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夠到外地服務嗎?
「我一直都夢想能夠參與海外傳道的工作。我獨身的時候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服務,當地很需要有更多的傳道員。我結婚後就和太太一起在那裡服務。後來我們生了一個女兒,那時我心裡想:『我的海外傳道美夢完了。』然而,耶和華卻能夠使夢想實現,尤其是這些夢想跟他的旨意一致的話。」——傑西,現時跟妻子和三個兒女在厄瓜多爾服務。
「我從沒有想過我無需到基列海外傳道學校受訓,也能夠到外地服務。我看見自己的一個聖經學生發表演講或向人傳道,就興奮極了。我很感謝耶和華賜我這個機會。」——卡倫,在南美洲從事了八年先驅工作的獨身女子。
「我和太太在美國從事了13年的全時傳道工作,之後大家都想有個新嘗試。我們從沒有像現在那麼快樂的;這的確是一種富於意義的生活方式。」——湯姆,跟妻子琳達在亞馬遜區從事先驅工作。
作出以上由衷評論的人都由於環境所限,以致未能到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接受海外傳道的培訓。然而,他們卻有機會到外地服務,獲得很大的喜樂和令人興奮的經歷。怎會這樣呢?你也能夠作出這樣的服務嗎?
須有正確動機
要使自己的外地服務成功,單憑一股勇於冒險的精神是不夠的。人能夠堅忍不拔地在異鄉服務,是由於有正確的動機。像使徒保羅一樣,他們覺得自己不但欠了上帝的債,也欠了別人的債。(羅馬書1:14)他們本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地區執行服事職務,服從上帝的命令向人傳道。(馬太福音24:14)然而,他們仍然覺得自己虧欠了別人;他們渴望擴大自己所作的服務,以便幫助那些甚少有機會聽見好消息的人。
推使人到外地服務的另一個動機,是當事人渴望到一些生產力較大的地區服務。這樣做是恰當的。假如我們是捕魚的,看見另一個漁夫的漁獲更大,我們有誰不會移近一點漁獲豐富的區域呢?同樣,由於某些地區的屬靈增長特別令人鼓舞,這激勵許多弟兄姊妹渴望前往有「一大群魚」的地區服務。——路加福音5:4-10。
計算代價
許多國家並不容許外籍的宗教志願人員從事世俗工作,因此,渴望到外國服務的人通常都必須是經濟獨立的。他們可以怎樣應付經濟方面的問題呢?不少人把自己的房子出售或出租,以便獲得所需的金錢。另一些人則把業務轉賣給別人。有些人儲起一筆錢,以期達到前往外地服務的目標。此外,也有人到外地服務一兩年後,就返回家鄉工作,儲夠錢之後再次到那個國家服務。
到發展中國家服務的一個有利條件,是生活費用通常比先進國家低。由於這緣故,有些人的退休金即使不多,生活倒也過得去。當然,人的開銷有多大,至很大程度視乎他選擇怎樣的生活標準而定。甚至在發展中國家,人也可以找著十分舒適的住宅,但費用卻高得多。
由此可見,人動身之前必須計算開支。然而,除了經濟因素之外,當事人也必須考慮其他因素。有些傳道員到南美洲服務,他們的評論也許會對你有啟發作用。
最大障礙
「對我來說,學習西班牙語的確十分困難,」來自芬蘭的馬爾庫說,「我本來以為,既然我不懂西班牙語,想必還要等好一段日子才能成為服事僕人。可是,才過了兩個月,他們竟然請我主持一個書籍研究班,真把我嚇呆了!當然,我還經歷過不少尷尬場面。我尤其常常叫錯別人的名字。有一次,我把桑喬弟兄叫做『阡喬 弟兄』(阡喬 是豬的意思)。又有一次,我把薩拉梅亞姊妹叫做『馬拉薩阿』(意思是邪惡)。好在弟兄姊妹對我很有耐心。」後來馬爾庫和妻子塞利娜在當地從事了八年的環務探訪工作。
克里絲是上文提到的傑西的妻子,她說:「我們抵達剛剛三個月,就遇上環務監督探訪,我還記得當時所發生的事。我看出當時環務監督正運用一些精彩的喻例,要打動我們的心,可是我卻全不明白他說什麼。我禁不住在聚會所裡哭起來——不是默默地流淚,而是低聲啜泣。散會後,我嘗試向環務監督解釋為什麼我突然哭起來。他仁慈地告訴我:『姊妹,要保持忍耐。』這番話正是弟兄姊妹經常對我說的。兩三年後,我和環務監督重逢,交談了45分鐘之久。我現在能夠跟他暢談無阻,感到十分興奮。」
另一個弟兄指出:「學習是必須的。我們越努力學習新語言,就越能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
大家都同意,這樣的努力能夠帶來許多裨益。在學習新語言的過程中,人能夠同時養成謙卑、耐心和毅力這些品德。此外,他們也有較大機會把好消息廣傳開去。舉例說,人如果學懂西班牙語,就能夠以一種為世上超過四億人口所操的語言與人溝通。許多人即使後來不得不返回家鄉,他們仍然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技巧,幫助那些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
怎樣應付思鄉病?
德博拉和丈夫加里在亞馬遜區服務,她回憶說:「我們在1989年初次來到厄瓜多爾。那時我想家想得很厲害。我學會更依賴會眾裡的弟兄姊妹。他們就像我的家人一樣。」
本文開頭談到的卡倫說:「我應付思鄉病的方法就是天天從事傳道工作。這樣,我就不會老是想家了。我也記住,家鄉的爸媽都因我在海外地區服務而自豪。媽媽常常這樣鼓勵我:『耶和華比我更能夠好好照顧你。』」
來自日本的真樹子幽默地說:「我花了整天時間在地區向人傳道之後,回家已相當疲倦了。所以我回家後開始想家時,我通常都不知不覺睡著了。結果,思鄉的愁緒很快就消失了。」
兒女又怎樣?
