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6 7/1 28-31頁
  • 誰有資格稱為「拉比」?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誰有資格稱為「拉比」?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摩西是個拉比嗎?
  • 效法夫子
  • 歷代拉比
  • 「你們不要稱為拉比」
  • 跟從典範
  • 猶太教詩班領隊學唱讚美耶和華的歌
    警醒!1973
  • 律法師的稱讚
    警醒!1972
  • 拉比
    洞悉聖經(上冊)
  •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6年
《守》96 7/1 28-31頁

誰有資格稱為「拉比」?

預料不到有這種情況的旅客相信很難準時抵達機場了。30多萬哀悼的人擠滿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數百名警察出動,設法指揮交通,維持秩序。《耶路撒冷郵報》形容這個「送殯行列的規模,一般來說,只有總統、君王、極權獨裁者的送殯行列才可以相比」。誰有本事得到這麼多人景仰,令以色列的首都癱瘓了幾小時呢?一個受人敬重的拉比。為什麼拉比的地位深受猶太人敬重和景仰呢?「拉比」這個稱呼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這個稱呼其實對誰適用?

摩西是個拉比嗎?

在猶太教中,摩西是最受人敬重的人物,他是以色列律法契約的居間者。虔誠的猶太人稱他為「『我們的拉比』摩西」。可是,聖經從沒有用「拉比」這個頭銜稱呼摩西。其實「拉比」這個稱呼從沒有在《希伯來語聖經》出現過。那麼,猶太人怎麼會這樣稱呼起摩西來呢?

根據《希伯來語聖經》,教導人民、向人民講解律法的責任和權柄落在亞倫的後代,利未部族的祭司身上。(利未記10:8-11;申命記24:8;瑪拉基書2:7)可是,公元前二世紀,猶太教暗裡經歷急劇的改變。從這個時候起,猶太人的思想受到深遠的影響。

論到這種屬靈上的轉變,丹尼爾·杰里米·西爾弗在《猶太教歷史》中寫道:「當時有一批不是祭司的抄經士和學者開始質疑祭司講解《托拉》[摩西律法]的特權。人人同意必需有祭司在殿宇服務。可是,為什麼只有祭司才有權講解《托拉》呢?」挑起猶太人質疑祭司權柄的是些什麼人呢?就是猶太教中一個叫法利賽派的新黨。西爾弗繼續說:「法利賽派學院的入學資格只求學業成績,不講[祭司門第]。這樣,他們引進了一個新黨做猶太宗教領袖。」

到了第一世紀,猶太人開始把法利賽派學院畢業的人稱為猶太律法導師,或猶太律法夫子。為了表示尊重,另一些猶太人開始把這些律法導師稱為「我的導師」,「我的夫子」,希伯來語就是拉比。

猶太人把這個新頭銜用來指猶太史上最偉大的導師摩西,於是這個新頭銜就有了無可置疑的法定地位。結果祭司的地位越來越不受人重視,而法利賽派的領導勢力反倒越來越大。這樣,摩西逝世1500多年以後就給人追封為「拉比」。

效法夫子

猶太人有時也用「拉比」(「我的夫子」)來稱呼他們所尊重的另一些導師,不過,這個詞卻通常用來指法利賽派的顯赫導師,「哲人」。殿宇在公元70年遭受毀滅後,祭司的權柄就實際終止了,法利賽派的拉比也順理成章做了猶太教的領袖。由於法利賽派的拉比沒有抗衡的對手,猶太教就漸漸形成了一個以拉比哲人為中心的宗教。

論到第一世紀這個轉變時期,多夫·茲洛特尼克教授評論說:「『伺候哲人』變得比鑽研《托拉》更重要。」猶太學者雅各布·諾伊內爾進一步解釋說:「『哲人的門徒』就是緊緊追隨拉比的人,他一心想學習《托拉》。……《托拉》不是憑著鑽研摩西律法學得的,而是憑觀察活哲人反映律法的一舉一動領悟出來的。教授律法,不光用說話,也用行為。」

《塔木德》學者阿丁·施泰因扎爾茨證實這點說:「哲人自己說:『人應該研究哲人的日常對話、戲言、閒談。』」人可以這樣做到什麼程度呢?施泰因扎爾茨說:「一個極端的事例是,據說有個門徒躲在他的偉大導師床下,要看看導師究竟怎樣跟妻子交歡。有人問起這個年輕門徒所作的調查,他說:『這就是《托拉》,值得研究。』拉比和門徒都接受這個研究方法。」

既然人要憑觀察拉比的舉止去學習《托拉》,他們所側重的就是拉比而不是《托拉》了。結果從第一世紀起,猶太教成了拉比宗教。人親近上帝,不再藉著上帝靈示人寫下來的話語,而是通過個人的仿效對象——夫子,拉比。於是,人學習的重心自然從受靈示的聖經轉移到拉比教導的口傳律法和傳統。從這個時候起,猶太教的經典,例如《塔木德》,都著重拉比的討論、趣聞、行為,而不著重上帝的說話。

