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作見證》 3章20-27頁
  • 「充滿神聖力量」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充滿神聖力量」
  •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所有人都聚在同一個地方」(使徒行傳2:1-4)
  • 「門徒用民眾各自的語言說話」(使徒行傳2:5-13)
  • 「彼得……站起來」(使徒行傳2:14-37)
  • 「你們人人都要……受浸」(使徒行傳2:38-47)
  • 彼得在五旬節傳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6年
  • 基督教傳遍公元1世紀的猶太人社區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5年
  • 本都
    洞悉聖經(上冊)
  • 讀者來函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3年
查看更多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作見證》 3章20-27頁

第3章

「充滿神聖力量」

神聖力量在五旬節傾注下來所促成的美事

根據使徒行傳2:1-47

1.請描述一下五旬節的景象。

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人來人往,非常熱鬧。a聖殿的祭壇上煙氣升騰,利未人唱著「頌讚詩篇」(詩篇113-118篇,也許是對唱)。來耶路撒冷的人擠滿了街道。這些人來自遙遠的埃蘭、美索不達米亞、卡帕多西亞、本都、埃及、羅馬等地。b這是什麼日子呢?是五旬節,也就是「獻最早收成的那一天」。(民數記28:26)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標誌著大麥已收割完畢,開始收小麥了。這是個充滿歡樂的日子。

地圖顯示公元33年五旬節聽到好消息的人來自哪些地方。1.地區:利比亞、埃及、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比提尼亞、本都、卡帕多西亞、猶地亞、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尼亞、埃蘭、米底亞、帕提亞。2.城市:羅馬、亞歷山大、孟斐斯、敘利亞的安提阿、耶路撒冷、巴比倫。3.海域:地中海、黑海、紅海、裡海、波斯灣。

耶路撒冷——猶太教的中心

使徒行傳頭幾章所記的事件大都發生於耶路撒冷。這座城位於猶地亞山區的中央,地中海以東55公里左右。公元前1070年,大衛王攻克了錫安山上的堡壘並住在那裡,之後,圍繞堡壘而建的耶路撒冷城就成為古代以色列國的首都。

錫安山附近有摩利亞山。根據猶太人的古代傳說,在使徒行傳所記的事件發生之前大約1900年,亞伯拉罕就是在摩利亞山上打算把以撒當作祭物獻給上帝的。所羅門在摩利亞山的山頂為耶和華興建第一座聖殿後,耶路撒冷城的範圍就擴大到摩利亞山那裡。這座宏偉的聖殿成了猶太人進行社會活動及崇拜的中心。

在古代,各地虔誠的猶太教徒都經常去耶和華的聖殿,在那裡獻祭,崇拜上帝和慶祝節期。他們這樣做是因為聽從上帝的吩咐:「一年三次……你的男丁全都要到耶和華你上帝選擇的地方去崇拜他。」(申命記16:16)耶路撒冷也是公議會的所在地。公議會是猶太最高法庭兼行政中心。

2.公元33年五旬節發生了什麼令人驚奇的事?

2 那是公元33年,發生在這個和暖春日上午9點左右的事,會在隨後的千百年裡令人驚嘆不已。當時耶穌大概有120個門徒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一個房子裡,「天上突然傳來響聲,像刮大風的聲音」。(使徒行傳2:2)響聲充滿了整個房子。接著,令人驚奇的事發生了,門徒看見舌頭般的東西,好像火苗,分別停留在每個人的頭上。c他們隨後就「充滿神聖力量」,說起不同的外語來!門徒從房子裡出來走到街上。遇到門徒的人都大感驚訝,因為這些門徒能跟他們說家鄉話!沒錯,他們每個人都聽到門徒「用民眾各自的語言說話」。(使徒行傳2:1-6)

3.(甲)為什麼說,公元33年五旬節發生的大事是正確崇拜的里程碑?(乙)彼得的演說跟使用「王國的鑰匙」有什麼關係?

3 這個激動人心的記載描繪了正確崇拜的一個里程碑:上帝的以色列建立了。這個比喻性的國族就是有希望去天上的基督徒組成的會眾。(加拉太書6:16)當天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彼得對群眾說話時使用了三把「王國的鑰匙」中的第一把。「王國的鑰匙」會分別為不同的群體打開機會之門,讓他們享有特殊的福分。(馬太福音16:18,19)第一把鑰匙讓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有機會響應王國的好消息,受上帝的神聖力量任命而成為上帝的以色列的成員,有希望在彌賽亞王國裡做君王和祭司。d(啟示錄5:9,10)後來,撒馬利亞人也得到這項福分,繼而是外族人。今日的基督徒可從公元33年五旬節發生的大事學到什麼呢?

