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1部——作見證直到地極
這一章分為五部分,以下是第1部。這章報導耶和華見證人的活動怎樣擴展到全球各地。第1部論及1870年代至1914年的一段時期,資料載於404頁至422頁。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自那時以來,人類社會從未自這場大戰所造成的衝擊復元過。在大戰爆發之前,有一段很長時期,聖經研究者已向人指出1914年會是外邦人的日期結束的年代。
耶穌基督在升天之前授予使徒一項任務,說:『你們要作我的見證人,直到地極。』(使徒行傳1:8,《新譯》)他也預告,「這王國的好消息要傳遍有人居住的大地,對萬國作一個見證。」(馬太福音24:14,《新世》)這件工作並沒有在第一世紀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在現代才完成。從1870年代直至現今,這件工作所留下的記錄的確令人振奮。
雖然查爾斯·泰茲·羅素以發表聖經演說廣為人知,他所關心的並非僅是要接觸到大群聽眾而已;反之,他所關心的乃是要造益別人。因此,他在1879年出版《守望台》雜誌之後不久,便前往探訪各地的小群雜誌讀者,與他們討論聖經。
C.T.羅素鼓勵那些相信上帝話語的寶貴應許的人將真理與別人分享。有些人深受他們獲知的事所感動,於是十分熱心地將這些事告訴別人。為了幫助人從事這件工作,社方提供各種印刷品。在1881年年初,社方出版了若干本小冊。後來社方把這些小冊輯集起來,加上額外的資料而編成內容較充實的一本冊子,稱為《給有思想的基督徒的靈糧》,並且印製了120萬本供分發之用。但當時聖經研究者的數目寥寥可數(也許只有100人),又怎能將這麼巨量的冊子分發出去呢?
分發給上教堂做禮拜的人
他們將一部分冊子送給親友。有若干報章同意分發一本給每個訂閱者。(社方特別留意通過週刊和月刊把《給有思想的基督徒的靈糧》分發出去,好使這本冊子能夠達到許多住在農村地區的人手中。)但這本冊子有頗大數目是藉著一連幾個星期日、在美國和英國的教堂門前分發出去的。當時還沒有足夠的聖經研究者去親自分發這本冊子,因此他們雇用別人去協助他們。
羅素弟兄派了兩位同工,J.C.森德林和J.J.本德,到英國去,以便將30萬本冊子在該國分發出去。森德林弟兄前往倫敦,本德弟兄則北上蘇格蘭,然後南下沿途分發。他們將注意力主要集中於較大的城市。藉著在報章刊登廣告,他們找著一些能幹的助手,與之簽訂合約,以便有足夠工人去分發社方指派給他們的冊子。森德林僅在倫敦便招募了差不多500個分發人員。這件工作迅速地在兩個連續的星期日內完成。
社方在同一年作出安排,聖經研究者若能夠將一半或更多時間用來從事主工,社方便讓他們成為派書者,以便分發更多供研究聖經之用的書刊。這些人相當於今日的先驅傳道員,他們在傳播好消息方面的確獲致令人驚訝的成就。
在接著十年,羅素弟兄撰寫了多本小冊,這些小冊可以很容易讓聖經研究者用來散播他們所獲知的重大聖經真理。羅素也寫了《千禧年黎明》(後來改稱為《聖經的研討》)這部叢書的其中幾卷。然後他開始到其他國家展開個人的傳福音運動。
羅素前往海外
羅素在1891年探訪加拿大。自1880年以來,該國已有不少人對真理產生興趣,因此1891年羅素能夠在多倫多舉行一個大會,當時約有700人出席。他也在1891年前往歐洲視察,看看有什麼辦法能夠使真理在這個大洲散布出去。這次旅行將他帶到愛爾蘭、蘇格蘭、英格蘭、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俄國(現今稱為摩爾多瓦的地區)以及中東。
羅素從這次旅行的經歷獲得什麼結論呢?他報導說:「我們在俄國見不到大眾願意接受真理的跡象。……我們在意大利、土耳其、奧地利和德國也見不到有任何跡象,使我們有理由希望獲得收成。但挪威、瑞典、丹麥、瑞士,特別是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田裡的莊稼已經熟了,正在等候收割。這些田地看來發出呼籲:請過來幫助我們!」當時天主教會仍然禁止人閱讀聖經,許多基督新教徒則紛紛脫離教會。有很多人對教會深感失望,於是乾脆連聖經也不接受。
