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尋求》 14章329-343頁
  • 現代的不信精神應該繼續尋求真神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現代的不信精神應該繼續尋求真神嗎?
  • 人類尋求真神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宗教改革的不利反應
  • 科學與哲學的攻擊
  • 重大妥協
  • 相信上帝存在的根據
  • 憑機遇抑或憑設計?
  • 周遭的充分證據
  • 聖經——你能夠相信嗎?
  • 應付不信精神的挑戰
  • 萬物起源,哪裡尋得?
    警醒!2002年
  • 答案何處尋?
    警醒!2004年
  • 真的有一位造物主嗎?
    怎樣找到永久的平安幸福
  • 科學、宗教與尋求真理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查看更多
人類尋求真神
《尋求》 14章329-343頁

第14章

現代的不信精神應該繼續尋求真神嗎?

「人已不再習以為常地想及上帝了。世人在日常生活上或要作決定時越來越少考慮到上帝。……上帝已被其他價值觀念——收入和生產——取而代之。他也許曾一度被視為人類一切活動的意義來源,但今日已被打進歷史的祕密土牢裡。……上帝已從人類的意識中消失了。」——《現代無神論的根源》。

1.(包括引言。)(甲)《現代無神論的根源》一書怎樣描述今日世人對上帝的信仰?(乙)現代的不信精神怎樣與不多年前的情況大異其趣?

不多年前,上帝在西方世界的人民生活上擔任著重要角色。人若要獲得社會接納,就必須證明自己相信上帝,雖然未必人人都熱心履行自認懷有的信仰。任何懷疑與不肯定都謹慎地藏在心裡。公開表示出來就會令人吃驚,甚至可能招來非議。

2.(甲)何以這麼多人不再尋求上帝?(乙)我們必須提出一些什麼問題?

2 可是,情勢已今非昔比了。對宗教懷有堅強信念的人被許多人視為頭腦狹隘、固執己見,甚至狂熱偏執。在許多地方,我們見到一般人對上帝和宗教普遍表示冷淡或缺乏興趣。大多數人不再尋求上帝了,因為他們若非不信有上帝存在,便是無法確定他的存在。事實上,有些人甚至用「基督教之後」一詞去形容我們的時代。因此,我們必須提出幾個問題:上帝的觀念是怎會變成如此遠離人民生活的?什麼力量造成了這種改變?我們有充分理由要繼續尋求真神嗎?

宗教改革的不利反應

3.基督新教改革的結果之一是什麼?

3 正如我們在第13章見到,16世紀的基督新教改革使一般人對權威、宗教或其他問題的看法發生顯著的改變。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言論自由取代了附和與順服。雖然大多數人仍留在傳統宗教的架構裡,有些人卻走上較為急進的路線,對國立教會的教條和基本主張提出質疑。還有些人則留意到在歷史上,古往今來宗教在戰爭、苦難和不平方面所擔任的角色,以致對一切宗教均表示懷疑。

4.(甲)16和17世紀的記錄怎樣描述無神論在英國和法國流行的程度?(乙)由於宗教改革力圖擺脫教皇的束縛,結果導致什麼人公開表露自己的立場?

4 早在1572年,一項題名為「論英國近況」的報告指出:「國內現時可劃分為三大派別:羅馬天主教徒、無神論者和基督新教徒。這三派受人一視同仁:第一和第二兩派由於人數眾多,我們不敢招惹他們。」另一項估計聲稱,1623年在巴黎的無神論者就有5萬之眾,雖然這個名詞用得頗為籠統。總之,顯而易見的是,宗教改革力圖推翻教皇權威的轄制,同時也導致許多人公開對國立宗教的地位提出挑戰。正如維爾和愛儷兒·杜蘭特在《文明的故事:第七部分——理性時代開始》一書中說:「歐洲的思想家——歐洲知識界的先鋒——已不再討論教皇的權威了;他們正在辯論上帝是否存在。」

科學與哲學的攻擊

5.什麼力量助長了人們對上帝的不信?

5 基督教國除了本身分裂之外,還有其他力量進一步削弱它的地位。科學、哲學、現世主義、物質主義均令人對上帝和宗教產生疑問而助長懷疑的態度。

6.(甲)科學知識的發達怎樣影響到教會的許多道理?(乙)有些自認趕上時代的人於是怎樣行?

