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是什麼?
「毫無疑問,《塔木德》是一部出類拔萃的文學巨著。」——《世界猶太百科全書》。
「[《塔木德》]是人類學術史上的偉大成就;它的結構精密,內容豐富,措詞精練,在過去一千五百多年,不少能人智士窮盡畢生精力鑽研它。」——雅各布 · 諾伊內爾,猶太學者兼作家。
「《塔木德》是[猶太教的]中央支柱,支撐著猶太人整個屬靈和學術生活的架構。」——埃丁· 斯泰因薩爾茨,《塔木德》學者兼拉比。
許多世紀以來,《塔木德》的確大大影響到猶太人的生活。可是,有些人的意見卻跟上述學者頌揚《塔木德》的話大異其趣;他們認為《塔木德》只是「一大堆晦澀難明的話」。有些人更指責它是魔鬼褻瀆上帝的工具。教廷曾多次下令審查和充公這本書,甚至把巨量的《塔木德》在歐洲的公眾廣場焚毀。
這部引起重大爭議的經書究竟是部怎樣的著作?何以《塔木德》能夠在眾多猶太著作當中獨樹一幟?編寫《塔木德》的原因是什麼?何以它對猶太教產生這麼重大的影響?它對不信奉猶太教的人有任何價值嗎?
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摧毀。在接著的150年期間,散布以色列各地的拉比學院急於尋找保存猶太傳統的新基點。他們討論林林總總的口頭傳統,把各部分合併起來;然後他們根據這些經過整理的條文,為猶太教定出新的規限和準則。這套律則指導猶太人在沒有聖殿的情況下,繼續天天過聖潔的生活。到公元3世紀初,猶大·哈-納西編撰《密西拿》;這部經書提綱挈領地把這個新的屬靈架構刻畫出來。a
《密西拿》是一本獨立的著作,並沒有引證聖經作為立論的根據。從討論方法及至所用的希伯來語形式,這本書都是別具一格的,跟聖經文本截然不同。《密西拿》所引錄的拉比主張支配著各地猶太人每天所過的生活。雅各布·諾伊內爾說得不錯:「《密西拿》的條文構成了以色列的憲法。……這些規條人人都要贊同謹守。」
但如果有人質疑,《密西拿》所援引的哲人言論是否真的像聖經教訓一樣有權威,拉比就有必要向人表明,《密西拿》裡「坦拿」(口頭傳統的教師)的主張是跟《希伯來語聖經》完全一致的。拉比不得不作進一步的注釋。他們覺得有必要向人清楚解釋,證明《密西拿》的確根源於上帝在西奈山賜給摩西的律法。拉比認為必須證明口頭律法和書面律法都具有同一的精神,同一的目的。《密西拿》並不是猶太教信仰的最高權威;它只是猶太宗教研討與辯論的一個新基礎。
編纂《塔木德》
一班稱為阿莫拉恩的拉比負起這個新任務。阿莫拉恩即是《密西拿》的「傳譯員」或「闡釋者」。每個學院的中心人物是一位顯赫的拉比。全年都有一小群學者和學生舉行研討。但最重要的會議則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亞達月和以祿月,兩個農務比較輕鬆的月份舉行,目的是要讓更多人能夠出席。
埃丁·斯泰因薩爾茨說:「學院院長是會議的主席,他坐在一張特別的椅子或坐墊上。他對面前排是重要的學者,包括他的同儕和成績優異的學生;其餘學者坐在這些人後面。……各人的座位都嚴格地按著階級[按各人身分的重要性]順序排列。」有人背誦一段《密西拿》,然後,他們把這部分資料跟坦拿所蒐集、但沒有納入《密西拿》的類似或附加資料作一比較。於是分析資料的程序就告開始:有人發問,然後他們把對立的論據逐一分析,務求在兩種主張之間找出一些內在和諧之點。他們也從《希伯來語聖經》尋找支持拉比主張的佐證。