為了幫助靈性上飢渴的人,羅素在1891年的旅程結束之後,社方便加緊努力將書刊翻譯成歐洲的各種文字。此外,社方也作了安排在倫敦印製和儲備書刊,供在英國分發之用。事實證明英國的田地的確已宜於收割了。到1900年,該國已有九群會眾,總共有138位聖經研究者——其中有些是熱心的派書者。羅素弟兄在1903年再次探訪英國時,有一千人在格拉斯哥聚集起來聆聽他就「千禧年的希望與前景」這個問題發表演講;在倫敦有800人出席,在其他市鎮,出席人數則從500至600不等。
可是,正如羅素弟兄指出,他探訪之後17年,意大利第一群聖經研究者的會眾才在皮內羅洛建立起來。土耳其又如何?在1880年代後期,巴茲爾·斯蒂芬諾夫在馬其頓,亦即當時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散播好消息。雖然有些人看來表現興趣,但是某些自稱為弟兄的人卻提出虛假的報告,以致後來斯蒂芬諾夫要鋃鐺入獄。直至1909年,社方才從土耳其士每拿(現今的伊茲密爾)的一個希臘人收到報告,說當地有一群人很賞識守望台的書刊,並且加以研讀。至於奧地利,羅素弟兄本人在1911年重返該國,在維也納發表演說,但聚會卻被暴民打斷。在德國,人們對真理的反應也頗為緩慢。但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卻較留意到自己的靈性需要。
斯堪的納維亞人彼此分享真理
當時有許多瑞典人住在美國。1883年,社方將一期《守望台》譯成瑞典文,以便在他們當中分發。不久他們便將這期《守望台》郵寄給瑞典的親友。當時社方還沒有印製任何挪威文的書刊。可是在1892年,在羅素弟兄探訪歐洲之後一年,克努·佩德森·哈默,一位在美國認識真理的挪威人,隻身返回挪威以便對親屬作見證。
後來在1894年,社方開始印製丹麥-挪威文的書刊,於是派索弗斯·溫特,一位年25歲的丹麥裔美國人,前往丹麥分發這些書刊。到次年春天,他已分發了500本《千禧年黎明》。不久之後,有幾個讀過這些書籍的人開始與他一同參與分發書刊的工作。不幸的是,他後來對所享的寶貴特權失去了體會,但其他一些人卻繼續發出光來。
可是,在溫特停止為上帝服務之前,他在瑞典做了一點派書者的工作。在此之後不久,奧古斯特·倫德伯格,一位年輕的救世軍上尉,在斯圖爾克島上一位朋友的家裡見到《千禧年黎明》叢書的其中兩卷。他將書借回家,急不及待地讀完之後便立即向教會辭職,並且開始將他所獲知的真理與別人分享。另一個青年男子,P.J.約翰松,則由於讀了他在公園一張凳上拾起來的小冊而打開了心眼。
隨著瑞典的小群聖經研究者數目漸增,有些人前往挪威分發聖經書刊。甚至在此之前,美國有些挪威人已將書刊郵寄給家鄉的親屬。透過這個方法,拉斯穆斯·布林黑姆得以認識真理而開始為耶和華服務。挪威還有其他人也對真理深感興趣,其中之一是西奧多·西蒙森。他是自由佈道會屬下的傳道人,在早年接觸到真理。他在自由佈道會講道時駁斥地獄永火的道理。聽眾聽見這個好消息之後,起初興奮得跳起來;但教會一旦獲悉他與「千禧年黎明」有接觸,便將他辭退了。可是,他卻繼續對別人談及他所獲悉的美好知識。另一個獲得若干書刊的青年男子是安德烈亞·艾塞特。他一旦肯定自己已尋得了真理,便毅然離開家人的農場,開始從事派書者的工作。他以有系統的方式探訪北部各地,然後沿著峽灣南下,不錯過途中的任何社區。冬天他用雪橇運載所需的食物、衣服和書刊,各地慷慨好客的人則留他住宿。在一段八年的時期中,他將好消息差不多傳遍了全國各地。
奧古斯特·倫德伯格的妻子艾芭在1906年由瑞典前往芬蘭展開派書者的工作。大約與此同時,有些從美國回來的男子帶來了若干守望台書刊,並且開始將所獲知的真理與別人分享。由於這緣故,幾年之後,對教會的主張感覺不滿而正在尋求真理的埃米爾·奧斯特曼獲得了《上帝的歷代計劃》一書。他的朋友卡洛·哈特瓦也在尋求真理,於是他將書與後者分享。他們看出書中資料的價值,於是哈特瓦把書譯成芬蘭文,奧斯特曼則資助他將書出版。他們合力把這部書分發出去。他們表現真正傳福音的精神,在公眾地方與人交談,逐戶上門探訪別人,以及在大禮堂裡對座無虛設的聽眾發表演講。在赫爾辛基,哈特瓦弟兄揭發基督教國的謬誤主張之後,邀請聽眾——他們若能夠的話——試用聖經為靈魂不死的信仰辯護。人人都望著在場的教士。沒有人敢開口;他們都無法反駁以西結書18:4的明確宣布。聽眾裡有些人說,他們聽過演講之後,當晚幾乎無法入睡。
卑微的園丁努力在歐洲宣揚福音
與此同時,阿道夫·韋伯受到一位年老的再洗禮派朋友鼓勵,離開瑞士前往美國,以求加深對聖經的了解。抵達美國之後,由於應徵一項廣告,他成為羅素弟兄的園丁。憑著《上帝的歷代計劃》(當時已有德文版)以及羅素弟兄所主持的聚會的幫助,阿道夫獲得了他所追求的聖經知識,後來在1890年受了浸。『他的心眼既蒙啟迪』,便看出有極佳的機會向他打開。(以弗所書1:18)在美國熱心向人作見證一段時期之後,他決定返回祖國,以便在當地執行「主葡萄園裡」的工作。到1890年代中期,他已返回瑞士,將聖經真理與一切願意接受的人分享。
