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感激地領受豐厚的基督教產業
葛溫·古奇口述
我念書的時候唱過一首讚美詩,其中一句歌詞說:「耶和華偉大無比,寶座上滿有威榮。」我常常想道:「這位耶和華是誰呢?」
我的祖父母都是敬畏上帝的人。本世紀初,他們跟聖經研究者——即現今的耶和華見證人——密切來往。家父雖然事業有成,起初卻沒有把祖父母授予給他的基督教產業傳給三個兒女。
我哥哥名叫道格拉斯,妹妹名叫安妮。直至後來父親把《上帝的作為》和《上帝是誰?》這兩本冊子給我們看,我才知道耶和華是真神的名字。(詩篇83:18)我感到十分興奮!究竟什麼重新激發父親對真理的興趣呢?
1938年,各國紛紛備戰。父親看出人類根本沒有能力解決世上的種種難題。後來他從祖母那裡獲得一本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書,題目是《仇敵》。父親從這本書明白到,人類真正的仇敵是魔鬼撒但,也看出惟有上帝的王國才能帶來世界和平。a——但以理書2:44;哥林多後書4:4。
大戰爆發前不久,我們整家人開始出席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王國聚會所的地點是倫敦北部的伍德格林。1939年6月,我們到鄰近的亞歷山德拉音樂廳,聆聽一個題名為「政府與和平」的公眾演講,講者是當時的守望台社社長盧述福。盧述福在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禮堂發表演講,通過無線電轉播到倫敦和其他大城市去。演講進行期間,有一群暴民到禮堂搗亂;由於廣播的音質很清晰,我不禁四周張望,以為騷亂就在我們的音樂廳裡發生!
父親熱愛聖經真理
父親堅持每星期六晚上舉行家人聖經研讀。我們研讀的資料集中於次日《守望台》研究班所討論的聖經題目。我記得《守望台》1939年5月1日刊有一篇文章,談到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攻打艾城的記載。時至今天,這些資料在我腦海裡還記憶猶新,可見家人研讀使我對於聖經的記載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事實上,有關約書亞的記載令我十分著迷,我在自己的聖經裡查閱一切有關的經文。這樣的研究的確引人入勝。直至現在,我仍然覺得查考聖經充滿樂趣。
由於我經常把自己學到的真理告訴別人,聖經的教訓得以深印在我心裡。一天,父親給我一部留聲機,連同一張聖經演講的唱片;此外他也給我一本用來主持聖經研究的冊子,以及一位年長女士的地址。接著,父親吩咐我去探訪那位女士。
我問道:「我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所有東西都在這裡了,」父親答道,「你只要播放唱片,把冊子上的問題讀出來,然後讓住戶依照課文回答,接著讀出經文,就可以了。」
我依照父親的吩咐去做;就這樣,我學會主持聖經討論。我在傳道工作上經常運用聖經,對經文的了解也逐漸加深。
熬過戰爭歲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次年,我接受水浸禮,象徵我已獻身事奉耶和華。那時我才13歲。後來,我決定做先驅(全時的傳道員)。我在1941年離開學校,然後在萊斯特大會裡報名與道格拉斯一起從事全時傳道工作。
在隨後那年,父親本著基督徒的良心拒絕參與戰爭,結果被判入獄。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裡,我們做兒女的盡力協助母親料理家務。父親從監獄獲釋後,道格拉斯隨即被徵召入伍。當地一份報章的標題寫道:「兒子何以步父親後塵選擇坐牢。」這給我們一個作見證的好機會,向人解釋為什麼真正的基督徒不參與戰爭殺人。——約翰福音13:35;約翰一書3:10-12。
