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警醒!1989年 | 11月8日
-
-
第2頁
『拉丁美洲許多官員現正提出警告,生活水準在一國復一國日益下降所造成的絕望,正在開始演變成充滿凶兆的政治衰敗。』——《紐約時報》,1988年11月29日。
在1980年代,千百萬已經是赤貧階級的人眼巴巴望著通貨膨脹進一步侵蝕他們的微薄收入。對他們說來,問題不只是應付生活費用,而是怎樣掙扎求存。你留意到當地的基本糧食價格不斷飛漲嗎?你雖付出同樣的金額,購物袋裡的東西豈不是似乎變得越來越少嗎?的確,像其他許多人一樣,你也從經驗知道生活費用正日益高漲。
有解決的方法嗎?
-
-
物價高漲——民不聊生警醒!1989年 | 11月8日
-
-
物價高漲——民不聊生
《儆醒!》雜誌駐西班牙通訊員報導
『我們已完全不再吃番茄,因為番茄實在太貴了。至於水果,我記不起上次買水果是什麼時候,』印度一個家庭主婦嘆息說。
『我們買不起衣服鞋子,』要維持五口之家的一個墨西哥紡織工人慨嘆說。『四年之前,我們的收入較少,但物價較廉,現在的金錢已買不到什麼了。』在他國內,披索(當地貨幣)的購買力從1982至1986年下降了百分之35.4。
厄格尼是埃及開羅一間大廈的夜班管理員,當地的生活必需品只在12個月內就漲價一倍。他解釋說:『我們見一天過一天,終有一天我們買不起吃的東西。』
在巴西,一個倒霉的火車意外受害者等待了20年才獲得法院判決他索償得直。結果,他所獲的每月賠償費相等於意外發生時該國的最低工資之半。可是,由於通貨膨脹,這個數目甚至不夠他前往取款時乘搭公共汽車的票值。
尼日利亞的巴拉已有三個子女,他聽到妻子產下一胎三嬰的消息時昏了過去。他雖然身兼兩職,但家庭收入幾乎不夠應付基本需要的開支,而糧價仍不斷上升。他知道自己將無法供應兒女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準備把新生嬰兒給別人收養。
細節雖然不同,但在普世發生的情形卻是大致相同的。生活費用無情地不斷增高。對許多人來說,麵包、牛奶和米飯已成為奢侈品,一日三餐是稀有的享受。來自尼日利亞的一項報導說:『以往是大多數尼日利亞人主要食品的麵包,現今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米飯只在節日才有得吃。』
有些人以多點時間工作來減輕難題,但有些人卻發覺工作很難尋得,甚至不可能尋得。他們被迫日復一日為糊口而掙扎,在這方面雖困苦勞頓,卻時常毫無成果。對這些人來說,問題不僅是應付生活費用而是要應付生存的代價。
在大多數例子上,罪魁禍首是通脹或物價上揚。工資也許增加,但很難追得上高漲的物價。固定收入的人,例如靠退休金生活或失業人士,他們所受的打擊尤其重大。在世上許多低度發展的國家中,近年來生活水準顯著下降。以普世而言,雖然富者越富,窮人卻肯定越窮。你的國家也有這種情形嗎?
經濟困難造成不安
因此,許多人憤然抗議是不足為奇的。例如,來自墨西哥恰帕斯和瓦哈卡省的赤貧教師在墨西哥市的主要廣場豎立帳幕,靜坐不眠,希望此舉能贏得經濟上的公平待遇。其中一人堅稱:『人民正受到剝削。』在其他國家,物價急升時也曾引發暴動。
有人把犯罪形容為窮人對抗富人的沉默(但卻危險的)革命。如今犯罪率正迅速增加。一個警察講習班把國際犯罪狂潮歸咎於有這麼多市民陷入經濟絕境。經濟困迫有時誘使人鋌而走險。1987年,印度的兩條鄉村有50名上層階級人士被數百饑餓農民所殺,因為農民覺得飽受封建的上層階級地主所剝削。
是誰之過?