為了維持生活,阿道夫受雇作園丁和林務員,但他主要的興趣是傳福音。他對同事及鄰近市鎮鄉村的人作見證。阿道夫通曉幾種語文,於是運用這種知識將社方的書刊譯成法文。他在冬季背著裝滿聖經書籍的背囊,徒步前往法國傳道;有時他也朝西北上到比利時和南下到意大利傳道。
為了和那些他未能親自遇到的人取得接觸,阿道夫在報章和雜誌裡刊登廣告,告訴人有些什麼助人研究聖經的書刊可以供他們訂購。住在法國中部的埃利·塔羅讀到這樣的廣告之後,便寫信郵購書刊。他看出其中的資料確是真理,於是不久便開始將信息傳出去。在比利時,讓-巴蒂斯特·特爾瑪在1901年也看到這樣的廣告,於是訂購了《千禧年黎明》的其中兩卷。書裡清楚陳明的聖經真理令他大感興奮!他怎能噤口不告訴自己的朋友呢!一年之後,有一個研究小組經常在他的家裡舉行。不久之後,這小群人的活動甚至在法國北部也結出果子來。韋伯弟兄與他們保持聯絡,不時探訪在各地建立起來的小組,在靈性上予以造就,並且提出訓示他們可以怎樣將好消息與別人分享。
好消息傳到德國
社方開始將部分書刊譯成德文之後不久,在1880年代中期,賞識這些書刊的德裔美國人開始將其寄給祖家的親人。在漢堡醫院工作的一位護士把《千禧年黎明》這本書與醫院裡的其他人士分享。1896年,阿道夫·韋伯在瑞士的德文報紙中刊登廣告,並且將冊子寄往德國。次年,社方在德國建立了一個存書倉庫,以便加速分發《守望台》的德文版,但成果卻頗為緩慢。可是,在1902年,在瑞士認識真理的瑪嘉烈特·德穆遷到黑林山以東的泰爾芬根。她很熱心向人作見證,這有助於為德國早期的一個聖經研究者小組奠下基礎。塞繆爾·勞柏從瑞士遷到科隆東北部的伯吉殊斯蘭德,以便在該區宣揚好消息。到1904年,韋默爾斯基興已有聚會舉行。出席者之一是個80歲的男子戈特利布·帕斯;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尋找真理,最後才如願以償。當地開始舉行聚會之後不久,帕斯病重垂危;他在臨終時舉起《守望台》對人說:「這便是真理;要緊緊持守才好。」
對聖經真理感興趣的人數目逐漸增加。雖然所費不貲,弟兄們卻在德國作了安排,將《守望台》作為樣品夾在報紙中免費贈送給人。1905年發表的一項報告說,以這種方式分發出去的《守望台》逾150萬本。對德國境內人數不多的基督徒來說,這的確是一項很大的成就。
聖經研究者努力將真理傳給家鄉附近的人,但他們當中並非所有人都僅以此為足。早在1907年,德國的埃勒弟兄屢次前往當時尚屬於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後來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他分發了許多書刊,警告人哈米吉多頓行將來臨,同時也告訴人在此之後人類得享的種種幸福。到1912年,另一位聖經研究者在梅默爾區,亦即現今的立陶宛,分發了許多聖經書刊。當地人士對信息的反應很熱烈,不久便有幾群人數相當多的聖經研究者組織起來。可是,他們一旦獲悉真正的基督徒必須向人作見證,他們的數目便開始減少了。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證明自己真正效法「忠信真實的見證人」基督。——啟示錄3:14,《新譯》。
大約1907年,在俄國擁有巨量財產的德國男爵尼古勞斯·馮·托爾瑙途經瑞士,有人給了他一本守望台社出版的冊子。兩年後,他帶著侍從盛裝出席德國柏林會眾的聚會。他起初覺得很難明白,上帝何以將無價的真理交託給這麼平平無奇的人,但他在哥林多前書1:26-29讀到的話無疑對他有所幫助:「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馮·托爾瑙深信自己已尋得了真理,於是將他在俄國的財產售去,獻出自己和他的資源去推廣純真的崇拜。
1911年,一對年輕的德國男女結為夫婦,新娘請父親給她一筆錢作為嫁妝,好讓他們過一個異乎尋常的蜜月。赫爾肯德爾夫婦計劃作一項需時多月的艱苦旅程。他們打算前往俄國度蜜月,以便對散居該國各地說德語的人傳道。因此,當時各種各色的人正以多種不同方式將自己對上帝的仁愛旨意的認識與別人分享。
英國方面的增長
