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統治權衡功過
第3部分:「由最優秀分子統治的政府」真的最優秀嗎?
賢人統治:由貴族、少數特權分子或被認為最有資格統治的精英階級所管理的政府;寡頭統治:由少數人或少數家族所管理的政府,往往貪污腐敗、自私自利。
照邏輯來看,由最優秀的人所組成的政府便是最優秀的。最優秀的人教育水平較高、資格較佳、更勝任愉快——論據由此類推——因此更有能力領導別人。由這種精英階級領導的賢人政府可能是以下各類政府的其中一種;例如,由富人掌權,就稱為財閥統治;由教士掌權,就稱為神權統治;由官員掌權,就稱為官僚統治。
許多原始社會由族中的長老或酋長所管理;這也是賢人統治。在某個時候,羅馬、英格蘭、日本全都採納賢人政府,而這些只是同類型政府中的三個而已。在古希臘,「賢人統治」一詞用來指城邦(poleis),而這些城邦是由一小群人所統治的,權力往往由若干個顯要家族所分享。可是,在若干例子上,單一的家族非法地攫得權力而建立較為暴虐的統治形式。
像其他希臘城邦一樣,雅典本來也是由賢人所統治。後來,由於文化的轉變削弱了階級的分別,破壞了城邦的團結,於是雅典就採納民主制度。另一方面,據稱在公元前第九世紀建立的斯巴達則施行軍事寡頭統治。這個城市很快就和歷史悠久得多的雅典抗衡,兩者都為了爭取當時希臘世界的至尊地位而戰。這樣,受許多人統治的雅典遂與受少數人統治的斯巴達發生衝突。當然,他們的競爭十分複雜,牽涉到的原因不只是對政府形式的意見不同而已。
崇高理想受人誤用
政治差異往往是希臘哲學家的哲學辯題。曾受業於柏拉圖門下的亞里士多德把賢人統治和寡頭統治區分開來。他把純粹的賢人統治列為一種優良的政府形式,認為這是個崇高理想,容許有特別才能、高尚道德的人把自己貢獻出來為大眾服務以造益別人。但政府若受暴虐自私的精英分子所領導,純粹的賢人統治就會變質而淪為不公正的寡頭統治。亞里士多德把這視為一種受人誤用的政府形式。
亞里士多德雖然提倡由『最優秀的分子』統治國家,卻承認把賢人政治和民主政治混合起來也許會產生最理想的結果。這個想法仍然合乎某些政治思想家的心意。事實上,古羅馬曾實際融合這兩種政府形式,而且獲得若干程度的成功。《柯林斯世界歷史地圖集》說:「[在羅馬,]政治是人人的事。」然而同時,「最富有的公民和那些得天獨厚、出生高貴的人組成一個寡頭政府,自己分擔文職官員、軍隊司令和祭司的職位。」
甚至在中世紀的後期和現代的早期,歐洲的各城市中心也在自己的政府裡把民主和賢人政治的成分結合起來。《科利爾百科全書》說:「最終被拿破崙所推翻的威尼斯共和國極度保守,正好是寡頭政治的一個典型例子;但其實神聖羅馬帝國的各自由城市、漢薩同盟屬下的各城市以及英格蘭和西歐的特別城鎮都顯出同樣的一般傾向,由一群人數較少、驕傲而文化水平高的貴族階級[賢人]緊緊控制寡頭式的政治。」
有些人辯稱,既然所有政府都力求由最有資格的人管理國家,所以一切政府在本質上都是賢人統治。這種說法也不無理由。統治階層的觀念正好加強了這種看法。因此,一本參考書聲稱:「統治階層和精英分子成了同義詞,用來描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辯稱的理想情況。」
尋找『最優秀的人』
在這些希臘哲學家興起之前多個世紀,周朝王室統治下的封建社會(由封建主和奴隸組成)已為古代中國帶來了若干程度的穩定和平。但在公元前722年之後,中國進入春秋時代,封建制度遂漸漸式微。在這個時代的末期有一個新興的精英階級興起,是由從前的「君子」組成的。這些人在諸侯國裡服務,是舊貴族的後代。這個新興精英階層的成員得到政府的要職。正如《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著名的中國聖人孔子強調「人是否適合治國在於才德出眾,而非家世如何。」
但在二千多年之後,歐洲挑選最有資格的精英分子去治理國家的過程卻與「才德出眾」沒有多大關係。哈佛大學教授卡爾·J·弗里德里克指出:「十八世紀的英格蘭實施賢人統治,其中的精英階層主要是按血統和財富而定的。在威尼斯,情況也是一樣。」他補充道:「在某些國家,例如十八世紀的普魯士,精英階層是基於血統和軍事勢力的。」
一般人認為『較好的人』會把優良的特質傳給子孫,這種想法可以解釋昔日帝王的婚姻習俗。中世紀的時候,貴族在生物學上較為優越是個十分普遍的觀念。和平民結婚就等於攙雜了家族的貴族血統,從而違反了上帝的律法。帝王有義務只與貴族通婚。這種生物學上的優越感後來被較為理性的理由取而代之——人擁有較優條件是由於享有較佳機會、教育、天資或成就的緣故。
