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病——危害生命警醒!1996年 | 12月8日
-
-
心臟病——危害生命
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千千萬萬的男女心臟病發作。許多患者都能夠康復過來,只有少數出現後遺症。可是,也有不少患者就此與世長辭。此外,由於心臟機能嚴重受損,有些患者「能否恢復過正常的生活也大成疑問」,心臟科醫生彼得·科恩這樣評論,然後補充說:「所以,要盡可能防患未然,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心臟是負責抽送血液循環全身的一組特別肌肉。心臟病(心肌梗塞)發作後,由於血液供應中斷,局部心肌就會壞死。為了保持健康,心臟需要吸取氧和其他養分,這些營養要素都是由血液輸送的。通過環繞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心臟就可以得到必需的氧和養分了。
心臟任何部分都可以發生病變。不過,最常見的就是動脈粥樣硬化,一種隱伏的冠狀動脈疾病。動脈所以粥樣硬化,是因為脂肪沉積物在動脈內壁上形成斑塊。久而久之,斑塊就會增厚變硬,引致動脈變窄,妨礙血液流到心臟去。心臟病發作主要是由這種隱伏的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
要是有一條或多條動脈受到阻塞,心臟就得不到所需的氧,結果引起心臟病猝發。動脈即使沒有大幅變窄,沉積的斑塊也可能會碎裂,碎片一跟血液接觸,就會在內壁上形成血凝塊(血栓)。此外,有毛病的動脈也可能較易引起痙攣。血凝塊可以在發生痙攣的部位形成,同時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使動脈進一步收縮,進而誘發心臟病。
心臟肌肉要是長期缺氧,附近的細胞組織可能會壞死。跟某些組織不同,心臟肌肉不會再生新的細胞。發病期越長,心臟受損的範圍就越大,致命危險因而大增。心臟的「電力」系統(即傳導系統)如果出現毛病,心臟的正常節律就會產生紊亂,心臟也可能開始不協調地快速搏動(纖維性顫動)。心律一旦失常,心臟就不能有節奏地把血液抽送到腦細胞去。不出十分鐘,腦功能就會全部停止,病人隨即死去。
所以,盡早找專科醫生檢查,並接受治療無疑關係重大。這樣做可以使心臟不致繼續受損,也可以預防或治療心律失常,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
-
認清徵狀防患未然警醒!1996年 | 12月8日
-
-
認清徵狀防患未然
心臟病的徵狀一出現,患者就得馬上看醫生。這樣做的確關係重大,因為在發病後的一小時內,患者會隨時死亡。病人如果從速接受治療,心臟肌肉就可免受永久的損害。心肌受損程度越輕,心臟就越有可能恢復正常的泵血功能。
可是,有些心臟病倒是沒有明顯病徵的。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原來患了冠狀動脈疾病。說來遺憾,有些患者可能要等到心臟病嚴重發作,方知道自己的心臟出了毛病。病人的心臟一停止搏動(不再泵血),就得馬上召喚救護人員到現場搶救,旁觀者也要立即替病人施行心肺復甦術,否則病人就活不成了。
據《哈佛健康通訊》報導,在大部分有冠狀動脈病徵的人當中,約有一半患者都耽誤了診治的機會。為什麼呢?「原因通常有兩個:他們不是對病徵一無所知,就是對徵狀掉以輕心。」
約翰a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心臟病發作後,他提出以下的懇切呼籲:「你一旦發覺身體不對勁,千萬不要以為是杞人憂天,就遲遲不找醫生檢查。我因為沒有及早接受治療,就幾乎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病發經過
約翰解釋說:「心臟病發作前一年半,醫生早已提醒我,說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偏高——這是誘發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因素。我卻諱疾忌醫,覺得自己不過30多歲,還算年輕力壯。我當初沒有採取預防措施,如今卻後悔莫及。心臟病發作以前,身體早已發出警告信號:每次體力勞動後,我都感到氣促;還有心口發疼,我以為自己患了消化不良。此外,一連好幾個月我都感到疲憊不堪。我斷定身體出現這些毛病,主要是由於睡眠不足、工作過勞、情緒緊張而引起的。發病前三天,我心口劇痛,還以為是胸肌發生痙攣罷了。這原來是心臟病輕微發作的徵狀,三天後我大禍臨頭——心臟病嚴重發作。」