1881年,社方在英國分發了大量書刊之後,有些教堂教友看出自己需要按照所獲知的真理採取行動。許多人從《守望台》雜誌讀到聖經的這個命令:「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啟示錄18:4)這意味到他們必須脫離基督教國屬下、飽受巴比倫污染的各教會,轉而跟從聖經的教訓。他們都深受感動而毅然採取行動,倫敦伊斯靈頓區的湯姆·哈特便是這樣的人之一。他在1884年正式脫離教會,其他好些人也步他的後塵。
許多參加研究小組的人都成為效能良好的傳福音者。有些在倫敦的各公園和其他的休憩地方向人介紹聖經書刊,另一些則將注意集中在商業地區。可是,較常用的方式是逐戶上門探訪。
《守望台》的訂戶薩拉·費里寫信告訴羅素弟兄,她和格拉斯哥的幾個朋友想自告奮勇參加分發小冊的工作。令她大感意外的是,不久之後,一輛貨車將3萬本小冊運到她的門前。她必須把它們全部免費分發出去!薩拉和她的朋友便立即展開行動。明尼·格林利斯帶著她的三個年輕兒子,駕著小馬車到蘇格蘭的鄉村地帶分發聖經書刊。後來,阿爾弗雷德·格林利斯和亞歷山大·麥吉利夫雷騎著腳踏車行遍蘇格蘭各地向人分發小冊。弟兄們不再雇用別人代他們分發書刊了;相反,獻了身的志願工作人員親自執行這件工作。
他們的心推動他們
耶穌在一個比喻裡說,人『聽了上帝的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就會結出果子來。由於對上帝的仁愛恩典懷有衷誠的體會,這促使他們把上帝王國的好消息與別人分享。(路加福音8:8,11,15)不論他們的環境如何,他們都設法將福音傳播出去。
例如,一位阿根廷旅客從一個意大利水手獲得了《給有思想的基督徒的靈糧》這本冊子的一部分。這個旅客在祕魯的海港逗留期間寫信向社方索取更多書刊。隨著他的興趣日增,他在1885年從阿根廷再次致信《守望台》的編者,要求獲得更多書刊。同一年,英國的一個海軍人員與他所屬的炮兵隊奉派到新加坡去,他將《守望台》攜帶在身。他很喜歡他從雜誌讀到的資料,於是每逢同僚公開討論某些問題,他便運用雜誌的資料向人陳明聖經的看法。1910年,有兩位基督徒女子在旅途中趁輪船停泊在錫蘭(即今日的斯里蘭卡)的科倫坡之際,把握機會向港口的船運官范·特威斯特作見證。她們熱切地向他談及她們從《上帝的歷代計劃》一書所獲知的美好真理。結果范·特威斯特成為聖經研究者,宣揚好消息的工作遂得以在斯里蘭卡展開。
甚至那些未能前往外地的人,也設法將令人振奮的聖經真理與其他國家的人分享。正如社方在1905年刊登的一封致謝信透露,美國有人將《上帝的歷代計劃》寄給聖多馬島的一個男子;當時這島仍屬於丹麥西印度群島。這個男子讀了之後,跪下來向上帝表示,他衷誠渴望蒙上帝任用去執行他的旨意。1911年,巴西的貝隆娜·弗格森認為自己的經歷是「一個肯確的活證據」,證明真理之水是「無遠弗屆」的。看來她自1899年便透過郵遞接獲社方的書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若干年,巴拉圭的一個德國移民在他的郵箱裡找著社方出版的一本小冊。他向社方訂購更多書刊,不久便毅然與基督教國的各教會脫離關係。既然當時國內沒有任何人為他施浸,他和他的內弟便決定為彼此施浸。的確,甚至在地球的僻遠部分,見證工作也在進行,並且結出果子來。
其他一些聖經研究者則覺得有責任要回到自己或父母出生的家鄉,將耶和華的奇妙旨意告訴親友,使他們也能分享這些幸福。例如,奧勒辛斯基弟兄在1895年返回波蘭,向人宣揚有關「贖價、復原和自上而來的呼召」的好消息。可是很可惜,他並沒有在這件工作上貫徹始終。1898年,一位來自匈牙利的前任教授離開加拿大,返回自己的家鄉,以便在當地傳講聖經的緊急信息。1905年,一位在美國成為聖經研究者的男子返回希臘,在當地展開見證工作。1913年,一位青年男子將聖經真理的種子從紐約帶回他家人的故鄉——離耶路撒冷不遠的拉姆安拉——在當地散播出去。
開拓加勒比海地區
傳福音者的數目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各地逐漸增加之際,聖經真理也開始在巴拿馬、哥斯達黎加、荷屬圭亞那(現在的蘇里南)和英屬圭亞那(現今的圭亞那)生根。約瑟夫·布拉思韋特在英屬圭亞那受到幫助認識上帝的旨意;1905年,他前往巴巴多斯,把全部時間用來教導當地的人認識真理。路易斯·費西和H.P.克拉克在哥斯達黎加工作時有機會聽見好消息;他們在1897年返回牙買加,將新近尋得的信仰與自己的同胞分享。當時接受真理的人都成為熱心的工人。僅在1906年,牙買加的小組便分發了大約120萬本小冊和其他書刊。一位在巴拿馬認識真理的流動勞工則將聖經的希望信息帶回格林納達去。
