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目睽睽警醒!1998年 | 7月22日
-
-
眾目睽睽
傑里用「折磨」一詞形容以下的處境。他說:「我每次走進課堂都會馬上全身冒汗,口裡像是塞滿棉花似的。縱然要靠講課謀生,我還是窘得說不出話來。我感到胳膊、雙腿、臉上開始火辣辣的。不久,我全身漲得通紅,彷彿從頭到腳都紅撲撲的。」
傑里患的是社會恐懼症。這病的患者生恐被人仔細端詳,很怕當眾丟人現眼。美國焦慮症協會出版的小冊子說:「患社會恐懼症的人,總覺得大家的眼睛都在盯著自己。他們為此焦慮不安,有時還出現心悸、眩暈、氣急、大汗淋漓等症狀,好像驚恐發作一樣。」
有些人可能覺得,社會恐懼症患者大驚小怪,他們聲稱患者應該撇開羞怯的心理,迫使自己若無其事地「出去同人交際往來」。誠然,患者要克服社會恐懼症,就得勇敢地面對引起恐懼的事物。但害羞跟社會恐懼症不一樣,兩者大有分別。傑蕾琳·羅斯說:「社會恐懼症可不像一般的害羞。這是種嚴重的恐懼症,可以干擾患者的日常活動;不管是上班期間、上課期間,還是跟別人往來,患者幾乎時時刻刻都受恐懼心理支配。」
研究表明,社會恐懼症令千千萬萬人惶惶不可終日。a讓我們看看患者對什麼事物產生強烈的恐懼,害得自己身體虛弱。
患者懼怕的社交場合
公開演說。道格想起,有一次他向本地的公民團體發表簡短的演說,但不知怎的,他突然驚慌起來。他說:「我急得一身冷汗,心臟突突地跳,渾身哆嗦不止。喉嚨像有什麼東西哽住,說不出話來。」坦白說,面對觀眾,人人多少有點緊張不安。但社會恐懼症患者卻會感到心頭湧上一陣強烈的恐怖感,歷久不散。這種恐怖感並不會隨著經驗累積而減退。連無關緊要的演講場合,道格也覺得像是要了他的命似的。
與別人一起進食。社會恐懼症患者常常覺得,大家的眼睛都盯住了自己。所以,對他們說來,吃一餐家常便飯也是可怕的煎熬。他們擔心自己的手萬一發抖,食物就會給潑出來或者送不進口裡,又怕自己突然覺得要吐。由於恐懼心理作祟,這些憂慮會從幻想化為事實。《窘得要死》一書評論:「你越是擔心自己出洋相,就越感到焦慮不安。你越是焦慮不安,就越有可能發抖,終歸做出唐突、笨拙的舉動。問題可能日趨嚴重。結果可想而知:你很難順順當當地把飲食送入口裡;飲食不是掉下來,就是給潑掉。」
在別人面前書寫。患社會恐懼症的,一來擔心自己的手發抖,二來也怕在別人注視下自己寫的字潦草難辨。不管是當面簽署支票,還是在別人面前書寫,許多患者都驚惶失措。且以塞姆為例。他的雇主規定,每天早上員工必須當著護衛員面前,在上班記錄簿上簽到。塞姆覺得很為難。他說:「我應付不了,我的手抖個不停,得用另一隻手執著發抖的手,才可以在橫線上方寫字。我寫字歪歪扭扭的,根本無法辨認。」
與別人通電話。約翰·馬歇爾醫生指出,不少病人向他承認,他們盡可能不通電話。他說:「他們擔心自己不善應對。其他人就擔心自己會由於不知道該說什麼話而窘得默不作聲。每逢他們掙扎著要說話,就往往急得嗓音發顫,或尖聲說話。他們生恐自己說話結巴或在其他方面舉止失常,因而露出馬腳,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心神不安。」
與別人往來。有的社會恐懼症患者很怕同人往來,於是謝絕一切交際應酬。他們通常最怕同人有目光接觸。《哈佛精神健康通訊》說:「情況嚴重的患者常常感到侷促不安,覺得雙眼不知該往哪裡看才好。他們一察覺到別人在注視自己,就顯得很不自在。他們避免目光接觸,因為覺得不知該在什麼時候直視對方,該在什麼時候把目光移開。他們以為目不轉睛地看著別人,會引起別人的誤會。」
社會恐懼症患者還害怕其他東西。舉例說,對於使用公共衛生間,許多患者都怕得要命。其他患者害怕售貨員瞪著眼睛盯住自己,於是不敢逛商店購物。一個女子說:「我顯得很不自然,往往連自己正看著什麼也不知道。我老是想著,櫃檯後面的店員會叫我不要浪費他們的時間:究竟買不買,拿定主意吧。」
他們怎樣應付?
