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姻親衝突由來已久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姻親衝突由來已久

      「你的臉色我抵受不了!」富士子對她的家姑登美子嚷道。富士子厭倦了受人呼來喝去。雖然她在表面上不動聲色,內心卻苦惱不堪。她說:「我心裡感到無限辛酸,俯仰由人。天天過著這樣的生活實在令我無法抵受。」

      一個在日本獨居的老婦說:「我的兒子和媳婦棄我不顧。我如今無牽無掛,隨心所欲地生活,但每當夕陽西下時,就不禁覺得有點寂寞。」

      婆媳之間的衝突既悠久又普遍。澳洲一份雜誌的編輯博林(Dulcie Boling)指出:「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婦人總是嫉妒自己的媳婦。……要應付這種情形,除了逆來順受之外,實在沒有其他辦法。」東方的傳奇甚至描述有些老婦被遺棄在山上,這樣的行為是她們的媳婦所策動的。

      今日,這種衝突甚至比以前更加複雜。據統計顯示,人壽正在增加,家庭越來越細小,男女死亡率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結果如何?有更多女性活到70或80歲以上,婆媳之間的衝突成了令人筋疲力盡的馬拉松長跑而非以往的100碼短跑。

      老人家想要什麼?

      既有這樣的衝突,那末年老的雙親——如果有所選擇的話——想獲得怎樣的照顧呢?人口統計學研究家西格爾(Jacob S. Siegel)和托伊伯(Cynthia M. Taeuber)說:「在以往二十多年間,男人和女人在喪偶之後比以前較不願意與別人同住。」美國人事服務部前任主任布羅迪(Elaine M. Brody)補充說,美國的「老年人寧願與親人分開居住」。許多時,他們的兒女住在附近,不時前來探望和照顧他們。

      東方人在這方面的喜好卻不同。據日本管理與協調機構所作的一項國際調查透露,日本和泰國的大多數老年人喜歡和親屬同住。調查發現,在泰國有百分之61的老人,日本則有百分之51的老人,實際這樣行。

      當然,西方人作這種選擇也相當普遍。年紀十分老邁或纏綿病榻的父母許多時與兒女同住。在法國,75歲以上的鰥寡父母與兒女之一同住是很普遍的情形。

      接受利弊

      兩三代人決定同居一屋當然有若干益處。年長的人會感到較為安全,也沒有那麼寂寞。年輕的一代可從長輩的經驗學到教訓,在經濟上也有許多裨益。

      另一方面,與姻親同居可能使業已相當複雜的姻親關係更為棘手。例如,按照傳統,日本的年老雙親多數與長子一家同住,婆媳之間的衝突是廣為人知的。

      你若面對這樣的環境,你會怎樣行?吉爾福德學院社會學教授佐夫(Paul E. Zopf)在《美國的年長人口》一書中說:「這樣的家庭也產生衝突和處理衝突的機會。控制衝突及與長輩和衷共濟的能力乃是一種可以引展到其他關係之上的技術。」

      因此,要對這件事採取積極的看法。你若學懂怎樣控制家人的衝突,你就很可能也學會怎樣更有技巧地應付其他的棘手情況。要接受這種情形而視之為挑戰,你的品格便會有所改善。我們且來檢討一下與姻親同居的種種難題,並且看看這些難題可以怎樣成功地加以應付。即使你目前尚未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活,考慮與此有關的原則仍可以使你從中得益。

      [第20頁的附欄]

      父母數目多於兒女

      據人口統計學家普雷斯頓(Samuel Preston)說,現在一般夫婦的父母數目比兒女還多,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情形。今日許多夫婦所面對的問題是,怎樣平衡地履行責任照顧雙方的父母。

  • 難題是什麼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難題是什麼促成的?

      「太多鹽對家人沒有益!」家姑斷言。「但菜不夠鹽就淡而無味了!」媳婦堅持說。她在家姑背轉身時放下一小撮鹽。

      兩人都堅持己見,結果煮出來的菜雙方都覺得不合口味。但後果卻可能較此嚴重得多。姻親的磨擦可能在精神和感情上導致延續多年的痛苦掙扎。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衝突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日本精神病院協會會長齋藤茂太博士寫道:「無論一個家庭相處得怎樣和諧,婆媳之間的磨擦是在所難免的。」但難題並非僅限於東方。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說:「男女結婚之後與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同住的習慣使許多家庭均遭遇難題,許多年輕妻子由於家姑愛管閒事、專橫武斷而苦不堪言。」

      不論東方或西方國家,報章和雜誌均常有個人忠告專欄去應付姻親衝突。那末,難題可能是由什麼促成的呢?