1910-11年在墨西哥發生的革命也有助於使渴慕真理的人聽見上帝王國的信息。當時許多人逃到北方的美國避難。其中有些接觸到聖經研究者,獲知耶和華的旨意是要為人類帶來永久的和平,於是將書刊寄返墨西哥去。但這並不是墨西哥首次獲知王國的信息。早在1893年,《守望台》刊登了墨西哥的F.迪·P·斯蒂芬森寄來的一封信;這人曾讀過守望台社的若干書刊,並且希望獲得更多書刊與他在墨西哥和歐洲的朋友分享。
為了進一步在加勒比海地區宣揚聖經的真理,並且作出安排經常舉行研讀聖經的聚會,羅素弟兄在1911年派E.J.科沃德到巴拿馬去,然後前往加勒比海諸島。科沃德弟兄的演講生動有力,常有數以百計的聽眾聚集起來聽他演說。他一方面反駁地獄永火和靈魂不死的道理,同時也宣講地球的光明前途。他周遊各市鎮和各海島——包括聖路西亞、多米尼加、聖基茨、巴巴多斯、格林納達和特立尼達——以求盡量接觸到多些人。科沃德弟兄也在英屬圭亞那發表演說。他在巴拿馬遇到W.R.布朗,一位熱心的年輕牙買加弟兄。後來布朗與科沃德弟兄一同探訪加勒比海的多個島嶼。在此之後,布朗弟兄更進一步開拓其他的傳道地區。
1913年,羅素弟兄自己在巴拿馬、古巴和牙買加發表演說。他在牙買加金斯敦發表公眾演講時,兩個禮堂均座無虛席,但是還有2000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報章留意到講者絕口不提金錢,而且也沒有傳遞勸捐盤。
真理之光照耀到非洲
在這段時期,真理之光也照耀到非洲。1884年從利比里亞寄出的一封信透露,當地的一位聖經讀者獲得了一本《給有思想的基督徒的靈糧》,並且想獲得多幾本以便與別人分享。幾年之後,據報利比里亞有一位牧師由於獲得《守望台》雜誌的幫助,以及經常參加當地一群聖經研究者舉行的聚會,結果得以認識聖經的真理。他於是毅然辭去牧師之職,以求不受拘束地宣揚聖經的真理。
1902年,一位荷蘭改革教會的牧師從荷蘭奉派到南非去,他攜帶了C.T.羅素的若干著作在身邊。雖然他自己並沒有從這些書刊獲得恆久的裨益,弗蘭斯·艾伯遜和施托費爾·福里卻在牧師的書房裡見到這些書刊而得益不淺。幾年後,有兩位熱心的聖經研究者從蘇格蘭遷往南非的德班定居,於是田地的這部分便有更多工人去照顧了。
不幸的是,雖然當時有許多人獲得羅素弟兄撰寫的書刊,並且將其中的道理傳授給別人,但有少數人,例如約瑟夫·布思和埃利奧特·甘溫納,卻擅自加上自己的見解,慫恿人從事社會改革。結果在南非和尼亞薩蘭(即後來的馬拉維),有些旁觀者將這些人與真正的聖經研究者混為一談。可是,聖經研究者惟獨將人的注意力引到上帝的王國之上,指出這乃是解決人類難題的惟一方法;許多人聽見他們的信息之後都表示賞識。
可是,在非洲廣泛展開傳道工作仍屬未來。
前往東方和太平洋諸島
C.T.羅素所撰寫的聖經書刊在英國大量分發出去之後,不久它們也傳到東方去。1883年,長老會派駐中國芝罘(煙台)的傳教士C.B.唐寧女士收到一份《守望台》。她很賞識其中論及復原的資料,於是將雜誌與其他傳教士分享;其中一位是浸信會佈道部屬下的霍勒斯·蘭德爾。後來蘭德爾在倫敦《泰晤士報》讀到一項有關《千禧年黎明》的廣告,這進一步激發了他的興趣。不久之後,他有機會讀到這本書——一本來自唐寧女士,另一本則是他母親從英國寄給他的。他在書裡讀到的資料起初令他感到震驚。但他一旦看出三位一體並非聖經的教訓,便毅然向浸信會提出辭呈,並開始將所獲知的真理與其他傳教士分享。1900年,他通知社方他寄出了2324封信和大約5000本冊子給中國、日本、韓國和暹羅(泰國)各地的傳教士。在東方,當時王國見證的對象主要是基督教國的傳教士。
在同一段時期,真理的種子也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撒下。這些「種子」初次抵達澳大利亞可能是在1884年或之後不久,由一個男子將其帶到當地。這個男子初次接觸到王國的信息是在英國的一個公園裡,當時有一位聖經研究者上前與他攀談。其他的「種子」則是由外地的親友寄給他的。
澳大利亞聯邦在1901年成立。幾年之後,當地已有數百人訂閱《守望台》雜誌。許多人看出自己有特權將真理與別人分享;由於他們的熱心活動,有數以千計的小冊被寄給在當地登記作選民的人。此外,也有很多小冊在街頭分發出去,有些則被紮成捆,從火車窗口投給沿途僻遠地區的工人和村民。人們接獲通知,外邦人的日期將於1914年結束。澳大利亞西部的阿瑟·威廉斯在自己的店裡向所有顧客談及這件事,並且邀請感興趣的人到他家裡作進一步的討論。
