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0 5/8 13-16頁
  • 第10部分:公元前537年以降——仍然等待彌賽亞來臨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10部分:公元前537年以降——仍然等待彌賽亞來臨
  • 警醒!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堅守彌賽亞來臨的希望
  • 失職的牧者和宗教分裂
  • 沒有聖殿、沒有祭司的猶太教
  • 海外猶太人所懷的彌賽亞希望
  •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亮光來臨,黑暗時代終止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6年
  • 耶穌為什麼受人反對?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4年
  • 千禧年希望的起源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5/8 13-16頁

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0部分:公元前537年以降——仍然等待彌賽亞來臨

「如果將來沒有希望,民族自決不過是個口號而已。」——約翰甘迺迪,美國第35屆總統

猶太人在巴比倫被擄七十年的時期已經結束了!巴比倫的征服者,波斯王居魯士,釋放猶太人返回故土。但回到應許之地(公元前537年)以後,他們的憧憬——再次成為自由的國家而享有民族自決權——卻沒有實現。他們沒有君王去統治他們,總督的政治權威不久就被大祭司的宗教權威所凌駕,以致一般人把大祭司視為國家的元首。

堅守彌賽亞來臨的希望

據《簡明猶太教百科全書》透露,彌賽亞的觀念便是在這段時期中形成的。人們認為彌賽亞「是未來的理想君王,他不僅是另一位『受膏的』統治者而已,反之,這位統治者會毀滅以色列的仇敵,並且建立一個和平、完美的全盛時代。」

在公元前第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猶太,把猶太人置於他的統治之下。雖然亞歷山大的帝國的確對猶太人的國家、文化和宗教產生極大影響,他卻顯然不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

亞歷山大死後,巴勒斯坦仍在希臘人掌握之中,首先隸屬於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來又轉而隸屬於敘利亞的塞琉西王朝,兩者都是亞歷山大的繼承者所建立的。隨著希臘人的影響力日強,猶太人當中的顯要和貴族階級開始認為猶太的傳統和習俗已經過時。在這方面帶頭的是多比亞家族,他們在塞琉西王朝的安條克四世(即伊皮法尼)在位時(公元前175-164年)擁立墨涅拉俄斯為大祭司,而墨涅拉俄斯看來是多比亞家族的成員。雖然墨涅拉俄斯並非出自所羅門聖殿大祭司撒督的傳統祭司家族,他仍被立為大祭司。後來希臘人的勢力非常強大,以至猶太人的宗教慶祝被定為非法,聖殿也改為希臘人的神殿!

公元前167年,猶太祭司瑪他提亞和他的五個兒子——通常稱為馬加比人或哈斯摩人——率眾反叛。馬加比人的反叛原本屬於宗教性質,但不久就變成猶太民族自決的政治鬥爭。公元前165年,他們奪回聖殿,再度舉行奉獻禮。今日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依然每年慶祝那為期八天、稱為再獻聖殿節的燈火節日。但彌賽亞依然未見出現。

失職的牧者和宗教分裂

猶太的《圖解聖經百科全書》評論說:在這段時期,「不但在屬靈和社會方面領導人民的權柄落在祭司們手中,而且祭司團在耶路撒冷構成了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勢力最大和最富裕的階級。」成為新興貴族的祭司們對牧養的職責變成如此疏忽,以至有一群不是祭司的人開始代替祭司去解釋律法和執行裁判。這群人稱為文士,他們善於為意圖取巧的人找出律法漏洞。

在同一段時期,猶太教分裂成許多互爭雄長的派別。法利賽人的主張是,上帝賜給以色列人一套雙重的律法,部分是書寫下來的,部分是口傳的。根據口傳律法,他們在傳統的大祭司家系中斷之後仍承認大祭司家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撒都該人卻否認有口傳律法存在,並且聲稱只有撒督的嫡系子孫才能作大祭司。

「法利賽」這個名稱所出自的詞語意思是「分離」或「區別」。有些人說這個名字是反對者首先採用的,目的是要標明他們是異端。有些人則聲稱這個名字所指的是他們自居於「與別不同」的地位,自認與被他們視為不潔的安哈阿列(῾am ha·᾿a΄rets[屬土之人])有所區分。法利賽人在遵行書面和口傳律法方面都極端自以為義。撒都該人對書面律法的態度也同樣嚴格,但據猶太作家科恩費爾德(Gaalyahu Cornfeld)聲稱,這樣行可能「並非出於任何特殊的宗教感情,而是作為政治武器與法利賽人所操的立法權柄對抗。」

另一個宗教團體,艾賽尼派(Essenes),看來是在同一時期組成的。他們摒棄和拒絕參加在聖殿舉行的宗教儀式和獻祭,但卻嚴格地遵守律法。他們在許多方面與法利賽人類似,並且同樣屈服於希臘人的影響之下而採納了靈魂不死的信仰。

這個宗教團體的成員數目也許不超過4000人,全部是成年男子,其中不少是獨身的。他們散居於巴勒斯坦各處孤立社區的公共住宅中。《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論及他們據稱奉行的非戰主義,說他們「很可能與現代的耶和華見證人相若」。但艾賽尼派顯然沒有像今日耶和華見證人一般真正嚴守中立。猶太的《圖解百科全書》聲稱,艾賽尼派「在反叛羅馬人的鬥爭中英勇作戰,當時有些領袖甚至是出自該教派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提及其中一個將領——稱為「艾賽尼派約翰」——在公元66年的反叛中率領猶太人作戰。

