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沙漠的黑髮女王」
這位女王皮膚黝黑、明眸皓齒、博學多才,能說多國語言,又英勇善戰。有人把她跟埃及的克婁巴特拉女王相比。論美貌,兩人各有風姿;論才智,她卻比克婁巴特拉更勝一籌。她勇敢地跟當時的世界霸權對抗,成為聖經裡一個富戲劇性的預言的主角。她死後多年仍然是作家筆下的巾幗英雄、畫家筆下的絕世美人。19世紀一個詩人叫她做「敘利亞沙漠的黑髮女王」。這個備受歌頌的女子,就是敘利亞巴爾米拉城的芝諾比阿女王。
芝諾比阿到底怎樣在政治舞台上佔一席位呢?當時的政治氣候怎樣有助她乘勢崛起?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應驗了什麼預言?在探討這宗戲劇性事件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當時的地理環境。
沙漠邊緣的城市
芝諾比阿統治的城市巴爾米拉位於敘利亞沙漠的北端,離大馬士革東北約210公里,地勢成斜坡形,由前黎巴嫩山一直伸延至平原地帶。這城是沙漠中的綠洲,坐落在地中海以東、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陸地上,位置也介乎兩水之間。所羅門王所說的達莫(或稱「泰德穆爾」)很可能就是巴爾米拉。達莫不但是北面邊防的軍事要塞,也是商旅通商的必經之地,因此對所羅門王治下人民的福利影響深遠,難怪他「修築了在曠野的達莫」。——歷代志下8:4,《新譯》。
有關達莫在所羅門王死後一千年的歷史,歷史家無從稽考。如果達莫就是巴爾米拉的話,大概在公元前64年,敘利亞成為羅馬帝國邊防的重要行省之後開始受人重視。正如理查德·斯通曼在他所著的《巴爾米拉帝國——芝諾比阿反叛羅馬》中評論:「巴爾米拉對羅馬的經濟和國防都十分重要。」這個遍植棕櫚樹的城市是連接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和東方各地的貿易要道。古代很多名貴貨品,例如東印度群島的香料,中國的絲綢,波斯、下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的大小商品,都經此地運往羅馬。羅馬各地對這些貨品需求甚殷。
在軍事方面,敘利亞行省是羅馬和波斯這兩個死敵的緩衝區。公元後的最初250年,羅馬和東面的鄰國被幼發拉底河隔開,而巴爾米拉剛好位於幼發拉底河畔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之西,在沙漠對面。鑑於巴爾米拉處於戰略性的位置,羅馬皇帝,例如哈德良和瓦萊里安,曾特地到訪。哈德良多次捐出巨額款項,把城內的建築物粉飾得堂皇華麗。公元258年,巴爾米拉諸侯奧登納圖斯(芝諾比阿的丈夫)擊敗波斯軍隊,使羅馬帝國的版圖進一步伸展到美索不達米亞。瓦萊里安為了獎賞奧登納圖斯,封他做羅馬藩王。不過,奧登納圖斯能夠崛起,芝諾比阿功不可沒。歷史家愛德華·吉本寫道:「奧登納圖斯得以平步青雲,精明果斷、堅毅不屈的[芝諾比阿]居功至偉。」
就在這時候,波斯王沙普爾一世決定挑戰羅馬的霸主地位,要把以前屬於波斯的行省收回。他帶領一隊精銳的軍隊西征,先佔領了羅馬的軍事重鎮努賽賓(今尼西比斯)和卡雷(今哈蘭),然後長驅直進敘利亞北部和西利西亞,把當地的居民洗劫一番。羅馬皇帝瓦萊里安親自出兵征討,卻全軍潰敗,被波斯人俘獲。