胸部疼痛或有壓迫感,在醫學上稱為心絞痛。約有一半的患者在心臟病發作前,會出現這種先兆。有些患者會感到氣促、疲勞、渾身虛弱;這些徵狀表明,冠狀動脈受到阻塞,以致心臟得不到足夠的氧。身體一發出以上的警告信號,當事人就應該馬上找醫生檢查心臟。彼得·康恩醫生指出:「心絞痛即使得到治理,也不能保證心臟病不會發作,但至少可以把突然發病的危險降低。」
心臟病發作
約翰繼續說:「當天我們準備出外打壘球。吃午飯的時候,我大口大口地吞下漢堡包和油炸土豆條,其間我感到有點不舒服,想嘔吐,上身還有悶塞的感覺,我卻不以為意。抵達球場後,我們開始打壘球,我總覺得渾身不對勁。隨著下午的時間漸漸過去,不適之感就越來越強烈。
「有好幾次,我仰臥在運動員的長凳上,設法舒展胸部肌肉,但胸肌反而變得越來越僵硬。我一面打壘球,一面自忖,『或許我患了感冒』,因為我時而覺得又冷又濕,時而感到虛弱無力。我跑得沒多遠,就氣吁吁的,不得不躺在長凳上休息。我一坐起來,就深知情況不妙。我向兒子詹姆斯高喊:『馬上送我到醫院去!』我覺得胸部好像塌陷了,而且痛得很厲害,我實在無法起身。我不禁在想,『是心臟病發作嗎?沒可能——我才38歲罷了!』」
當時約翰的兒子只有15歲。他敘述:「不消幾分鐘,爸爸就變得渾身無力,我們得把他抬上汽車去。朋友一面開車,一面向爸爸發問,目的是要知道他的病情怎麼樣。最後,爸爸一聲不吭。『約翰!』朋友大聲喊叫,但爸爸依然沒有反應。接著,爸爸在座椅上猝然一動,身體劇烈地抽搐,而且不斷嘔吐。我一次又一次地大聲叫喚:『爸爸!我愛你!你不要死啊!』痙攣發作以後,爸爸一動不動地躺在座椅上。我以為他死了!」
在醫院裡
「我們趕忙前往醫院求助。儘管我以為爸爸已死了兩三分鐘,我仍然希望他會甦醒過來。出乎我意料的是,約有20個耶和華見證人已經在等候室聚集。他們原先跟我們一起在球場上打壘球。看見有這麼多同工在場,我感到非常安慰,同時親身體驗到弟兄的溫情。在這麼難受的時刻,有他們在身邊無疑給我莫大的鼓勵。大約15分鐘後,有一個醫生出來向我解釋說:『你的爸爸終於甦醒過來。他心臟病發作,情況非常嚴重,我們無法確定他能不能活下去。』
「醫生准許我跟爸爸說一兩句話。爸爸對家人所流露的愛意,叫我感動得不能自已。他不顧痛楚,費盡氣力對我說:『孩子,我愛你。總要記住,耶和華在我們的生活上永遠居於首位。千萬不要停止事奉他,也要幫助媽媽和弟弟們繼續保持忠心。復活的希望是穩確的。我就算死去,也渴望在復活的時候再跟你們團聚。』我和爸爸相對而泣,大家都有點害怕,在心坎裡卻又洋溢著無限愛意和盼望。」
一小時後,約翰的妻子瑪麗抵達醫院。「我一走進急診室,醫生就說:『你的丈夫心臟病發作,病情危急。』我聽後不禁目瞪口呆。他向我解釋,約翰的心臟接受了八次電擊,才可以去除纖維顫動。為了搶救病人,醫生利用電壓,使心臟不再雜亂無章地跳動,同時恢復正常心律。去纖顫術,連同心肺復甦術、供氧設備、靜脈注射藥物等措施,都是先進的救生方法。
「看見約翰的樣子,我不勝悲痛。他面如死灰,身體插著許多管子和電線,以便醫生監察病情。為了三個兒子的福利著想,我默默禱告,求耶和華賜我力量,好叫我能忍受得住。面對當前的形勢,我求天父指引我的腳步,幫助我作明智的決定。我走近約翰的病床,心裡在想,『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應該對丈夫說些什麼呢?說真的,這樣危急的情勢,我應付得來嗎?』
「『親愛的,』約翰說,『你知道嗎,這次我可能過不了這一關。但你和孩子都必須繼續對耶和華保持忠心,因為這個事物制度很快就會結束,屆時疾病和死亡都會不復存在。我希望在新世界醒來的時候,會跟你和孩子重聚。』我倆頓時淚如泉湧。」
醫生闡述病情
「後來醫生叫我站在一邊,向我解釋約翰的病情。經過仔細的檢查後,他們發現約翰的心臟病,是由於左前降動脈完全堵塞而引致的。此外,另一條動脈也阻塞了。醫生指出,我必須就約翰會接受什麼療法作出決定。其中兩個可供選擇的療法是藥物和血管成形術。他認為血管成形術的療效較大,我們於是決定採用這種療法。但醫生並沒有作出保證,因為這類心臟病發作後,大多數患者都活不下去。」
血管成形術是一種外科手術,醫生把一條末端裝上氣囊的導管插入冠狀動脈,然後給氣囊充氣,使動脈的阻塞部分擴張。這個程序有助恢復心臟血流,成功率相當高。要是多條動脈都嚴重阻塞,醫生通常建議病人接受動脈分流手術。