      誰作決定?

      兩個主婦同在廚房工作,問題往往是:誰作決定?一位與家姑同住12年以上的女子說:「我們的品味和方法各異,每次下廚我都緊張忙亂,結果意見分歧。」

      「在最初十年,我們曾為瑣事而互不相讓,」另一位媳婦承認說,婆媳可能為了無足輕重的事——例如怎樣把襯衣掛在繩子上——而發生意見。即使婆媳不是同住在一起,事態也可能惹起麻煩。家姑探訪時也許發表意見說,「我的兒子不喜歡把牛排煎得那麼熟,」結果造成婆媳之間一輩子的不和。問題的癥結仍然是,誰作決定和為誰而作。

      御茶水女子大學家政學助理教授袖井孝子指出這項爭論,說:「不論與兒子、媳婦抑或女兒、女婿同住,一個家庭是無法讓兩個主婦互爭控制權的。家中必須有分隔的居住空間,不然就得調整情況,讓一人作管家,另一人作助手。」兩代必須根據老一代的身心狀況和年輕一代的經驗或缺乏經驗作出合理的協議。

      私生活的問題

      若有兩代或更多代人同居一屋,家中的成員就必須在若干程度上犧牲一點私生活。可是,在這方面每個成員可能有不同的尺度。青年夫婦也許渴望有多點私生活,但老人家卻渴望多點有人作伴。

      例如,住在東京近郊的一位媳婦認為家姑侵犯了她夫婦間的私生活。怎會如此呢?原來家姑把她和丈夫的私人待洗衣服洗好摺好,放在一處。媳婦認為家姑不應為他們做這等私人的事。另一方面,家姑登貴子因她的媳婦整理房屋時把她珍藏多年的東西拋掉而感到不悅。

      侵犯私生活可能變成十分極端。與年老家姑同住的湯姆夫婦感到困擾,因為家姑在午夜闖進他們的寢室。理由何在?家姑說:「我想看看湯姆有沒有事。」後來他們遷往一間分為兩層的樓宇單位,不許家姑到上層,難題才告解決。

      可是,在許多家庭裡,到有第三代來臨時,難題才真正惡化。

      對待兒女

      如今,青年母親通常向育嬰書籍尋求忠告。另一方面,祖母由於在教養兒童方面有多年經驗,自然覺得自己有資格提出忠告。不過,忠告往往被視為批評,於是衝突便產生了。

      孝子在管教年幼的兒子時就要應付這項難題。她丈夫的母親和祖母奔入她的房間阻止她管教兒子,呼喝的聲音甚至比孩子的哭聲還響。孝子感覺受到威逼,於是只好停手。後來,她意識到管教的重要,便決定恢復訓練。——箴言23:13;希伯來書12:11。

      一位住在橫濱的母親在兒女出生之後也要和家姑力爭。她對於祖母在兩餐之間給孫兒們零食吃感到不滿,因為孩子們吃得太飽就不肯吃飯。

      論到這項難題,齋藤博士說:「[祖父母]給孫兒女零食和零用錢是放縱孩子的自私慾望。簡言之,他們不斷寵壞了孫兒女。」他建議年輕母親在訓練孩子方面保持堅定,不要讓步。

      爭寵

      在婆媳之間的衝突中有一種非理性的力量在發揮作用。齋藤博士解釋:「在心理上,家姑感到媳婦從她手上把兒子搶走。當然,她沒有將這種想法宣之於口,否則便是太幼稚了。但在潛意識中,兒子被搶走的念頭在她心裡已根深蒂固。」結果,婆媳之間若非公開爭吵便是關係緊張。

      隨著家庭單位日漸縮小,這種趨向看來日益強烈。母親由於較少兒女要照顧,以致覺得與兒子的關係更親密。母子既是共同生活多年,她對兒子的喜惡十分熟悉。新媳婦雖然熱心要取悅丈夫,但至少在初時尚未熟悉這些細節。這樣很易形成一種競爭精神,家姑和媳婦同向一個男子爭寵。

      可悲的轉變

      往昔日本在儒家哲學薰陶之下,家庭若發生衝突,媳婦便會被遣走——休妻。事情也就此結束。可是,今日的情勢卻與前不同了。

      自第二世界大戰以來,家庭經濟已受年輕的一代所控制,年老的一代遂逐漸失去影響力和權威。久而久之,情勢已逆轉過來。如今不少老年父母被拋棄在醫院和慈善機構裡。在一個一度以敬老為常情的社會裡竟有這種情況出現是多麼可悲!