6 科學知識的發達使人對教會的許多主張提出質疑,而這些主張是由於對聖經解釋錯誤而形成的。例如,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在天文學上的發現對教會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見解直接提出挑戰。此外,對支配物質世界運作的自然法則的了解使人不再把以前視為神祕的各種現象,例如雷電或某些星體和彗星的出現,看作出於上帝或上蒼之手。「奇跡」和「上帝干預」人類事務也同時受到懷疑。突然之間,在許多人看來,上帝和宗教似乎已經過時了,於是有些自以為趕上時代的人急忙捨棄上帝,蜂擁去崇拜那被奉為聖牛的科學。

7.(甲)對宗教造成最猛烈打擊的無疑是什麼?(乙)各教會對達爾文的學說有什麼反應?

7 對宗教造成最猛烈打擊的無過於進化學說。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82)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向聖經所主張的上帝創造之說直接提出挑戰。各教會有什麼反應呢?英國和其他地方的教士在起初對這個學說大加反對。但反對不久就沉寂下來了。看來達爾文的臆測正好是許多心裡暗生疑念的教士所要找尋的藉口。因此,正如《宗教百科全書》說,在達爾文有生之日,「大多數有思想和能言善辯的教士已設法作出結論,聲稱進化論與對聖經的開明了解是完全彼此相容的。」基督教國非但沒有挺身為聖經辯護,反倒屈服於科學見解的壓力之下而隨波逐流。這樣行大大削弱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提摩太後書4:3,4。

8.(甲)19世紀的宗教批評家對什麼表示懷疑?(乙)宗教批評家提出哪些流行的理論?(丙)為什麼許多人迅速接納反宗教的主張?

8 隨著19世紀逐漸過去,宗教批評家變得越來越明目張膽。他們覺得指出各教會的缺點尚且不足,於是開始對宗教的根基提出疑問。他們提出許多問題,諸如:上帝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上帝?相信上帝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影響?費爾巴哈、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等人根據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提出許多論據。各種理論,如『上帝不過是人類想像力的產品』、『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上帝死了』等,聽起來既新鮮又刺激。相形之下,各教會的教條和傳統顯得十分沉悶難明。看來許多人終於找到了口實,把藏在心底已久的懷疑與不信表達出來。他們立刻甘願接受這些主張,奉之為新的福音真理。

重大妥協

9.(甲)各教會在科學和哲學攻擊之下怎樣行?(乙)各教會的妥協招致什麼後果?

9 在科學和哲學的攻擊和挑剔之下,各教會怎樣行呢?他們非但沒有採取堅定立場擁護聖經的教訓,反而向壓力屈膝,甚至在上帝創造萬物和聖經的真確性等基本信仰上也不惜妥協。結果如何?基督教國的各教會開始失去威信,許多人也開始喪失信心。各教會既無法為自己辯護,於是門戶洞開,大眾紛紛離去。在許多人看來,宗教變成了只是社會學的遺物,用來點綴一下出生、婚姻、死亡等人生大事而已。許多人差不多完全放棄了對真神的尋求。

10.有些什麼迫切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10 面對著這一切情況,如今順理成章的問題是:科學和哲學真的對上帝的信仰執行了死刑嗎?各教會的失敗是否意味到他們自稱倡導的聖經已失敗了?老實說,人應當繼續尋求真神嗎?我們且來簡略地檢討一下這些問題。

相信上帝存在的根據

11.(甲)很久以來,哪兩本書一向是信仰上帝的根據?(乙)這兩本書對人有什麼影響?

11 曾有人說,有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上帝的存在,一本是創造之「書」,意即我們周遭的自然界,另一本則是聖經。古往今來,它們曾是無數人的信仰根據。例如,公元前11世紀,一位君王在觀看繁星密布的天空時感嘆地作出詩句,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篇19:1)在20世紀,一位太空人從環繞月球的太空船上看到地球的壯麗景象,禁不住朗誦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世記1:1。

12.創造之書和聖經怎樣受到攻擊?

