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9 3/22 4-8頁
  • 為人祖父母的苦與樂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為人祖父母的苦與樂
  • 警醒!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祖父母的職責
  • 緊張的家庭關係
  • 關鍵在於互愛互重!
  • 祖父母的貢獻
  • 懷著愛心共同生活
    警醒!1995年
  • 作祖父母的藝術
    警醒!1980年
  • 究竟難題是什麼?
    警醒!1995年
  • 身兼母職的祖父母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9年
《警》99 3/22 4-8頁

為人祖父母的苦與樂

「做爺爺多開心啊!你不用對孫子孫女負責,但又可以隨意哄逗他們。你知道,你可以提供意見,感化孫子孫女,但作最後決定的始終是他們的父母,省得你為孩子的事費心。」——吉恩祖父。

從以上一番話,你可以看出當事人樂在其中。為人祖父母到底有什麼樂趣呢?研究人員指出,做父母的自然望子成龍,親子關係有時會變得十分緊張。祖父母通常對孫子寬鬆一點,所以祖孫相處沒有壓力,彼此關係融洽。正如阿瑟·科恩哈伯醫生所說,祖父母可以盡情疼愛孫子孫女,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跟自己血肉相連」嘛!一個名叫艾絲特的祖母說:「想起為人母親的日子,我天天都為兒女的事操心。但為人祖母就不同了,孫子孫女的事不由我費心,我可以隨意親親他們,哄他們玩。」

人的年紀越大,智慧就越高,處事也老練得多。(約伯記12:12)在教養孩子方面,祖父母積累了多年經驗,他們是識途老馬,而不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他們從錯誤中吸取了教訓,比年輕的日子更懂得怎樣管教孩子。

科恩哈伯醫生總結說:「祖父母和兒孫三代要相處愉快、樂也融融,祖孫之間必須有親密的關係,互相關懷。這種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既是孩子的天賦權利,……也是祖先留給後人的福分,家庭裡人人都該享有的。」《家庭關係》雜誌也有類似的評論:「祖父母主動關心兒孫,處事恰如其分,日子越過越開心,精神也一天比一天振作。」

祖父母的職責

祖父母能夠發揮重大的作用,叫兒孫受益良多。吉恩說:「他們可以盡力支持已婚的子女。我認為,有祖父母從旁指點,年輕的父母可以免去不少麻煩。」祖父母也可以盡心扶助孫子孫女,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家人的趣聞軼事通常是由祖父母輩講給下一代聽的,好讓孫子孫女認識一下自己的家族歷史。祖父母還可以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家庭的傳統信仰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在許多家庭裡,祖父母也是孫子孫女的良師密友。上篇文章提到的珍說:「有些心事是小孩子不便向父母透露的,他們卻願意向祖父母傾訴。」做父母的一般認為,有長輩指點幫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有逾八成的青少年把他們的祖父母看做知心朋友。……在成年的孫子孫女中,大部分都跟至親的祖父母保持聯絡」。

對得不著爸媽照顧的孩子說來,祖父母的慈愛照顧就更形重要,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塞爾瑪·瓦塞爾曼寫道:「小時候,姥姥是我惟一的倚靠。她收留了我,把我撫養成人。姥姥慈祥和藹,對我呵護備至。她常常把我抱在膝上,叫我倍感安全。……姥姥教我看出,有人愛我疼我,我是值得人愛的。」——《住在遠方的姥姥》。

緊張的家庭關係

祖父母有時也會跟兒女鬧意見,使彼此的關係變得很緊張。一個母親訴說,為了區區小事,例如用什麼方法使嬰兒打嗝,她和自己的母親鬧翻了。「我們的關係就在我感到最脆弱的時刻破裂了。」年輕的家長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教養兒女,他們很想得到父母的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上述的事例表明,雖然祖父母本著好意指點兒女,年輕一輩卻不一定領他們的情,甚至覺得父母過分挑剔。

科恩哈伯醫生在他撰寫的《父母與祖父母之間》一書裡,引證了兩個家長的事例,去說明另一個常見的問題。一個母親說:「爸爸媽媽天天上門管這管那。他們到來的時候,要是我不在家,他們就不高興了。……他們從不顧及我的感覺,也沒有想過我該有自己的私生活。」一個父親抱怨說:「爸媽想要把我的小女兒佔為己有。他們一天24小時都想著蘇絲,連吃喝、睡覺也要跟蘇絲一起。……我們正打算搬家。」

做父母的有時會責怪自己的雙親,說他們贈送大量禮物給孫子孫女,把小孩子寵壞了。就像呼吸一樣,祖父母拿禮物哄孫子孫女是很自然的事。不過,有些祖父母卻做得有點過分了。另一些事例表明,父母因妒忌孩子得寵而大發怨言。(箴言14:30)米爾德麗德直認:「爸爸媽媽對我嚴加管教,但對我的孩子就非常慷慨,有時還[嬌縱]他們。我很妒忌,因為我父母一如既往,對我要求很嚴格。」不管出於什麼動機或理由,祖父母如果違背兒女的意願,硬要送大量禮物給孫子孫女,就可能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

由此可見,做祖父母的要明智行事,送禮物給孫子孫女該適可而止。聖經指出,有益的東西要是過多,有時也會叫人受不了。(箴言25:27)如果你不清楚該送什麼禮物給孫子孫女,不妨問問孩子的雙親。這樣,你就會「知道 拿[什麼]美善的禮物」哄孫子孫女了。——路加福音11:13。

關鍵在於互愛互重!