難望完全康復
約翰接受了血管成形術,在接著的72個小時內,他的生命一直岌岌可危。他的心臟經受這麼大的損傷後,終於慢慢地恢復運作。比起發病前,心臟的泵血功能只可恢復一半,心臟組織多半成了瘢痕組織。由於心臟嚴重受損,約翰準會喪失工作能力,這是無法避免的。
事後約翰回顧整件事時,他語重心長地說:「不管對創造主、家人、屬靈的弟兄姊妹,還是對自己,我們都有義務要聽從警告,小心留意自己的健康。健康一旦受到危害,就要倍加留意。老實說,我們既可以為自己帶來歡樂,也可以自討苦吃,這要看我們有什麼抉擇了。」
約翰病情危殆,不得不馬上找醫生搶救。但這並不是說,患者一感到心口灼熱不適,就要趕忙找醫生診治。約翰的親身經歷畢竟是個鑑戒,人要是懷疑自己有心臟病的徵兆,就該盡早找醫生徹底檢查。
患者可以做些什麼,以求減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下篇文章會討論這個問題。
[腳注]
a 在這系列的文章裡,有些人名刪改了。
[第6頁的附欄]
心臟病的徵狀
• 患者胸悶不適,心口發疼,同時伴有重壓、夾緊的感覺。這種徵狀可持續好幾分鐘,也可以被人弄錯,誤以為是嚴重的心口灼熱
• 疼痛可蔓延到頜、頸、肩、臂、肘部,或左手,也可只局限於這些部位
• 上腹感到持續的劇痛
• 氣促、頭昏、眩暈、冒汗,或感到又冷又濕
• 精疲力竭——發病前,可能一連好幾個星期都感到疲憊不堪
• 噁心或嘔吐
• 心絞痛頻頻發作,但不是因體力勞動而引起的
徵狀輕重不一,情況各異。每次發病前,以上的徵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如果有幾個徵狀同時出現,患者就要盡快找醫生治療。可是,有些病例是沒有徵狀的,所以稱為無病徵心臟病。
[第7頁的附欄]
急救法
要是你本人,或你所認識的人,出現心臟病的徵狀:
• 要認清徵狀。
• 不管你在做什麼,你都要停止工作,要坐下或躺下休息。
• 徵狀如果持續好幾分鐘,就要撥本地的緊急電話號碼求助。告訴救援中心的調度員,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作,並向對方提供所需的資料,讓救護人員知道你身在何處。
• 你如果認為,開車把患者送進醫院的急診室,比等候救護人員為快,就不要遲疑,馬上動身。你如果覺得自己有發病的徵兆,可請求別人駕車送你到急診室去。
要是你等候救護員來臨:
• 鬆開緊身衣服,包括皮帶或領帶在內。盡量使患者感到舒服,如有需要,把患者靠在枕頭上。
• 不管你是患者還是幫助者,要保持鎮定。激動的情緒可使心律失常的情況加劇,足以導致死亡。禱告能起強化作用,幫助你保持鎮定。
患者如果看來已停止呼吸:
• 要大聲問道:「你聽到我叫你嗎?」患者要是毫無反應、停止呼吸的話,就要施行心肺復甦術。
• 要緊記心肺復甦術的三個基本步驟:
1.把患者的下巴向上托起,好使氣道暢通。
2.張開患者的氣道,掐緊他的鼻孔,慢慢往口裡吹氣兩次,直到胸部脹起為止。
3.在患者胸前兩乳頭之間的正中部位,按壓10至15次,以求把血液推出心臟和胸部。每15秒重複一回:先吹氣兩次,接著按壓15次,直到心臟恢復搏動、肺部恢復呼吸,或直到救護員抵達為止。
心肺復甦術應該由受過訓練的人進行。但如果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在場,「施行不大正宗的心肺復甦術總比什麼都不做好,」心臟病緊急護理中心總幹事卡明斯醫生這樣說。除非有人及時採取這些急救步驟,否則患者的生存機會就很渺茫了。在救護人員到場以前,心肺復甦術可延續患者的生命。
-
-
怎樣降低風險?警醒!1996年 | 12月8日
-
-
怎樣降低風險?
冠狀動脈疾病跟遺傳傾向、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等眾多因素有關。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的成因,可能是由於患者多年來,甚或數十年來,一直罔顧發病的危險。危險因素有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多個因素共同引起的。
年齡、性別與遺傳
人的年紀越大,心臟病發作的危險就越大。約有百分之55的心臟病患者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家。在死於心臟病的人當中,65歲或以上的男女佔百分之80。