      拋棄老人的趨向怎樣才能逆轉過來呢?有任何方法可以使兩個婦人在同一間屋裡和平共處嗎?

      [第23頁的圖片]

      在誰作決定方面必須達成合理的協議

  • 享有溫暖的姻親關係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享有溫暖的姻親關係

      上文提及的苦惱媳婦富士子終於說服丈夫從父母家裡遷往隔壁。但情況並沒有多大改善。家姑前來干預如故,她依然鬱鬱不樂。後來有一天,有個陌生人上門探訪。

      這次探訪使富士子開始了一項課程,結果為她帶來性格上的改變,她與別人的關係亦因而大有改善。她開始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終於,她的態度有如此顯著的改善,以至她的家翁也想參加研究,親自看看『那令她改變性格的究竟是怎樣的宗教』。

      認識新的連繫

      聖經清楚說明婚姻的安排。上帝創造了第一對男女,讓他們結為夫婦之後制定了以下的原則:「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因此新婚的夫婦必須承認他們已進入一種新的關係之中。他們即使不得不與姻親同住,也必須意識到夫妻是一個獨立的單位,需要互相扶持地廝守下去。

      可是,離開父母並非意味到兒女一結婚就背棄雙親,不再孝敬他們。聖經教訓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言23:22)不過,既結了婚,關係就必須作出調整。只要家中每個成員都將這件事緊記在心,年輕夫婦就能從父母的經驗和智慧得益。

      提摩太是一位聲名良好的青年,使徒保羅曾攜同他作海外傳道旅行,教養提摩太成人的是他的猶太籍的母親友妮基。可是,外祖母羅以在模鑄他的一生方面顯然有所貢獻。(提摩太後書1:5;3:15)這並不是說祖母在訓練孩子方面有權干預,擅自訂立與父母不同的標準。但長輩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在教養孩童方面幫助年輕的一代。——提多書2:3-5。

      「智慧婦人」

      兩代若要在敏感的問題上——例如訓練孩童——彼此合作,兩者均必須明智行事。聖經的箴言說:「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箴言14:1)一個婦人怎樣建立家室呢?登美子說藉著溝通,她得以彌補她和媳婦富士子之間的關係。聖經的忠告是:「不先商議,所謀無效。」——箴言15:22。

      溝通並非意味到把心裡的事盡都說出來而不理會對方有什麼感受。溝通需要表現智慧。『智慧人會聆聽』別人所要說的話。有時你的姻親有話想說,但遲疑不敢表達。因此要有辨識力,設法把對方的思想「汲引出來」。然後「三思」而後言。——箴言1:5;15:28,《現譯》;20:5。

      說話合時非常重要。聖經的箴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11)登美子和她的媳婦說,她們要等待適當時候才發表一些可能會觸怒對方的意見。登美子說:「我若想對媳婦指出一些需要留意的事,就要三思才發言。我把事情記在心裡,等到她心情愉快而肚子不餓時才說出來。要知道,人空著肚子時比較易怒。」

      智慧婦人不會說姻親的壞話。與家姑同居了30年的日本作家田中澄江說:「不論我們是家姑抑或媳婦,都應該知道我們若說對方的壞話,終久會為對方所知。」反過來,她贊成直接或間接說對方的好話。

      可是,姻親若對你的努力無動於中又如何?

