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之路
心臟病發作後,患者感到忐忑不安、憂心忡忡是正常的。我的心臟病會復發嗎?胸部疼痛、身體虛弱、精神不振,這一切會使我喪失工作能力,難以謀生嗎?
第二篇文章所提到的約翰,希望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胸悶不適的感覺會漸漸消失。但過了幾個月後,他說:「不適的感覺至今依然纏繞不去。我很容易感到疲勞,心臟又不時快速跳動,我不斷自忖,『心臟病又快發作嗎?』」
美國的簡恩是個年輕的寡婦,她患上心臟病。有一次,她心臟病發作。簡恩說:「我以為自己活不成了,很擔心因舊病復發而死亡。我一想起自己還有三個兒女要照顧,就怕得要命。」
日本一個名叫博的男子表示:「聽到自己的心臟功能無法恢復正常,我不禁大吃一驚;我的心搏率下降了百分之50。我幾乎可以肯定,自己的傳道活動勢必減少;身為耶和華見證人的服事者,我目前所做的還不及以往的一半。」
由於氣衰力弱,患者可能會感到抑鬱沮喪,自覺一無是處。澳大利亞的瑪麗現年83歲,一生致力全時的傳道工作。她嗟嘆說:「我再也跟不上以往的生活節奏,心裡很難受。我不能幫助人,反過來還要別人幫助。」南非的哈羅德評論說:「有三個月的時間,我什麼都不能做。我最多只可以去花園散散步,這種感覺真令人難受!」
心臟病復發後,澳大利亞的托馬斯不得不接受分流手術。他說:「我對忍受痛楚沒有多大的耐力,何況要接受有風險的大手術,我幾乎連想也不敢想。」論到心臟手術留下的影響,巴西的若熱說:「由於生活窘迫,我擔心自己死後,妻子孤苦伶仃。我覺得自己怎麼也活不下去了。」
復原
不少心臟病患者都康復過來,並且保持心緒安寧。他們究竟得到什麼幫助?簡恩評論說:「我一感到驚慌失措,就會熱切禱告,把重擔一一卸給耶和華,等候他解決。」(詩篇55:22)人需要強自振作,同時保持心境平靜,才能應付種種憂慮,禱告就能發揮這樣的功效。——腓立比書4:6,7。
約翰和博不約而同地參加了復原計劃。他們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又做有益身心的運動,從而增強心臟功能,結果兩人都可以恢復工作。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在精神和情緒上康復過來,主要是得蒙上帝的聖靈大大扶持。
由於基督徒弟兄全力支持,托馬斯鼓起勇氣,接受外科手術。他說:「施行手術前,一位監督到醫院探望我,跟我一起禱告。他滿腔熱誠,切切懇求上帝強化我。那天晚上,我全神貫注地思想他禱告的含義。我認為受著這麼仁愛的長老看顧,實在是莫大的福分。在病人情緒緊張的時候,長老所表現的同情和關懷,能夠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意大利的安娜用以下的方法應付抑鬱心情:「我一感到灰心喪氣,就會數算一下,身為上帝的僕人,我享有多大的福分;此外,我還會思念上帝王國所帶來的種種福樂。這樣,我的心境很快就會復歸平靜。」
瑪麗衷心感激耶和華所賜的幫助。在患病期間,瑪麗的家人一直在她身旁,她說:「屬靈的弟兄姊妹各有自己的擔子要肩負,但他們仍然抽空探望我,有的打電話來問候我,有的寄上慰問卡。他們對我這麼關心,我又怎可以老是愁眉不展呢?」
何愁寂寞
有人說,日漸復原、心靈有托的人,內心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有的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要同時接受治療,親友的支持能起積極作用,大大加速康復過程。