五十歲以下的男性患心臟病的危險,比同年齡的女性要大。婦女停經後,具保護作用的雌激素分泌驟降,患心臟病的可能就上升了。有些統計資料表明,婦女如果接受雌激素療法,儘管患某種癌症的機會可能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卻可以減少百分之40或以上。
遺傳因素也關係重大。父母如果在50歲前發過一次心臟病,做子女的罹患這個病的危險就會更大。父母即使在50歲後才發病,子女患心臟病的機會也有增無減。家族如果有心臟病患者,子女就大有可能經遺傳得到同樣的疾病。
膽固醇因素
膽固醇是一種脂質,對維持生命是必不可少的。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後,由血液的脂蛋白分子輸送到細胞去。脂蛋白有兩種,分別稱為低密度脂蛋白(英語縮寫為LDL,又稱為LDL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英語縮寫為HDL,又稱為HDL膽固醇)。血液中的LDL膽固醇含量要是過高,膽固醇就會成為發病的危險因素,可隨時誘發冠狀動脈疾病。
一般認為,高密度脂蛋白能起保護作用,把損害人體組織的膽固醇運走,送回肝臟去;肝臟會改變膽固醇分子的結構,然後排出體外。要是化驗結果表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低,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就相當大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一旦減少,患心臟病的危險就會大幅下降。要降低膽固醇水平,關鍵在於嚴格控制飲食,適量運動也有幫助。有幾種處方藥物都可降低膽固醇的含量,但有些人服用後,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a
有人建議,日常飲食要少膽固醇、少飽和脂肪。食物如果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例如黃油,就要用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取而代之,例如用芥花籽油或橄欖油,這能夠減少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同時保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另一方面,《美國公共衛生雜誌》卻指出,人造黃油和植物起酥油產品,大都含有氫化或部分氫化的植物油,這種植物油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少吃高脂肪肉類,轉而進食脂肪含量低的雞肉塊或火雞肉塊。
研究表明,動物服用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後,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放緩。一篇研究報告推斷,這些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對人體可能有同樣的功效,可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天天進食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蔬果,例如西紅柿、深綠色多葉的蔬菜、辣椒、胡蘿蔔、番薯、甜瓜等,可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據說,維生素B6和鎂也有預防作用。常吃大麥和燕麥等全穀類食物、菜豆、小扁豆、某類植物的種子和堅果都可以起保護作用。除此之外,有人認為每星期至少吃兩次鮭魚、鯖魚、鯡魚或金槍魚,可降低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為這兩種魚含有豐富的奧米加-3(ω-3)多不飽和脂肪酸。
缺少運動的生活方式