至於誰最初將聖經真理帶到新西蘭,現今我們無法確知。但是到1898年,安德魯·安德森,一位新西蘭居民,已博覽守望台的書刊,並且受到感動以派書者的身分向人散播真理。1904年,有其他派書者從美國抵達;此外,該年社方在澳大利亞設立的分社辦事處也差遣派書者前來予他一臂之助。克賴斯特徹奇的托馬斯·巴雷太太從一位派書者獲得共計六卷的《聖經的研討》。她的兒子比爾在1909年乘船前往英國;在六星期的航程中,比爾仔細閱讀這些書刊,看出其中的內容的確是真理。若干年後,他的兒子勞埃德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成員。
在那些早期的日子,熱心的工人之一是埃德·納爾遜;他雖然並非十分機巧,卻以全時宣揚王國信息達50年之久。他的足跡遍及新西蘭的南北各地。他展開工作之後數年,弗蘭克·格羅夫也步他的後塵。格羅夫視力不佳,於是刻意改善自己的記憶力以求補其不足。他作先驅也逾50年,直至他去世為止。
周遊世界以推廣宣揚好消息的工作
1911-12年,組織進一步作出很大努力去幫助東方的人民。萬國聖經研究會派出一個由七人組成的委員會,在C.T.羅素領導之下,親自前往東方考察當地的情況。無論他們在何處逗留,他們都向人談及上帝定意要藉著彌賽亞王國為人類帶來永久的幸福。有時他們的聽眾人數不多,但在菲律賓和印度,聽眾卻達數千之眾。這些講者並不贊同當時在基督教國甚為流行的運動,向人募捐以求使全世界歸信基督。他們留意到,基督教國屬下傳教士所作的努力大部分集中於提倡世俗教育之上。但羅素弟兄卻堅信,人們所需要的乃是「關於上帝的仁愛安排——將臨的彌賽亞王國——的福音」。聖經研究者並不預期全世界都歸信基督;相反,他們從聖經看出,當時他們的工作是要向世人作一個見證,而這會有助於把「少數人從萬國萬族中召集起來,成為[基督]新婦階級的成員——在千禧年期間與他一同坐在寶座上,合力執行造福全人類的工作」。a——啟示錄5:9,10;14:1-5。
委員會的成員在日本、中國、菲律賓和其他地方逗留了一段時期之後,更在印度走了6400公里的路程。早在1887年,已有些印度居民讀到社方的書刊,並且致信社方表示賞識。1905年之後有一段時期,一位青年男子在說泰米爾語的人當中作了一項積極的見證。這個青年男子在美國求學時有機會見到羅素弟兄,從而獲知真理。後來他在印度南部有分建立40多個聖經研究小組。可是,他對別人傳道之後,自己卻捨棄基督徒的標準而失去上帝的嘉許。——可參閱哥林多前書9:26,27。
可是,大約與此同時,特拉萬科爾(喀拉拉)的A.J.約瑟夫致信一位知名的基督復臨會人士,提出一項詢問,後者便將一本《聖經的研討》寄給他。約瑟夫對三位一體的教義懷有疑問,但他發覺書裡根據聖經提出的答案令他十分滿意。不久之後,他和家人便將新近尋得的信仰帶到印度南部的稻田和椰子園裡與別人分享了。羅素弟兄在1912年探訪印度之後,約瑟夫弟兄投入全時服務。他乘坐火車、牛車、平底船以及徒步周遊各處,向人傳道和分發聖經書刊。他有時發表公眾演講,但卻時常被教士和他們的跟從者所打斷。在貢達拉,一個「基督教」教士慫恿跟從者擾亂這樣的聚會,並且用糞投擲約瑟夫弟兄。當地一位有勢力的印度教男子前來查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質問教士說:『這是基督為門徒立下的榜樣嗎?抑或你的所作所為跟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無異?』教士只好倉皇離去。
萬國聖經研究會的委員會用了四個月的時間探訪各地。在他們的旅程結束之前,羅素弟兄作了安排委派R.R.霍利斯特作社方派駐東方的代表,負責進一步把有關上帝通過彌賽亞王國所作的仁愛安排的信息在東方人民當中散布出去。社方用十種文字印製了一些特別的冊子,透過當地的分發者在印度、中國、日本和韓國各地分發了數百萬本。然後社方將若干書籍譯成這四種文字,以求進一步提供靈糧給當地表現興趣的人。這是一塊龐大的田地,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即使如此,到這個階段,上帝的僕人所成就的工作已令人驚訝不已了。