沒有恐懼症的,很難理解患者的苦處。一個患者說出自己的感受:「沒有人可以想像我是多麼尷尬,我簡直窘得要命!」另一個患者承認:「自殺的念頭老在我心頭縈繞。」
為了減緩焦慮,許多社會恐懼症患者不惜借酒解煩,真可悲。b喝酒或許能夠使人暫時忘記煩惱,但從長遠的觀點看來,縱酒只會給患者增添煩惱。約翰·馬歇爾醫生說:「我有幾個病人從沒在社交聚會喝過酒。他們以為出席社交聚會之前,或在聚會舉行期間,喝點酒可以使自己鎮靜下來,卻沒想到自己酒量不行,喝一點兒就醉了。他們最怕當眾出醜,到頭來卻使自己成為笑柄。」
社會恐懼症患者最常用的對策就是迴避。真的,許多患者乾脆躲開他們很怕面對的場合。一個名叫洛蘭的社會恐懼症患者說:「我想盡辦法迴避,連電話也不想打不想接。」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許多患者都發覺,迴避根本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把他們關在家裡。洛蘭說:「過不多久,我就感到孤寂難耐,悶得發慌。」
傑蕾琳·羅斯指出,對患者說來,迴避有時就像「作繭自縛」一樣。她接著又說:「患者迴避了一次,下次就更加想迴避,結果一而再、再而三,習慣成自然。」有的患者慣常謝絕赴宴會的邀請。工作如果需要同人接觸,有的患者就索性不幹。結果,他們很難學會正視恐懼的因由,克服害怕的心理。正如理查德·亨貝格醫生所說:「他們總是憑空猜測,一味以為別人會排斥自己。即使由於迴避而從沒做過的工作,他們也料想自己一定應付不來。」
不過,有好消息給社會恐懼症患者:這種障礙是可以治療的。當然,要把各種類型的焦慮徹底消除是不可能的,這樣做也不一定有好處。無論如何,社會恐懼症患者可以學習抑制恐懼感,聖經的實用勸告對他們大有幫助。
[腳注]
a 值得一提的是,害怕面對某些社交場合幾乎是所有人的通病。舉例說,許多人想到要公開演說,就擔心不已。有些人卻萬分恐慌,不能正常生活。社會恐懼症通常僅指這一類情況。
b 研究表明,社會恐懼症患者大多嗜酒成癮,而酗酒者當中有很多都患了社會恐懼症。到底先有哪一樣?據稱,有三分之一的酗酒者開始喝酒以前,已經有驚恐性障礙或某種類型的社會恐懼症。
-
-
緩解社會恐懼症警醒!1998年 | 7月22日
-
-
緩解社會恐懼症
「凡有恐懼症的,千萬要記住,恐懼障礙是治得好的。患者不用給恐懼症苦苦折磨。」——克里斯·斯萊滕博士。
令人欣幸的是,不少社會恐懼症患者都得到幫助,學會減緩焦慮,敢於正視自己多年來一直害怕的社交場合。假如你有社會恐懼症,你大可以放心,你也能夠掌握訣竅,積極面對這種障礙。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就必須著手應付(1)身體的病徵,(2)你害怕面對某些場合的心理,(3)由恐慌引起的行為。
實踐聖經原則對你大有好處。誠然,上帝的話語並不是醫學課本,「社會恐懼症」一詞也從沒有在聖經出現過。儘管這樣,你要是聽從聖經的指示,就能夠「謹守[實用的智慧]和[思考能力]」,克服恐懼心理。——箴言3:21;以賽亞書48:17。
控制症狀
患社會恐懼症的,各有不同的身體症狀。你很怕面對的情勢快要出現了,你身體會有怎樣的反應?你雙手有沒有發顫?心臟是否急速地跳動?腹部隱隱作痛嗎?你是否急得一身大汗、滿臉通紅?你感到口乾舌燥嗎?