天天坐辦公室工作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比較大。他們大半天都是坐著不動,又沒有經常鍛鍊身體。這些人一做劇烈運動,例如吃力的園藝工作、慢跑、抬舉重物、鏟雪等,就往往引起心臟病發作。人只要經常鍛鍊身體,得心臟病的風險就會減少。
每星期快步行走三四次,每次20至30分鐘,可把發病的風險降低。經常運動既能增進心臟的泵血功能、減輕體重,又可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降低血壓。
高血壓、身體過重和糖尿病
高血壓可損害動脈內壁,讓LDL膽固醇進入動脈內膜,致使斑塊積聚起來。隨著斑塊漸漸增厚變硬,血液流動就會受阻,引致血壓上升。
高血壓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病徵;有鑑於此,人人都應該定期測量血壓。舒張壓(較低的讀數)每下降一公釐汞柱,得心臟病的風險就可減少百分之2至3。服用降血壓藥物也許有幫助。患者得控制飲食,有些病人還需減少鹽的攝入量,同時也要經常運動以減輕體重,這一切都是控制血壓的有效方法。
身體過重能使血壓升高,脂質產生異常變化。避免過胖、減輕超過標準的體重都是預防糖尿病的基本方法。糖尿病不但使冠狀動脈疾病惡化,還提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吸煙
吸煙是誘發冠狀動脈疾病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死於心臟病的美國人中,直接因吸煙而病發身亡的佔百分之20;至於55歲以下的美國婦女,她們所以患心臟病,有接近半數是因為抽煙所致。抽煙不但使血壓升高,還把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的化學物質吸進血液循環裡。這些化學物質會損壞動脈。
此外,煙民也迫使身邊的人吸入二手煙,危害他們的健康。研究表明,跟煙民共同生活的非吸煙者,大有可能患上心臟病。所以,患者只要戒煙,就能減少發病的危險,這樣做還有助不吸煙的家人保持健康長壽。
壓力
跟動脈健康正常的人相比,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一旦經受沉重的感情或心理壓力,就大有可能會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暴發致死的危險也很大。據一篇研究報告所載,壓力會使布滿斑塊的動脈收縮,減少血流多達百分之27。有些病例表明,動脈即使出現輕微毛病,收縮的情況也相當嚴重。另一篇研究報告推斷,極度緊張的情緒可引致動脈內壁的斑塊破裂,從而誘發心臟病。
《消費者衛生報導》聲稱:「有些人常常怨天尤人。他們憤世嫉俗、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惱火。大多數人都不會讓區區小事煩擾自己,但心懷憤恨的人往往會感情用事,情緒因而變得極度緊張。」人要是長期積憤、心中怨恨難平的話,就會引致血壓升高、心搏率加速,也會刺激肝臟生產膽固醇,結果有過多膽固醇隨血液運行。這樣的情緒可損害冠狀動脈,誘發冠狀動脈疾病。一般認為,急躁易怒的人得心臟病發的危險會加倍;他們大動肝火後,至少在接著的兩小時內,隨時有可能心臟病發作。究竟有什麼補救方法?
根據《紐約時報》所載,默里·米特爾曼醫生指出,面對感情打擊,人如果能夠保持鎮靜,就可以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危險。他的勸告跟聖經在多個世紀前所載的訓示不謀而合:「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箴言14:30。
使徒保羅親身體驗過情緒緊張的滋味。他提到有些憂慮的事,天天往他身上壓過來。(哥林多後書11:24-28)保羅得蒙上帝幫助,所以寫道:「什麼事都不要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和懇切祈求,連同感謝,把你們的呼籲告知上帝。這樣,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會藉著基督耶穌,守衛你們的心和你們的思考力。」——腓立比書4:6,7。
雖然其他因素也可以誘發心臟病,本文所提到的資料卻能幫助讀者辨認危險,防患未然。可是,有些人卻很想知道,患者心臟病發作後要面對什麼困難。復原程度又有多大呢?