作了一項有力見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劫臨到之前,上帝的子民已在世界各地作了一個廣泛的見證。羅素弟兄曾在美國和加拿大數以百計的城市發表演說,並且屢次前往歐洲;他也曾在巴拿馬、牙買加、古巴以及東方的好幾個大城市發表演講。數以萬計的人曾親自聽見他的感人聖經演說,並且見到他根據聖經公開回答友人和仇敵所提出的聖經問題。這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在美國、歐洲、南非和澳大利亞,有數以千計的報章經常刊登羅素弟兄的傳道演講。聖經研究者分發了數以百萬計的書本,數以億計的冊子和其他書刊;這些書刊以35種文字印成。
雖然羅素弟兄擔任一個傑出角色,但並非只有他才向人傳道。在環球各地也有其他許多人齊聲為耶和華和他的愛子耶穌基督作見證。參與其事的人並非都是公眾演講的講者。他們來自生活的各階層,在能力範圍內使用每種適當的方法去傳播好消息。
1914年1月,距離外邦人日期結束的日子尚不及一年,社方發動了另一項有力的見證運動——藉著放映《創世影劇》。這部影劇以新穎的方式強調上帝對地球的旨意,所用的方法是藉著許多美麗的手繪彩色幻燈片以及電影,配合聲音映出。美國的報章報導,在全國各地,每週有數以十萬計的觀眾觀看這部影劇。到第一年的末了,美國和加拿大的觀眾總數幾乎達八百萬之眾。在英國倫敦,這部包括四部分(每部分長兩小時)的影劇在歌劇院和皇家艾伯特禮堂放映,觀眾多到無法容納。半年之內,在英倫三島的98個城市,看過這部影劇的人數目逾122萬6000人。在德國和瑞士,放映這部影劇的禮堂也座無虛席。在斯堪的納維亞和南太平洋,也有很多人看過這部影劇。
在耶和華見證人現代歷史的早期,上帝的百姓在環球各地作了一項多麼傑出、有力的見證!但工作其實僅是剛開始而已。
在1880年代早期,只有數百人積極參與傳播聖經真理的工作。到1914年,根據現有的報告,大約有5100人參與這件工作。其他的人則不時向人分發冊子。當時工作人員尚比較少。
到1914年下半年,這一小群傳福音者以各種方法把宣揚上帝王國的工作擴展到68個國家地區裡。在其中30個國家地區,他們作為上帝話語的宣揚者和教師的工作已確立到相當穩固的程度。
在外邦人的日期結束之前,已有數以百萬計的書本和數以億計的冊子分發出去。除此之外,到1913年,有多至2000份報章經常刊登C.T.羅素所撰寫的傳道演講。在1914年,三大洲上看過《創世影劇》的觀眾總數逾900萬人。
上帝的僕人的確作了一項令人驚訝的見證!但他們再接再厲而獲致大得多的成就。
[腳注]
a 關於這次周遊世界的旅程,一項全面的報告刊於1912年4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
[第405頁的地圖或圖片]
C.T.羅素曾親自在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逾300個城市(圖中以圓點表明)發表聖經演講——在其中許多城市,他作過10至15次演講
[地圖]
(見出版物)
[第407頁的地圖]
(見出版物)
羅素在歐洲所作的傳道旅行,通常以英國為起點
1891年
1903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兩次)
1911年(兩次)
1912年(兩次)
1913年
1914年
[第408頁的地圖或圖片]
安德烈亞·艾塞特堅信自己已尋得了真理,於是走遍挪威差不多每一部分,熱心地向人分發聖經書刊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挪威
北極圈
[第409頁的地圖或圖片]
阿道夫·韋伯,一個卑微的園丁,將好消息從瑞士傳往歐洲的其他國家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比利時
德國
瑞士
意大利
法國
[第413頁的地圖或圖片]
住在巴西的貝隆娜·弗格森——真理的確「無遠弗屆」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巴西
[第41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阿拉斯加
加拿大
格陵蘭島
聖皮埃爾及密克隆島
美國
百慕大
巴哈馬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古巴
墨西哥
伯利茲
牙買加
海地
多米尼加共和國
波多黎各
開曼群島
危地馬拉
