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9 6/1 24-27頁
  • 靠著耶和華歡喜快樂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靠著耶和華歡喜快樂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要保持喜樂的精神
  • 充滿喜樂的經驗和訪問
  • 甘心獻出自己,到基列受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1年
  • 努力學習成良師——海外傳道播良言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 激發服務的精神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0年
  • 基列學校——六十年來致力培訓海外傳道員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3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9年
《守》99 6/1 24-27頁

靠著耶和華歡喜快樂

有價值的計劃終於完成了,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是令人歡喜快樂的。1999年3月13日,在紐約帕特森的守望台教育中心,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為第106屆的48個學生舉行了畢業典禮。對應屆畢業生來說,這無疑是個喜氣洋洋的場合。

治理機構成員西奧多·傑拉斯擔任畢業典禮的主席。傑拉斯弟兄是基列學校第7屆的畢業生。他引用了詩篇32:11的話去歡迎在場的賓客:「你們義人應當靠耶和華歡喜快樂。」傑拉斯弟兄向賓客說明,為什麼在這個場合感到歡喜是恰當的:「因為耶和華通過心裡正直的人,包括我們的基列畢業生在內,成就了許多美事,所以在這樣的場合,我們實在有理由要歡喜快樂。」誠然,學生早有打算要到基列學校接受訓練,他們也格外努力,以求符合資格參加海外傳道服務。不過,學生所以能夠如願以償,完全是耶和華一手促成的。(箴言21:5;27:1)傑拉斯弟兄強調,這就是「靠耶和華歡喜」的原因了。

帕特森的禮堂賓朋滿座,許多是基列畢業生的親友。他們分別從12個國家遠道而來,為要親自見證這個喜慶的場合。在布洛克林、帕特森和華基爾的家庭成員,可以通過電子視聽器材看到現場的實況。包括場內場外,出席的觀眾合共有5198人。他們殷切期待接續的節目。很明顯,禮堂內外都瀰漫著一片歡樂的氣氛。

要保持喜樂的精神

傑拉斯弟兄說完歡迎詞後,就介紹第一位講者出場,接下來還有四位講者相繼發表演講。他們根據聖經向基列畢業生提出富於鼓勵的勸勉,連在場的賓客也深感鼓舞。

擔任第一個演講的是威廉·馬朗方。馬朗方弟兄是基列學校第34屆的畢業生,如今在治理機構的教導委員會擔任助理的職務。演講以傳道書1:2為依據,題目是「『凡事』不都是虛空的!」他提出以下的問題:「所羅門的話真是指,在絕對的意義上凡事 都是虛空嗎?」答案:「不是。他的意思是說,世人要是行事罔顧上帝的旨意,追求令上帝不悅的事物,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準會變成虛空。」但是,崇拜真神耶和華就不同了,我們的崇拜絕不是枉然的;我們研讀上帝的話語,教導別人學習聖經也不是徒勞無益的。上帝總不會忘記他的僕人所做的一切善工。(希伯來書6:10)在上帝面前蒙恩的人,即使遭遇不幸,他們的性命也會「在耶和華……那裡蒙保護,如包裹寶器一樣」。(撒母耳記上25:29)這句話多麼暖人心窩!所有敬拜耶和華的人,只要把這些思想銘記在心,就能夠保持喜樂的精神了。

治理機構成員約翰·巴爾勉勵應屆畢業生,要「在海外傳道的崗位上尋得樂趣」。這就是演講的主題。巴爾弟兄指出,耶和華上帝一向都深深關注海外傳道服務。「海外傳道服務跟耶和華對人類所懷的愛息息相關。耶和華深愛世人,不惜差遣自己的獨生兒子到地上來。耶穌可說是最偉大的『海外傳道員』;他甘願下到人世間去執行傳道使命,為所有海外傳道員立下最高的典範。」基列畢業生可以想像到,耶穌要作出多大的改變,才能適應地上的環境,完成上帝委派給他的任務。時至今日,世人要是願意的話,仍然可以從耶穌在地上的傳道服務受惠。巴爾弟兄指出,這全是因為耶穌樂意做上帝的工作,也深愛世人的緣故。(箴言8:30,31)巴爾弟兄勸應屆畢業生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不是僅僅因為要保持忍耐,而是因為他們樂於這樣做。他情詞懇切地對學生說:「要仰賴耶和華;他永不會撇下你不顧。」——詩篇55:22。

