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只是碰巧產生,還是創造出來的?
對於宇宙是由一位聰慧的創造者創造出來的說法,許多科學家都感到不是味兒。因此,他們推測宇宙是通過某種方式自行產生的,但一直以來,他們都無法自圓其說,解釋事情的由來。
事實上,1999年1月刊的《科學美國人》雜誌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問題所在。文章說:「大爆炸學說並沒有闡述宇宙的起源。」因此,「要找一套可以取而代之的學說,這套學說就一定要解釋清楚宇宙最初是怎樣產生的」。
可是,宇宙不知怎麼的就自行產生了,你認為這個說法說得過去嗎?物理學家查爾斯·湯斯評論說:「事實上,物理學家不是不想研究得比『大爆炸』所說的更深入一點。要是可能,他們也希望可以解釋宇宙的起源,舉個例,是某類波動促成的結果。不過,這要是真的,這種巨大波動是怎麼樣的波動呢?它本身又怎樣產生?我個人認為,如果科學家單單從科學的角度入手,宇宙起源的問題看來就永不會有答案了。」
今天,科學家都相信宇宙本來並不存在,後來卻通過某些方式產生出來。那麼,科學家對支配宇宙的法則的認識,能幫助人了解宇宙可能是怎樣產生的嗎?
「一事兩面」
有人說,物質和能是「一事兩面」的。《科學美國人》說:「物質只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而已。」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 2(能量相當於質量和光速平方的積),道出了兩者的關係。公式顯示,少許的質量或物質蘊含著巨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大學教授蒂莫西·費里斯說:「這條公式使人明白,為什麼一個像橙子一般大小的炸彈,就足以把一個城市夷為平地了。」
且看看事情的另一面。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能也可以轉化為物質。因此,物質宇宙的誕生,也許就像一個宇宙學家所說一般,是「物質和能最可畏的蛻變,而人類卻有幸瞥見了」。
話雖如此,這種「蛻變」所需的物質和能是從哪裡來的呢?科學家無法向人提供圓滿的答案。饒有趣味的是,聖經這樣描述上帝:「因他的權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連一個[天體]都不缺。」(以賽亞書40:26)不管上帝用什麼方法創造出宇宙來,他顯然有創造宇宙所需的大能大力。
那麼,科學證據有沒有為人奠下基礎,使人可以相信創造宇宙的那位,必然有絕頂的智慧和能力呢?看看宇宙誕生時的模樣,人就自有分曉了。
宇宙一誕生就秩序井然
請想想這件事。核子彈爆炸時,物質不受控制地轉化為能,只會造成大混亂。1945年,日本廣島和長崎不少地方給類似的炸彈摧毀淨盡,就是個最清楚不過的例子。可是,我們的宇宙不但一點也不混亂,反而和諧一致、絢麗無比!請也想想,地球上生機蓬勃,生物更是千姿百態、種類紛繁。毫無疑問,要不是有某種智慧在背後指揮督導,這一切絕不能自然而然就產生出來!
1998年11月9日刊的《新聞週刊》,再度分析跟宇宙誕生有關的種種發現。雜誌說,從各種事實「看來,情形應該像創世記[聖經第一卷書]所說的一般,起初一片混沌,然後發生了一場極其猛烈的爆炸,釋出了光和能,於是物質和運動就產生了」。請留意《新聞週刊》接著怎樣解釋,文章把宇宙的誕生和聖經就創世所作的描述相提並論的原因。
「支配宇宙的力,不管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還是現在,都平衡得驚人(簡直神奇?)。如果大爆炸的猛烈程度稍微不足,宇宙膨脹得不夠迅速,宇宙很快(在幾百萬年內,也可以在幾分鐘之內——不消多久)就會向核心塌縮了。相反,如果大爆炸的猛烈程度稍微強了一點,宇宙就可能變得過於稀薄,以致物質無法凝聚成為星體。老實說,(宇宙和生命碰巧產生的)機會微乎其微。在大爆炸時,物質和能跟宇宙空間的比例,一定要準確至1017分之一的程度才行。」
《新聞週刊》彷彿已經認定宇宙是有個「調諧者」似的。雜誌接著說:「只要出了一點兒差錯(上一段說,偏差只可以在1017分之一的範圍之內),……後果就不單是不協調,而是宇宙中的物質和能永遠退降,宇宙最終變成一片冰洋。因此,這個偉大的宇宙調諧者到底是誰呢?」
天體物理學家艾倫·萊特曼承認,科學家也認為「宇宙這麼有條不紊,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他還說:「任何完滿的宇宙學理論,都必須能解釋清楚這種令人困惑的現象:宇宙中的物質和能為什麼沒退降至惰性均勻的極限狀態(學術用語即『熵』)」,簡而言之,就是要說明宇宙為什麼沒變得越來越雜亂無章。
不願相信的原因
「宇宙這麼有條不紊」,背後就該有個偉大的組織者才對。你認為這樣的推理站得住腳嗎?一般人大致上都不會有什麼異議。然而,無神論者卻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相信無神論咯!費里斯教授寫道:「請恕我直言。無神論只是一種信仰罷了。」他還聲言,「如果科學家在研究宇宙時,真的可以完全排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就好了。
像費里斯所說的一樣,今天不少人執意否定上帝的存在,但要這樣做並不容易。例如,天文學教授喬治·格林斯坦考慮過不少證明宇宙是由設計而來的證據之後,他寫道:「我不得不承認,這些『巧合』絕不可能是純粹出於機遇碰巧發生的。」即使這樣,格林斯坦卻仍然一口咬定,「這些『巧合』不是上帝所促成的」。由此可見,有些科學家一心要維護心目中的正統科學信仰,因此即使推斷合情合理,也都拒諸門外。
不過,著名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一度持守的「信仰」在後期卻顯然有所動搖。在80年代,霍伊爾承認說:「要是按常理對事情作出推斷,就的確應該有智慧非凡的一位,一直支配著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法則。在自然界裡,沒有什麼力是不受指引或控制的。對我來說,從事實計算出來的數字就是如山的鐵證,以上的結論幾乎是沒有爭議的餘地的。」
饒有趣味的是,早在現代科學研究漸露曙光的時候,牛頓爵士已表達類似的想法。牛頓爵士被自己發現的物理法則深深打動。他寫道:「這個由太陽、行星和彗星組成的星系真是美不勝收。不是有個聰慧的大能者在督導和掌管這一切,又是什麼呢?」
牛頓和約翰尼斯·開普勒發現了運動定律。請考慮有關定律產生的其中一個結果。
星際穿梭為何可行
17世紀初,開普勒發表了天體運動定律。《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說,這些定律「是用來決定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和策劃太空旅程的」。1687年,牛頓又公開發表了著名的運動定律。百科全書說,牛頓的定律「像開普勒的一樣,為策劃太空旅程奠下了基礎」。何以見得呢?