      要敏於寬恕

      姻親間的嚴重難題往往是小事化大的結果,所說所行若換過別人就可能沒事了。既然我們都不完美,『在話語上不免有過失,』有時會『說話浮躁,如刀刺人。』(雅各書3:2;箴言12:18)不過,對話語上的無心之失處之泰然是明智的。

      許多克服了姻親難題的人均留意聽從聖經的教訓:「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歌羅西書3:13)誠然,容忍和寬恕姻親並非易事,尤其以彼此有嫌隙的時候為然。但促使我們敏於寬恕別人的一個有力因素是,這樣我們便可以蒙上帝寬恕我們自己的過錯。——馬太福音6:14,15。

      甚至在東方各地傳統上信奉佛教、道教、儒家、神道教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研究聖經,體會到關於一位仁慈的創造者的真理。這樣的體會曾幫助他們克服一些看來無法消解的憤恨感覺。

      『愛永不止息』

      愉快的姻親關係需要穩固的基礎。出於責任感去照顧年老或多病的姻親未必能建立最好的關係。晴子在家姑患癌將死時學到這樣的教訓。她每日以大部分時間在醫院服侍家姑,此外還要照顧自己的家庭。由於太過緊張,她終於脫落了大半的頭髮。

      有一天,她為家姑剪指甲時,無意之間剪著指甲下面的肉。家姑粗聲說:「你並不是真正關心我!」

      晴子被這缺乏體會的話嚇了一跳而不禁流下淚來。後來她意識到,這話令她如此傷心是因為她替家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責任感的緣故。她於是決定以愛心為服務的驅策力量。(以弗所書5:1,2)這使她能夠克服憤恨的感覺,結果與家姑恢復良好關係,直至家姑去世為止。

      的確,聖經把愛心界定為平息家庭糾紛的鑰匙。請讀讀使徒保羅論及愛心的話,看看你是否同意。他寫道:「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難怪保羅補充說:「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4-8)你怎樣才能培養這樣的愛心呢?

      聖經把「愛」列為聖靈「果子」之一。(加拉太書5:22,23)因此,若要培養這種愛心,除了自己作出努力之外,上帝的靈是不可少的。此外,你可以祈求聖經的上帝耶和華幫助你把與上帝相若的愛心加進你的品格之中。(約翰一書4:8)當然,這一切需要研究聖經以求真正認識上帝。耶和華見證人樂意在這方面協助你,正如他們協助富士子和許多其他人一般。

      只要你把從聖經學得的知識切實應用出來,你便會發現這不但可以改善你與上帝的關係,而且也改善與你周遭所有人的關係,包括你與姻親的關係在內。你會親歷到聖經的應許,得享「上帝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腓立比書4:6,7,《新譯》。

      這幾篇文章所描述的富士子和其他的人都享受到這樣的和平——你也能享有。不錯,藉著仰望耶和華上帝以及聽從他的話語聖經的勸告,你也能夠與自己的姻親建立和保持溫暖的關係。

      [第24,25頁的附欄]

      丈夫——締造和平抑或破壞和平?

      兩三代人若同住一屋,丈夫在保持家庭和睦方面所擔任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關於典型規避責任的丈夫,九州大學教授兼家庭社會學專家有地亨寫道:

      「夫婦若和[母親]同住,母親會感覺到兒女的需要;她既察覺到這種需要,就不期而然地照顧兒女。兒子也毫不猶豫地接受照顧。兒子若稍為考慮到自己妻子的處境,挺身制止母親的干預,難題就可以解決了。可惜有太多時候,作兒子的並不了解到這點。」

      那末,在促進家庭和睦方面,丈夫怎樣才能擔任積極的角色呢?光春聲稱他應用聖經原則對家庭很有幫助。他承認,「母子之間的關係非常鞏固,即使兒子已長大成人也不例外。因此兒子必須作出自覺的努力去『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他應用這項原則的方法是,只和妻子討論關於教養和訓練孩子的問題,在家務方面避免把妻子和母親比較。他繼續說:「如今,我們和父母互相尊重。我們各人都知道,什麼干預會導致憤恨,什麼幫助和合作會受到賞識。」

      除了「與妻子連合」之外,丈夫還須在母親和妻子之間作中間人。(創世記2:24)他要敏於聆聽,讓她們傾心吐意。(箴言20:5)一位學會了機巧地處理事態的丈夫首先探知妻子的感受。然後,他在妻子面前和母親談論所引起的問題。藉著扮演締造和平的人,兒子可以在他所愛的兩個婦人之間促成愉快的家庭關係。

      [第25頁的圖片]

      要留心聆聽,彼此溝通

      [第26頁的圖片]

      能夠建立良好關係的是愛心而非責任感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