-
-
復原之路警醒!1996年 | 12月8日
-
-
復原之路
心臟病發作後,患者感到忐忑不安、憂心忡忡是正常的。我的心臟病會復發嗎?胸部疼痛、身體虛弱、精神不振,這一切會使我喪失工作能力,難以謀生嗎?
第二篇文章所提到的約翰,希望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胸悶不適的感覺會漸漸消失。但過了幾個月後,他說:「不適的感覺至今依然纏繞不去。我很容易感到疲勞,心臟又不時快速跳動,我不斷自忖,『心臟病又快發作嗎?』」
美國的簡恩是個年輕的寡婦,她患上心臟病。有一次,她心臟病發作。簡恩說:「我以為自己活不成了,很擔心因舊病復發而死亡。我一想起自己還有三個兒女要照顧,就怕得要命。」
日本一個名叫博的男子表示:「聽到自己的心臟功能無法恢復正常,我不禁大吃一驚;我的心搏率下降了百分之50。我幾乎可以肯定,自己的傳道活動勢必減少;身為耶和華見證人的服事者,我目前所做的還不及以往的一半。」
由於氣衰力弱,患者可能會感到抑鬱沮喪,自覺一無是處。澳大利亞的瑪麗現年83歲,一生致力全時的傳道工作。她嗟嘆說:「我再也跟不上以往的生活節奏,心裡很難受。我不能幫助人,反過來還要別人幫助。」南非的哈羅德評論說:「有三個月的時間,我什麼都不能做。我最多只可以去花園散散步,這種感覺真令人難受!」
心臟病復發後,澳大利亞的托馬斯不得不接受分流手術。他說:「我對忍受痛楚沒有多大的耐力,何況要接受有風險的大手術,我幾乎連想也不敢想。」論到心臟手術留下的影響,巴西的若熱說:「由於生活窘迫,我擔心自己死後,妻子孤苦伶仃。我覺得自己怎麼也活不下去了。」
復原
不少心臟病患者都康復過來,並且保持心緒安寧。他們究竟得到什麼幫助?簡恩評論說:「我一感到驚慌失措,就會熱切禱告,把重擔一一卸給耶和華,等候他解決。」(詩篇55:22)人需要強自振作,同時保持心境平靜,才能應付種種憂慮,禱告就能發揮這樣的功效。——腓立比書4:6,7。
約翰和博不約而同地參加了復原計劃。他們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又做有益身心的運動,從而增強心臟功能,結果兩人都可以恢復工作。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在精神和情緒上康復過來,主要是得蒙上帝的聖靈大大扶持。
由於基督徒弟兄全力支持,托馬斯鼓起勇氣,接受外科手術。他說:「施行手術前,一位監督到醫院探望我,跟我一起禱告。他滿腔熱誠,切切懇求上帝強化我。那天晚上,我全神貫注地思想他禱告的含義。我認為受著這麼仁愛的長老看顧,實在是莫大的福分。在病人情緒緊張的時候,長老所表現的同情和關懷,能夠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意大利的安娜用以下的方法應付抑鬱心情:「我一感到灰心喪氣,就會數算一下,身為上帝的僕人,我享有多大的福分;此外,我還會思念上帝王國所帶來的種種福樂。這樣,我的心境很快就會復歸平靜。」
瑪麗衷心感激耶和華所賜的幫助。在患病期間,瑪麗的家人一直在她身旁,她說:「屬靈的弟兄姊妹各有自己的擔子要肩負,但他們仍然抽空探望我,有的打電話來問候我,有的寄上慰問卡。他們對我這麼關心,我又怎可以老是愁眉不展呢?」
何愁寂寞
有人說,日漸復原、心靈有托的人,內心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有的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要同時接受治療,親友的支持能起積極作用,大大加速康復過程。