接續的演講由治理機構的另一位成員勞埃德·巴雷發表。演講的主題是:「永永遠遠奉耶和華的名而行」。巴雷弟兄是基列學校第11屆的學生,畢業後奉派到日本去,在當地從事海外傳道服務超過25年。巴雷弟兄談及早期的海外傳道員所經歷的苦樂,以及他們要克服什麼困難。他向應屆畢業生提出了什麼實用的勸告?「最重要的是,保持靈性健壯。要學習當地的語言、認識當地的文化習俗。也要保持幽默感。堅守工作崗位,不要疲累鬆懈。」巴雷弟兄告訴畢業生,他們在海外傳道地區所遇到的人,許多是奉不同神祇的名而行的。他提醒學生要謹記彌迦的話:「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彌迦書4:5)毫無疑問,早期的海外傳道員所立下的榜樣,給所有事奉上帝的人帶來了莫大的鼓勵,推使他們繼續奉耶和華的名而行,忠心為上帝服務。

擔任下一個演講的是基列學校的導師勞倫斯·鮑恩。演講圍繞「你最終會有怎樣的表現?」這個問題展開。鮑恩弟兄指出,在上帝的工作上要有好的表現,關鍵在於順從耶和華,仰賴他的指引。亞撒王曾面對敵眾我寡的情勢,但他全心信賴耶和華,結果把敵人的100萬大軍擊敗。儘管這樣,預言者亞撒利雅卻提醒亞撒王,要繼續仰賴上帝:「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歷代志下14:9-12;15:1,2)上帝的名字耶和華所蘊含的意思是,為了成就他的旨意,上帝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管是供應者,是保護者,還是行刑官。由此可見,海外傳道員只要仰賴耶和華,行事跟他的旨意一致,就必定能夠堅守崗位,在上帝的工作上有好的表現。(出埃及記3:14)鮑恩弟兄總結說:「千萬不要忘記,你只要凡事以耶和華的旨意為念,耶和華就會給你所需的幫助,使你能夠完成任務。」

一連五個演講的最後一個,由華萊士·利夫倫斯發表。利夫倫斯弟兄從前是海外傳道員,現任基列學校的教務主任。演講的主題是:「讓上帝的話語繼續在你們裡面發揮作用」。演講強調,上帝話語所提出的應許是絕對可靠的,上帝一直按部就班地實現他的應許。(希伯來書4:12)對於虛心受教的人,上帝的話語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帖撒羅尼迦前書2:13)上帝的話語可以怎樣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上發揮作用呢?方法是勤於研讀聖經。談到研讀聖經,利夫倫斯弟兄提醒畢業生,要謹記他們在基列學校所學到的研讀方法,例如閱讀上帝的話語,闡述經文的意義,應用其中的教訓等。他引述治理機構成員艾伯特·史勞德的話,說:「你根據上下文去看,就能夠清楚理解經文的意思,確切認識上帝的話語,從中吸取屬靈的力量。」五十多年前,史勞德弟兄是基列學校籌備委員會的主席。利夫倫斯弟兄指出,按照史勞德弟兄所建議的方法研讀聖經,上帝的話語就會繼續在我們裡面發揮作用了。

充滿喜樂的經驗和訪問

聽完五個演講之後,現在輪到基列學生講述他們的喜樂經驗了。這個節目由馬克·努瑪爾主持。基列學生邊敘述邊示範,他們怎樣把握不同的機會向人作見證。有些學生留心觀察別人的環境、言談和舉動,同時對他們表現個人的關注,結果能夠跟對方建立聖經研究。由此可見,學生的確「時刻留意自己和自己的教導」,他們衷心渴望幫助別人得救。——提摩太前書4:16。