「所有人都聚在同一個地方」(使徒行傳2:1-4)

4.為什麼說,現代的基督徒會眾是由公元33年建立的會眾發展而來的?

4 基督徒會眾最初由大約120個門徒組成,他們「所有人都聚在同一個地方」,就是在一個樓上的房間裡,受神聖力量任命。(使徒行傳2:1)到當天末了,已有幾千個人受浸,加入了這群會眾。但這不過是開端而已,這個組織至今還在不斷擴展!沒錯,上帝現在正通過一群敬畏他的人——現代基督徒會眾——把王國的好消息「傳遍天下,讓所有國族都能聽見」,直到這個制度的終結。(馬太福音24:14)

5.無論是1世紀還是現在,和基督徒會眾來往都會得到什麼福分?

5 不論是1世紀有希望去天上的基督徒,還是在現代加入會眾的「另外的綿羊」,都能從基督徒會眾得到幫助和鼓勵。(約翰福音10:16)在給羅馬基督徒的信中,保羅表明他很重視弟兄姐妹彼此間的扶持。他寫道:「我渴望見到你們,想跟你們分享來自上帝的鼓勵,使你們堅定不移,或者應該說,由於你我的信心,我們大家就能互相鼓勵了。」(羅馬書1:11,12)

羅馬——一個帝國的首都

在使徒行傳涵蓋的時期,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首都,是世上最大、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城。羅馬帝國在全盛時期版圖遼闊,北到不列顛,南達北非,西及大西洋,東至波斯灣。

羅馬是個大熔爐,融合了各種文化、種族、語言和鬼神崇拜。帝國境內的道路養護妥當、四通八達,無論從帝國的哪個角落前往羅馬或運貨到那裡,都十分方便。船隻經常在繁忙的通商航道上往來,在羅馬附近的奧斯蒂亞港卸貨,把糧食和奢侈品帶到羅馬。

在1世紀,羅馬的人口遠超過一百萬。也許半數人口都是奴隸,當中有的是判了刑的罪犯,有的是被販賣或被父母遺棄的兒童,有的是羅馬軍團抓來的俘虜。俘虜當中包括一些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他們是羅馬的龐培將軍在公元前63年攻陷耶路撒冷後,被擄到羅馬做奴隸的。

羅馬的自由民大多是窮人,住在擁擠的多層樓房裡,靠政府的補助金過活。不過,羅馬畢竟是首都,皇帝興建了一些極其壯觀的建築物,包括劇院和大型運動場,為民眾提供免費的娛樂,例如舞台表演、角鬥、馬車比賽等。

6,7.今日的基督徒會眾怎樣執行耶穌交託的任務,向所有國族傳道?

6 今天,基督徒會眾的目標跟1世紀一樣。耶穌交給門徒一項富於挑戰卻又令人興奮的工作。他說:「你們要去,使所有國族的人做我的門徒,奉天父、兒子、神聖力量的名為他們施浸,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都要教導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

7 現今,耶和華見證人組成的基督徒會眾正受上帝任用,去執行這項傳道工作。向說各種語言的人傳講王國好消息當然不容易,但耶和華見證人已用1000多種語言發行聖經出版物。如果你經常和基督徒會眾來往,也參與傳講王國、使人做基督徒的工作,就有理由感到歡喜,因為現今世上只有少數人有幸為耶和華的名作徹底的見證,而你就是其中之一!

8.基督徒會眾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8 在這段非常時期,為了幫助你懷著喜樂保持忍耐,耶和華上帝賜下了國際弟兄團體。保羅寫信給希伯來裔基督徒說:「要互相關心,以求激發愛心,促進善行。不要放棄聚會,別像有些人常常缺席,倒要彼此鼓勵。你們既然看見那個日子臨近,就更要這樣做。」(希伯來書10:24,25)基督徒會眾是耶和華的恩賜,讓你和別人可以互相鼓勵。要和弟兄姐妹保持親密的關係。千萬不要放棄基督徒的聚會!

「門徒用民眾各自的語言說話」(使徒行傳2:5-13)

耶穌的門徒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向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傳道。

我們竟然聽見他們用我們的語言,傳講上帝令人驚嘆的作為——使徒行傳2:11

9,10.為了向說另一種語言的人傳道,有些人作出什麼努力?

