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良好組織,同時保持快樂
良好的組織使我們能夠將工作做得好。優良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善用時間和資源。(加拉太書6:16;腓立比書3:16;提摩太前書3:2)然而,生活不僅是有組織和效率就夠了。上帝所感示的詩篇執筆者寫道:「有耶和華為他們的上帝,這百姓便為[快樂 ]!」(詩篇144:15)因此我們力求達致的目標是,在所做的一切事上都有良好的組織,同時也保持快樂。
有組織而同時快樂
在表現優良的組織能力方面,耶和華上帝是最傑出的榜樣。他所創造的萬物,從單細胞至結構複雜的生物,從極小的原子至浩瀚的星系,均顯示秩序和精確。他所定下的宇宙法則使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計劃自己的生活。我們清楚知道,每天早晨太陽會升起,冬天過去夏天便會來。——創世記8:22;以賽亞書40:26。
可是,耶和華不僅是有秩序的上帝而已。他也是『快樂的上帝』。(提摩太前書1:11,《新世》;哥林多前書14:33)他所創造的東西將他的快樂表露無遺。頑皮的小貓、絢爛的日落、叫人饞涎欲滴的食物、鼓舞人心的音樂、令人振奮的工作,以及其他許多東西,都表明他想我們從生活獲得樂趣。他的律法不是令人厭煩的規條,相反,是為了確保我們的快樂而設的安全指引。
耶穌基督仿效他天父的榜樣。他是『那快樂的、惟一的權能者』,行事與天父完全一致。(提摩太前書6:15,《新世》;約翰福音5:19)他和天父一起從事創造工作時不僅是個能幹的『工匠』而已。他很歡喜自己所做的工作。他『時時在[耶和華]面前歡欣鼓舞,對地上富於生產力的土地感覺欣喜,[他]所喜愛 的東西是在人的兒子當中』。——箴言8:30,31,《新世》。
我們要在所做的一切事上反映出類似的仁慈、欣喜和對人的喜愛。有些時候,我們可能為了講求效率而忘記了,「順著[上帝的]靈按規矩行」這項命令的含意包括表現上帝聖靈的果子在內。(加拉太書5:22-25,《呂譯》)因此我們應當問問自己,我們怎樣才能在安排個人的活動和指導別人工作時不但有良好的組織,同時也保持快樂?
不要對自己苛酷不仁
請考慮箴言11:17的優良勸告。首先,上帝感示的執筆者告訴我們,「仁慈的人善待自己。」然後他提出這個對照:「殘忍的人擾害己身。」《聖經新譯本》(嚮導版)將這節經文譯成:「仁慈的人自己獲益,殘忍的人自己受害。」
我們怎樣會無意中對自己殘酷不仁呢?一個方式是,一心要將事做好,但卻全無組織。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一位專家說:「偶然遺忘的事、放錯檔案的文件、未充分明瞭的吩咐、弄錯了的電話錄音;這些雖是細小的錯誤,卻有如蟲子般能蛀蝕工作的效率,結果將最好的意圖糟蹋了。」——《自學個人工作效率》。
這與受上帝感示的聖經執筆者所說的話不謀而合:「工作懶惰的,是滅亡者的兄弟。」(箴言18:9,《新譯》)不錯,漫無秩序、雜亂無章的人可以為自己和別人都造成災害。別人常會為此而規避他們。由於他們的怠惰,他們可說是「擾害己身」。
活著的狗還是死了的獅子?
然而,我們也可能由於為自己定下太高的標準而沒有善待自己。上述論及工作效率的作者說,我們也許想達到「一個十全十美而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結果徒令「自己最終由於理想破滅而心碎」。一個講求完美的人也許具有優良的組織能力,並且辦事能幹,但他卻永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他所得到的遲早只是心碎而已。
我們若傾向於講求完美,就最好記住,「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傳道書9:4)不切現實地追求完美也許不會實際將我們殺死,可是我們可能由於精疲力竭而受到嚴重的損害。一位權威說,這件事可以使人在「身體、感情、靈性、智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變成一蹶不振」。(《工作壓力與精力透支》)人若為了追求無法達到的目標而使自己精疲力竭,這無疑可說是殘害己身。這樣行也勢必奪去我們的快樂。
善待自己
請記住:「仁慈的人善待自己。」(箴言11:17)我們若善待自己,就應當緊記在心,快樂的上帝耶和華深知我們的能力限度,因此我們會為自己定下合乎現實的合理目標。(詩篇103:8-14)我們若承認自己的能力限度,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而為』,將自己的職責做好,我們便能保持快樂。——希伯來書4:11;提摩太後書2:15;彼得後書1:10。
當然,我們時常有走向另一極端的危險——對自己過度仁慈。不要忘記耶穌怎樣回答使徒彼得對他提出的勸阻。有一次彼得對耶穌說:『主啊,對自己仁慈一點吧。』但其實當時耶穌是必須採取果敢行動去執行上帝的旨意的。彼得的想法十分危險,以致耶穌對他說:『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對我是個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馬太福音16:22,23,《新世》)對自己仁慈絕不意味到我們可以表現一種漫不經心、自我放縱的態度。表現這樣的態度也可以將我們的快樂破壞無遺。因此,我們所需的是平衡、合理而非走極端。——腓立比書4:5。