大戰期間,許多參與全時服務的見證人時常來探望我們。他們根據聖經跟我們作富於造就的交談,令我們十分難忘。這些忠信的基督徒弟兄包括巴爾弟兄和史勞德弟兄,他們現在都是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成員。我的父母十分慷慨好客,同時也教導我們表現同樣的精神。——希伯來書13:2。
隨時作好準備回答人
我做先驅之後不久,就在逐戶傳道時遇見希爾達。她氣忿忿地對我說:「我丈夫正為你們這類人在前線作戰!你們為什麼不為戰事出點力呢?」
我於是問道:「你對我正在做的事知道多少呢?你知道我的來意 嗎?」
她說:「這樣,你進來告訴我好了。」
我向她指出,現今許多人正因各種可怕的暴行而受苦,這些壞事往往是奉上帝之名而行的。我們正努力向飽受苦難的人提出真正的希望。希爾達留心聆聽,所獲悉的真理令她深受打動。結果,她成為我第一個穩定的聖經學生。在過去55年間,她一直是個活躍的見證人。
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我接獲新的先驅委派,到英國西南部的多切斯特鎮服務。這是我首次離開家人。我們的會眾人數不多,聚會地點是一家在16世紀建成的餐館,名叫「老茶屋」。我們每次聚會都要重新排好桌子和椅子。這個聚會地方跟我一向習慣的王國聚會所大為不同。然而,我們所獲得的靈糧卻是一樣的,基督徒同工之間的溫情也毫無差別。
後來我的父母遷到倫敦南面的坦布里奇韋爾斯。我於是遷回家人那裡,以便跟父親和安妮一起從事先驅工作。我們會眾的見證人數目從12人增至70人。社方於是請我們整家人搬到英國南岸的布賴頓去,因為那裡需要有更多王國宣揚者服務。許多熱心的見證人與我們整個先驅家庭一起從事傳道工作,耶和華也大大祝福我們的活動。結果,當地的一群會眾很快就分為三群了!
意外的邀請
1950年夏季,見證人在紐約楊基運動場舉行「神治國的擴展」國際大會,其中有850個代表來自英國,包括我們整家人在內。在大會期間,許多來自海外的先驅都獲得一份申請表,前往位於紐約南蘭星附近的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受訓。道格拉斯、安妮和我都各自獲得一份申請表!我還記得自己把填好了的申請表投進郵箱時想道:「我已經破釜沉舟了!我的去向會怎樣呢?」然而,我的決定是:「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不久,我接獲邀請在大會結束後留下來,加入第16屆基列訓練班;道格拉斯和安妮也接獲同一的邀請。我實在雀躍不已。我們都意識到自己可能被派到世上任何一個地區從事海外傳道工作。
我們整家人欣賞過豐富的大會節目後,父母倆——不錯,只有他們兩人——返回英國去。我們三兄妹跟他們道別後,就目送他們乘著「毛里塔尼亞號」輪船返回家鄉。當時大家都感到依依不捨!
海外傳道委派
第16屆基列學校總共有120個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些學生曾在納粹集中營熬過極其艱苦的歲月。由於我們的課程包括學習西班牙語,我們以為自己會被派到南美洲某些說西班牙語的國家去。可是,在畢業那天,我們獲悉道格拉斯被派到日本去,我和安妮則被派到敘利亞去。我們都大感意外。因此,我和安妮要學習阿拉伯語,雖然我們後來被改派到黎巴嫩服務,我們仍然要繼續學習這種語言。在我們申請簽證期間,喬治·沙卡謝里弟兄每週兩次教導我們學習阿拉伯語;沙卡謝里弟兄在守望台社服務,是《守望台》阿拉伯語版的排版員。
在基列的課程裡,我們曾學習有關聖經地點的資料;現在我們能夠實際到這個地區去,實在興奮不已!與我們同到黎巴嫩服務的還有:基思和喬伊絲·丘、埃德娜·斯塔克豪斯、奧莉芙·特納、多琳·沃伯頓,以及多麗絲·伍德。我們組成一個多麼快樂的海外傳道員家庭!當地一位見證人到海外傳道員之家教導我們學習當地的語言。在每天的阿拉伯語課程裡,我們一起練習簡短的傳道介紹詞,然後出去把所學到的實際應用在傳道工作上。