在別人面前大汗淋漓、說話結巴、渾身哆嗦,真的不好受。不過,為可能發生的事而憂慮也無濟於事。耶穌問得很有道理:「你們誰能用憂慮給自己的壽命加添一肘尺呢?」(馬太福音6:27;參看箴言12:25。)坦白說,老是想著自己的毛病,終日擔心別人怎樣看自己,只會使情況日趨嚴重。《哈佛精神健康通訊》評論:「患社會恐懼症的,常以為別人一眼就看出他們神色慌張,害得自己惶惶不可終日。事情還沒發生,他們就預料自己會笨手笨腳,表現不夠格。既然早有預感,他們一遇到自己懼怕的事物,就禁不住恐慌起來。」
練習用橫膈膜慢慢呼吸,也許能夠使症狀緩和下來。(見「留意你的呼吸方法!」一欄。)經常鍛鍊身體、放鬆肌肉也很有用。(提摩太前書4:8)你可能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聖經勸勉說:「一掌盛滿安寧,勝過兩手抓滿勞碌捕風。」(傳道書4:6,《新譯》)所以,務要確保自己有充足的休息,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別錯過正餐,要定時進食。你可能要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咖啡因能刺激焦慮,是恐懼症的一大誘因。
存心忍耐最要緊。(傳道書7:8)一個醫學博士小組報導:「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覺在某些社交場合,你仍然感到侷促不安,但身體的症狀已大為減退。最重要的是,你的自信心經過鍛鍊就會漸漸提高,你參與自己所懼怕的社交場合時也更有把握。」
剖析你的恐懼心理
專家指出,感情不能未經思想就產生。看來,對社交場合的恐懼也是源於思想的。所以,為了緩和身體的症狀,你可能要省察自己的「煩亂思慮」,洞悉恐懼的根由。——詩篇94:19,《呂譯》。
有些專家認為,歸根結底,社會恐懼症就是害怕遭人白眼。舉例說,在社交聚會上,患社會恐懼症的可能暗自猜想:「我這副呆頭呆腦的德行,人家一眼就看出我跟他們格格不入。我想必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一個名叫特蕾西的患者確曾有這樣的感覺。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她開始對自己的想法表示懷疑。她漸漸意識到,人家有更重要的事處理,根本不會花時間對她評頭品足。特蕾西說:「縱然我談吐乏味,這也不足以構成別人嫌棄我的理由,對嗎?」
你可能要像特蕾西一樣,認真想想自己的想法到底有沒有偏頗,分析一下自己在社交場合遭人白眼的可能有多大、情況有多嚴重。假如噩夢成真,你真有理由認為別人會對你生氣嗎?即使人家在生你的氣,你又有什麼理由斷定自己應付不了呢?別人的評語真的能夠實際貶低你個人的價值嗎?聖經提出明智的忠告:「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傳道書7:21。
關於社會恐懼症,一個醫學博士小組寫道:「在人生路上,誰也不能避免碰釘子的。難題所以發生,是因為有些人對這種事耿耿於懷。人碰了釘子,感到沮喪,感到十分難受也是人之常情。但你無需為此而忐忑不安。除非你自己看不開,否則碰碰釘子並不是什麼災禍浩劫。」
聖經勸我們要對自己有實事求是的看法。聖經說:「我們人人都難免絆倒許多次。」(雅各書3:2)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沒有人例外;正因為不完美,人才會不時做出令自己難堪的事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寬容別人的弱點就容易多了;反過來,別人也受到感動,照樣體恤我們的短處。不管怎樣,基督徒深知,得到耶和華的認可才是最要緊的,而上帝也不會集中注視我們的過錯。——詩篇103:13,14;130:3。