雖然經過仔細安排,這些討論仍然十分激烈,有時甚至引起騷動。《塔木德》引述一個哲人的話說,拉比辯論時口裡爆出「火花」來。(胡林137下,《巴比倫塔木德》)論到會議的程序,斯泰因薩爾茨說:「發表演說的學院院長或哲人會就問題提出自己的解釋。在座學者通常會根據多方面的資料——例如其他評論家的意見,以及他們按照邏輯推理所得的結論——連珠炮似地向他提出問題。有些時候,辯論非常簡短,而且只限於對問題提出明確和決定性的答案。在其他場合,學者提出可供選擇的其他解答,結果引起大規模的辯論。」在座所有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問題在會中獲得澄清之後,就送到其他學院給學者審核。
然而,這些會議並非僅是就法規條文所作的沒完沒了的辯論。支配猶太人宗教生活的法規和條文稱為哈拉卡。這個希伯來詞語字根的意思是「去」,表示「人一生當走的路徑」。所有其他資料,例如拉比和聖經人物的事跡、箴言、信仰和哲學思想,都稱為哈加達。哈加達一詞來自希伯來語一個意思是「敘事」的字根。拉比辯論時把哈拉卡和哈加達交替使用。
莫里斯·阿德勒在《塔木德的世界》一書中評論說:「睿智的教師會打斷冗長、費勁的法律爭辯,把話題轉到較不吃力和較具啟發作用的話題之上。……因此我們見到,在這些討論中,傳說、歷史、當代科學、民間傳說、聖經評注、聖經人物的傳記、說教、神學,交織起來,所產生的東西,在那些不熟識學院情況的人看來,就好像雜亂無章的閒談一般。」但對學院的學者來說,所有題外的話都有其目的,而且是跟論題息息相關的。哈拉卡和哈加達可說是拉比學院建造新宗教架構所用的建築材料。
編製兩部《塔木德》
最後,主要的拉比學院從巴勒斯坦遷往提比里亞。其他的重要學院則設於齊波里、凱撒里亞和利達。可是日漸衰退的經濟情況,不穩定的政局,加上叛道基督教的壓力和迫害,促使許多猶太人遷徙到東部的另一個猶太人聚居地——巴比倫。
有多個世紀之久,許多學生從巴比倫來到巴勒斯坦的猶太學院,在著名的拉比門下攻讀。這些學生當中有一個名叫阿巴·本·伊博,又名阿巴·阿勒卡,意即高個子阿巴(後來簡稱拉巴)。拉巴在猶大·哈-納西門下攻讀之後,約於公元219年返回巴比倫。對巴比倫猶太社區的屬靈地位來說,這可說是個轉捩點。拉巴在蘇拉設立學院;當地有許多猶太人,但有學問的卻不多。拉巴的聲望吸引了1200個固定的學生在學院攻讀;每年猶太曆亞達月和以祿月,更有成千上萬人來聽他講學。跟拉巴同期的顯赫學者撒母耳在內哈迪亞設立學院。其他重要學院也紛紛在普貝迪塔和梅霍沙設立起來。
現在學生可以在巴比倫的著名學者門下攻讀,因此無須長途跋涉前往巴勒斯坦求學了。既然《密西拿》被人視為一部獨立的經典,這為巴比倫各學院的徹底獨立鋪了路。雖然巴勒斯坦和巴比倫各自形成不同的風格,學習方法也不一樣,然而兩地經常保持聯絡,加上不時交換教師,結果兩地的學院得以保持統一。
到公元4世紀末和5世紀初,巴勒斯坦猶太人的景況變得分外困難。叛道的基督教國勢力日大,不斷對猶太人加以禁制和迫害,最後,約莫在公元425年,政府下令解散猶太公會,同時取消納西(族長)的職位。由於這緣故,巴勒斯坦的阿莫拉恩合力編製了學院辯論的摘要,目的是要把有關記錄保存下來。這部著作在公元4世紀的後半部匆匆編纂完成,後世把它稱為《巴勒斯坦塔木德》。b
巴勒斯坦學院日漸式微之際,巴比倫阿莫拉恩的造詣卻發展到巔峰。阿巴伊和拉巴把辯論提升為複雜細緻的辯證,這種辯論形式後來成為對《塔木德》所作剖釋的典範。接著,蘇拉學院的院長阿希(公元371年-427年)著手輯集和編寫會議的總結。據斯泰因薩爾茨說,他編寫這些記錄的原因是「恐怕隨著時間過去,這大堆雜亂無章的口頭資料會被人忘記得一乾二淨」。
這一大堆資料並不是由一個人或甚至一代人就能夠輯集成章的。公元5世紀,阿莫拉恩學者時期在巴比倫結束;但編寫《巴比倫塔木德》的最後工作,卻延至公元6世紀才由一班稱為薩博拉恩的學者完成。薩博拉恩是阿拉米語,意思是「闡述者」或「持有意見的人」。這些最後的編寫人員把多個世紀期間積聚下來的拉比辯論整理修飾,為《巴比倫塔木德》創出獨有的風格和結構,跟以往的猶太著作大異其趣。
《塔木德》達成了什麼果效?
