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7 4/8 3-7頁
  • 從搖籃到墳墓,我們最大的需要是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從搖籃到墳墓,我們最大的需要是愛
  • 警醒!1987年
  • 相似資料
  • 對兒女來說……你才是最佳的禮物!
    警醒!1980年
  • 你所擔任的父母角色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乖乖,不要哭!」
    警醒!1983年
  • 「繼續懷著愛心行事為人」
    親近耶和華
查看更多
警醒!1987年
《警》87 4/8 3-7頁

從搖籃到墳墓,我們最大的需要是愛

愛是我們最大的需要。嬰孩因不獲愛而夭折。老人因缺乏愛而衰弱。疾病因沒有愛而加深。不少書籍以它為題材。團體因尋求它而集合。電影和戲劇常將它加以歪曲和低貶。把性關係稱為「做愛」的人表明他們對愛的無知。腐敗和強暴的世界認為愛不合實際而加以排斥,但是只有真正的愛才能挽救世界。不錯,我們最大的需要乃是具有挽救力量的真愛。

在一個討論人際關係的座談會上,講者敘述一間住滿孤兒嬰孩的醫院病房的故事。在長列的小床上,許多嬰兒生病甚至死亡——唯獨最後一張床上的嬰兒是例外。那嬰兒發育得很好。醫生對此感到困惑。所有嬰兒都以一樣的方式餵食、沐浴、保暖——在照顧方面沒有什麼差別。但只有最後一張床上的嬰兒是壯健的。多月之後,新的嬰兒送入,故事依然一樣:只有最後一張床的嬰兒長得好。

醫生最後忍不住躲在一邊窺看。在午夜時分,清潔女工入來,跪在地上,從一端到另一端洗刷地板。完工之後,她起來伸伸腰,擦擦背,然後走到最後一張床邊,抱起嬰兒繞房漫步,一面逗弄,一面談話,且把嬰兒在臂上搖來搖去。最後她把嬰兒放回床上才離去。醫生一連兩三晚都在旁窺看。每晚的情形都是一樣。最後一張床的嬰兒總是被擁抱、逗弄、有人對之談話和表示疼愛。在一批批送入該房的新嬰兒中,只有最後一張床的嬰兒長得好,其他的時常生病,有些甚至夭折。

《今日心理學》聲稱,「在腦的成長期中,某幾種知覺若受到剝奪——例如缺乏母親的接觸或搖動——便會使控制感情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或受到損壞。」嬰兒從慈愛的母親學到愛。嬰兒出生後幾分鐘,母嬰之間的聯繫即已建立。在此之後,母子之間親愛的表示加強了彼此的感情,正如《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一書中101頁a所說:

「母親俯身看躺在床上的嬰孩,將手放在嬰兒的胸上而輕輕搖動他,並且貼近嬰兒的面孔說,『我見到你了!我見到你了!』當然,嬰兒並不明白母親的話(反正這話並不十分合邏輯)。但是嬰兒卻蠕動和開心地發出鴣鴣之聲,因為他看出母親嬉戲的手和聲調很清楚地對他說,『我愛你!我愛你!』他感覺放心和安全。嬰兒和幼童對於所受到的愛護十分賞識;他們會仿效這種愛的表現,舉臂抱住母親的頸項和熱烈地與母親親嘴。他們對母親所表現的熱烈感情反應十分歡喜。他們開始學習一個重要的教訓,看出愛人和受人所愛均會帶來快樂;藉著散播愛的種子,他們會收到愛的果實。——使徒行傳20:35;路加福音6:38。」

