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消息傳給更多人
我想到自己家鄉的人,發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只是在報章上讀到耶和華見證人這個組織。我覺得我們應該跟這些人取得聯絡,幫助他們認識耶和華見證人是怎樣的人,以及他們真正相信什麼。可是,我該怎麼辦才能幫助他們呢?我丈夫是個基督徒長老,他給我一些明智建議和指導。
我在《儆醒!》1995年1月8日刊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予人切合實際安慰的雜誌」。我從這篇文章獲得一個重要的提示。文章提及一位見證人的傳道活動,說:「她收集其他見證人家裡積存的過期《儆醒!》。然後,她想想哪些機構會對雜誌的某些題目特別感興趣,於是便前往探訪這些機構。」
在我丈夫的幫助之下,我很快就收集了幾百本舊雜誌。我從雜誌揀出一些討論不同題目的資料,適合給那些我打算探訪的人閱讀。
我從電話簿和公共檔案找出一些屬於社會服務性質的機構,例如,醫院、青年旅舍,私人療養院等,編成一個表。我把殯儀館經理、學校主任和輔導員、檢驗醫師、監獄和法院職員的名單記下來。我的一覽表也包括戒毒及戒酒中心的主任。關注環保問題、傷殘人士、戰時受害者、營養研究等機構。我也沒有忽視社會福利事務的官員和家庭活動中心的主任。
我該說什麼?
在探訪的時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向人清楚說明我的身分。然後我提及這次探訪只需幾分鐘就行了。
一旦見到機構的負責人,我會說:「我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可是,我來不是要討論宗教問題,因為我明白在辦公時間,這樣做是不適當的。」這個開場白時常使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然後,我會按照情形調整我所說的話。通常我會接著說:「我來探訪有兩個目的。首先是要向你們的機構所安排的工作表示感激。你們撥出時間和精力為大眾服務,我認為我們不應該把這種服務視為理所當然。你們所付出的努力無疑值得稱讚。」許多時這段話會令對方感到意外。
說到這裡,對方很可能想知道,我探訪的第二個目的是什麼。我繼續說:「我探訪的第二個目的是:我從這本國際發行的《儆醒!》雜誌選出一些文章,論及你們所推行的工作和所要處理的難題。我深信你會喜歡知道,一份國際報章對這些難題有什麼看法。我很樂意留下這些雜誌給你們閱讀。」對方時常表示很賞識我所作的努力。
出乎意料的好結果
我以這種方式上門探訪,一般人的反應都頗友善;在每17個人當中,大約只有一個人拒絕。我有許多經驗都顯示,這種探訪時常帶來出乎意料的好結果。
舉個例,我作了四次探訪,耐心等候對方接見之後,終於見到一位視學官。他是個非常忙碌的人。可是他很友善,跟我談了一會兒。我打算離去之際,他對我說:「我很欣賞你們所作的努力。我必定會細心閱讀你們雜誌的文章。」
另一次,我到地方法院探訪一位中年的主審法官。我進入他的辦公室時,他正在審閱檔案,有點不耐煩地抬起頭來望著我。
他粗聲說:「我接見人的時間只是星期二早上。在這個時間,我會回答別人的詢問。」
我立即回答他說:「請原諒我在你不方便的時候來探訪你,」我繼續說,「當然,我很樂意在別的時間再來。然而,我的探訪其實是屬於個人性質的。」
法官聽了我的話感到有點好奇。他以較溫和的聲調問我有什麼事找他。我再次說我會在星期二再來。
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對我說,「請坐,你有什麼事要找我?」
接著我們談了一會兒之後,他向我道歉他起初態度不很友善,因為他當時的確十分忙碌。
後來法官問我,「你知道耶和華見證人令我佩服的地方是什麼嗎?見證人緊守他們所堅信的原則。希特勒用盡一切方法迫使見證人放棄信仰,可是他們仍然堅決不參加戰爭。」
有一次,我們兩人進入一間辦公室,祕書認出我們來。行政祕書冷冰冰地對我說,「法官是從不 接見任何訪客的。」
我鎮靜地回答說,「他會願意接見我們的,因為我們是耶和華見證人。我們不是來請願的。而且,我們的探訪不會超過3分鐘。」當時我熱切地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使事情有好轉!」
祕書冷漠地回答說,「好的,我就試試看吧。」她離開了大約兩分鐘(我覺得彷彿過了兩年一般),再次露面時,辦公室主任跟在她後面。主任一句話也不說,帶著我們經過兩個房間,到他的辦公室去。
我們開始交談,他變得越來越友善。我們給他幾本《儆醒!》特刊,他很樂意接受。我們感謝耶和華給我們機會在這次探訪作了一個良好的見證。
回顧過去的許多好經驗,我更深深體會到,使徒彼得的確說得不錯:「我實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畏懼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上帝的旨意是要所有不同背景、不同言語、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有機會認識他對人類和地球所定的旨意。——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