在這二十世紀,人所創製的財富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矛盾的是,在本世紀行將終結之際,竟有億萬人陷入永久的貧窮之中,而且這樣的人在數目上正不斷增加。更好的明天、經濟好轉、人人可獲優厚工資的承諾,只不過是政治幻想而已。
這是誰或什麼之過呢?許多人歸咎於政府。各政府本身也許歸咎於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世界經濟機構也受到猛烈批評。顯然,難題相當錯綜複雜,解決方法卻十分渺茫。我們在下一篇文章會考慮生活費用危機的若干基本原因,以及為何這麼難於補救。
-
-
為什麼有生活費用危機發生?警醒!1989年 | 11月8日
-
-
為什麼有生活費用危機發生?
從貝爾格萊德至布宜諾斯艾利斯,從拉哥斯至利馬,從馬尼拉至墨西哥市,從華盛頓市至惠靈頓,各政府均努力對抗通脹。
有時政府本身也陷於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一項報導聲稱,『美國在過去五年所製造的債務比在此之前立國的全部歷史所製造的還多。』非洲一個國家在不久之前把人民期待已久的增加工資法例撤銷。使政府大感尷尬的是,原來它發現國庫的存款根本不夠支付新的工資預算。同樣,在拉丁美洲的一個大國,通脹率如此巨大,以致政府害怕到1988年終,就無法支付一百多萬公務員的薪俸。
五年計劃、通貨貶值、凍結工資、管制物價和其他經濟補救方法均曾有人提出。但難題十分錯綜複雜,解決的希望仍相當渺茫。為了說明這些困難,《儆醒!》在以下舉出促成生活費用危機的一部分基本原因。
脆弱的國際經濟制度
全球的互相依存。正如一位國際金融家解釋:『世界是一個。我們的經濟是全球性的……在全球性的經濟上,認為單方面提出的方法便可以解決難題乃是胡說八道。』舉例說,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很快就蔓延到較貧窮的國家,因為後者發現,別人對自己的產品已不再有需求。同樣,美國宣布加息意味到拉丁美洲和非洲諸國會遭遇更多難題,因為它們要為所欠的外債支付更多利息。大致上說來,國家越窮,對全面經濟趨勢的影響力便越小,但卻較易受不利的經濟風險所傷害。
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足以強調世界經濟的不穩以及經濟上互相依存的影響。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感到如此不安,以致美國在1987年8月的惡劣貿易數字連同一位財政部官員可能出言不慎,據稱這竟然足以引起1987年10月世界股市的大崩潰。
美國的嚴重債務難題以及各大經濟強國無法或不願在經濟政策上彼此協調,令人很難迅速恢復信心。經濟學家馬里斯(Stephen Marris)論及這種情況時警告說:『我們實在焦頭爛額。打開出路絕不容易。』
物價波動。近年來在石油、金屬和其他基本商品的價格大幅度波動。1970年代的油價突然急升促成了普世通脹和帶動世界經濟不景。沒有產油的第三世界諸國所受的打擊尤大。
1980年代,大多數商品的價格暴跌。這件事嚴重打擊經濟較弱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收入主要依靠這些商品的出口。例如墨西哥和尼日利亞這兩個主要依靠石油出口的國家便由於油價暴跌而經歷到生活水準的暴降。這樣的價格波動能夠使甚至最健全的經濟計劃也完全失效。
短視的政府用錢方式
軍費開銷。1987年全球軍費總開銷估計約達一萬億美元,相等於每分鐘耗資180萬美元!不但富裕國家把巨量金錢浪費在軍備之上;世上有些最窮的國家也計劃每年增加百分之10的國防經費。