歷代拉比

早期拉比雖然位高勢雄,卻不靠宗教活動為生。《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說:「《塔木德》的拉比跟……今天持有拉比頭銜的人截然不同。《塔木德》的拉比闡釋講解聖經和口傳律法,而且差不多總有一份維持自己生計的職業。只是到了中世紀,拉比才成為……猶太會眾和社區的導師、傳道人兼屬靈領袖。」

拉比開始接受薪俸的時候,有些人起來反對。12世紀名噪一時的拉比邁蒙尼德斯本身是個醫師,靠行醫為生。他猛烈抨擊這類受薪拉比。「[他們]私自規定個別的人和社區要向他們繳付固定數目的款項,並且使人愚蠢地相信,[在經濟上]幫助哲人學者和鑽研《托拉》的人既需要又恰當,於是《托拉》就成了他們的職業。但這一切全都錯了。《托拉》和哲人的話都絲毫沒有提過這樣的規定,也沒有證據支持這個做法。」(《密西拿評注》, 阿博特4:5)儘管這樣,後世的拉比並沒有理會邁蒙尼德斯提出的譴責。

現代的猶太教已經分裂成多個宗派,有改革派、保守派、正統派。很多猶太人已經重視別的事物過於重視宗教信仰和習俗。今天,拉比的地位大不如前。主要說來,拉比成了會眾任命的元首,是會眾所聘的專業導師和顧問。不過,在極端正統的哈西德派中,拉比所擔任的夫子和典範角色範圍更廣。

請留意,愛德華·霍夫曼在論哈西德儀式派運動的書中評論說:「早期的哈西德主義也強調,每個世代都有一個單一的猶太領袖,就是柴迪克[正義之人]。他是當代的『摩西』,學識淵博,對別人的忠誠更是無人能及。哈西德各派認為,他們的『雷比』[猶太意第緒語就是『拉比』]異常虔誠,所以甚至能夠左右全能者的旨意。拉比受到尊敬,不但由於他的啟示說理成了典範,也由於他的生活昇華(所謂『他怎樣捆鞋帶』),提升了人類的素質,間接開闢了一條通道通往上帝那裡。」

「你們不要稱為拉比」

創立基督教的耶穌是第一世紀的猶太人,當時法利賽派的拉比觀念開始瀰漫猶太教。耶穌不是法利賽派,也沒有進過法利賽派的學府,可是猶太人也稱他為拉比。——馬可福音9:5;約翰福音1:38;3:2。

耶穌譴責猶太教的拉比趨勢,說:「抄經士和法利賽派自行坐在摩西的座位上。……他們喜愛晚餐席上最顯眼的位置、會堂裡的前座,又喜愛人在市集廣場上向他們問好,稱他們為拉比。可是,你們不要稱為拉比,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導師,你們全都是弟兄。」——馬太福音23:2,6-8。

耶穌警告人提防教士和平信徒的劃分,當時這種觀念正在猶太教中形成。耶穌譴責他們不該把人抬高。他放膽宣告說:「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導師。」這一位是誰呢?

「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摩西,哲人自己把他稱為「我們的拉比」,不過是個不完美的人,也曾經犯錯。(申命記32:48-51;34:10;傳道書7:20)耶和華沒有舉摩西做最佳的榜樣,反而告訴摩西說:「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申命記18:18,19。

聖經預言證實這段話應驗在彌賽亞耶穌身上。a耶穌不但「像」摩西,而且比摩西大。(希伯來書3:1-3)聖經透露耶穌生來是個完美的人。耶穌跟摩西不同,他『沒有帶著罪』為上帝服務。——希伯來書4:15。

跟從典範

猶太人深入研究拉比的言行並沒有使他們跟上帝更親近。雖然不完美的人也可以立下忠信的榜樣,但是我們如果研究和仿效不完美的人的每項 行動,就不單學習他的優點,連他的錯誤和不完美也學習了。這樣,我們所崇敬的,是創造物而不是創造主了。——羅馬書1:25。

另一方面,耶和華確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典範。據聖經說,耶穌未降世為人以前是存在的。事實上,他是稱為「那位不能見的上帝的形像,是一切創造物裡的頭生子」。(歌羅西書1:15)耶穌在天上為上帝服務了很久,是上帝的「工師」,所以耶穌最有資格幫助我們認識耶和華。——箴言8:22-30;約翰福音14:9,10。

難怪彼得寫道:「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模範,要你們緊緊跟隨他的腳蹤走。」(彼得前書2:21)使徒保羅鼓勵基督徒要「定睛注視耶穌;他是叫我們得信心的首要代理者,也是使我們信心完美的那位」。保羅也解釋「智慧和知識的一切珍寶,都穩妥地藏在他裡面」。(希伯來書12:2;歌羅西書2:3)世上人類,不管是摩西還是拉比哲人,沒有一個配受人這樣注視。能夠讓人緊緊效法的,只有耶穌一位。上帝的僕人根本無需拉比這類頭銜;特別是,這個頭銜在現代的含義跟以往的已經大不相同了。配稱為拉比的,就只有耶穌一位。

[腳注]

a 要獲得更多資料證明耶穌就是應許的彌賽亞,可以參閱《世界終有一天沒有戰爭嗎?》(英語版冊子)第24-30頁,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28頁的圖片鳴謝]

© Brian Hendler 199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