多年以來,各方面的研究已確立了一件事實:嬰兒需要愛。《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一項報告說:「紐約心理分析研究院的施皮茨(René Spitz)和同事沃爾芙(Katherine Wolf)以美國東部和加拿大棄嬰收容所的91個嬰兒作為研究對象。他們發現這些嬰兒一致表現焦急和憂愁的跡象。嬰兒的身體發育遲緩,體重不及正常,甚至日漸消瘦。他們有時失眠,有時精神呆滯。施皮茨和沃爾芙報導,91個嬰兒當中有34個『儘管有良好的食物和周全的醫護』,結果還是夭折。」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位精神科醫生說:「幼兒若不獲充足的擁抱和撫弄,長大時可能變成畏縮、孤獨或冷漠。……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身體接觸乃是教養孩子所不可少的,有時孩子在出生第一年若缺乏撫抱和逗弄,就不能活下去。」

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普雷斯科特(James Prescott)博士發表關於研究所得的報告說:「從出生的剎那起,許多美國人被剝奪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可以防止他們長成時變成罪犯、精神病者或暴徒的。這些東西便是接觸和身體上的感情表現——人類需要這種『感官的愉快』有如需要食物一般。」《今日心理學》同意這點。對於嬰兒需要接觸和搖動,文章說:「既然相同的系統會影響到與暴力有關的腦中心,……受剝奪的嬰兒長成後就很難控制暴力的衝動。」

《人生》雜誌有一次說:「精神科醫生在與精神病的劇烈鬥爭中,最後斷定精神病的主因是缺乏愛。兒童心理學家們曾為了兒童應定時供食抑或在要求時才供食以及應當責打抑或不應責打的問題激辯,但他們發現孩子只要是被愛的,正反兩面都不會造成很大分別。社會學家發現,愛是不法行為的解決方法;犯罪學家發現,愛是犯罪的解決方法;政治學家們發現,愛是戰爭的解決方法。」

他們也許已發現了解決方法,但顯然並未加以實行。弗雷澤(Claude Frazier)醫生警告說,我們的科技社會必須以愛使之具有人情味,「否則,我們現今無疑可以看出,城市會變成充滿仇恨的森林,其中的家庭因衝突而破碎,青少年以吸毒和死亡來逃避現實,世界可以隨時作全球性的自殺。」

弗雷澤也說:「作為一位醫生,我在日常所見的病人當中發現有不少人的病起碼有一部分是感情饑荒所促成的。……這些病通常與感情有關,如頭痛、背痛、潰瘍、心臟病等。有些醫藥研究更把範圍擴充到包括令人膽寒的疾病如癌症等。」

正如互相關懷的人際關係與愛心能夠造益健康,缺乏友伴情誼則可以對人有害。現代生活壓力、破裂家庭、單親家庭、在感情上被忽略的兒童、熱中於物質財富、道德墮落、真正價值觀念的式微——這一切造成了損害健康的不安和寂寞感。林奇(James Lynch)在《破碎的心——寂寞的醫學後果》一書中對這個問題作了詳盡的探討,說:「我們現時正為自己的失敗付出代價,因為我們沒有了解到自己對愛和友伴情誼具有生物學上的需要,最後也許還是要我們自己的心臟和血管受罪。……對富於愛心的人際關係的渴求是有生物學基礎的,最後會在我們的心臟反映出來;我們若不能滿足這種渴求,便會身受其害。」

血清膽固醇不但與飲食有關,而且和情緒緊張有關。情緒緊張也能使血壓增高。在美國,心血管疾病佔全數死因的百分之55,其中以獨居者為多。林奇聲稱:「在成年美國人當中,沒有結婚者的死亡率特別高。獨居人士——包括離婚者、失婚者或獨身者——患心臟病的死亡率比已婚者高出約二至五倍。」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寂寞之感能損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更易於患病。甚至在樂園裡的亞當也感覺寂寞。上帝看出他獨居不好,因此把夏娃賜給他。——創世記2:18,20-23。

我們若被孤立在黑暗和全無聲響的環境中,就會變成精神混亂。我們需要從感官輸入信號才能保持神智正常。由於具有合群的天性,我們需要與別人相交。我們需要友伴關係——即使相對無言。我們需要感情的交流。令人安慰的言詞是好的,但無聊的談話並不能驅除寂寞。可是,層次較深的溝通未必是單靠言詞的。

