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0 7/8 16-17頁
  • 以孩童的觀點看事情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以孩童的觀點看事情
  • 警醒!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他們並非細小的成年人
  • 鼓勵、指導而非要求
  • 從兒女的嬰孩時期便開始施行教導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應該多早開始教導你的兒女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2年
  • 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兒女?
    警醒!1982年
  • 父母們,要打動兒女的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7/8 16-17頁

以孩童的觀點看事情

大多數父母至少都會同意一點:成功地將子女養育成人是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有無數書本談及養育子女的成功之道。然而,有一個方法是每個成年人——無論是父母、祖父母、伯父伯母、舅父舅母,又或僅是朋友——都可以學會的。在了解和訓練孩童方面,你有試過以孩童的觀點看事情嗎?在他們幼小的頭腦裡究竟有怎樣的想法?

要記住,孩童是年紀幼小的人。對他們懷有這個看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們對我們懷有什麼看法。他們出生於一個人人都在體格、權威和體力方面凌駕他們之上的世界裡。對初學走路的嬰孩來說,成年人可以代表保護、安慰和幫助,亦可以對他們形成威嚇。

他們並非細小的成年人

另一個重要之點是,要小心避免把他們當作小成年人看待。童年應該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我們無須催促孩子匆匆渡過這段時期或甚至加以放棄。讓他們享受這段時光好了。作為父母,你可以把握機會把道德原則灌輸給他們。這是他們最後長成為平衡的成年人所必需的。

照顧嬰孩時,以孩童的觀點看事情同樣重要。舉個例說,嬰孩號哭不應總是帶來父母惱怒的責打。號哭或嗚咽是新生嬰兒表達自己的需要的自然方法。孩子一旦從安全的母腹出來,他便能夠藉著號咷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鼓勵、指導而非要求

鼓勵孩童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思想是好的。他們的觀點可能顯示若干難題;父母若清楚明白難題,解決難題就容易得多了。可是,我們對孩子的話的反應跟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樣重要。在我們應該如何對子女談話這個問題上,《父母》雜誌的副編輯舒曼(Wendy Schuman)建議:「把體恤之心化作言語……是近期大多數親子溝通研究背後的中心觀念。可是,若非以體恤的言詞表達出來,體恤之心本身是不足夠的。大多數父母都不會自然以這樣的言詞表達自己的感覺。」

換言之,孩子若是不敬或做了些令人震驚的事而需要糾正,我們的觀點和語調應該力圖避免表示惱怒或失意。當然,這件事說易行難。可是請記住,苛刻或蔑視的回答,例如,「蠢人」或「你什麼事都做不好!」絕不能使困難的情況有任何改善。

許多父母發覺稱讚,特別在予人勸告之前提出,可以帶來有益的結果。這是以孩子的觀點看事情的另一個機會。大多數孩童都會看出怎樣的稱讚是別有用心或並非出於衷誠的。因此,在給予子女稱讚時,我們應當肯定稱讚是衷誠和配得的。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Haim G. Ginott)博士在他所著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一書中強調父母應該稱讚子女的成就而非他們的個性。例如,如果你的兒子造了一個書櫃,得意洋洋地指給你看,你的評論若是,『這個書櫃不但好看,而且也很實用,』就會建立他的信心。為什麼?因為你所稱讚的是他的成就。所以,在孩子看來,你的稱讚是現實具體的。然而,你的評論若是,『你是個好木匠,』情形就不同了,因為你把注意集中在他的為人方面。

吉諾特博士說:「大部分人相信稱讚能建立孩子的信心和使之感到安全。實際上,稱讚可以導致緊張和錯誤的行為。……父母若告訴子女,『你真是個好孩子,』他也許覺得難於接受,因為他自覺並不是這樣。……稱讚應該針對子女的努力和成就而非他們的個性特質。……稱讚可以分為兩部分:我們的話和子女的推斷。我們的話應該清楚表明我們賞識子女的努力、工作、成就、幫助和體貼。」

這項關於稱讚的有益提議正好與上帝吩咐人表現慷慨精神的勸告一致,正如箴言3:27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有人說得不錯,無論我們閱讀什麼優良的建議或明智的忠告,所謂二十年養育子女的計劃是沒有捷徑可循的。這需要人表現忍耐、愛心、了解和體貼。然而,學會以「孩童的觀點」去察看和了解年幼子女的行為會大大有助於成功。

睿智的所羅門王寫道:「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箴言10:1)願你能夠更清楚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觀點,從而幫助你享有這樣的快樂經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