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會有一天終止嗎?
只要你看過電視的新聞報導,你就不會對仇恨感到陌生。差不多每一天,我們都可以看見殘殺事件在這個世界所遺下的血腥痕跡。這些事件有個共同的誘因,就是仇恨。從貝爾法斯特到波斯尼亞,從耶路撒冷到約翰內斯堡,慘遭殺害的時常是無辜的旁觀者。
死難者跟攻擊他們的人通常素未謀面。他們的惟一「罪行」是他們也許屬於「另一方」。在恐怖的互相攻擊中,這些殘殺也許是為了報復先前對方的某宗暴行或某種形式的「種族清洗」。對雙方的仇恨來說,每次暴行都有如火上加油一般。
這些出於仇恨的駭人循環看來正與日俱增。家族的宿怨正在不同的部落、種族、和宗教群體間觸發鬥爭。仇恨有徹底撲滅的一天嗎?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白造成仇恨的原因,因為我們並非生來就會仇恨別人的。
撒播仇恨的種子
茲拉塔·菲利波維奇來自薩拉熱窩,這個波斯尼亞女孩子仍未懂得仇恨別人。她在日記裡以感人的口吻論及種族暴行說:「我不住地問,為什麼?為了什麼目的?究竟是誰的錯?我光是問,但得不到答案。……在我的女朋友當中,在我們的朋友和家人當中,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也有伊斯蘭教徒。……跟我們來往的都是好人而非壞人。這些好人當中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伊斯蘭教徒,就像在壞人當中也有這些人一樣。」
可是另一方面,許多成年人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們認為自己有充分理由要仇恨某些人。為什麼呢?
不公平。很可能仇恨的主要導火線就是不公平和壓迫。正如聖經說:「壓迫可使智者行事癲狂。」(傳道書7:7,《新世》)每逢遭遇不幸或被人欺侮,人很容易對欺負他們的人懷恨在心。他們的仇恨對象時常把整群人都包括在內;即使這樣行殊不合理,是「癲狂」的,他們也無動於衷。
不公平(無論是真實的還是假想的)可能是引起仇恨的主要原因,卻並不是惟一的原因。造成仇恨的另一個原因是偏見。
偏見。偏見往往源於人對某個族群或種族缺乏認識。有些人由於道聽途說、傳統的敵意,或者跟一兩個屬於某族群的人有過不愉快的經驗,就認定所有屬於該種族的人都有某些不良的特性。偏見一旦生根,就會蒙蔽人,使人看不出事實的真相。英國作家查爾斯·凱萊布·科爾頓評論說:「我們憎恨某些人,因為我們不認識他們;但我們不會認識他們,因為我們憎恨他們。」
在另一方面,政治家和歷史家可能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或國家利益而助長偏見。希特勒就是顯著的例子。格奧爾格曾是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他說:「納粹宣傳首先教我們要憎恨猶太人,然後要恨俄國人,然後要恨所有『跟帝國作對』的人。當時我是個青少年,人家告訴我什麼,我就相信什麼。後來我才發覺自己被騙倒了。」不論在納粹德國還是在別的地方,民族主義——仇恨的另一個根源——時常被人用作對某個種族或部落懷持偏見的正當理由。
民族主義、部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歷史家彼得·蓋伊在他所著的《養成仇恨之心》一書中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發生的事:「在不同效忠對象的爭鬥中,民族主義壓倒了其他要求人效忠的對象。沒有什麼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國的仇恨更能為十九世紀爆發的多場侵略文過飾非。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促成了一首戰歌的流行,稱為「仇恨的凱歌」。蓋伊解釋,在英國和法國,煽動仇恨的人編造了許多關於德國士兵強姦婦女和殺害嬰孩的故事。西格弗里德·沙遜是個英國士兵,他描述英國戰時宣傳的重點是:「看來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將德國人置諸死地。」
跟民族主義一樣,過度抬高某個族群可以挑起其他種族的反感。部落主義繼續在許多非洲國家引發暴力事件,種族主義仍然為害西歐和北美洲。另一個跟民族主義交融在一起的分裂因素是宗教。
宗教。世上有許多最難消解的衝突都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在北愛爾蘭、中東和其他地方,許多人由於所信的宗教而被人仇視。二百多年前,英國作家斯威夫特評論說:「我們有足夠的宗教影響使我們彼此相恨,卻沒有足夠的宗教影響使我們彼此相愛。」
希特勒在1933年告訴奧斯納布呂克主教:『對於猶太人,我只是執行天主教會在過去1500年來一直採取的政策而已。』大多數德國教會領袖都沒有對希特勒肆意殘殺猶太人一事提出譴責。保羅·約翰遜在《基督教歷史》一書中說:「教會把那些在遺囑中表示自己希望火化的天主教徒逐出教會,……但教會卻沒有禁止他們在集中營和死亡營裡任職。」
有些宗教領袖不是僅縱容仇恨而已——他們甚至將仇恨視為神聖。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時,雖然有好些天主教教士站在共和黨一方,教皇庇護十一世卻譴責共和黨『像撒但那樣仇恨上帝』。類似地,在內戰期間西班牙的首席紅衣主教戈馬聲稱,『除非訴諸武力,否則就無法和解。』
宗教仇恨一直沒有減退的跡象。1992年,《人權無分疆界》一書譴責希臘正教的教士煽動人民仇視耶和華見證人。該書引述了許多例子,其中一宗關於一個希臘正教教士起訴兩名14歲的見證人。罪名是什麼?他指控他們『企圖使他改變宗教』。
仇恨的惡果
在環球各地,仇恨的種子正透過不公平、偏見、民族主義及宗教被人播種和澆灌。仇恨所結的果實必然是惱怒、挑釁、戰爭和毀滅。載於聖經約翰一書3:15的話幫助我們看出事情的嚴重性:「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的確,無論那裡有仇恨,那裡的和平——若然還有——也是岌岌可危。
諾貝爾獎金得獎人埃利·維澤爾是納粹大屠殺的生還者。他寫道:「生還者有責任為所發生的事作證……你必須警告別人,這些事是可以 發生的,邪惡是可以爆發的。種族仇恨、暴力、偶像崇拜仍然方興未艾,日益猖獗。」火燒盡了會自行熄滅,但20世紀的歷史表明,仇恨是不會自行終止的。
仇恨會有一天從人的心裡根除嗎?仇恨是否總是對人有害,抑或事情還有積極的一面?讓我們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