但一直統治人類,而且竭力在人類當中助長競爭的精神。他甚至騙倒了無數男女,使他們以為,無情的競爭乃是成功的要訣。可是聖經卻解釋:「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雅各書3:14-16)撒但的確把人類的快樂和內心安寧完全奪去。

無需競爭也能成功

與撒但的勸誘剛相反,聖經提出一些無需競爭也得以成功的人物,其中的佼佼者是耶穌基督。耶穌雖然具有上帝的形像,卻從沒有想過要與上帝平等,反而取了奴僕的形像,來到地上。不但這樣,他還自甘卑微,存心順服,直至死而後已,且死在一條苦刑柱上。這種全無競爭精神的順服,結果為他贏得了上帝的嘉許。「所以,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立比書2:5-9)宇宙眾生所能成就的,還有什麼事比這更大呢?耶穌取悅天父,達到超越其他所有受造物的程度;他得以獲致這樣的成就,卻完全沒有表現任何競爭的精神。——箴言27:11。

天上無數的忠心天使也表現同樣的態度。身為天使長的耶穌降生為人,成為比天使微小一點,但天使卻樂意伺候他。顯然,天使從沒有想過要利用這個機會去篡奪耶穌的天使長地位。——馬太福音4:11;帖撒羅尼迦前書4:16;希伯來書2:7。

我們只要考慮一下天使對上帝旨意的反應,就更可以看出天使絕不喜歡競爭。上帝定意要把一些不完美的人大大擢升,使他們享有不死的靈體生命,還給他們權柄「審判天使」。(哥林多前書6:3)但天使們在為耶和華服務方面卻具有豐富的經驗,而且在成就善工方面能力比不完美的人高得多。即使這樣,天使仍快樂地為地上的受膏者效勞,從沒有嫉妒這些受膏者將要獲得的獎賞。(希伯來書1:14)天使這種不好競爭的優良態度,使他們得以在至高主宰耶和華的寶座前,日復一日地事奉他。

然後請想想那些不久會在地上活過來的上帝古代忠僕。亞伯拉罕在信心方面立下傑出的榜樣,以至聖經稱他為「信之人的父」。(羅馬書4:9,11)約伯則是堅忍的典範。(雅各書5:11)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他曾帶領以色列人重獲自由。(民數記12:3)關於信心、堅忍和謙和,在不完美的人當中,還有誰的榜樣比這些人所立的更好呢?可是,這些人的希望是要承受上帝王國在地上的產業。(馬太福音25:34;希伯來書11:13-16)像施浸者約翰一樣,他們會居於「天國裡最小的」成員之下。(馬太福音11:11)他們會對此表示不滿,堅稱自己在信心、堅忍或謙和方面跟那些承受屬天生命的人不相伯仲或甚至勝過這些人嗎?絕不會!他們會成為上帝王國治下生活在地上的快樂臣民。

今日的情形也一樣。跟沒有競爭精神的人相處會令人感到舒暢。上篇文章提及的保尾因為投機買賣黃金而債台高築,結果失去了一切家財。他的所謂「朋友」紛紛捨他而去。保尾的妻子開始跟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保尾由於為家人帶來很大痛苦,感到良心有愧,於是也出席見證人舉行的聚會。最後,他得以成功地把競爭的精神除去,更進而成為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現在他很高興周遭所見的盡都是基督徒朋友,一些在患難時樂意予以援手的人。

怎樣保持內心安寧

在一個冷酷無情、充滿競爭精神的社會裡,保持內心安寧往往絕非易事。我們最好留意,聖經譴責一切「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這些都是『屬肉體的行為』,是足以阻礙人承受上帝王國的。再者,這樣的事與競爭的精神息息相關,難怪使徒保羅勸戒加拉太的基督徒說:「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惹起競爭」,《新世》],互相嫉妒。」——加拉太書5:19-21,26。

保羅在信的上下文把克服自私競爭精神的要訣透露出來。他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拉太書5:22,23)聖靈所結的果子幫助我們把競爭精神從思想上除去。例如,請考慮一下愛這個特質。保羅解釋說:「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哥林多前書13:4-7)藉著培養愛,我們能夠把嫉妒根除。嫉妒是一股助長競爭精神的力量。聖靈所結的其他果子也能夠幫助我們把競爭精神的痕跡從心中和腦裡洗掉。事實上,若有任何要不顧一切勝過別人的念頭泛起,自制的果子能夠把這樣的念頭迅速打消!——箴言17:27。

可是,為了培養這些特質,我們必須讓上帝的靈作用在我們身上才行。我們需要恆切禱告,祈求上帝的靈幫助我們;藉著這樣做,我們促使聖靈在我們身上發揮有益的影響。(路加福音11:13)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時,他會賜給我們什麼?聖經回答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

這點在耶穌的使徒們身上足以見之。甚至在耶穌和使徒共聚的最後一晚,在他創立了主的晚餐之後,各使徒仍在爭論誰看來最大。(路加福音22:24-27)耶穌曾在不同的場合試圖糾正使徒們的思想,但可惜競爭的精神已深印在他們心裡。(馬可福音9:34-37;10:35-45;約翰福音13:12-17)可是,在這場爭論發生之後大約50天,使徒們獲得了聖靈,他們的態度就改變了。在五旬節那天,他們不再爭論誰該代表他們向好奇地聚集起來的群眾發言。——使徒行傳2:14-21。

基督徒會眾絕不是受人支配的。有一次他們必須處理一個有關割禮的問題,當日那個重要會議由雅各主持,而雅各在耶穌死時還未是個門徒。在基督徒會眾的治理機構舉行的這個會議上,沒有半點跡象顯示各使徒曾為誰該帶頭一事發生爭論。這個改變跟各使徒懷著競爭精神的日子實在有天壤之別!憑著聖靈的幫助,他們記起耶穌的教訓,同時開始領會這些教訓的含義。——約翰福音14:26。

我們的情形也一樣。憑著聖靈的幫助,我們能夠克服要勝過別人、把自己的成就建在別人的失敗之上的心理。這樣,我們便能夠得享出人意外的內心安寧。聖經向我們提出保證,魔鬼撒但——鼓吹競爭精神的罪魁——很快就會被囚在無底坑中而不能再肆虐。(啟示錄20:1-3)屆時,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會再存在。要是這樣,結果社會是否就無法進步呢?絕不然!人類會進至身心完美的地步,但不是通過彼此競爭,而是藉著耶穌把他的贖價祭物的價值應用在人類身上。——約翰一書2:1,2。

較早之前提及的圭之介創下了銷售汽車的最高紀錄,因此他一度享有世俗名成利就的光榮。可是,圭之介卻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他終於辭去職位。圭之介說:「現在,我的生活充滿真正的喜樂。」他看出耶穌一生真正成功的原因。今日,無論圭之介在上帝的普世會眾中從事什麼工作,他都尋得樂趣。這樣,他正努力為新世界的生活作好準備,因為屆時世上不會再存有任何競爭。你不妨到附近的王國聚會所參觀一下,花點時間跟耶和華見證人交往,這樣你便能夠親自體驗到這個新世界社會是怎樣的了。

[第7頁的圖片]

在上帝的新世界裡,人類社會會和平共處、通力合作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