一條稱為「位高則任重」的原則志在確保賢人政治的成功。這句話的意思實際是「貴族負有義務」,亦即「屬於高尚階層或高尚血統的人有義務要在行為上可敬、慷慨、負責。」由於他們的「優越地位」,有貴族血統的人必須以負責的方式照顧別人的需要。這條原則見於古斯巴達的賢人統治當中。古斯巴達的戰士必須把別人的福利置於自己的利益之先。日本的武士階級也奉行這條原則。
賢人統治顯出虧欠來
賢人統治的缺點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在早期羅馬,只有出身高尚的貴族才可以加入羅馬元老院,一般平民卻不可以。但元老院的成員和孔子對統治者的要求相距甚遠。他們非但沒有「才德出眾」,反而日益腐敗暴虐,結果造成了內亂。
雖然經過一段又一段的改革時期,元老院的寡頭政治卻繼續下去,至少直到尤里烏斯·凱撒在公元前44年被暗殺之前幾年建立獨裁統治為止。凱撒死後,賢人政府復甦,但到公元前29年,賢人統治又再次被取代。《科利爾百科全書》解釋道:「由於羅馬的權力、財富、版圖日增,賢人政治變成腐敗的寡頭政治。從他們盡失民心一事,就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喪失為民請命的精神。賢人政治的倒台引進了君主專制的來臨。」
在此之後1200年左右,雖然政府在名義上是君主制,歐洲的一般準則卻其實是貴族統治。後來許多政治、經濟、文化轉變逐漸修改了這個制度。但在整個時期裡,歐洲的貴族一直位高勢雄,能夠保有名下的土地和控制軍隊裡的職位,但同時卻變得更像寄生蟲、更窮奢極侈、更傲慢自大、更輕浮張狂。
1780年代,貴族政治遭受沉重打擊。法國的路易十六財政拮据,於是籲請法國的貴族放棄若干經濟特權。但他們非但沒有支持路易十六,反而利用他的困境,企圖顛覆君主制而重獲一些他們失去的權力。歌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赫爾曼·奧蘇貝爾解釋道:「[貴族]不滿人民受轄,君主當權,貴族得利的政府;他們所要建立的是人民受轄,貴族當權,貴族得利的政府。」這種態度有助於引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法國的這些事件促成了若干影響廣遠的劇變。貴族階級失去特權,封建制度從此廢除,人權和公民權的宣言受到採納,憲法也確立起來。此外,政府頒令限制教士的權力。
由少數人統治的政府——即使這少數人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分子——被許多人衡量功過之後發現有所虧欠。
終於找到『最優秀的人』
顯而易見的是,『最優秀的人』往往名不副實。這清楚顯出『由最優秀者統治的政府』的一個主要弱點,就是很難決定誰才真正是『最優秀的人』。人若要符合條件,成為最有資格統治的人,就不單是富有、出身貴族或具有軍事才能便夠了。
要確定誰是最優秀的醫生、廚師或鞋匠並不困難。我們只要看看他們的工作或產品便行了。弗里德里克教授指出:「可是在政府方面,情形就不是這麼容易了。」難題是,人對於政府應該是怎樣的,應該做些什麼事,都懷有不同的看法。再者,政府的目標也不斷改變。因此,弗里德里克說:「誰是精英實在頗難確定。」
『由最優秀者統治的政府』若要真正是最優秀的,就必須由具有超人知識、判斷百無一失的一位去選取精英。選出來的人必須具有無可敗壞的道德操守,盡心竭力達成政府的不變目標。他們需要把別人的福利置於自己的利益之先。在這方面,他們的誠意必須是無可置疑的。
聖經透露耶和華上帝已揀選了這樣的一個階級——他兒子耶穌基督和耶穌的一小群忠信跟從者——並且已經委派他們管理地球一千年。(路加福音9:35;帖撒羅尼迦後書2:13,14;啟示錄20:6)基督和他的共同統治者不是難免有過的凡人,而是從不犯錯的不死靈體。他們會使地球充滿恆久的和平、安全、快樂,使人類恢復身心完美。有任何人為政府能夠為臣民帶來這麼多幸福嗎?即使『由最優秀者統治的政府』也不能!
[第24頁的附欄]
現代的寡頭政治
「寡頭政治的傾向……見於各先進政治制度的所有大官僚結構之中。現代社會和政府日益複雜,於是前所未有的大權遂落入行政官員和專家委員會手中。即使在立憲政體裡,以下的問題也不能獲得完滿解答:怎樣才能使這些作決定的官僚對公眾負責,並且有效地限制他們的權力,但卻同時不致妨礙政策制定過程的效率和理性?」——《新大英百科全書》。
[第23頁的圖片]
亞里士多德相信賢人政治和民主制度結合起來會產生最好的政府形式
[鳴謝]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Ath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