奧登納圖斯見風頭不利,馬上向波斯王送上名貴禮品,表示求和。可是,心高氣傲的沙普爾一世命人把禮物通通扔進幼發拉底河裡,更要求奧登納圖斯親自前來,以敗軍之將的姿態投降乞和。巴爾米拉人於是召集沙漠的遊牧民族和餘下的羅馬軍兵,聯手攻打波斯人。奧登納圖斯的軍隊採用游擊戰術,沙普爾一世的軍隊由於長期作戰,疲累不堪,加上帶著巨量掠物,無力反擊擅長打游擊戰的沙漠戰士,結果敗北而逃。
瓦萊里安的兒子兼繼承人加列努斯,為了表揚奧登納圖斯擊敗沙普爾一世的功績,賜予他「東方總督」的稱號。後來,奧登納圖斯自封為「王中之王」。
芝諾比阿立志創建帝國
公元267年,奧登納圖斯的事業正如日方中,他和長子(王位繼承人)突然遇刺身亡。據稱兇手是奧登納圖斯一個報仇心切的姪兒。芝諾比阿見兒子年紀尚輕,於是接手處理國務。芝諾比阿貌美如花、精明能幹,又慣於隨軍出征,且精通多種語言,結果贏得了治下人民的尊重和擁戴,連貝都恩人都對她敬愛有加。這樣的成就的確難能可貴。芝諾比阿求知慾強,身邊全是博學之士。有「活詞典、博學家」之稱的哲學家兼雄辯家卡修斯·隆吉努斯就是她的參謀之一。作家斯通曼指出:「奧登納圖斯死後五年,……芝諾比阿已奠定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成為他們的東方女王。」
在芝諾比阿統治的領土兩旁是波斯和羅馬。波斯曾被芝諾比阿夫婦挫敗。羅馬就四分五裂、國勢日衰。論到當時羅馬帝國的情勢,歷史家羅伯茨評論:「公元3世紀,……羅馬進入一段充滿內憂外患的時期。國家內戰連連,篡位事件此起彼落,東西面邊境都戰亂頻仍。單在這段時期就有22位君主先後執政(篡位或自立為王的除外)。」反觀敘利亞女王卻總攬大權,雄霸一方。斯通曼指出:「她雄心萬丈,立志要建立一個超越羅馬和波斯的龐大帝國。」
公元269年,芝諾比阿擴張勢力的時機來到了。當時有一個反叛羅馬、企圖奪取王位的人在埃及興起,於是芝諾比阿趁機帶兵攻打埃及,把叛軍擊潰,佔領了埃及全地。她自立為埃及女王,更以自己的名字鑄造錢幣。由尼羅河直到幼發拉底河都是她統治的範圍。芝諾比阿在這段時期成為聖經但以理書所預言的「南方王」(她統治的地區在但以理家鄉的南面)。(但以理書11:25,26)後來,她更佔領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
芝諾比阿著手加強首都巴爾米拉的防衛,美化城內的環境,使巴爾米拉搖身一變,成為羅馬世界最宏偉的城市之一。據估計,當時巴爾米拉有超過15萬人口。城內公共大樓、廟宇、公園、石柱和紀念碑觸目皆是,城牆據稱長達21公里。主要街道的兩旁有長而整齊的柱廊,由科林斯式柱子排列而成,其中有近1500條石柱高15米。城裡有很多英雄和慈善家的全身或半身雕像。公元271年,芝諾比阿也為自己和丈夫豎立了一對雕像。當時,巴爾米拉無疑是沙漠邊緣上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石。
太陽神殿是巴爾米拉最宏偉的建築物之一,也是全城首要的廟宇。芝諾比阿崇拜的神祇很可能也跟太陽神有關。可是,公元3世紀的敘利亞居民信奉許多不同的宗教。芝諾比阿統治的領域不但有人自稱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行占星術和崇拜日月也大為流行。芝諾比阿對人民信奉不同的宗教有什麼看法呢?作家斯通曼評論:「英明的統治者不會忽視任何人民認為合適的習俗。……統治者希望……把諸神都結集在巴爾米拉一方。」很明顯,芝諾比阿以寬容的態度看待人民的宗教。但是,諸神真的「結集在巴爾米拉一方」嗎?巴爾米拉和這國「英明的統治者」不久會有什麼遭遇呢?