正視恐懼的因由
要克服社會恐懼症,你就遲早要正視自己不敢面對的事物。起初,這樣的念頭可能有點可怕。也許到現在你還是避開自己所怕的社交場合,免得自己到時惶恐不安。看來,這樣做只會削弱你的自信心,進一步加深你的恐懼感。所以,聖經有充分理由說:「離群獨處的,只顧自己的心願;他抗拒一切[實用的]智慧。」——箴言18:1,《新譯》。
相比之下,你如果肯正視自己所怕的事物,你的焦慮就可能會緩和下來。a約翰·馬歇爾醫生說:「我們常常鼓勵社會恐懼症患者,迫使自己成為社交場合的活躍分子,積極參與社會機構的服務。有的患者只對少數事物產生恐懼,例如害怕公開演說等,他們就更加要強迫自己,在公眾場合講話了。」
你如果勇敢地面對自己所怕的事物,就會漸漸看出:(1)別人很少會因為你出洋相就嫌棄你;(2)即使有些人真的嫌棄你,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要記住,你不可操之過急,對自己要有耐性。你不能一下子就完全康復,恐懼的症狀也不可能全然消失,這是不切實際的期望。薩莉·溫斯頓醫生指出,治療的目的不是在於消除症狀,而是要幫助患者學會處之泰然。她說,患者如果能夠處之泰然,症狀就會自動消失,或者至少情況會慢慢好起來。
基督徒有強大的推動力,激勵他們克服社會恐懼症。事實上,聖經吩咐他們要「彼此關注,激發愛心,促進優良的作為。不要放棄聚會」。(希伯來書10:24,25)既然基督徒常常要同別人接觸往來,你如果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就會在靈性上不斷長進。(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傳2:42;帖撒羅尼迦前書5:14)要不斷為這件事向耶和華上帝禱告,他會賜給你「超凡的力量」。(哥林多後書4:7;約翰一書5:14)也要祈求耶和華幫助你一方面保持平衡,不致太介懷別人的品評,一方面鍛鍊所需的技巧,好讓自己能夠符合他的要求。
誠然,每個患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難處,他們各有不同的障礙要衝破,也有不同的長處可以利用。部分患者採用前文提及的建議後,情況好多了。好些病例表明,患者可能需要額外支援。例如,有的患者得借助藥物去消除恐懼的心理。b其他患者向精神科專家求助。《儆醒!》並不推薦,也不支持任何特定療法。基督徒必須自行決定是否接受這樣的療法。他應當慎重處理,確保自己所接受的治療沒有違反聖經原則。
「跟我們性情相似」的人
聖經載有許多真實的事例,記述忠信的男子怎樣為了符合上帝的要求,奮力克服個人障礙。閱讀這些真人真事,的確令人深感鼓舞。看看以利亞的例子。身為以色列的首要預言者,他似乎具有超凡的勇氣。聖經卻向我們指出:「以利亞是跟我們性情相似的人。」(雅各書5:17)他有時也感到驚恐萬分、焦慮不已。——列王紀上19:1-4。
使徒保羅到哥林多那裡,「又軟弱,又畏懼,大大顫抖」;他顯然顧慮重重,擔心自己力薄才疏。他確曾遭人白眼。有些反對者指責保羅說:「他……親身臨在,卻是軟弱無力、言語可鄙的。」但沒有證據表明,保羅因別人的惡意批評而自慚形穢。——哥林多前書2:3-5;哥林多後書10:10。
