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幫助年長的人
「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人的第二封信中這樣說。——哥林多後書4:16-18。
在古代的日子,忠信的男女把目光集中在未見的事之上。這些事包括他們的上帝耶和華應許在指定的時間內實現的一切事。保羅在希伯來書對這些人大表讚賞,因為他們都忠心至死——有些還能夠安享天年。保羅以這些人為我們的榜樣,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希伯來書11:13。
今日,我們已十分接近這些應許實現的時候。可是在我們當中,有些人卻年老有病。這些人無法肯定自己能否親自目擊這個邪惡的制度遭遇末日。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要懷著信心死去,無法在今生看見上帝的全部應許獲得實現。對這些人來說,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16-18所說的話確是一項莫大的鼓勵。
耶和華記得他手下所有的忠貞者,包括年老有病的人在內。(希伯來書6:10)聖經在好幾處地方用尊榮的口吻談論忠信的長者,例如摩西律法就特別提及,人必須對長者表現尊敬的態度。(利未記19:32;詩篇92:12-15;箴言16:31)在早期的基督徒當中,年長者十分受人尊重。(提摩太前書5:1-3;彼得前書5:5)聖經的一本書載有一段感人的描述,報導一位年輕女子對年老的婆婆愛護備至,同時表現自我犧牲的精神。很適當地,這本書就以這個女子的名字「路得」為名。
忠貞的同伴
年老的拿俄米一生飽經憂患。饑荒迫使她的小家庭離開猶大地區,撇下當地的朋友和產業,前往約旦河東面的摩押地居住。後來她的丈夫去世,留下兩名兒子給她照顧。兒子長大後相繼成家立室,但還未有兒女便先後死去,以致沒有人繼後照顧拿俄米。
拿俄米年事已高,再也無法建立新家庭。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她已生無可戀。然而,拿俄米卻不自私地打算把兩個寡居的兒媳,俄珥巴和路得,遣回娘家,希望她們能夠尋得新的歸宿。拿俄米自己則獨自返回故鄉。今日也有些年老的人感到沮喪,尤其是那些有親者去世的人。這些人也許像拿俄米一樣,需要別人照顧,但卻不願成為別人的負累。
路得並沒有捨棄婆婆。她深愛這個老婦人,也愛耶和華,即拿俄米所敬拜的上帝。(路得記1:16)於是她們一起返回猶大去。在猶大地,貧窮的人可以按耶和華的仁愛律法安排,在別人收割後到田裡拾取遺下的穀物。年紀較輕的路得甘願做這件工作。她提議說:「容我往田間去。」為了婆媳兩人的生活,路得很辛勤工作。——路得記2:2,17,18。
路得的忠心,以及她對耶和華的愛,為拿俄米帶來了莫大的鼓勵。拿俄米的思想開始積極起來。她對摩西律法和國家習俗的認識現在可以大派用場了。拿俄米向她那忠貞的同伴提出明智的忠告,使年輕的路得能夠藉著叔嫂通婚的安排得回家族的產業,並且使家族後繼有人。(路得記第3章)路得為所有甘願作出犧牲、照顧有病長者的人立下優良的榜樣。(路得記2:10-12)照樣,為了幫助年老有病的人,今日在會眾裡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做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呢?
有組織的安排深具價值
在早期的基督徒會眾裡存有一份名單,把需要物質援助的寡婦列出來。(提摩太前書5:9,10)照樣,今日長老也可以擬出一份名單,把需要人照顧的有病長者列出來。有些會眾甚至有長老專責照料這件事。但是,像拿俄米一樣,有不少年老的人不願向人求助。如果有這種情形,專責的弟兄就必須善於分析情勢,用機巧、謹慎的方式照料必需的事項。例如,他可以留意聚會所裡的設備是否能夠滿足有病長者的需要。如果可能,這位弟兄不妨考慮替輪椅設計坡道,在洗手間添置適當的設備,給聽覺不靈的人安裝耳機,為特別座椅騰出空間等。專責的弟兄也可把聚會的節目錄音,或者通過電話線聯播聚會的節目,讓無法前往聚會所參加聚會的人也能夠聆聽聚會的節目。
專責的弟兄也許需要安排交通工具,讓年老有病的人能夠參加聚會和大會。有一次,一位年長的姊妹面對以下難題:經常載送她參加聚會的傳道員有事不能前來,以致這位年長的姊妹要打電話給很多人,最後才找到一位載她一程。結果,這件事使她感覺自己成了別人的負累。如果有專責的長老安排一下,年長的姊妹就不致感到這麼尷尬了。
專責的長老也可以詢問不同的家庭,看看他們能否輪流探訪年長的人。這樣,兒童也能學會,照顧年長的人乃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讓兒童學會負起這項責任是好的。(提摩太前書5:4)一位環務監督說:「據我所知,很少兒童或年輕人會主動探訪年老有病的人。」也許他們從沒有想到這件事,或者他們不知道該怎樣辦或說些什麼話。關於這點,父母可以教導他們。