一王「奮勇向前」攻擊芝諾比阿
公元270年,奧勒利安登基成為羅馬皇帝。他帶領軍隊打退北面的蠻族,把他們狠狠地懲戒一番。公元271年,奧勒利安「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芝諾比阿,應驗了但以理書的預言成為「北方王」。(但以理書11:25上)奧勒利安派遣部分軍隊攻入埃及,自己就帶領精銳部隊向東進入小亞細亞。
南方王芝諾比阿派出兩個將軍,扎迪斯和扎比,「帶領極強大的軍隊奮起還擊」,誓要跟奧勒利安一決雌雄。(但以理書11:25下,《新譯》)可是,奧勒利安的軍隊銳不可當,首先攻陷埃及,然後大舉東征,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各行省。他在埃梅薩(今霍姆斯)擊敗了芝諾比阿,芝諾比阿被迫退回巴爾米拉。
奧勒利安乘勝追擊,圍攻巴爾米拉。芝諾比阿企圖跟兒子逃往波斯求援,卻在幼發拉底河被羅馬軍隊俘獲,解往羅馬。公元272年,巴爾米拉人棄城投降。奧勒利安寬待當地的居民,只奪走巨量財物(包括太陽神殿的神像),就返回羅馬。奧勒利安也沒有殺死芝諾比阿;羅馬人在公元274年舉行的凱旋大遊行中,她是最矚目的戰利品。芝諾比阿成為一位貴婦,在羅馬度過餘生。
沙漠名城毀於一旦
奧勒利安攻陷巴爾米拉城後幾個月,巴爾米拉人起來反叛,殺了留守當地的羅馬士兵。奧勒利安聞訊馬上派兵再次圍攻巴爾米拉,殺得全城血流成河、哀鴻遍野。僥倖生還的人全都被擄到羅馬去,淪為奴隸。這個一度富裕繁華的城市在這場浩劫後淪為廢墟,繁榮熱鬧的景象一去不返,轉眼間回復本來的面目——「在曠野的達莫」。
由於芝諾比阿奮起與羅馬抗衡,她跟奧勒利安不自覺地應驗了耶和華在約莫八百年前通過先知所說的預言,分別擔任「南方王」和「北方王」的角色。(但以理書11章)芝諾比阿憑著堅毅勇敢的性格,贏得不少人的欽佩。可是,最重要的是她代表但以理所預言的一個政治實體。芝諾比阿的統治只維持了不及五年就告終了。她王國的首都巴爾米拉現今只有一個小村莊仍然存留。曾經稱霸一時的羅馬帝國後來也地位不保,被近代崛起的國家取而代之。未來列強的前景會怎樣呢?既然聖經的預言是百無一誤的,列國的結局必定會像聖經所預言的一樣。——但以理書2:44。
[第29頁的附欄]
芝諾比阿遺下的影響
羅馬皇帝奧勒利安打敗了巴爾米拉女王芝諾比阿,返回羅馬之後,建造了一座太陽神殿,把奪回來的太陽神安放在這座廟宇裡。《歷史新貌》雜誌評論在此之後有什麼發展:「奧勒利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行動,也許就是在公元274年把12月25日定為節日,慶祝冬至來臨,太陽再現。後來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為了使慣於守這節的人較易接受新宗教,人們就把這日定為基督的生日。這樣說來,聖誕節也可說是最先源於芝諾比阿女王。」
[第28,29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地中海
敘利亞
安提阿
埃梅薩(霍姆斯)
巴爾米拉
大馬士革
美索不達米亞
幼發拉底
卡雷(哈蘭)
努賽賓
杜拉-歐羅波斯
[鳴謝]
Map: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Colonnade: Michael Nicholson/Corbis
[第29頁的圖片]
羅馬錢幣,其中的肖像也許是奧勒利安
[第30頁的圖片]
巴爾米拉的太陽神殿
[鳴謝]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 /J. G. Heck
[第31頁的圖片]
芝諾比阿女王領兵出征
[鳴謝]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Queen Zenobia Addressing Her Soldiers, Samuel H. Kress Collection, Photograph © Board of Trustee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第28頁的圖片鳴謝]
Detail of: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Queen Zenobia Addressing Her Soldiers, Samuel H. Kress Collection, Photograph © Board of Trustee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