因為,人可以利用這些定律,計算出天體在某個特定時刻的位置。這是怎麼可能的呢?由於天體(包括地球、月球在內)周而復始不徐不疾地運行,一切在意料之中,因此科學家能準確地計算出它們的位置來。舉個例,月球繞著地球轉,平均時速是3700公里,在一個月少一點的時間內環繞地球一周,可預計的程度極高。同樣,地球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時速10萬7200多公里,情況也盡在掌握之中。
科學家作過運算後,就可以肯確地知道,月球在未來某個特定時刻會運行到哪兒。因此,在策劃飛往月球的旅程時,人可以使太空船在月球按照軌道再多走數千公里之後跟月球相遇。只要人們操縱得當,太空船又有足夠的燃料,太空船就會在特定時刻跟月球遇上和登陸月球了。
科學家為什麼可以分毫不爽地預測天體的運動呢?第一個環繞地球飛行的美國宇航員(太空人)約翰·格倫,讚嘆宇宙秩序井然時說:「這是碰巧發生的嗎?……我才不信。」他又說:「必定是某個偉大的力量把地球送進軌道去,同時使它繼續按著軌道運行下去的。」
類似地,支配宇宙的法則也叫太空科學家馮布勞恩博士肅然起敬,因而說出以下這番話來:「到目前為止,由人指揮的太空旅程……讓我們看到的,只是浩瀚宇宙一個小小的角落而已。不過,通過這扇小窗,人有幸窺見宇宙種種奧妙難解之處,對造物主存在的說法就更加確信不疑。」
知名物理學家兼前劍橋大學數學教授狄喇克也不約而同地說:「我們也許可以說,上帝是一位卓爾不群的數學家;他在創造宇宙時,運用了非常高深的數學。」
那麼,在一切奇妙創造的背後,智慧卓絕的偉大數學家到底是誰呢?
誰是創造者?
如果人路過陌生的地方,無意中看見一幢漂亮的房子,而房子四周的草地修葺整齊,花園裡百花盛放,那他會認為這一切是碰巧發生的嗎?他要是這樣想,就真是荒謬極了。毫無疑問,一切都歸功於出色的建築師和技巧高超的園藝家才對。
同一道理,比房子複雜得多的宇宙也一定是有創造者的。在聖經裡,創造者向人披露了自己的名字。他說:「我是耶和華,這是我的名。」(以賽亞書42:8)有些人對上帝偉大的作為讚嘆不已,他們的話也給寫在聖經裡。其中一個說:「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你配得榮耀、尊榮、力量,因為你創造了一切,而且一切都是由於你的旨意才存在,才創造的。」——啟示錄4:11。
耶和華除了向人透露他為自己起的私有名字之外,也通過自己的話語聖經向人指出,他的旨意是創造地球做人類的家園。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提出保證,上帝的話語是值得信賴的。耶穌說:「你的話語就是真理。」——約翰福音17:17。
不久之前,一份科學雜誌說:「從前,人們不知道人類是怎樣產生的,現在我們知道了。可是,對於人類存在的原因,我們卻跟從前的人沒有兩樣,依然是茫無頭緒。」對於人類存在的原因,上帝的話語倒提供了答案。請仔細想想下一篇文章所提出的答案。
[第6頁的圖片]
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時,少量物質竟釋出了巨大的能量
[鳴謝]
Hiroshima Peace and Culture Foundation from material return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USAF photo
[第7頁的圖片]
能量轉化為井然有序、瑰麗無比的星系
[鳴謝]
Courtesy of 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 photograph by David Malin
[第8,9頁的圖片]
有些什麼法則支配著天體,使人可以登陸月球?
[第9頁的圖片]
「必定是某個偉大的力量把地球送進軌道去,同時使它繼續按著軌道運行下去的」——約翰·格倫
[鳴謝]
NASA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