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比家族是誰?
在許多人看來,馬加比家族時代,介乎希伯來語聖經最後幾卷書完成與耶穌基督來臨之間,就像個黑盒一樣。研究失事飛機的黑盒,能為發生的空難揭開若干端倪;同樣,我們仔細查究一下馬加比家族的時代——猶太民族經歷轉變的過渡時期——也能從中找出一些有用的資料。
馬加比家族是什麼人呢?在預告的彌賽亞來臨之前,他們對猶太教有什麼影響?——但以理書9:25,26。
希臘文化侵襲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一個廣大的地區,由希臘直到印度(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23年)。龐大的帝國使希臘的語言和文化得以廣泛傳播。亞歷山大手下的官員和士兵娶了殖民地境內的女子,結果促成了希臘文化與外地文化的融合。亞歷山大死後,他的王國被手下的將領瓜分。公元前2世紀初,以敘利亞為基地的希臘塞琉西王朝的安條克三世擊敗了管治埃及的希臘統治者托勒密,從後者手中奪取了以色列。以色列境內的猶太人在希臘統治之下受到怎樣的影響呢?
一位歷史家寫道:「猶太人不免要與希臘化的鄰居往來,更無法避免跟外地的同胞接觸,結果,吸收希臘文化和希臘思想就成了無可避免的事。……在希臘統治時期,吸一口氣也肯定會吸進一點兒希臘文化。」於是,不少猶太人採納了希臘名字,也或多或少習染了希臘的風俗和裝扮。不知不覺,同化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大。
祭司寡廉鮮恥
受希臘文化影響最大的猶太人是祭司。許多祭司相信,猶太教要吸收希臘文化,才能趕上時代。其中一個有這種看法的猶太人是耶孫(希伯來名字是約書亞),他是大祭司奧尼亞斯三世的弟弟。奧尼亞斯在安提阿之際,耶孫賄賂了希臘的官員。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為了想他們委任他去取代奧尼亞斯作大祭司。希臘塞琉西王朝的統治者安條克四世(公元前175年至公元前164年)很快就答應下來。過去希臘統治者從來沒有和猶太大祭司打過交道,但安條克需要軍費,也樂於見到一個更積極推廣希臘文化的猶太領袖。安條克答應耶孫的要求,給予耶路撒冷希臘城邦的地位。耶孫則建造了一座競技場以示回報,讓猶太青年在其中比賽競技,連祭司也參與。
耶孫背信棄義,別人也起而效尤。三年後,安條克收到也許不是祭司的墨涅拉俄斯更多的好處,就讓他取得大祭司的職位,於是耶孫只好逃亡。墨涅拉俄斯從聖殿的府庫中抽去了大量金錢來賄賂安條克。此舉受到當時流亡安提阿的奧尼亞斯三世所抨擊,墨涅拉俄斯於是派人把他殺死。
後來有流言傳出,說安條克已死了,耶孫隨即帶領1000名手下返回耶路撒冷,要從墨涅拉俄斯手上奪回大祭司的職位。安條克其實並沒有死;他聽聞耶孫的所作所為,也聽聞自己推廣希臘文化的政策受猶太人的叛亂所破壞,於是決意報復。
安條克的鐵腕政策
摩西·佩爾曼在他的著作《馬加比家族》中寫道:「雖然記錄並不詳盡,看來安條克當時已經認定,讓猶太人享受宗教自由是個政治錯誤。他認為耶路撒冷最近這次叛亂並非完全基於宗教理由,而是由於親埃及的情緒在猶地亞大為流行;這種政治情緒所以表現得如此危險,正是因為在安條克治下,只有猶太人要求在宗教上與外族保持相當大的距離,而且受到寬容。……他決定要終止這種情形。」
以色列政治家兼學者阿巴·埃班概括地報導隨後發生的事件:「在[公元前]168年和[公元前]167年,接二連三地,猶太人慘遭大屠殺,聖殿被搶掠,猶太教受禁制。行割禮變成了死罪,守安息日也是。最大的羞辱在公元前167年12月發生,當時安條克下令在聖殿裡建起一座供奉宙斯的祭壇,更命令猶太人要用豬肉為祭獻給希臘的神明。當然,猶太律法規定,豬肉是不潔的。」在這段時期,墨涅拉俄斯和其他希臘化的猶太人地位不變,繼續在污染了的聖殿中任職。
雖然許多猶太人都接納希臘文化,有一群自稱哈西德派(意即虔信者)的人興起,鼓吹要更嚴格地遵守摩西律法。平民百姓對希臘化的祭司深感不滿,於是越來越傾向於哈西德派。全國各地的猶太人都被迫接受異教風俗及獻上異教祭牲,否則就要判處死刑。這項發展引進了一段殉道時期。稱為《馬加比傳》的偽經載有不少男女老幼寧死不屈的事跡。