9 想想看,在公元33年五旬節聚在一起的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有多驚訝。看來他們大多會說一種通用的語言,可能是希臘語或希伯來語,但現在他們竟然聽到「門徒用民眾各自的語言說話」。(使徒行傳2:6)這些人聽到用自己母語傳達的王國好消息,無疑深受打動。今天的基督徒誠然不會神奇地獲賜說外語的能力,但為了向各國各族的人傳講王國信息,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作出努力。作出什麼努力呢?有些人學會另一種語言,以便到附近的外語會眾甚至外國服務。他們發覺,那些願意聆聽的人通常都很欣賞他們的努力。

10 請看看克麗斯丁的例子,她跟另外七個耶和華見證人參加了一個古吉拉特語課程。有一天,克麗斯丁遇到一個說古吉拉特語的年輕女同事,就用她的母語向她問好。同事感到很驚奇,想知道克麗斯丁為什麼要努力學這麼難的古吉拉特語。結果,克麗斯丁向她作了一個優良的見證。她對克麗斯丁說:「你們一定有很重要的事要說。」

11.我們可以怎樣做好準備,向說另一種語言的人宣揚王國好消息?

11 當然,我們不是人人都能學會另一種語言。但我們都可以做好準備,向說其他語言的人傳講王國信息。怎樣做呢?一個方法就是在JW Language®上找找你的地區常用的某種語言,學幾句打招呼的話或簡短的句子,引起對方的興趣。然後,介紹jw.org網站,請對方看看他語言的一些短片或出版物。我們善用這些工具「用民眾各自的語言說話」,看到對方臉上露出驚喜的神情,就能體驗到1世紀基督徒的快樂。

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猶太人

《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公元前175~公元135年)》(英語)說:「在美索不達米亞、米底亞和巴比倫尼亞,許多人都是十部族的[以色列]國和猶大國人民的後代。他們的祖先是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驅逐到這些地區的。」據以斯拉記2:64說,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中,只有4萬2360人返回耶路撒冷。這件事發生於公元前537年。歷史學家約瑟夫斯指出,在1世紀,「住在巴比倫尼亞一帶」的猶太人數以萬計。3至5世紀期間,這些地區的猶太人編寫了《巴比倫塔木德》。

有文獻可以證明,至少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一些猶太人住在埃及了。當時耶利米向埃及各地——包括孟斐斯——的猶太人傳達了一個信息。(耶利米書44:1及腳注)看來在希臘化時期,有很多猶太人移居埃及。據約瑟夫斯說,最早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僑居的人,就已經包括猶太人。後來,這個城有一部分被劃分給猶太人居住。在1世紀,猶太作家斐洛宣稱,他有一百萬個同胞住在埃及各地,從「利比亞邊界到埃塞俄比亞邊界」。

「彼得……站起來」(使徒行傳2:14-37)

12.(甲)先知約珥怎樣預告公元33年五旬節發生的奇跡?(乙)門徒怎麼知道約珥的預言會在1世紀應驗?

12 「彼得……站起來」對來自各地的人說話。(使徒行傳2:14)他向所有願意聽的人解釋,說外語的能力是上帝用奇跡賜給門徒的,為的是應驗約珥所說的預言:「我會把我的神聖力量傾注在各種各樣的人身上。」(約珥書2:28)耶穌在升天之前也告訴門徒:「我請求父親,他就會賜給你們另一個幫助者。」耶穌說這個「幫助者」就是「神聖力量」。(約翰福音14:16,17)

13,14.彼得怎樣努力打動聽眾的心?我們可以怎樣向他學習?

13 彼得的結語非常有力:「願所有以色列人都確信,你們在木柱上處決的耶穌,上帝已經委任他做基督,成為我們的主了。」(使徒行傳2:36)當耶穌在苦刑柱上被處死時,大部分聆聽彼得講話的人雖然並不在場,但以整個民族而言,他們對這件事負有群體責任。然而請注意,彼得用尊重的態度向同胞講話,設法打動他們的心。彼得的目標是推動聽眾悔改,而不是譴責他們。那麼,聽眾有沒有因彼得的話而反感呢?絕對沒有。相反,他們「心如刀割」,深受打動。他們問道:「我們該做什麼呢?」(使徒行傳2:37)很多人能夠受打動而悔改,看來跟彼得尊重聽眾有很大關係。

14 我們可以向彼得學習,設法打動人心。作見證時,我們不必對別人每個不符合聖經真理的觀點都加以反駁,倒該談論一些彼此都會認同的事,然後就可以用上帝的話語婉轉得體地跟對方推理。我們用這種積極的方式傳講聖經的真理,心地正直的人通常都會有良好的反應。

本都的基督徒

公元33年五旬節,彼得發表了一個演講,聽眾中有些猶太人是從小亞細亞北部的本都來的。(使徒行傳2:9)顯然,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後來把王國好消息帶回家鄉,因為彼得在第一封信中說,他的信是寫給「散居」在各地的信徒的,包括本都的信徒。g(彼得前書1:1)從彼得的信可以看出,這些基督徒為了信仰而經歷「各種考驗」,感到「憂愁」。(彼得前書1:6)這些考驗很可能包括遭到反對或迫害。