南非的邁克爾評論說:「我自覺意志消沉,但又很難向別人解釋箇中滋味。可是,我一走進王國聚會所,就體驗到弟兄的溫厚情誼,精神大為振奮。」澳大利亞的亨利也深感鼓舞,因為會眾的成員對他照顧周到、體貼入微。他說:「我實在需要他們的親切鼓勵。」
若熱則衷心感激別人的深切關懷,他們不斷接濟若熱的家人,直到他恢復工作為止。照樣,瑞典的奧爾加也深深賞識,屬靈的弟兄姊妹對她和她一家所提供的實質幫助。有的弟兄姊妹代她購物,有的替她打掃房子。
心臟病發作後,患者對自己所熱中的活動,往往只能作有限度的參與。瑞典的斯文指出:「刮風或嚴寒的天氣都會引起血管痙攣,遇到這樣的壞天氣,我就不能出外傳道了。很多弟兄姊妹都體諒我的處境,我感到非常欣慰。」即使臥病在床,斯文也沒有錯過聚會的資料,細心的弟兄用錄音帶錄下了聚會的節目,讓他聆聽。「他們還向我報導會眾有什麼事發生,我覺得自己猶如親身參加聚會一樣。」
難得感興趣人士肯上門跟瑪麗學習聖經,她儘管臥病在床,還是滿心喜樂。瑪麗可以繼續這些聖經討論,向他們講論自己所嚮往的美好前途。托馬斯衷心感激弟兄姊妹所表現的關懷:「長老團非常體諒我的健康情況,大大減輕我在會眾所擔負的責任。」
患者家人需要支援
在患者看來,復原之路可能是荊棘滿途,但家人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雙方都要承受沉重的壓力,而且憂心忡忡。提到妻子焦慮不安,南非的阿爾弗雷德說:「我出院回家後,太太常常在半夜多次叫醒我,為要查看我是否安然無恙。此外,她還堅持我每隔三個月就要檢查心臟。」
箴言12:25說:「心中憂慮,使人消沉」。(《新譯》)意大利的卡洛指出,妻子向來滿有愛心、樂於助人,但自從他心臟病發作以後,妻子卻「變得鬱鬱寡歡」。澳大利亞的勞倫斯說:「患者要密切注意的一點是,配偶也必須得到適當的照顧。配偶也許正承受極大的壓力,不勝負荷。」所以,我們必需留意整家人的需要,包括兒童在內。由於處境相當困難,他們在感情和身體上可能受不了,因而吃盡苦頭。
第二篇文章所提到的詹姆斯,自從父親心臟病發作以後,就變得沉默寡言。他說:「我覺得自己再也不能玩樂,我以為自己一玩得開心,不幸的事情就會發生。」詹姆斯向父親訴說心中的憂慮,又設法跟別人保持良好的溝通,結果煩惱得以一一解除。在爸爸患病期間,詹姆斯做了一件終身受益的事。他說:「我花更多時間和精神鑽研聖經,為基督徒聚會做好準備。」三個月後,他獻身給耶和華,並公開接受水浸禮。他說:「從那時起,我就跟耶和華建立了非常親密的友誼。我實在對他感激不盡。」
心臟病發作後,患者可以在養病期間重新檢討自己的一生。且以約翰為例,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約翰說:「我看出追求世俗事物實在徒勞無益。我體驗到家人朋友相親相愛多麼重要,也明白到我們在耶和華眼中多麼寶貴。現在我更加重視自己同耶和華、家人和屬靈弟兄姊妹的關係。」回想起發病後所經受的創傷,他補充說:「終有一天,上帝會把身體的殘障矯正過來。要不是懷有這樣的希望,我簡直不能想像自己怎可以熬過這場考驗。每當我感到灰心喪氣,我就會把思想集中在美好的前景上,目前的痛苦就算不得什麼了。」
雖然復原之途不盡是康莊平坦之路,但前文提及的患者都把希望緊緊寄託在王國之上。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所祈求的就是這個王國。(馬太福音6:9,10)上帝的王國會為人類帶來永遠的生命,人類可以在地上的樂園裡享受完美的生活。屆時心臟病和其他身體殘障都會不復存在。上帝的新世界行將來臨。真的,最美好的生活環境就在前頭!——約伯記33:25;以賽亞書35:5,6;啟示錄21:3-5。
[第13頁的圖片]
家人和朋友的扶持有助病人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