經濟學家蓋伯瑞斯(John Galbraith)解釋第三世界軍費開銷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說:『軍備消費的支付者乃是窮人中的窮人。當局把原本預定用來改善生活費用的非軍事投資轉作購買軍備之用,不惜連麵包本身也犧牲了。』
『白象』計劃。據說曾有一個暹羅王慣常賜一頭白象給他所不喜歡的朝臣。既然白象被視為神物,就不能讓牠勞作。結果,豢養白象足以為倒霉的受禮者帶來經濟破產。西方各國近年來無意中扮演了暹羅王的角色。他們的經援計劃包括龐大的科技工程,受惠國卻連維修的能力也沒有。
這些昂貴而不切實際的『白象』在貧窮國家中屢見不鮮:豪華的機場,但升降的飛機極少;漂亮的麵包房,但因缺乏麵粉而烘不出麵包;巨大的混凝土工廠,但因缺乏維修而經常損壞。
第三世界的政府有時自尋煩惱;他們大量舉債,把金錢濫用在浪費的工程上,例如水力發電計劃、核電廠,甚或新首都計劃等。
人口增長
在世上許多國家裡,人口的急劇增長促成了生活水準低降。房屋、職業、學校,甚至糧食生產都無法趕上不斷增加的需求。例如,墨西哥由於人口迅速增長,每年要製造100萬個職位才能使失業率不致上升。在多個非洲國家中,激增的人口——蜂擁到各城市以致情形更為惡化——使糧食入口在過去十年間增至以往的三倍,生活水準亦大為降低。有些絕望的父親由於找不到職業來供養龐大的家庭,便索性拋棄家人,甚或自尋短見。
制度固有的弱點
難以預測的市場力量。如眾周知,經濟預測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難題是,甚至在經濟先進國,專家們也不易知道將來實際會有什麼事發生;但在第三世界裡,精確的資訊時常付之闕如,因此預測經濟動向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即使經濟學家全都同意難題的癥結所在,他們所建議的解決方法無疑會按照自己的政治或社會觀點去立論而各不相同。使事情更加複雜的是,作出最後決策的政治家傾向於只肯聽他們認為愜意的經濟建議。
關於美國,前任美國商務部長彼得森(Peter Peterson)解釋說:『實際上,我們的難題不是經濟上的。反之,我們的難題癥結在於缺乏政治上的意見一致。我們甚至對於本國經濟難題的性質也意見分歧。』
愚昧的自私。每個國家的趨向是,只求自己的最高權益,罔顧對別國的影響。例如,所謂的經濟援助也許是把各種尖端軍事設備送到民不聊生的國家裡。顯然,施惠國的動機是為了經濟或政治利益而非人道主義。工業富國為了保護自己的產品而設立的關稅界限使貧窮國家甚至在銷售基本貨品方面的努力也受到妨礙。
不少低發展國家批評國際銀行機構只顧催促負債國償還利息。有些計劃由於缺乏經濟支持而被迫放棄,原因是生產速度不足以償給債權人。借債國現時要付的高利率主要是為了富裕國家浪費金錢之故。阿根廷總統阿方辛指出,拉丁美洲在五年之內還給美國和歐洲的金額相當於兩個馬歇爾計劃。a可是,該地區的欠債量卻比前更巨。
貪污與貪婪。非洲和亞洲的若干國家元首曾被指控盜用了億萬美元的公款,拉丁美洲多個政要和商業巨子也被控與牽涉到千百萬美元的詐騙有關,這些數目龐大的金錢往往是從各項改善平民生活的計劃挪移過來的。各階層相習成風的貪污嚴重地削弱了無數國家的經濟制度,使蒙受損失的赤貧大眾的負擔更百上加斤。
令人齒冷的商業貪婪也有分加重生活費用危機。例如,巨大的跨國煙草公司的市場推銷術說服了千百萬貧無立錐的人把微薄的收入花在煙草之上。在若干發展中國家裡,煙草公司大量傾銷高焦油香煙,吸煙者多數全不察覺吸煙對健康造成的危險。由於受賺得大量外匯的希望所誘,農夫把許多寶貴的耕地轉作種植煙草之用,但他們的希望時常並未能實現。目前,與吸煙有關的各種疾病與生活費用同時激增。