我們從小普林尼所寫的一封信看出,本都的基督徒後來仍面對考驗。小普林尼是羅馬行省比提尼亞及本都的總督,他大約在公元112年於本都寫信給皇帝圖拉真,指出基督教的「歪風邪氣」威脅著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凡被指控是基督徒的,小普林尼都給他機會否認信仰。誰不肯否認,小普林尼就把他處決;誰詛咒基督,或向圖拉真的雕像或諸神朗讀禱文,小普林尼就把他釋放。小普林尼承認,在這些事上,「真基督徒怎麼也不肯就範」。

g 在聖經的原文裡,譯作「散居」的希臘語短語源自一個詞,這個詞專指猶太人被分散到各地,這表明最早期歸信基督教的很多都是猶太人。

「你們人人都要……受浸」(使徒行傳2:38-47)

15.(甲)彼得說了什麼?人們有什麼反應?(乙)為什麼在五旬節聽到王國好消息的那幾千人當天就有資格受浸?

15 在公元33年五旬節這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彼得對響應真理的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說:「你們人人都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浸。」(使徒行傳2:38)結果,大約有3000人受浸,浸禮看來是在耶路撒冷或附近的水池裡施行的。e他們受浸只是一時衝動嗎?這個記載是否意味著,今天聖經學生或基督徒的子女可以草率受浸呢?當然不是。不要忘記,這些在公元33年五旬節受浸的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都認真學習上帝的話語,而且都屬於一個已經獻身給耶和華的國家。此外,他們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有些人甚至是遠道而來的——這表明他們熱心崇拜上帝。現在,他們既然明白了耶穌基督在實現上帝旨意方面擔任的角色,接受了這個重要的真理,就可以受浸做基督的門徒,以這個身分繼續崇拜上帝了。

「歸信猶太教的人」是什麼人?

公元33年五旬節,彼得向一群人傳道,聽眾當中「有猶太人,也有歸信猶太教的人」。(使徒行傳2:10)

有些符合資格的男子被委派分配每天的食物,處理這件「必須做的事」,其中一位是尼哥拉,聖經說他是個「曾經歸信猶太教的安提阿人」。(使徒行傳6:3-5)「歸信猶太教的人」是改信猶太教的非以色列人。從各方面來說,他們都被視為猶太人,因為他們敬奉以色列的上帝,遵守以色列的法典,不崇拜其他神,男的都受了割禮,而且都已經融入以色列人當中。

流放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在公元前537年獲釋後,很多都移居到遠離以色列的地方,但繼續奉行猶太教。因此,古代地中海以東一帶的人對猶太教並不陌生。賀拉斯和塞內加等古代作家指出,不同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多人受猶太人和他們的信仰吸引,於是融入猶太社會,歸信猶太教。

16.1世紀的基督徒怎樣表現自我犧牲的精神?

16 這群人無疑蒙耶和華賜福。聖經說:「成為信徒的人都聚在一起,共享所有的東西。他們賣掉家產財物,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各人。」f(使徒行傳2:44,45)所有真正的基督徒肯定都很想學習他們的愛心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17.一個人必須經過哪些步驟才能符合受浸的資格?

17 根據聖經,基督徒的獻身和受浸牽涉到幾個必要的步驟。必須吸收上帝話語的知識。(約翰福音17:3)必須表現信心,也要表明自己真心悔改。(使徒行傳3:19)必須回頭,即改過自新,開始按照上帝的旨意做對的事。(羅馬書12:2;以弗所書4:23,24)還要在禱告中獻身給上帝,然後受浸。(馬太福音16:24;彼得前書3:21)

18.受了浸的基督徒有什麼殊榮?

18 你是耶穌基督手下獻了身、受了浸的門徒嗎?如果是的話,就要感激上帝賜給你這個殊榮:你可以像1世紀充滿神聖力量的門徒一樣,受耶和華重用,為他作徹底的見證,並遵行他的旨意!

a 請看第23頁附欄「耶路撒冷——猶太教的中心」。

b 請看第24頁附欄「羅馬——一個帝國的首都」、第25頁附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猶太人」和第26頁附欄「本都的基督徒」。

c 這些「舌頭般的東西」並不是真的火,而是「好像火苗」,顯示各門徒頭上的東西有火的樣子和光芒。

d 請看第27頁附欄「『歸信猶太教的人』是什麼人?」。

e 1993年8月7日,耶和華見證人在烏克蘭基輔舉行國際大會,當天有7402人分別在6個池子裡受浸。整個浸禮用了2小時15分鐘。

f 由於那些來耶路撒冷的人想留下來學習更多跟他們的新信仰有關的事,因此「共享所有的東西」這個臨時安排滿足了當時的需要。這是自願的分享,而不是某種形式的共產主義。(使徒行傳5:1-4)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