說來遺憾,有些祖父母抱怨,他們費心幫兒女看孩子,兒女卻認為這是應分的事。其他祖父母嗟嘆,他們不能常常跟孫子孫女見面。另一些祖父母則訴說,他們根本不清楚成年子女對自己有什麼不滿,只知道兒女老是規避他們。家庭成員要是互愛互重,就能夠免去這些惱人的問題。聖經說:「愛是恆忍、仁慈的。愛不嫉妒,……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輕易動怒,……凡事容忍,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4,5,7。

如果你是個年輕的家長,祖母本著好意指點你,即使她的建議令你感到不快,你真的有理由要「動怒」嗎?聖經說得很清楚,年老的基督徒女子有責任要教導「年輕的女子……要愛丈夫,愛孩子,思想健全,貞潔,做家務」。(提多書2:3-5)你和祖父母不都是想把最好的送給孩子嗎?既然愛「不求自己的利益」,你最好把焦點集中在孩子的需要之上,別把自己的感覺看得那麼重要。這樣,你就可以避免因瑣事而「彼此挑啟競爭」了。——加拉太書5:26。

也許你有理由擔心,祖父母要是過於慷慨,你的孩子就會給他們寵壞了。請你放心,祖父母拿禮物哄孫兒女,通常都是沒有不良居心的。兒童保育專家大多同意,你 教兒有方,孩子終生受益,祖父母只是偶爾嬌縱孩子,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一個醫學博士說:「幽默的言詞可以使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

關於怎樣教養孩子,即使你有充分理由堅持己見,別為了這個緣故就跟你的父母或翁姑斷絕來往。聖經說:「不先商議,所謀無效。」(箴言15:22)在適當的時候,你可以開誠布公,向他們訴說你的憂慮。(箴言15:23)事實屢屢表明,只要大家坦誠相對,彼此的歧見是可以化解的。

你是祖父母輩嗎?要是這樣,尊重 兒女的意見很重要。如果你察覺到孫子孫女有危險,你當然要直言不諱啦。你疼愛孫兒女是很自然的事,但別忘記,養育兒女的責任主要落在父母 而不是祖父母的肩上。(以弗所書6:4)聖經吩咐你的孫子孫女要尊敬父母,聽從他們的教訓。(以弗所書6:1,2;希伯來書12:9)所以,你要盡量避免越俎代庖,也要避免絮絮不休地向兒女提供意見。——參閱帖撒羅尼迦前書4:11。

誠然,要不管不問,平心靜氣地看著兒女怎樣盡父母的職責,並不總是容易的。吉恩告誡說:「關於怎樣做對孩子最為有利,你最好支持他們 的決定,除非他們徵詢你的意見。」珍有以下的評論:「我盡量避免說:『你應該照著這個方法做!』做事方法各不相同,我要是固執己見,就很容易會引起摩擦。」

祖父母的貢獻

聖經指出,孫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祝福。(詩篇128:3-6)你只要對他們關懷備至,就能夠感化他們為善,幫助他們培養敬神的價值觀。(參閱申命記32:7。)在聖經時代,一個名叫羅以的女子諄諄教誨外孫提摩太,把他培育成為上帝的優秀僕人。她的教導叫外孫終生受益。(提摩太後書1:5)你的孫兒女要是聽話受教,你也能夠享有同樣的福分。

你還可以對孫兒女多加關懷。也許你不是個善於表露內心感情的人,但你可以慷慨無私地對孫兒女表露敬神的愛,事事為他們著想。作家塞爾瑪·瓦塞爾曼寫道:「靜心傾聽孩子訴說心聲,……就是關心對方的明證。要敏於聆聽,也要讓孩子盡情傾訴而不加批評;這樣,你就表明你疼愛孩子,看他們比一切都重要。」在孫子孫女說來,祖父母的慈愛照顧就是上好的禮物,沒有什麼能比得上。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集中論述祖父母的傳統職責。可是,現代的祖父母往往要肩負起沉重的擔子。

[第6頁的精選語句]

「姥姥教我看出,有人愛我疼我,我是值得人愛的」

[第6頁的附欄]

給住在遠方的祖父母的建議

• 請兒女把孫子孫女的錄像帶或相片寄給你。

• 寄錄了音的「信」給孫子孫女。你可以把自己所講的聖經故事、所唱的搖籃曲錄下來給小孫子聽。

• 寄明信片或書信給孫子孫女。可行的話,經常跟他們通信。

• 如果你負擔得來,你可以打長途電話給孫子孫女。起先你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乖乖,你今天吃過什麼早餐呀?」,去逗引小孫子說話。

• 如有可能,不時探訪孫子孫女,但要避免呆得太久。

• 跟兒女商量一下,安排孫子孫女去探你們。給孩子安排有趣的活動,例如參觀動物園、博物館或遊覽公園等。

[第5頁的圖片]

許多祖父母都幫忙照顧孫子孫女

[第7頁的圖片]

祖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有時因育嬰方法不同而變得十分緊張

[第7頁的圖片]

祖父母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家族歷史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