馬加比家族發動反擊
安條克的殘酷壓制迫使許多猶太人奮起維護他們的宗教。在耶路撒冷西北方的莫頂城(現今的盧德城附近),一個名叫瑪他提亞的祭司被召到城中心去。由於瑪他提亞在當地頗有名望,安條克的代表設法說服他參與異教的獻祭儀式。他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免他一死,同時又可以為民眾立個榜樣。瑪他提亞斷然拒絕,另一個猶太人卻上前打算屈從。瑪他提亞義憤填胸,於是奪過武器把那個人殺死。希臘士兵看見這個老人反應如此激烈,不禁目瞪口呆,沒有迅速反應。轉瞬間,瑪他提亞把希臘官員也殺死了。希臘軍隊來不及反抗,瑪他提亞的五個兒子和城裡的居民就把他們也制服了。
瑪他提亞大聲喊道:「熱愛律法的人,來跟隨我吧。」為免遭受報復,他和兒子逃往山區去。他們起義的消息傳出去之後,許多猶太人(包括不少哈西德派的人)都前來歸附。
瑪他提亞任命兒子猶大掌管軍事。也許由於猶大驍勇善戰,他被冠以馬加比的稱號,意即「錘子」。瑪他提亞和他的眾子合稱為哈斯蒙王朝;這個名字可能源自哈斯蒙城,也可能源自同名的父祖。(約書亞記15:27)但因為猶大·馬加比在起義時期擔任主要角色,整家人於是合稱為馬加比家族。
收復聖殿
在起義的第一年,瑪他提亞和兒子組織了一支人數不多的軍隊。希臘軍隊屢次在安息日攻擊哈西德派的士兵,他們雖有還擊之力,卻不願違反安息日的律法,結果慘遭屠殺。當時被視為宗教領袖的瑪他提亞決定容許猶太人在安息日自衛。這個決定不單為起義注入新活力,也為猶太教開創新例,容許宗教領袖根據形勢變化修改猶太律法。《塔木德》在以下條文中反映出這種新趨勢:「讓他們褻瀆一個安息日好了,好讓許多安息日得以保持神聖。」——約馬篇85下。
猶大·馬加比在年老的父親死後,成為眾望所歸的義軍領袖。他知道無法在正面交戰中擊敗敵人,於是創出類似現代游擊戰的新戰術。他選擇在安條克的軍隊無法以慣常方法自衛的地區痛擊對方,因此在連場戰役中,都能打敗人數遠多於自己的敵軍。
面對內部勾心鬥角和羅馬勢力的崛起,塞琉西王朝的統治者無暇加緊執行反猶政策,猶大於是乘機直搗耶路撒冷。公元前165年12月(也許是公元前164年),他手下的軍隊攻佔聖殿,潔淨殿裡的器皿,然後重新加以呈獻,時間剛好是聖殿遭褻瀆後整整三年。自此以後,猶太人每年都在獻殿節,又稱奉獻節,記念這件大事。
政治壓倒崇拜
至此起義目的已經達到,對猶太教的壓制已經解除,聖殿的崇拜和獻祭都恢復過來。哈西德派自覺是功成身退之時,於是離開猶大·馬加比的軍隊,各歸故里。不過猶大還有其他野心。他手下既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何不用來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王國呢?引發這場起義的動力本來源自宗教,現在卻換上政治理由,結果鬥爭延續不斷。
猶大·馬加比為了爭取支持,助他抵抗塞琉西王朝的虐政,於是和羅馬訂立盟約。雖然他在公元前160年的一場戰役中陣亡,他的兄弟仍然繼續鬥爭。在猶大的兄弟約拿單斡旋下,塞琉西王朝的統治者同意委任他作猶地亞的大祭司兼統治者,但塞琉西王朝卻保留宗主權。後來敘利亞人施計,約拿單受騙被俘,死於非命;他的兄弟西緬,也就是馬加比兄弟的最後一員,取代了他的位置。西緬掌權期間,塞琉西王朝的統治結束(公元前141年)。西緬再次與羅馬結盟,猶太人的領袖也接受他作統治者和大祭司。獨立的哈斯蒙王朝終於在馬加比家族的手上建立起來。
馬加比家族在彌賽亞來臨之前把聖殿裡的崇拜重建起來。(參看約翰福音1:41,42;2:13-17。)但希臘化的祭司破壞了人民對祭司的信任,在哈斯蒙王朝治下,對祭司的信任更進一步動搖。真的,由熱中政治的祭司取代大衛王系的忠信君王施行統治,並沒有為猶太人民帶來真正的幸福。——撒母耳記下7:16;詩篇89:3,4,35,36。
[第21頁的圖片]
猶大·馬加比的父親瑪他提亞喊道:「熱愛律法的人,來跟隨我吧」
[鳴謝]
Mattathias appealing to the Jewish refugees/The Doré Bible Illustrations / Dover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