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一般人對有關末日的預言感到惶恐不安?
《時代》雜誌宗教版作家達米安·湯普森說:「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或稱基要主義)者幾十年來一直預告,[某]種遍及整個社會的崩潰行將發生。現在人們不獨把這些可能發生的事看得很認真,還把消息傳給別人。叫他們大感詫異的是,散布消息的人正是以往時常嘲笑他們的人。他們有的是電腦程式編制員,有的是商界領袖,有的是政治家。」他斷言,公元2000年全球電腦癱瘓的憂慮,「已經把許多一向只對俗務有興趣的人變成徹頭徹尾的千禧年信徒」。他們恐怕會發生的災禍包括「集體恐慌、政府癱瘓、糧食暴動、飛機撞向摩天大廈」等。
除了一般使人焦慮的事之外,有些所謂「末日教派」的小宗教團體的活動也令人感到不安。1999年1月,法國的《費加羅報》發表了一篇名為「耶路撒冷與末日教派的警鐘」的文章;該篇報導說:「[以色列]保安隊伍估計,有過百名『千禧年信徒』集結在橄欖山及鄰近地區,等候基督復臨或世界末日來臨。」
《1998不列顛年鑑》刊載了一份有關「末日教派」的特別報告。報告提及若干自殺教派,例如天堂之門、人民殿堂、太陽神殿,和1995年在東京地下鐵路以毒氣襲擊乘客,導致12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的奧姆真理教(又稱奧姆至尊真理教)。芝加哥大學宗教系教授馬丁·馬蒂總結這份報告說:「把月曆翻到2000年是叫人鼓舞的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屆時定會觸發各種各色的預言及引起各種不同的運動。有些也許對人造成危險。我們面對這個局勢,絕不可掉以輕心。」
末日恐懼的由來
啟示錄(又稱阿波卡利普斯)是聖經最後一卷書的名字,這卷書於公元1世紀末寫成。鑑於這卷書的預言性質和它所採用的高度象徵性文字,一種在聖經啟示錄成書之前早已面世的文學著作被人稱為啟示文學。這些著作具有源於神話的象徵性含意,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波斯或甚至更古的年代。因此,《猶太百科全書》提及「猶太[啟示]文學所蘊含的神話成分,大部分具有顯著的巴比倫特色」。
猶太啟示文學盛行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期間。一位聖經學者解釋這類文學的產生原因,寫道:「猶太人把時間分為兩個時代。目前的時代 完全是壞的,……因此猶太人等待現今事物的終結來臨。另一個時代是未來的時代;這個時代完全是好的,是上帝的黃金時代。屆時世上會瀰漫著和平、繁榮和公義。……目前的時代會怎樣演變為未來的時代呢?猶太人相信人為的力量是絕對無法促成這件事的,因此他們期待上帝直接干預世事。……這個將臨的上帝日子叫做主日。這是個恐怖、毀滅和審判的日子,是新時代誕生的陣痛時刻。所有啟示文學都談論這些事件。」
有理由對末日感到恐懼嗎?
聖經的啟示錄論及「上帝全能者大日子的戰爭」,又稱為哈米吉多頓。屆時所有惡人都會遭受毀滅,接著是一段長達一千年的時期(有時叫千禧年)。在這段日子,撒但會被捆綁在無底深淵裡,基督會審判人類。(啟示錄16:14,16;20:1-4)在中世紀,有些人誤解了這些預言,因為天主教的「聖」奧古斯丁(公元354-430年)曾說,千禧年始於基督誕生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最後的審判。奧古斯丁顯然沒有考慮到事件發生的時間因素。隨著公元1000年逐漸臨近,人們變得越來越恐慌。至於中世紀一般人對末日將臨的恐懼廣泛到什麼程度,歷史家的說法不一。但無論人們感到多麼恐懼,事實表明他們的恐懼是沒有根據的。
類似地,今天許多宗教和世俗人士對公元2000年或2001年大感恐慌;他們害怕這年會帶來可怕的世界末日。但他們的恐懼是有根據的嗎?我們應對聖經啟示錄所載的信息感到害怕嗎?還是這些信息應當使我們滿懷希望呢?請讀讀接著的文章。
[第4頁的圖片]
事實證明,中世紀一般人對末日將臨的恐懼是沒有根據的
[鳴謝]
©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第3頁的圖片鳴謝]
Maya/Sip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