我們頭幾年的時間在的黎波里服務,當地設有一群會眾。喬伊絲、埃德娜、奧莉芙、多琳、多麗絲、安妮和我協助當地見證人的妻子和女兒,在聚會裡和傳道工作上作出參與。當時基督徒弟兄和姊妹仍然跟從當地的習俗,在聚會裡男女不會坐在一起;此外,基督徒姊妹也甚少參與逐戶傳道。然而,由於我們的阿拉伯語並不流利,在傳道工作上需要她們協助,因此我們鼓勵她們也參與這件工作。
後來,我和安妮被派到西頓這個古城,協助當地一群人數不多的會眾。此後不久,社方請我們返回首都貝魯特。那裡有不少亞美尼亞語的居民,他們也曾聽到聖經的真理;我們於是學習這種語言,以便在靈性上幫助他們。
新的工作委派
我離開英國之前結識了威爾弗雷德·古奇。他在倫敦的伯特利服務,是個熱心的弟兄,十分關心別人。威爾弗雷德曾在基列學校第15屆受訓,1950年在楊基運動場舉行的大會上畢業。他的海外傳道委派是到尼日利亞的守望台分社辦事處服務。曾有好一段時間,我們互通書信。1955年,我們一同到倫敦出席「勝利王國」大會,大會後不久就訂了婚。次年,我們在加納結為夫婦,然後一起回尼日利亞拉各斯從事海外傳道工作。
我在黎巴嫩跟安妮分手以後,她跟一位優秀的基督徒弟兄結婚。這位弟兄是在耶路撒冷認識聖經真理的。由於道格拉斯、安妮和我在不同的國家結婚,我們的父母無法出席我們的婚禮。可是,父母知道我們正喜樂地事奉耶和華上帝,所以十分放心。
在尼日利亞工作
拉各斯的分社辦事處有八個成員,我的委派包括清潔房間、預備膳食和洗燙衣服。在我看來,我不但得著一位丈夫,還即時得著一個大家庭!
威爾弗雷德和我學習用約魯巴語作傳道介紹詞,我們所作的努力得著美好的成果。我們曾跟一個年輕人研讀聖經,現在這個人有一子一女在尼日利亞分社服務。尼日利亞分社現時大約有四百個成員。
1963年,威爾弗雷德應邀到紐約布洛克林,參加一個為期十個月的特別課程。課程結束後,不料社方派他返回英國服務。當時我仍然身在尼日利亞,我只獲得14天的通知,就要到倫敦跟威爾弗雷德會合。我離開尼日利亞時百感交集,因為我在這裡工作得十分愉快,實在捨不得這個地方。我在海外從事了14年的服務,所以需要若干時間才能重新適應英國的生活。然而,我慶幸能夠跟年事已高的父母再次親密往來,有分照料他們。
王國希望扶持我
從1980年起,威爾弗雷德曾到多個國家作帶務探訪,我有幸隨行。我特別高興有機會再次探訪尼日利亞的弟兄姊妹。我們也探訪過斯堪的納維亞、西印度群島、中東,包括黎巴嫩在內。我每逢回想到快樂的往事,並看見從前的年輕人現已成為基督徒長老,就尤其 心花怒放。
1992年春,我親愛的丈夫去世,令我悲痛不已。他當時只有69歲。這個噩耗突如其來,令我大受打擊。我們共度了35年的幸福婚姻生活,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寡居的日子。然而,國際的基督徒大家庭給我莫大的幫助和扶持。我有不勝枚舉的快樂經歷可以回味。
我的父母在緊守基督徒的忠誠方面立下優良榜樣。母親在1981年去世,父親則在1986年去世。道格拉斯和安妮仍然忠心地事奉耶和華。為了照顧父親,道格拉斯和妻子卡姆返回倫敦。父親去世後,他們決定留在英國。安妮和她的家人現時在美國居住。我們所有人都感激上帝所賜的希望和屬靈產業。我們會繼續「仰望[耶和華]」,熱切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活著的人和他們復活了的親者得以團聚,永遠在耶和華的地上家庭裡並肩事奉他。——耶利米哀歌3:24。
[腳注]
a 關於家父恩內斯特·彼法爾的生平事跡,請參看《守望台》1980年9月15日刊。
[第23頁的圖片]
順時針、從左上圖起:
葛溫13歲的時候在埃菲爾德王國聚會所示範主持聖經研究
黎巴嫩的黎波里的海外傳道員家庭,攝於1951年
葛溫與已故丈夫威爾弗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