人如果有兒女,就必須考慮到他們的需要,例如教育。在這方面,有些人選擇讓兒女在家裡接受教育,另一些人則讓兒女就讀當地的學校。
艾爾帶著妻子、兩個兒女和母親遷到南美洲去。他說:「我們留意到,讓孩子到學校念書有助他們很快就學會當地的語言。僅三個月內,他們已能夠相當流利的說當地語言了。」邁克和卡麗的兩個十餘歲兒子則報名讀函授學校。做父母的說:「我們發覺這類課程不能任由孩子獨立應付。我們也要參與其事,以確保孩子趕得上指定的課程。」
戴維和珍妮塔來自澳大利亞,他們有兩個兒子。談到這兩個兒子,他們說:「我們想兒子有機會親自看看,世上其他的人是怎樣生活的。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自小習慣了的生活方式視作理所當然,但其實世上只有少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像我們的那樣。他們也留意到,無論在世上什麼國家和文化環境裡,神治原則都同樣發揮作用。」
「我們整家人在1969年從英國搬到這裡,當時我只有四歲,」肯恩回憶說,「起初我以為我們會住在用草蓋頂的泥屋裡,但結果卻不是,我禁不住有點兒失望。可是我覺得自己所經歷的成長過程的確是最好的。我真替那些無法享有同樣機會的孩子可惜!由於我常常跟海外傳道員和特別先驅來往,受到他們的薰陶,所以九歲就開始參與輔助先驅工作了。」現在肯恩是個周遊監督。
傑西的女兒加布莉埃拉說:「現在厄瓜多爾的確是我們的家。我很高興爸媽決定搬來這個國家服務。」
然而,也有些孩子由於各種原因,未能適應新環境,結果整家人不得不返回原本的國家。有鑑於此,在決定遷往外地之前,整家人遊訪一下當地是明智之舉。這樣,大家都能夠根據親身的體驗去作出決定。
到外地服務的福分
無可否認的是,遷到外地傳道不但牽涉到許多困難,也意味著要作出不少犧牲。在那些毅然離鄉背井、到外地服務的人看來,這樣做值得嗎?請聽聽他們怎樣說吧。
傑西:「我們住在安巴托市已有十年的時間,這其間,當地的會眾由兩群增至11群。我們有榮幸協助成立其中的五群;另外,我們也有分參與興建兩個王國聚會所。我們很高興能夠平均每年幫助兩個聖經學生進至受浸地步。我只為一件事感到遺憾,就是沒有在再早十年搬到這裡。」
琳達:「人們對好消息反應很好,也十分賞識我們的努力。這給我們很大鼓勵。例如,在一個叢林小鎮裡,一個名叫阿方索的聖經學生看出,在他本區舉行公眾演講會有很多好處。他剛剛搬到一間新建成的木屋裡,而村裡擁有木屋的人不多。他認為這間木屋是村裡惟一配得起耶和華的房子,於是遷回以前所住的草屋去,把新建的木屋交給弟兄做王國聚會所。」
吉姆說:「我們在這裡實際跟別人談論聖經的時間,相當於在美國的十倍。這裡的居民生活步調輕鬆得多。我們用來研讀和傳道的時間無疑也較多。」
桑德拉說:「我看見聖經真理怎樣對人發揮良好影響,令我深感滿足。我曾跟阿瑪達研讀聖經。她是個69歲的婦人,開了一間雜貨店。她以往常常每十份牛奶就加入兩份水。不但這樣,她還進一步欺騙顧客,沒有把牛奶注滿瓶子。可是,阿瑪達後來讀到《帶來永生的知識》第13章,該章的一個次標題是『誠實帶來快樂』。她研讀完這個次標題下的資料,就決定不再用這些不忠實的手段做生意。後來她甚至獻身受浸,令我高興極了!」
卡倫:「來到這裡以後,我仰賴耶和華和受他任用的程度,是我以前從未經歷過的。我和耶和華的友誼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堅固。」
你又怎樣?
過去多年來,有成千上萬的見證人自願到外地服務。有些人在外地服務一兩年,有些則無限期地留在當地服務。他們經驗豐富、靈性成熟,甘願自費到外地服務,以求推廣王國的權益。他們前往的地區也許是該國的王國傳道員未能遷往的,因為這些地區很難找工作。許多見證人購買四輪驅動的汽車,以便到某些僻遠地區傳道;要不然,這些地區根本是無法抵達的。有些見證人較喜歡住在城市裡。由於市內有些會眾人數眾多,長老卻甚少,這些外來的見證人因而能夠在會眾裡發揮穩定的作用。然而,這些見證人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獲得的屬靈福分比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大得多。
你能夠到外地服務嗎?要是環境許可,何不查詢一下這件事的可能性呢?首先,你應當寫信給你打算遷往的地區的分社辦事處。當地的分社會向你提供具體的資料,有助你決定遷居計劃是否可行。此外,你也可以從《守望台》1988年12月1日刊,題名為「離開本地和親族」的文章找著許多切合實際的建議。只要你作出適當的計劃,加上耶和華的祝福,也許你也可以享有在外地服務的喜樂。
[第24的圖片]
湯姆和琳達踏上偏僻的小徑,向著希瓦羅族的印第安人聚居處進發
[第25的圖片]
許多人到厄瓜多爾的首府基多服務
[第25的圖片]
真樹子在安第斯山脈上向人傳道
[第26的圖片]
過去五年來,希爾比希氏家庭一直在厄瓜多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