關於怎樣把握機會作見證,基列學生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接下來,有幾位經驗豐富的弟兄接受訪問。從他們所講述的經歷,聽眾可以感受到,海外傳道服務是充滿喜樂的。這些弟兄都是分社委員會的成員,正在守望台教育中心受訓。在總社服務的塞繆爾·赫特弟兄和羅伯特·約翰遜弟兄訪問了以下各分社的代表:玻利維亞、津巴布韋、尼加拉瓜、中非共和國、多米尼加共和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喀麥隆。訪問的內容十分生動有趣。

聽過令人愉快的經驗和訪問之後,接下來的節目就是治理機構成員格里特·勒施所發表的最後演講。勒施弟兄是基列學校第41屆的畢業生。演講題目發人深省:「你是『蒙眷愛』的嗎?」勒施弟兄起先向應屆畢業生指出,在世人當中,上帝的完美兒子耶穌是不受歡迎的;「他被藐視,被人厭棄」。(以賽亞書53:3)難怪當今在世上許多地方,海外傳道員也是不受歡迎的。另一方面,但以理在巴比倫服務了一段很長的日子,其間創造主曾三次通過天使把他稱為「大蒙眷愛」的。(但以理書9:23;10:11,19)但以理怎麼會蒙上帝眷愛呢?他雖然要調整自己的生活,去適應巴比倫的文化習俗,卻始終如一地緊守聖經原則;他凡事忠實,從不利用自己的職權去謀取私利;他勤於研讀上帝的話語。(但以理書1:8,9;6:4;9:2)此外,但以理也經常向耶和華禱告,敏於把功勞歸於上帝。(但以理書2:20)上帝的僕人要是效法但以理的榜樣,即使他們不受世人歡迎,事實也會表明他們是蒙耶和華上帝眷愛的。

畢業典禮的節目對靈性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節目結束之前,主席表示社方收到世界各地所發送的賀電和賀信,由於數目眾多,只讀出其中幾封。接著,畢業的24對夫婦分別接獲文憑。與此同時,主席也宣布他們奉派到什麼地方服務。最後,學生代表讀出一封致謝信,是全體學生寫給治理機構和伯特利家庭的。學生在信中表示,他們十分賞識自己在過去五個月內所受的培訓。

節目結束以後,賓客「歡歡喜喜」地離去,「稱謝」之聲不絕於耳。——尼希米記12:27。

[第27頁的附欄]

本屆畢業生

所代表的國家數目:10

奉派前往的國家數目:19

學生數目:48

已婚夫婦數目:24

平均年齡:33

認識真理平均年數:16

全時服務平均年數:13

[第25頁的圖片]

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第106屆畢業生

以下名字由前排開始,從左到右排列。

(1)Deakin, D.; Puopolo, M.; Laguna, M.; Davault, S.; Dominguez, E.; Burke, J. (2)Gauter, S.; Vazquez, W.; Seabrook, A.; Mosca, A.; Helly, L.; Breward, L. (3)Brandon, T.; Olivares, N.; Coleman, D.; Scott, V.; Petersen, L.; McLeod, K. (4)McLeod, J.; Thompson, J.; Luberisse, F.; Speta, B.; Lehtimäki, M.; Laguna, J. (5)Gauter, U.; Dominguez, R.; Helly, F.; Smith, M.; Beyer, D.; Mosca, A. (6)Scott, K.; Seabrook, V.; Speta, R.; Coleman, R.; Breward, L.; Davault, W. (7)Smith, D.; Lehtimäki, T.; Petersen, P.; Thompson, G.; Vazquez, R.; Beyer, A. (8)Luberisse, M.; Deakin, C.; Brandon, D.; Puopolo, D.; Olivares, O.; Burke, 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