簡略地檢討一下生活費用危機的背後原因足以表明,各政府雖然力求改善人民的生活,卻面對驚人的重大挑戰。法國總統米特朗在一個經濟討論會上發言,抱怨『世界好像經常移動你腳下的地毯,把它突然拉開,威脅要摔你一跤。』第三世界的政治家和經濟家都從艱苦的經驗完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這是否意味到經濟復甦已無望呢?世界經濟能夠對全人類提供合理的生活嗎?以下的文章會回答這些問題。
[腳注]
a 馬歇爾計劃由美國主辦,目的是要協助飽經兵燹的歐洲在經濟上復甦。從1948至1952年,該計劃所發放的協助,價值約達120億美元。
[第8頁的附欄]
債務的難題
國家債務
在許多地方,政府的開銷大大超過收入。這種大量舉債的政策導致龐大的赤字預算,往往累積至多年之久,它稱為國家債務。為了償還債項和利息,政府不得不繼續舉債,這又進一步調高利率和助長通脹。此外,正如《時代》雜誌解釋,各政府均不願節省開銷,因為『選民究竟是人,都希望多點福利和少點納稅;政客則由於是政客,所以要顧忌到[選民的意願]。』是故,精打細算的日子遂被延擱起來,生活費用依然上漲。
國際債務
為了種種理由,有些國家輸入貨物和服務多於輸出貨物和服務,結果造成貿易赤字。不足之數要用別國所接受的通貨來償還,通常是美元或其他強勢貨幣。這些款項必須從儲備金中抽出或從外國借入。國家的儲備金若是少到危險程度,借款又無法獲得,政府就可能不得不限制輸入或把通貨貶值。兩種方法都可使輸入貨品的價格急激上揚,其中也許包括不少對工業和消費者均同樣必需的物品。
第三世界諸國特多貿易差額的難題,因為在大多數例子上,它們輸出貨品的價值急劇下降。例如,在1960年,一噸咖啡的價值可以購買37噸肥料,但到1982年卻只能買16噸。類似的情形也見於可可、茶葉、棉、銅、錫和其他主要產品方面。這些都是低發展國家的主要輸出品。不利的貿易條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所無法控制的;主要是由於這種打擊的緣故,到了1987年,這些國家所欠的外債已達到一萬億美元的龐大數字。這樣的重擔大大阻礙了國家經濟的復甦,甚至威脅到若干政府的穩定。
《紐約時報》在不久之前評論說:『拉丁美洲所共同面對的難題是債務問題。……各政府認為這乃是使它們聲望日降的首因,而且是對它們的前途深具影響的主要政治因素。』
[第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世界通貨膨脹率1980-85年
(基於《經濟學家週刊》出版之「世界統計數字」)
■ 0 至 15%
■ 15 至 30%
■ 30 至 100%
■ 100%以上
■ 數字不詳
-
-
經濟復甦有望嗎?警醒!1989年 | 11月8日
-
-
經濟復甦有望嗎?
法王路易十六在位時,據報皇后安朵奈特有一次問財政大臣說:『部長閣下,你打算做些什麼去彌補赤字?』他答道:『什麼也不做,夫人。難題太嚴重了。』
時代雖然已經改變,這種想法看來依然流行。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同樣慨嘆關於龐大的國際債務,富國與貧國之間的極端經濟懸殊,以及這麼多個國家窮到可憐。但他們卻差不多什麼事也沒有做——難題實在太嚴重了。從經濟學來說,這樣的做法合理嗎?
『經濟學』一詞來自希臘文的艾干諾模斯(oikonomos),意思是管家或家庭經理人。世界經濟學的基本目的是研究怎樣管理這個世界『家庭』的經濟。那麼,這個『家』正受到怎樣的管理呢?