摩西缺乏自信,不敢進見法老,認為自己是「拙口笨舌」的。(出埃及記4:10)耶和華上帝答應給予援助以後,摩西還是苦苦哀求:「不,主啊,請你差別人去。」(出埃及記4:13,《現譯》)摩西看不出自己有什麼長處,耶和華對他的優點卻瞭如指掌。他認為摩西是適當人選,有足夠的智力和體力履行任務。話雖如此,慈愛的耶和華還是安排一個助手給摩西。他並沒有硬要摩西獨自進見法老。——出埃及記4:14,15。
耶利米在這方面也堪作模範。上帝委派他做預言者的時候,這個年輕人回答說:「主耶和華啊!我不曉得說話,因為我年輕。」耶利米不是生來就有能力執行預言者的任務。但耶和華與耶利米同在,使他成為「堅城、鐵柱、銅牆,抵擋全地」。——耶利米書1:6,18,19,《新譯》。
由此可見,即使你惶恐不安、憂心忡忡,也不要妄下結論,以為自己缺乏信心,或耶和華已經離棄了你。剛相反,「耶和華親近心中破碎的人,拯救靈裡痛悔的人」。——詩篇34:18,《新譯》。
上述的聖經事例無疑表明,連信心堅強的男子也要拼命克服力不從心的感覺。耶和華雖然沒有要求人做他們能力限度以外的事,但憑著他的幫助,以利亞、保羅、摩西、耶利米等忠僕所能成就的,可能比他們自己所預期的更多。既然耶和華「知道我們的本體,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你就可以放心,他必定會伸手扶持你。——詩篇103:14,《新譯》。
[腳注]
a 有些醫生建議,假如你覺得這個步驟難以應付,你可以單憑想像,練習怎樣克服恐懼。設想你正處身自己所怕的環境,你腦海浮現的景象越逼真越好。你可能會越來越焦慮不安。但你要不斷暗自叮囑,別人並不如你想像那樣嫌棄你,然後以此作為想像的結局。
b 打算服用藥物的患者,應當權衡利弊。他們也應當認真檢討自己的情況,看看是否真有必要接受藥物治療。許多專家認為,藥物要是跟心理和行為治療互相配合,就會相得益彰。
[第8頁的附欄]
留意你的呼吸方法!
有些社會恐懼症患者細心留意自己怎樣呼吸,結果能夠使身體的症狀緩和下來。起先,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畢竟,人人都曉得怎樣呼吸嘛!專家卻聲稱,焦慮不安的人往往呼吸不得其法。他們不是呼吸太淺、太急促,就是單用上胸呼吸。
要練習慢慢吸氣、慢慢呼氣。用鼻腔而非用口腔呼吸;這樣,你練習吸氣呼氣就容易多了。也要學習用膈膜呼吸,因為用上胸呼吸可增加換氣過度的風險。不妨做個測試。你站起身來,把一隻手放在腰圍上,把另一隻手放在胸部中間。你呼吸的時候,留意哪一隻手移動較多。如果是放在胸口的手,你就得學習用膈膜呼吸了。
但這並不是說,人每次呼吸都要用膈膜。(膈膜和胸部的正常呼吸比率是4比1,這個比率有時也會變動。)聽從以下的忠告是恰當的:肺氣腫、氣喘等慢性呼吸器官疾病的患者,採用新的呼吸技巧之前,應當徵詢醫生的意見。
[第9頁的附欄]
因恐懼而慌張失措
有些社會恐懼症患者,由於焦慮不已,結果引起驚恐發作。這種突如其來的恐怖感非常強烈,往往令患者嚇得要強力呼吸,而且感到陣陣眩暈,自以為心臟病猝發。
據專家認為,驚恐的感覺還是不壓抑為好。他們建議患者「存心忍耐」,讓焦慮慢慢消退。傑蕾琳·羅斯說:「驚恐一旦發作,你就無從抑制。你只好聽其自然,但要不住告訴自己:你雖然嚇得要死,卻沒有生命危險,恐懼感終會緩和下來。」
爾文·格林在一個治療廣場恐懼症的機構擔任主管,他把驚恐發作比作從遠處漸漸逼近海灘的小波浪。他說:「這是指你開始感到焦慮的時候。小波浪越靠近岸邊,越變得壯闊,就好比你的焦慮逐漸加劇一樣。不久,小小的波浪就變成滔天巨浪。巨浪從頂峰滑落,漸漸縮小,最後在海灘上消散了。這個意象正好反映驚恐發作的始末。」格林認為患者不該抑制自己的恐懼感,倒要讓這種感覺自然發展,直至恐懼減退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