編寫《塔木德》的拉比想要證實,《密西拿》跟《希伯來語聖經》都出自同一來源。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呢?雅各布·諾伊內爾評論說:「表面的理由是要確立《密西拿》的地位。但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哲人本身的權威。」為了鞏固哲人的權力,《密西拿》的每一行,有時幾乎每個詞,都經過審核、質疑、解釋,並在某方面加以協調。諾伊內爾指出,這樣拉比「把《密西拿》的方向轉移了」。雖然《密西拿》原本是一部完整的著作,現在卻被人分成幾部分。在這個過程當中,《密西拿》的條文重新被編寫和界定。
這部新著作——《塔木德》,達成了拉比的目的。他們定出分析的規則,從而教導人用拉比的方式去思維。拉比認為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反映出上帝的觀點。結果,研究《塔木德》本身成了一種崇拜形式——以拉比們認為效法上帝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的思想。在後來的世代,他們打算用同樣方法去分析《塔木德》。這產生了什麼結果?歷史家塞西爾·羅思寫道:「《塔木德》……賦予[猶太人]一些使他們與眾不同的特徵,也給予他們異乎尋常的抵抗力和凝聚力。《塔木德》的辯證邏輯鍛鍊他們的才智,賦予他們……靈敏的思考力。……《塔木德》給中世紀飽受迫害的猶太人另一個避難所,……也給他們一個祖國;即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國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他們仍然能夠把這個祖國帶在身邊。」
在教導人認識拉比的思想方面,《塔木德》無疑發揮了很大力量。可是無論猶太人還是非猶太人,人人都面對的重要問題是,《塔木德》是否真的反映出上帝的觀點呢?——哥林多前書2:11-16。
[腳注]
a 如果想知道多點關於《密西拿》的發展和內容,請參閱《守望台》1997年11月15日刊「《密西拿》與上帝賜給摩西的律法」一文。
b 《巴勒斯坦塔木德》較流行的名稱是《耶路撒冷塔木德》。不過,這個名稱其實不大適當,因為在阿摩拉學者在世的大部分日子,猶太人是不准進入耶路撒冷的。
[第31頁的附欄]
兩部《塔木德》——兩者有什麼差異?
希伯來語「塔木德」的意思是「研究」或「學問」。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的阿莫拉恩學者專門研究、分析《密西拿》。兩部《塔木德》(巴勒斯坦和巴比倫)都作這種研究和分析,但兩者有什麼差異呢?雅各布·諾伊內爾寫道:「頭一部《塔木德》分析事實,第二部《塔木德》審核各種假設;第一部的內容囿限於與問題有關的範圍內,第二部則完全超越這些範圍。」
由於《巴比倫塔木德》編寫得較仔細和較完整,它的篇幅不但較大,而且思想和分析的手法也較深入、較透徹。每逢提到「《塔木德》」,通常所指的是《巴比倫塔木德》。許多世紀以來,人們研究和評述最多的正是這部《塔木德》。諾伊內爾認為,如果《巴勒斯坦塔木德》「是有分量的作品」,《巴比倫塔木德》就是「天才的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