薩爾瓦多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哥斯達黎加
巴拿馬
委內瑞拉
圭亞那
蘇里南
法屬圭亞那
哥倫比亞
厄瓜多爾
祕魯
巴西
玻利維亞
巴拉圭
智利
阿根廷
烏拉圭
福克蘭群島
維爾京群島(美屬)
維爾京群島(英屬)
安奎拉
聖馬丁島
薩巴島
聖厄斯達島
聖基茨島
尼維斯島
安提瓜島
蒙塞拉特島
瓜德羅普島
多米尼加
馬提尼克島
聖盧西亞島
聖文森特島
巴巴多斯
格林納達
特立尼達
阿魯巴島
博奈爾島
庫拉索島
大西洋
加勒比海
太平洋
[第416,41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格陵蘭島
瑞典
冰島
挪威
法羅群島
芬蘭
俄羅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白俄羅斯
烏克蘭
摩爾多瓦
格魯吉亞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土庫曼
烏茲別克
哈薩克
塔吉克
吉爾吉斯
波蘭
德國
荷蘭
丹麥
英國
愛爾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列支敦士登
瑞士
安道爾
捷克斯洛伐克
奧地利
匈牙利
羅馬尼亞
南斯拉夫
斯洛文尼亞
克羅地亞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保加利亞
阿爾巴尼亞
意大利
聖馬力諾
直布羅陀
西班牙
葡萄牙
亞速爾群島
馬德拉群島
摩洛哥
西撒哈拉
塞內加爾
佛得角
阿爾及利亞
利比亞
埃及
黎巴嫩
以色列
塞浦路斯
敘利亞
土耳其
伊拉克
伊朗
巴林
科威特
約旦
沙特阿拉伯
卡塔爾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阿曼
也門
吉布提
索馬里
埃塞俄比亞
蘇丹
乍得
尼日爾
馬里
毛里塔尼亞
岡比亞
幾內亞比紹
塞拉利昂
利比里亞
象牙海岸
加納
多哥
貝寧
赤道幾內亞
聖赫勒拿島
幾內亞
布基納法索
尼日利亞
中非共和國
喀麥隆
聖多美島
剛果
加蓬
扎伊爾
安哥拉
贊比亞
納米比亞
博茨瓦納
南非
萊索托
斯威士蘭
莫桑比克
馬達加斯加
留尼汪島
毛里求斯
羅德里格斯島
津巴布韋
馬約特島
科摩羅群島
塞舌爾群島
馬拉維
坦桑尼亞
布隆迪
盧旺達
烏干達
法國
巴基斯坦
阿富汗
尼泊爾
不丹
緬甸
孟加拉
印度
斯里蘭卡
希臘
馬耳他
突尼斯
肯尼亞
大西洋
印度洋
阿拉斯加
蒙古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日本
大韓民國
中國
澳門
台灣
香港
老撾
泰國
越南
柬埔寨
菲律賓
文萊
馬來西亞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亞
塞班島
羅塔島
關島
雅蒲島
貝勞
朱克
波恩派
科斯拉伊
馬紹爾群島
瑙魯
巴布亞新幾內亞
澳大利亞
新西蘭
諾福克島
新喀里多尼亞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瓦努阿圖
圖瓦盧
斐濟
基里巴斯
托克勞
夏威夷
馬克薩斯群島
西薩摩亞
美屬薩摩亞
紐埃
湯加
庫克群島
塔希提島
所羅門群島
太平洋
印度洋
[第421頁的地圖或圖片]
印度的A.J.約瑟夫和他的女兒格蕾斯;格蕾斯在基列受訓後以海外傳道員的身分服務
[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印度
[第411頁的圖片]
赫爾曼·赫爾肯德爾攜同他的新娘,花了多月的時間作蜜月旅行,以便向俄國境內說德語的人傳道
[第412頁的圖片]
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派書者盡力使人人都有機會獲得一個見證;甚至他們的兒女也參與分發小冊的工作
[第414頁的圖片]
E.J.科沃德在加勒比海地區熱心向人散布聖經真理
[第418頁的圖片]
弗蘭克·格羅夫(左方)和埃德·納爾遜(與他們的妻子合攝)分別用了超過50年的時間,全時在新西蘭各地傳播王國信息
[第420頁的圖片]
C.T.羅素和六位同工在1911-12年作環球旅行,以求進一步宣揚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