例證之一是,一位婦人以關懷的目光凝望著她那感到困擾的丈夫,從她的內心對他傳送一種使他心安的力量。另一個例子是,一位75歲的老人在加強護理病房裡自知不起,他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讓他那結了婚48年的妻子守在他身旁。妻子依言而行,她只是溫柔地撫摸著丈夫的手,以勝於語言的力量傳達著寧靜安詳。或者更加深刻的一個例子是,一位男子在昏迷中只靠機器維持呼吸,但護士握著他的手,卻足以減緩病人的心跳和降低他的血壓,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具有多大力量。

耶穌引述摩西的律法說:「你要愛人如己。」(馬可福音12:31;利未記19:18)這並非意味到妄自尊大或以自我為中心。反之,承認錯誤,請求寬恕和力謀改善可以使我們尊重自己和獲得上帝寬恕。上帝「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而慈悲地寬恕我們;他的寬恕減輕了我們的罪咎感,使我們不致遷怒別人而破壞了我們與別人的關係。(詩篇103:14;約翰一書1:9)這樣,我們就能接納自己、愛自己,然後進一步愛人如己。自愛並非要對自己苛求完美;愛別人也不是要求別人完美。

了解這種愛心的最好方法是看看它會做什麼事和不做什麼事:「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不規矩]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哥林多前書13:4-8。

你希望以這種奇妙的方式被愛嗎?若然,就要散播愛的種子,以期收穫愛的果實。操練愛心像操練肌肉一樣,使愛心得以成長、增加,直至充滿內心而成為你自己。然後以仁愛的行動來證明愛心的活躍。「你們要給人,」耶穌說,「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38)藉著施與,你可以鼓勵別人也成為施與者而彼此分享喜樂,正如耶穌補充說:「施比受更為[快樂]。」(使徒行傳20:35)最大的施與方式是捨出你自己——你的時間、你的注意力、你的同情、你的了解。你「對待別人應當好像你願意別人對待你一樣。」(馬太福音7:12,《新英文聖經》)要與人溝通。要分享別人的感受、喜樂,甚至眼淚。最重要的是,把你自己獻給上帝。——詩篇40:7,8;希伯來書10:8,9。

聖經說:「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8)許多人提出異議說,『上帝若是愛,何以會容許罪惡存在?』上帝的旨意是要終止一切罪惡,他遲遲未這樣行是因為他愛我們:「主[耶和華]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滅亡],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由於耶和華的慈悲,他現在還容許罪惡存在,使悔改的人可以停止作惡而存活。(以西結書33:14-16)可是,到了他所訂的時間,他就會毀滅一切怙惡不悛的人以終止罪惡。他會以毀滅戰爭販子來終止戰爭,以毀滅污染者來終止污染,以毀滅作奸犯科的人來終止嚴重的不道德、強姦、亂倫和變態行為。當上帝毀滅一切作惡者時,罪惡就會終止了。藉著這樣行,他對一切渴望在和平、公義的情況中生活的人表現愛心。(詩篇37:10,11;箴言2:21,22)正如任何園藝者都知道,必須除去莠草,花卉才會茂盛。

由於上帝就是愛,他創造地球,將人安置在其上,對所有人廣施恩惠,不論善惡:「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5)由於上帝就是愛,他會終止疾病與死亡,他已作了安排去拯救人類:「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由於上帝就是愛,「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許多人責罵上帝容許罪惡存在,雖然他們也許以犯罪為樂,但對上帝的愛表示感激的人卻有不同的反應:「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

這個世界正缺乏對上帝的愛和對鄰人的愛,但上帝對人的愛並不缺乏。我們需要最殷的正是上帝的愛。

[腳注]

a 守望台社出版。

[第4頁的精選語句]

「散播愛的種子,收到愛的果實」

[第5頁的精選語句]

「精神病的主因是缺乏愛」

[第5頁的精選語句]

我們需要從感官輸入信號才能保持神智正常

[第6頁的精選語句]

要分享別人的感受、喜樂,甚至眼淚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