1947年出土的「死海抄本」提供不少關於庫姆蘭教派的資料,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教派可能便是艾賽尼派。有些人聲稱施浸者約翰與耶穌均屬於這個教派,或至少受其影響,但《新大英百科全書》論及這件事說:「有些重要論據……顯示這項假設是不確的。」「在庫姆蘭教派和施浸者約翰之間有不少基本上的分歧。……在該教派的見解與耶穌的傳道工作、他所傳的拯救信息、他對上帝旨意的了解之間……特別與耶穌所提倡的愛的誡命、他與眾人和社會遺棄者的交往等方面,兩者之間有極大的歧異。」

其實,猶太教的每個教派都反對施浸者約翰和他宣稱是彌賽亞的那一位。約瑟夫斯聲稱,他們非但不相信約翰的信息,許多祭司甚至轉去投身奮銳黨,一個極力主張民族自決的猶太革命團體。有幾十年之久,反對羅馬人在公元前63年取代希臘人去統治猶太的革命團體不斷從事恐怖活動。最後在公元66年,猶太人公開反叛。此舉導致猶太聖殿被毀與祭司制度中斷。彌賽亞來臨的希望遂更加渺茫了。

沒有聖殿、沒有祭司的猶太教

在此之前幾個世紀,也許在猶太人被放逐到巴比倫之際或稍後的時期,猶太人大力強調獲得律法知識的重要。稱為猶太會堂的訓導中心紛紛建立起來;在此之後,人們只在特別場合和打算獻祭時才上聖殿。因此,到公元第一世紀,在猶太會堂中從事崇拜是頗為常見的事。聖殿在公元70年被毀之後,一般人看來都認為聖殿已被猶太人會堂取而代之了。

這時祭司制度已不存在,受人重視的乃是稱為拉比(意即夫子)的律法師。撒都該人大勢已去,有等於無,艾賽尼派亦銷聲匿跡,因此法利賽人遂以惟我獨尊的導師姿態出現。希伯來聯合學院的里夫金(Ellis Rivkin)解釋他們所操的影響力說:「法利賽人的口傳律法產生了密西拿經,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的猶太法典,初世紀、中世紀和現代的『答問』,以及猶太的多種律法典章。」《新大英百科全書》補充說:「甚至在今日,各個猶太教團體,不論是正統派、保守派抑或改革派,都自稱在屬靈方面是法利賽人和拉比聖人一脈相傳的。」

海外猶太人所懷的彌賽亞希望

甚至在公元70年之前,千百萬猶太人已散居於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主要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巴比倫和埃及。可是,在公元70年的災劫之後,生還的猶太人已成為無家可歸的遺民而散居海外(diaspora)。Diaspora這個希臘字含有「離散」的意思。即使如此,許多人依然持守在將臨的彌賽亞治下恢復民族自決的希望。猶太領袖科巴(Bar Kokhba)證明是個冒牌彌賽亞,他在公元132年率領猶太人背叛羅馬失敗。據《猶太教百科全書》說,從該時至公元1744年之間,曾經出現過28個假彌賽亞。

是故,有關彌賽亞的希望變成混淆不清是可以了解的。《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解釋說:「中世紀猶太人的意識形態並沒有從古代秉承到一個連貫、統一的彌賽亞觀念。……猶太法典的書籍和多種舊約注釋也含有許多互相矛盾的見解。」早在十二世紀,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辯稱,彌賽亞統治也許只是預表一種較高形式的社會而已。在十九世紀,改革派的猶太教徒「以相信一個彌賽亞時代去替代對彌賽亞個人的信仰。……彌賽亞的希望於是不再像傳統一般集中於放逐者歸回錫安一事之上了。」

在此之前不久,哈斯卡拉(Haskalah, 意即啟蒙)運動在歐洲發起,使這個問題更趨混亂。這項運動提倡一種願意接納西方生活方式的猶太教。它有助於把猶太人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在彌賽亞治下重建故國以恢復民族自決是首務,另一派猶太人則認為在生活上符合出生國家的生活方式較為重要。

這些發展,加上反猶太主義的興起,為現代的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鋪路。猶太復國主義是赫茨爾(Theodor Herzl)在十九世紀末葉創立的。時至今日,1990年五月,在以色列立國42年之後,猶太人在自己的祖國裡以一個猶太國家的方式享有夢寐以求的民族自決。但他們的彌賽亞希望已經實現了嗎?

若然,那末何以照倫敦《泰晤士報》所載,有些猶太人把「隨著以色列建國而得以實現的猶太復國主義視為褻瀆」呢?何以本身是猶太人的已故歷史家懷特(Theodore White)坦白承認:「猶太教有許多互相攻訐的不同派別,其數目之多……幾乎與基督新教各教派的數目相埒」呢?何以《時代》雜誌在1987年指出,在擁有120位成員的以色列國會——克奈賽(Knesset)——中,含有許多互相爭吵的宗教派別呢?該雜誌寫道:「以色列若不想淪為一個致死的分裂之家,……就必須尋得一些長遠的解決方法才行。」

現代猶太人的民族自決對前途並沒有提供什麼希望。由於信賴人為政治去實現他們的彌賽亞希望,猶太教無視自己的聖典所說的話:「投靠主[耶和華],強似倚賴人。你們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點不能幫助。」——詩篇118:8;146:3。

今日許多猶太人在辨識自己的彌賽亞希望方面深感困難,但生活在公元第一世紀的若干猶太人祖先卻在這方面毫無困難。(可參看約翰福音1:41。)他們毅然跟從他們所接納的彌賽亞,熱心宣揚彌賽亞所提倡的宗教。我們可以適切地把這個宗教稱為「信心、希望和愛之道」。下一期文章將加以解釋。

[第15頁的圖片]

耶路撒冷的西邊城牆,一般人稱為哭牆,是猶太聖殿在公元70年被摧毀時留下的惟一遺跡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