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毀壞公物——原因何在?
聖保羅市一個環境優美的地區,有一堵牆剛髹了新油漆,就被人寫上「無可奉告」幾個大字。你也許想,有人肆意毀壞公物。你的想法沒有錯;不過,毀壞別人財物有許多種形式,塗污牆壁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試想想你的新汽車給不負責任的人惡意毀壞了。或者你留意到,有些方便大眾的公共設施同樣給人毀壞,甚至完全毀掉。為什麼有些人要蓄意毀壞別人的東西呢?你是否覺得奇怪,為什麼惡意毀壞別人財物的行為,竟像燎原烈火般到處蔓延?在許多國家,毀壞公物的人看來特別喜歡以電話亭、公共交通工具,例如火車、公共汽車,作為破壞的目標;他們彷彿覺得塗污、損毀這些設施是一種樂趣。蓄意毀壞公物的人看來對什麼都不愛惜。但我們倒想知道,我們所見到或所經歷到的毀壞公物行為,大多數是由什麼促成的呢?
里約熱內盧有個青年人叫馬爾科a,他因為自己擁護的足球隊輸了一場球賽,就變得鬱鬱不樂。受挫之餘,馬爾科向一輛載滿勝出隊伍球迷的公共汽車投擲石塊泄憤。也想想克勞斯。他在學校裡成績很差,於是老羞成怒,用石頭把學校的窗戶擊破。不過,他的「玩意」卻樂極生悲,因為學校要他爸爸賠償損失。另一個青年人名叫歐文。他半工半讀;從外表看來,他跟同輩朋友都是循規蹈矩的青年人。可是,他們閒來卻在左鄰右里毀壞公物,以此尋開心。歐文的父母卻蒙在鼓裡,對兒子所作所為一無所知。瓦爾特是個孤兒,他無家可歸,平時就在聖保羅市的街頭露宿。瓦爾特的密友是一群喜歡惡意毀壞別人財物的惡少年。瓦爾特跟他們一起做這些損人不利己的勾當,還學會武術防身。這些例子足以表明,所有惡意毀壞別人財物的行為背後都涉及到人,但觸發這種行為的原因,以及事情所涉及的感情因素,則各有不同。
《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說:「毀壞公物的行為可以是一種報復行動,也可以是表達政見的一種方式。有時年輕人和成年人只把毀壞別人的東西視作『尋開心』。」可是,毀壞公物的行為卻不僅是青年人尋開心那麼簡單,它可以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甚至鬧出人命來。有一群青少年看見一個男子睡著了,為了「尋開心」,他們把易燃液體淋在他身上,接著點著火。這個遭殃的印第安人後來在醫院不治去世。據一項報導說:「有人聽到這些年輕人說,就算燒死人,也不會有人關心,因為街上已經有幾個乞丐被燒死,警方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不論毀壞公物的行為看來是否有人受害,別人要付出的代價——包括金錢上和感情上——仍是無法估量的。因此,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和終止毀壞公物的行為呢?
誰能終止惡意毀壞別人財物的行為?
學校和警察是否有能力防止毀壞公物的行為呢?其中一個難處是,政府當局也許忙於處理較嚴重的罪行,例如販毒、謀殺等,以致根本無暇偵查「沒有受害者」的案件。據一個警務人員說,每逢有青年人闖禍,父母總愛把罪責「歸咎於跟他來往的孩子,不然就歸咎學校,甚或埋怨警察把他抓住」。誠然,教育和執法可以減低惡意毀壞公物的個案;可是,如果父母的態度沒有改變,那又怎樣呢?一個青少年懲教官說:「問題的關鍵是無聊和機會。孩子晚上在街上留連,無所事事。很可能沒有人監管他們,不然,他們就不會在街上閒逛了。」
儘管惡意毀壞公物的行為在許多國家是個嚴重難題,請看看這種情勢可以怎樣被扭轉過來。本文開始時提及的幾個年輕人,本來喜歡肆意毀壞別人的東西,現在卻已經改過自新,徹底棄絕這種違反公益的行為了。究竟什麼促使這些前少年罪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此外,如果你知道有一天,惡意毀壞別人財物的行為不僅會大為減少,還會被徹底根絕,你會感到驚訝嗎?我們鼓勵你看看下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分曉。
[腳注]
a 名字並非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