南非的邁克爾評論說:「我自覺意志消沉,但又很難向別人解釋箇中滋味。可是,我一走進王國聚會所,就體驗到弟兄的溫厚情誼,精神大為振奮。」澳大利亞的亨利也深感鼓舞,因為會眾的成員對他照顧周到、體貼入微。他說:「我實在需要他們的親切鼓勵。」
若熱則衷心感激別人的深切關懷,他們不斷接濟若熱的家人,直到他恢復工作為止。照樣,瑞典的奧爾加也深深賞識,屬靈的弟兄姊妹對她和她一家所提供的實質幫助。有的弟兄姊妹代她購物,有的替她打掃房子。
心臟病發作後,患者對自己所熱中的活動,往往只能作有限度的參與。瑞典的斯文指出:「刮風或嚴寒的天氣都會引起血管痙攣,遇到這樣的壞天氣,我就不能出外傳道了。很多弟兄姊妹都體諒我的處境,我感到非常欣慰。」即使臥病在床,斯文也沒有錯過聚會的資料,細心的弟兄用錄音帶錄下了聚會的節目,讓他聆聽。「他們還向我報導會眾有什麼事發生,我覺得自己猶如親身參加聚會一樣。」
難得感興趣人士肯上門跟瑪麗學習聖經,她儘管臥病在床,還是滿心喜樂。瑪麗可以繼續這些聖經討論,向他們講論自己所嚮往的美好前途。托馬斯衷心感激弟兄姊妹所表現的關懷:「長老團非常體諒我的健康情況,大大減輕我在會眾所擔負的責任。」
患者家人需要支援
在患者看來,復原之路可能是荊棘滿途,但家人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雙方都要承受沉重的壓力,而且憂心忡忡。提到妻子焦慮不安,南非的阿爾弗雷德說:「我出院回家後,太太常常在半夜多次叫醒我,為要查看我是否安然無恙。此外,她還堅持我每隔三個月就要檢查心臟。」
箴言12:25說:「心中憂慮,使人消沉」。(《新譯》)意大利的卡洛指出,妻子向來滿有愛心、樂於助人,但自從他心臟病發作以後,妻子卻「變得鬱鬱寡歡」。澳大利亞的勞倫斯說:「患者要密切注意的一點是,配偶也必須得到適當的照顧。配偶也許正承受極大的壓力,不勝負荷。」所以,我們必需留意整家人的需要,包括兒童在內。由於處境相當困難,他們在感情和身體上可能受不了,因而吃盡苦頭。
第二篇文章所提到的詹姆斯,自從父親心臟病發作以後,就變得沉默寡言。他說:「我覺得自己再也不能玩樂,我以為自己一玩得開心,不幸的事情就會發生。」詹姆斯向父親訴說心中的憂慮,又設法跟別人保持良好的溝通,結果煩惱得以一一解除。在爸爸患病期間,詹姆斯做了一件終身受益的事。他說:「我花更多時間和精神鑽研聖經,為基督徒聚會做好準備。」三個月後,他獻身給耶和華,並公開接受水浸禮。他說:「從那時起,我就跟耶和華建立了非常親密的友誼。我實在對他感激不盡。」
心臟病發作後,患者可以在養病期間重新檢討自己的一生。且以約翰為例,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約翰說:「我看出追求世俗事物實在徒勞無益。我體驗到家人朋友相親相愛多麼重要,也明白到我們在耶和華眼中多麼寶貴。現在我更加重視自己同耶和華、家人和屬靈弟兄姊妹的關係。」回想起發病後所經受的創傷,他補充說:「終有一天,上帝會把身體的殘障矯正過來。要不是懷有這樣的希望,我簡直不能想像自己怎可以熬過這場考驗。每當我感到灰心喪氣,我就會把思想集中在美好的前景上,目前的痛苦就算不得什麼了。」
雖然復原之途不盡是康莊平坦之路,但前文提及的患者都把希望緊緊寄託在王國之上。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所祈求的就是這個王國。(馬太福音6:9,10)上帝的王國會為人類帶來永遠的生命,人類可以在地上的樂園裡享受完美的生活。屆時心臟病和其他身體殘障都會不復存在。上帝的新世界行將來臨。真的,最美好的生活環境就在前頭!——約伯記33:25;以賽亞書35:5,6;啟示錄2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