12 可是,這兩本書正受到許多自稱不信上帝的人所攻擊。他們聲稱,對我們四周世界所作的科學研究已證明生命的存在不是靠睿智的創造,而是憑著盲目的機遇和雜亂無章的進化過程。因此他們辯稱,創造者既不存在,討論上帝的問題根本是多餘的。此外,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認為聖經既已過時,又不合邏輯,就自然不值得相信了。結果,在他們看來,相信上帝存在已不再有任何根據。這是真的嗎?事實究竟表明些什麼?

憑機遇抑或憑設計?

13.生命若僅憑機遇而來,就必須曾有什麼事情發生才行?

13 如果沒有創造者存在,生命就必然是憑機遇自然發生的。若是這樣,就必須有適當的化學物質以適當的分量,在適當的溫度、壓力和其他控制因素之下結合起來,而且過程必須維持到正確的時間長度才能產生生命。此外,為了開始產生生命,並使之在地上繼續生存,這些機遇就必須重複發生數千次才行。可是,即使這樣的事只發生一次,可能性有多大呢?

14.(甲)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分子憑機遇形成的或然率微小到什麼程度?(乙)數學計算對於生命自然發生的主張有什麼影響?

14 進化論者承認,適當的原子和分子結合成為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分子的或然率是10113(1後有113個零)分之1。據估計,這個數字比宇宙中原子數目的總和還大!數學家認為或然率若是低過1050分之1,事情就不可能發生了。但產生生命所需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蛋白質分子而已。一個細胞若要維持活力,就需要大約2000個不同的蛋白質分子。這2000個分子碰巧發生的可能性估計只有1040000分之1!天文學家霍伊爾(Fred Hoyle)說:「一個人除非是因為某種社會信念或者科學訓練而懷有偏見,硬要認為生命是在地球上[自然]產生的,否則,經過這樣算一算,該就把那個想法排除得一乾二淨了。」

15.(甲)科學家研究物質世界發現了什麼事?(乙)一位物理學教授怎樣論及自然界的法則?

15 另一方面,藉著研究物質世界,從極微的遜原子微粒至龐大的銀河系,科學家發現一切已知的自然現象都是按照若干基本法則而發生的。換言之,他們從宇宙中發生的一切事均見到邏輯和秩序,而且能夠以簡單的數學程式將這種邏輯與秩序表達出來。物理學教授戴維斯(Paul Davies)在《新科學家》雜誌寫道:「這些法則簡單、優美到差不多難以置信的程度,很少科學家能夠不對這件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16.(甲)在自然法則中有些什麼重要的常數存在?(乙)這些常數的值即使發生輕微的改變也會導致什麼結果?(丙)關於宇宙和我們的存在,一位物理學教授作出什麼結論?

16 可是,關於這些法則,最引人入勝的事實便是,法則中某些要素的值必須絲毫不差地加以確定,我們所知的宇宙才能存在。這些重要的常數包括質子的電荷單位、某些基本粒子的質量和牛頓的宇宙萬有引力常數(通常以英文字母G作為符號)。關於這點,戴維斯教授繼續說:「這些要素的值即使發生輕微變動,也會大大改變宇宙的面貌。例如,戴森(Freeman Dyson)指出,兩種核子(質子和中子)之間的力只要加強百分之幾,宇宙便不會有氫;像太陽一類的星體便不能存在,水更不必說了;生物——至少像我們所知的生物——就不能生存。卡特(Brandon Carter)曾經表明,在G裡面即使發生極小的改變,所有星球就會變成藍巨星或紅矮星,對生物會產生同樣可怕的後果。」因此,戴維斯所下的結論是:「既然如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一個宇宙可能產生。若然,我們能夠成為有知覺的生物而存在便是一項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了。這個想法的確驚人。」——楷書自排。

17.(甲)宇宙中的設計和目的清楚顯示什麼?(乙)聖經怎樣證實了這件事?

17 我們從這一切可以推斷到什麼呢?首先,如果宇宙是受法則所支配的,就必然有一位智慧的立法者去制定或設立這些法則。此外,既然支配宇宙運作的法則看來是為了預期有生物出現而制定的,並且有各種宜於生物存在的情況形成,其中一定有個目的。設計和目的——這些並不是盲目機遇的特色;它們惟獨是一位有智慧的創造者才會顯示的。情形正如聖經所說一般:「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馬書1:19,20;以賽亞書45:18;耶利米書10:12。

周遭的充分證據

18.(甲)我們還可以從什麼見到設計和目的?(乙)關於智慧的設計,你可以提出哪些為人熟知的例證?