請記住,大多數年長者都喜歡預先知道有人會探訪他們。期待訪客的心情會使他們加倍喜樂。如果訪客自備小吃,例如咖啡或糕點,並且用後立刻清理乾淨,就不會為年長的人加添壓力。有一對年長的夫婦精力仍然旺盛。他們每週撥出一天,準備好一個細小的野餐籃子,然後出發輪流探訪會眾裡年長的人。大家都十分感激他們的探訪。
為了造益年長的人,很多會眾安排在日間有書籍研究班舉行。在一個地區,有個會眾向若干家庭和獨身的傳道員查詢,他們是否願意而且能夠支持這樣的研究班。結果,一個互相關懷、老幼打成一片的研究班就這樣建立起來。
因此,不要讓長老獨力承擔這件工作。我們人人都應當留意年老有病的人的需要。我們可以在王國聚會所裡跟他們打招呼,花點時間跟他們交談。我們也可以邀請他們作非正式的交往,或者邀請他們跟我們一起旅行,甚至度假。一位見證人到鎮外接生意的時候,常常載著年長的傳道員同行。很重要的是,要使年長的人繼續感到他們有分參與。不要讓他們退縮離群,例如拿俄米便有這樣的傾向,因為這只會加速衰老的過程。
有殘障或有病的年輕人也需要我們留意。一位見證人有三名患了絕症的孩子,其中兩名後來夭折了。這位見證人說:「對於一個長期患病的人,會眾很難不斷表現關注。何不委派一些可靠的年輕傳道員,每天跟臥病在床的朋友討論當日經文,或為他讀一章聖經呢?年輕人,包括先驅在內,可以輪流這樣做。」
如果死亡看來在所難免
不論在患病還是在受逼迫的情況下,耶和華的僕人向來都勇於面對死亡。受苦的人一旦開始意識到死亡已臨近,自然會產生異樣的感覺。他們死後,親屬也要經歷一段調整的時期;起初他們會哀傷,但後來便會接受。因此,如果病人公然談論死亡,就像雅各、大衛和保羅所為一般,這往往是有益的。——創世記第48和49章;列王紀上2:1-10;提摩太後書4:6-8。
一位見證人醫生寫道:「我們對這個問題必須十分坦白。對我的行業來說,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我從不覺得向病人隱瞞實情會對他有什麼好處。」雖然如此,我們需要了解病人本身 想知道些什麼,以及他想在何時 知道。有些病人清楚表明自己已意識到死亡臨近,他們需要跟別人討論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其他病人卻看來仍緊抱希望;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就最好跟他們一起懷著希望。——可參閱羅馬書12:12-15。
有些病入膏肓的人可能已相當疲乏、混亂,以致很難禱告。羅馬書8:26,27指出,甚至「說不出來的嘆息」,上帝也清楚了解。奄奄一息的病人如果獲悉這件事,他無疑會感到安慰。耶和華知道,在這樣的壓力下,人可能感到很難禱告,因為無法把心裡的話表達出來。
只要是可能,與病人一起禱告十分重要。一位弟兄敘述:「母親臨終的時候,已沒有氣力說話。她把雙手合攏,表示想我們與她一起禱告。禱告後,我們唱了一首王國詩歌,因為母親向來喜歡音樂。起初,我們哼著調子,後來輕輕地唱出歌詞。她顯然很開心。這些與我們耶和華見證人的生活有關的詩歌無疑把我們心裡難以言喻的感受表達出來。」
與臨終的人交談需要有愛心、機巧和感情。探訪的人不妨準備一些富於造就、強化信心的話題。他應當小心避免消極的言談,包括談論別人和別人的難題在內。此外,探訪的時間也應該合理,長度要適當。即使病人看來昏睡了,但最好記住,他仍可能聽見別人說話。所以,說話要小心。
人人有責
照顧年老有病的人是一項沉重的責任。與病者最親的人在身體和感情上都要付出不少。他們需要而且也配得,會眾的了解和幫助。如果人因為照顧有病的家人或信徒同工而錯過了若干聚會,或者參與外勤服務的時間減少了,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參閱提摩太前書5:8。)會眾的諒解能夠給他們加添力量。有時,一位弟兄或姊妹也許可以暫時替代照顧病者的人,使他能夠參加聚會,或者享受數小時參與傳道工作的喜樂。
當然,如果你是個病人,你也能盡一份力。要知道,因身體衰弱而感到絕望無助,只會使你越發憤懣而已,而憤懣可以使你孤立自己,抗拒別人。與其這樣,不如對別人表示感激,與別人通力合作。(帖撒羅尼迦前書5:18)你可以為其他受苦的人禱告。(歌羅西書4:12)要沉思聖經的奇妙真理,跟探訪的人討論。(詩篇71:17,18)要渴望知道上帝子民的新近發展,這項發展能夠加強你的信心。(詩篇48:12-14)要為這些喜樂的發展感謝耶和華。行將西下的夕陽能夠發出比正午的豔陽更和煦的光芒而給人莫大的溫暖。照樣,沉思以上的事情也可以使你一生的最後時刻充滿一種獨有的美。
我們人人都應該竭力懷持希望。特別在考驗的時刻,希望能夠好像頭盔一般保護我們的頭腦。(帖撒羅尼迦前書5:8)沉思復活的希望以及它的穩確根基是好的。我們可以懷著堅強的信心,熱切盼望終有一天,世上不會再有疾病和衰老。屆時人人都會身壯力健,甚至死去的人也會復生。(約翰福音5:28,29)這些「不見的」事是我們能夠憑著信心的眼清楚看見的。千萬不要讓它們在你眼前消失。——以賽亞書25:8;33:24;啟示錄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