舉個例說明,我們試想像地球是個鄰里,其上的個別國家彼此為鄰。其中一個最富有的鄰人大事揮霍,幾乎欠了所有人的錢;但他既是最大的借債者,各債權人不願迫他還款。有些較貧窮的家庭也債台高築,不得不再多舉債來支付欠款的高利。這時,當地最貧窮家庭的父親卻大擺筵席款待賓客,雖然自己的幾個兒女正在捱饑抵餓。
較富裕的幾個家庭享有豐富的食物,結果要把大批餘糧倒在垃圾箱裡。他們花在寵物身上的金錢多於窮人家庭用來供養兒女的錢。他們不時召開鄰舍會議,討論當地的難題,但看來一籌莫展。貧、富家庭之間的關係日漸緊張。顯然,這個鄰里的管理方法在基本上有不妥之處。
有能力管理全球經濟的人物
妥善的管理與道德是密切不可分的。正如我們所見,國家、機構和個人層面的自私與貪婪大大助長了生活費用危機,特別以較貧窮的國家為然。經濟上的不公平只是一個不公平的事物制度的反映之一而已。
無可否認,事情實在沒有輕易的解決方法。難題巨大到非一國所能解決,世上也沒有任何國際機構具有足夠的權力去加以處理。此外,許多世界領袖也由於缺乏處理難題的政治意願而受到批評。
可是,歷史描述有一位統治者曾經特別關注那些在經濟上飽受剝削的人。他頒布肯確的律法去保護和維持貧苦大眾。
這位統治者便是大約在3500年前將以色列人從埃及解救出來的上帝。他施行奇跡降下嗎哪,使以色列人在流浪曠野的40年期間得以果腹。這位隱形的君王留意使人人都有足夠的糧食。——出埃及記16:18;可參閱哥林多後書8:15。
後來,以色列人抵達應許地時,上帝所訂的律法保護窮人。有免息貸款可以濟困扶危。窮人可以在田間、果園和葡萄園拾取遺穗,遺果。主人在收穫時要遺下一些給窮人拾取。此外,上帝吩咐較富裕的以色列人「要向境內的窮人慷慨地鬆開手。」——申命記15:7-11。
上帝以此方式管理以色列家,他們若服從他的訓示,便可獲致全國的繁榮。他的代表,例如所羅門王,均須效法上帝的榜樣。關於所羅門,詩篇執筆者寫道:『他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詩篇72:4,12-14。
不過,上帝後來在他的話語中預言會有生活費用急升的危機臨到。聖經描述殘酷的經濟現實終會為禍人類,說:『一天工資只夠買一個麵包。』(啟示錄6:6,《威茅斯聖經》,第五版)這正是今日世上許多窮人的境況。一天的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一餐的消費。
真正的經濟復甦在望
諾貝爾獎金得獎者布蘭特(Willy Brandt)強調現今的可悲情況的唯一解決方法,說:『貧窮和富有的國家必須越來越意識到,……大家都被對生存問題的共同關注連繫在一起,解決方法只有採納一項高瞻遠矚而顧及普世的建議才能獲致。』
這正是上帝所用的方法,一項高瞻遠矚而顧及普世的方法。上帝與人為統治者不同的是,他有決心和方法為普世經濟帶來復甦。
在論及經濟艱難的同一個預言中,上帝提及他所委任的統治者。這位統治者有能力補救現狀。聖經將他描述為騎在一匹『白』馬之上,同時會「進行征服」。這位統治者就是耶穌基督,他不久便會完成他的征服,使上帝的王國成為管理人類的唯一政府。耶穌基督所統治的王國便是上帝用來解決生活費用危機以及其他弊端的方法。——啟示錄6:2,《新世》;參看但以理書2:44。
上帝應許,在以賽亞預言稱之為『新天』的王國統治之下,『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兒女]也不遭災害。』『我的僕人必得吃……;我的僕人必得喝……我的僕人因心中高興歡呼。』——以賽亞書65:13,14,17,23。
今日千百萬徒然勞碌的人可以留意這些話而鼓起勇氣來。在上帝的新世界裡,他們的兒女不會由於經濟艱辛以致基本的需要亦受到剝削。對生活費用的憂慮將被生活的樂趣取而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