18 當然,設計和目的不但見於秩序井然的宇宙運作,而且見於簡單和複雜生物的日常活動方式,生物彼此的交互作用,以及生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例如,人體差不多每一部分——腦、眼、耳、手——都顯示出甚至現代科學也無法充分解釋的複雜設計。此外還有動物和植物的世界。若干禽鳥每年移棲數千哩,飛越陸地和海洋,植物裡的光合作用過程,一枚受精卵發育成為複雜的生物,具有億萬細胞及各種特別功能——只舉出幾個例子而已——它們都是智慧設計的傑出例證。a

19.(甲)對於某些事物怎樣運作的科學解釋是否足以證明並沒有智慧的設計或設計者存在?(乙)我們可以從研究周遭的世界獲知一些什麼事?

19 可是有些人辯稱,科學知識的進步已為許多這樣的現象提供了解釋。誠然,許多一度被視為奧祕的事,現在科學已提供若干程度的解釋。不過,一個孩子發現鐘錶怎樣運作,這並不足以證明鐘錶不是有人設計、有人製造的。同樣,我們了解物質世界中許多事物運作的奇妙方式,這並不能證明它們背後沒有智慧的設計者存在。剛相反,我們對周遭的世界所知越多,就見到越多證據證明有一位智慧的創造者——上帝——存在。因此,我們能夠以開明的頭腦同意詩篇執筆者所說的由衷之言:「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產品]。」——詩篇104:24。

聖經——你能夠相信嗎?

20.什麼表明僅是相信有上帝存在並不足以感動人去尋求上帝?

20 可是,僅相信上帝存在並不足以感動人去尋求他。今日有千百萬人並不完全拒絕相信上帝,但卻沒有受到感動去尋求上帝。美國民意測驗者小蓋洛普(George Gallup, Jr.)評論說:「在欺騙、瞞稅和偷竊方面,你無法看出上教堂和不上教堂的人有很大差別,主要是因為許多人所信的只是一種社交宗教而已。」他補充說:「許多人只是揀選一種對他們說來方便和討他們歡喜的宗教。這樣的宗教未必有什麼挑戰性。有人稱之為可以隨意點菜的宗教。它便是今日本國(美國)基督教的中心弱點:缺乏堅強信仰。」

21,22.(甲)有些什麼事使聖經成為一本卓越不凡的書?(乙)證明聖經真確的基本證據是什麼?請解釋。

21 這個「中心弱點」主要是由於對聖經缺乏認識和信心所促成的。可是,我們有什麼根據要相信聖經呢?首先,值得留意的是,從古至今也許沒有別的書像聖經一樣受到更多不公平的批評、侮辱、仇視和攻擊。可是,它卻歷劫猶存,並且成為世上銷流最廣和譯本最多的書。僅是這件事本身便足以使聖經成為一本卓越不凡的書了。可是,除此之外還有巨量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聖經是一本受上帝感示而值得相信的書。——可參看第340-1頁的附框。

22 雖然許多人或多或少地認為聖經不符合科學、自相矛盾、落伍過時,但事實表明情形剛相反。聖經的獨特創作,歷史和科學方面的準確及百無一誤的預言均指向一個無可避免的結論: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話語。正如使徒保羅說:「全部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新譯》。

應付不信精神的挑戰

23.關於聖經,我們觀察事實之後可以作出什麼結論?

23 考慮過來自創造之書和聖經的證據之後,我們能夠作出什麼結論呢?這兩本書在今日和以前同樣有效。我們若願意以客觀態度去看這個問題而非受成見所左右,就會發現任何異議都能以合理的態度加以克服。解答方法是有的,只要我們願意去尋找。耶穌說:「要不住尋找,你們就必找著。」——馬太福音7:7,《新世》;使徒行傳17:11。

24.(甲)何以許多人放棄尋求真神?(乙)我們可以從什麼得到安慰?(丙)在本書的其餘兩章,我們會考慮些什麼事?