以仁慈對待別人
耶穌日子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可能認為自己精明能幹,做事有條不紊。《聖經辭典》論及他們的崇拜方式說:「聖經每條誡命都附有一大堆瑣碎規條。即使環境改變,也沒有通融的餘地。每個猶太人要一絲不苟地遵守律法及其中的細節。……法律上的細則層出不窮,結果宗教變成了交易,生活則成為無法忍受的重擔。人僅是一部道德機器。良心發出的聲音被扼殺了,上帝話語的力量被一大堆永無休止的規條所抵消和掩蓋。」
難怪耶穌基督為此而譴責他們。他說:「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馬太福音23:4)仁愛的長老不會為手下群羊定下許多瑣碎的規條。藉著跟從耶穌那令人舒暢的仁慈榜樣,長老能夠對上帝的羊群大有造益。——馬太福音11:28-30;腓立比書2:1-5。
即使來自組織的責任與日俱增,長老永不應當忽視的一項事實是:他們所照料的是人,這些人都是上帝所深愛的。(彼得前書5:2,3,7;約翰一書4:8-10)因此,他們萬不能讓組織的事務使自己忙個不了,以致忘記了他們的首要職責是作羊群的牧者、監護人和保護者。——箴言3:3;19:22;21:21;以賽亞書32:1,2;耶利米書23:3,4。
例如,我們若十分注重指定的安排和數字,就可能把對別人的關注忘記了。請想想一部公共汽車的司機。他若認為無論有什麼事發生,他的首務是緊守行車時間表。他最關心的事是準時將車子從一處開到另一處地方。很不幸,在他看來,乘客成了他的障礙。他們行動緩慢,漫無秩序,總是在他要開車時才抵達車站。結果,司機忘記了自己的工作其實是要為乘客提供服務;剛相反,他把乘客視作有礙效率而刻意避開他們。
關心每個人
只顧效率而冷漠無情的司機往往將乘客的個別需要視若無睹。能力較低、效率較差的人也許被人視為包袱。若有這種情形發生,就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舉例說,在古希臘的城邦斯巴達,人們任由孱弱有病的兒童死去。理由是這樣的兒童不會成為體魄健壯、身手矯捷的兵士,去捍衛一個勢強力壯、效率過人的國家。哲學家貝特朗說:「孩子出生之後,父親會把他帶到家族的父老面前,讓父老檢視孩子。孩子若是強壯,父老便會把他交還給父親撫養;不然,父老便將孩子丟進一個深水坑裡。」——《西方哲學歷史》。
這麼殘酷無情的國家絕不會快樂。相反,它的特色是嚴峻和苛酷。(可參閱傳道書8:9。)無疑,斯巴達政府認為應以國家功業為前提,因此他們有充分理由這樣行。可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實在半點仁慈和同情心也沒有。他們的行事方式絕非上帝的方式。(詩篇41:1;箴言14:21)與他們迥然不同,基督徒會眾的監督記得,在上帝眼中,所有 羊都是珍貴的。因此他們以仁慈對待羊群的每一分子。他們不但關注99隻健康的羊,也珍視那一隻孱弱有情緒難題的。——馬太福音18:12-14;使徒行傳20:28;帖撒羅尼迦前書5:14,15;彼得前書5:7。
與羊群保持親密
長老與手下的羊群保持親密。現代研究經營手法的人也許建議,若要獲致最高效率,經理或主管人應當與手下員工保持距離。一位研究者描述一名空軍軍官所經歷的不同結果。他曾跟下屬很親密,也試過跟他們生疏:「他跟下屬關係親密時,下屬看來感到很安全,便沒有留意所屬單位的工作效率。但他一改常態,板起面孔表現出主管的姿態,手下的副司令便擔憂起來,以為出了什麼岔子。……這些憂慮使他們轉而較專注於自己的工作。結果,軍事基地的工作效率遂顯著地提高。」——《認識機構組織》。
然而,基督徒會眾卻不是一個軍事機構。負責督導別人工作的基督徒長老所效法的乃是耶穌基督所立的榜樣。耶穌自始至終與門徒保持親密。(馬太福音12:49,50;約翰福音13:34,35)他從不利用門徒的憂慮去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相反,他與跟從者建立一種互相信任的緊密聯繫。彼此之間感情深厚的親密聯繫乃是他門徒的標誌。(帖撒羅尼迦前書2:7,8)由於具有這種親密的關係,快樂的羊群不用別人施加壓力,便受到他們對上帝的愛所推動,竭盡所能、甘心樂意地事奉他。——可參閱出埃及記35:21。
聖經有許多經文強調基督徒的各種特質,諸如快樂和弟兄之間的友愛。(馬太福音5:3-12;哥林多前書13:1-13)比較之下,強調效率的經文卻不多。誠然,良好的組織是必需的。上帝的子民一向都有優良的組織。但是請想想,詩篇執筆者多麼時常描述上帝的僕人是快樂的。詩篇119篇對耶和華的律法、法度和律例有不少論述,這篇詩開宗明義地說:「行為完全、遵行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快樂]!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快樂]!」(詩篇119:1,2)你能夠接受挑戰,一方面有良好的組織,同時也保持快樂嗎?
[第28頁的圖片]
渾天儀——古天文儀器,用以代表天球坐標中的一些大圈
[第31頁的圖片]
身為仁愛的牧者,耶和華不但做事井井有條,同時也是一位快樂的上帝
[鳴謝]
Garo Nalban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