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懷著理想的人警醒!1986年 | 4月8日
-
-
一個懷著理想的人
他在1856年12月28日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史登頓市。他雖然到九歲才開始正式入學,卻能夠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後來他轉而從政。這項決定使他獲得莫大的光榮,也帶來了莫大的苦惱。
他所懷的理想是要為人類帶來和平。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和平使者形像在我們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世間依然存在。他的和平計劃仍然是若干政治家和外交家謀求世界和平的根據。
威爾遜的理想變成怎樣了?他有為仇恨、戰爭和流血等難題尋得解決方法嗎?
威爾遜在1913年獲選為美國第28屆總統。翌年在歐洲爆發大戰。隨著驚心動魄的大炮、機關槍和毒氣戰的發明,這場戰爭使無數的人輾轉於泥濘的戰壕中而死亡枕藉。它是一場大規模的屠殺。
起初,美國一般人強烈反對介入歐洲的戰爭。美國人希望對歐洲列強的衝突置身事外。中立乃是該國的宗旨。
隸屬於長老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個虔信宗教和懷有理想的人,他懇切希望美國保持中立和實行孤立主義。但當時所發生的事件卻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在1915年,德國潛艇擊沉了美國輪船路斯坦尼亞號,事件中有128名美國人喪生。但威爾遜卻不肯對德國宣戰。他在1916年再度獲選連任,所用的助選口號是「他使我們不用打仗」。
「為了民主政體,必須使世界安全」
德國在翌年宣布,所有船運,不論屬於交戰國或中立國,都可能成為德國潛艇的攻擊對象。這意味到美國輪船在海上不再安全了。看來此舉使威爾遜沒有選擇餘地。他無可奈何地唯有對德國宣戰,說:「使這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投入戰爭,投入這場在所有戰爭中最恐怖和最富於破壞力的戰爭,是一件可怕的事。文明本身看來已岌岌可危了。」
威爾遜在國會的演詞中聲稱美國要為「世界的最終和平和世人的解放」而戰。然後他說出他的一句名言,「為了民主政體,必須使世界安全。」國會在1917年4月6日批准他的決策。首都的同僚和外間的民眾都對他歡呼。可是他並不感到喜悅。他後來對一位助手說,「請想想他們所歡呼的什麼事。我今日所宣布的信息是我們的青年人死亡的信息。有人為此而歡呼是多麼奇怪的事。」幾分鐘之後,他「抹去眼中所含的淚,埋頭於他的書桌上,像小孩子般嗚咽啜泣。」——《威爾遜先生的戰爭》,帕蘇斯(John Dos Passos)著。
中立已成為過去。他的國家當時已被捲入人類前所未知的最大戰爭中。
[第3頁的圖片鳴謝]
美國國家檔案處提供
-
-
和平的理想警醒!1986年 | 4月8日
-
-
和平的理想
1916年,甚至在美國尚未投入戰爭之前,威爾遜已開始提倡他的理想,要作出一項永久安排去確保世界和平。據傳記作家史密斯(Gene Smith)稱,威爾遜的理想是要「建立國際聯盟作為全人類獲得公平待遇和永久消除戰爭威脅的論壇。」到1917年,隨著美國投入戰爭,他孜孜不倦地大力提倡這個理想,希望這會帶來永久和平而成為他在任期間的最高光榮。
威爾遜盡力宣揚他所想像的國際聯盟福音。他所嚮往的是「不分勝負的和平」,目的不在乎打倒德國人而是要推翻軍國主義的獨裁統治者。
他制定了著名的十四項原則作為和談的根據。其中五項乃是所有交涉國都尊重的一般理想,其他八項是為了應付政治和疆界方面的特別難題而設的。第十四項乃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它代表威爾遜所致力的理想的核心——設立國際聯盟。
『若非最大的成功便是最大的悲劇』
威爾遜堅信上帝支持他的計劃,因此堅持要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雖然事實上許多政界友人都認為美國總統應該對和談保持超然地位。但他相信自己會獲得世界民眾的支持,即使並非所有政界人士都支持他。他確信自己是上帝用來謀求和平的工具。他比其他任何人更必須出席巴黎會議。
他把自己的心意告訴私人祕書圖馬爾蒂說:「此行若不是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成功便是成為最大的悲劇;但是我相信上帝的安排。……這是我的信念,人不論怎樣共同發揮他們的勢力或影響力,都不能打倒這項崇高的世界偉舉。」(楷書本刊自排。)正如一位權威人士聲稱:「總統決定使用他的權力和威望去達成最後和平,包括國際聯盟的計劃在內。」
早在1918年11月,德軍已顯出敗象。有人提議休戰以期停止戰爭。和談於是開始,參加者有英國的威爾斯籍首相勞合·喬治(Lloyd George),法國總理克雷孟梭(Georges Clemenceau),意大利總理奧林杜(Vittorio Orlando)和日本代表牧野(Nobuaki Makino)伯爵。威爾遜決心說服他們相信建立國聯是解決歐洲和世界難題的唯一方法。
「伯利恆之星再度出現」
威爾遜在巴黎和會開幕之前抵達歐洲,他成了人民眼中的英雄。正如胡佛(Herbert Hoover)在後來寫道:「他在各處受到近乎宗教狂熱的接待。……對一個凡人來說,這樣的熱烈歡迎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和平倡議和理想使群眾大感振奮。當他抵達意大利時,群眾大聲呼喊,「威爾遜萬歲,和平之神。」他被捧為具有近乎超自然的能力。胡佛補充說:「在群眾看來,自基督宣揚登山寶訓以降,世上從未見過這麼有德有勢的凡人去宣傳和平的福音。……伯利恆之星再度出現了。」
威爾遜顯然懷著傳福音的熱忱相信他的任務是要在地上建立和平。作家米爾(Charles L. Mee)說:「他使喬治和克雷孟梭驚異的一點是,他解釋國聯將會建立一種弟兄友愛,是基督教所未曾做到的。勞合·喬治憶述威爾遜的話說,『何以耶穌基督至今還未成功地使世界遵行他在這些方面的教訓?原因是他所倡導的理想並沒有規劃任何切實可行的工具去加以實現。由於這緣故,我提出一項可行的計劃去達成他的目標。』」——《規制的結束,凡爾賽1919》。
威爾遜無疑從許多方面獲得鼓勵。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斯(Josephus Daniels)以諛詞頌揚國聯契約草案的頒布,說:「和平聯盟草案好像耶穌所說的比喻一般簡單,其啟迪和令人振奮之處亦然。這是教堂鐘聲響起,傳教士屈膝下跪,政客額手稱慶,天使唱出『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的時候了。」
國聯與天主教會
傳教士有屈膝下跪嗎?有些教士無疑立刻把國聯譽為上帝解決人類難題的工具。教皇貝納狄克特十五世在1917年8月幾乎比威爾遜搶先一步;據作家帕蘇斯說,教皇呼籲各交戰國「展開不分勝負的和談,以美國參戰之前威爾遜所提出的條件作為根據。」可是,那時威爾遜正忙於參戰,對教皇沒有留意——直至他從私人助手豪斯(House)上校接獲一封含意重大的函件。信中說:
「我對情況的重要性十分關注,以致不得不再度冒瀆閣下。……我認為閣下有機會把和談從教皇手中奪回而操在自己手上。」
威爾遜於是立刻以行動證明他並沒有放棄倡議者的地位。國聯的建立是他的理想而不是教皇的創見。他才是使之貫徹始終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