24 歸根究柢來說,大多數人放棄尋求真神並非因為他們自己仔細查考過證據,發現聖經並不真實。反之,許多人由於基督教國沒有正確地傳講聖經中的真實上帝而失去信心。正如法國作家瓦拉迪亞(P. Valadier)說:「基督教傳統所產生的果子是無神論;傳統對人提出一個不可信的上帝,結果在人的良知中把上帝扼殺了。」雖然如此,我們卻能夠從使徒保羅的話得到安慰,他說:「即便有不信的,這有何妨呢?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上帝的信嗎?斷乎不能!不如說,上帝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羅馬書3:3,4)不錯,我們有充分理由要繼續尋求真神。在本書的其餘兩章,我們會考慮怎樣尋求真神才能獲得完滿的成功以及人類的前途如何。

[腳注]

a 若要詳知上帝存在的證據,請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1985年出版的《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第142-78頁。

[第340,341頁的附欄]

證明聖經真實的確據

獨特的寫作方式:從第一本書創世記至最後一本書啟示錄,聖經由66本書所構成,執筆者達40多人,他們的社會、教育和職業背景都大不相同。寫作時間從公元前1513年伸展至公元98年,達16個世紀之久。可是,聖經卻成為一本和諧一致、首尾一貫的書,以合乎邏輯的方式發展一個卓越的主題——通過彌賽亞的王國使上帝和他的目的獲得洗雪。——可參看第241頁的附框。

歷史的真確性:聖經所記錄的事件與業經證明的歷史事實完全協調一致。《律師考查聖經》一書指出:「雖然浪漫文學、傳奇故事和杜撰的證言都刻意敘述事情發生於遙遠的地方和不確定的時候,……但聖經的敘述卻極其精確地向我們透露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西結書1:1-3)《新聖經辭典》說:「[使徒行傳的執筆者]將他的敘述置於當代的歷史架構中,內容提及許多城市地方官、省總督、分封的藩王等,這些資料屢次證明與書中提及的地點和時間完全配合。」——使徒行傳4:5,6;18:12;23:26。

科學的真確性:在利未記一書中,以色列人接獲有關檢疫和衛生的律法,但當時四周的各國對此還一無所知。雖然古人對於水從海洋蒸發成為雨的循環毫不知曉,傳道書1:7卻加以描述。大地是球形和懸在空中的事實直至16世紀才為科學所證實,聖經卻在以賽亞書40:22和約伯記26:7提及這件事。在哈維(William Harvey)發現血液循環之前2200多年,箴言4:23已指出心臟在這件事上所擔當的角色。是故,聖經雖不是科學教科書,但每逢提及與科學有關的事,卻表現出超越當代的深刻了解。

無誤的預言:古代泰爾(推羅)的毀滅,巴比倫的陷落,耶路撒冷的重建,米底亞–波斯和希臘諸王的興衰,均有預言加以詳細論述,以致批評家聲稱預言是在事後才寫成的,但他們的指控卻無法成立。(以賽亞書13:17-19;44:27-45:1;以西結書26:3-7;但以理書8:1-7,20-22)有關耶穌的許多預言雖然寫於他出生之前幾個世紀,但都詳細地應驗了。(請參看第245頁的附框。)耶穌自己論及耶路撒冷毀滅的預言也獲得準確的應驗。(路加福音19:41-44;21:20,21)耶穌和使徒保羅論及末世的預言則正在我們的日子應驗。(馬太福音24章;馬可福音13章;路加福音21章;提摩太後書3:1-5)可是,聖經把一切預言都歸於一個來源,耶和華上帝。——彼得後書1:20,21。

[第333頁的圖片]

達爾文、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和其他人所提出的理論削弱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

[第335頁的圖片]

創造之「書」和聖經提供信仰上帝的根據

[第338頁的圖片]

我們對周遭的世界所知越多,就見到越多證據證明有一位智慧的創造者存在

[第337頁的圖解或圖片]

若干設計因素即使發生輕微的改變,生命和宇宙就不能存在了

[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氫原子的組成部分

電子殼層

質子+ 原子核

電子−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