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11
流露感情
人的生活總離不開情感。人的感情流露出來,就會把心裡的感受、對人對事的感覺、內在的為人表露無遺。不少人由於以往坎坷的經歷,或文化背景的影響,結果常把自己的感覺掩藏起來。然而,耶和華勸勉我們要注重內心的修養,然後把心裡的美好特質表達出來。——羅馬書12:10;帖撒羅尼迦前書2:7,8。
說話的時候,我們的措辭可能已把我們的情感如實地反映出來。不過,如果我們說話時沒有配合適當的感情,聽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們言不由衷。反過來說,我們說話如果能表達適當的感情,就會娓娓動聽,打動人心。
講話親切 我們通常會向自己關心的人流露親切的感情。我們每逢談及耶和華的美好特質,說到上帝的良善時,我們的語調應該親切誠懇。(以賽亞書63:7-9)此外,我們跟人說話時,語氣也該親切。
有一個痲瘋病人來到耶穌那裡,懇求耶穌醫治他。請想想耶穌回答時的語氣,他說:「我很願意!你潔淨了吧。」(馬可福音1:40,41)請也想像一下,一個患血崩12年的婦人,在人群中靜悄悄地從後面靠近耶穌,摸了他外衣的穗邊。婦人見事情瞞不了,就顫抖抖地到耶穌那裡去,伏在他跟前,把摸他的原因、立刻痊癒的經過,當眾一一說出來。請想想耶穌當時用什麼語氣說這句話:「女兒,你的信心使你痊癒了,平平安安地去吧。」(路加福音8:42下-48)在這些場合,耶穌表現的親切溫情,今天讀來仍然感人肺腑。
如果我們像耶穌一樣,對人充滿憐恤之心,真心想幫他們,這些感情就會從我們說話的態度顯示出來。這種溫情是發自內心的,通常都來得真誠,絕不過火。要是我們親切待人,對方也會以良好的態度回應。我們傳道時跟人談論的話題,大都使我們很自然就流露親切的感情。我們勸導人、鼓勵人或安慰人時,也會很自然用親切的語氣。
既然你對人有親切的感情,就該在臉上流露出來。你說話時態度親切,聽的人就如寒夜見火炭,取暖不遲延。假如你神情麻木,聽者就可能懷疑你不是衷誠關心他們。不過,親切的態度必須發自內心,不要只是裝出一副親切的面孔。
你說話的聲調也該親切友善。如果你的聲音粗啞,要在說話時表現親切就不那麼容易了。不過,只要多用心、多注意,經過一番努力,你必定能克服這個弱點。純粹從語音的角度來看,說話短促而含糊不清,聽起來會有刺耳和不舒服的感覺。留意這一點可能會有幫助。因此,要學習掌握怎樣輕柔而清楚地說話。這樣,你說話時就比較容易流露親切的感情。可是,說話是否親切,關鍵其實在於你最關心的是什麼。如果你真正關心聽你說話的人,很想他們從你所說的話得益,關注之情自然會溢於言表,流露無遺。
演講生動有力固然叫人振奮,但溫柔、細膩的感情也是不可少的。我們不單要以理服人,還要打動人心。
流露各種感情 焦慮、恐懼和沮喪,都是遇到困境的人會表露的心情。歡欣喜樂,卻應該是基督徒在生活上和言談間常常流露的情緒。有些負面的情緒跟基督徒應有的品格並不相配,應當加以遏制。(以弗所書4:31,32;腓立比書4:4)我們說話時的措辭、語調、語氣強弱、表情、手勢和動作等,能表達各種各樣的感情。
聖經記錄了人類所表現的各種情緒,有時只是籠統地提到,有時卻會把引發某種情緒的事件或言詞仔細記下來。在讀出這些經文時,你的聲音如果能表達出恰當的感情,就能深深地打動自己和聽眾。你只要想像自己置身於經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就能把當事人的感覺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不過要記住,演講畢竟不是演戲,因此不可誇張。要設法把你所讀的經文鮮明地印在聽眾的腦海裡。
感情必須跟資料配合 就像表現熱誠一樣,你在說話時應該流露多少感情,主要取決於你講話的內容。
請打開聖經,看看馬太福音11:28-30,留意其中的內容。然後讀讀馬太福音第23章,看看耶穌怎樣譴責抄經士和法利賽派。我們無法想像耶穌嚴詞斥責他們時,顯出一副無精打采、死氣沉沉的神情。
請讀讀創世記44章。你認為在讀到猶大為弟弟便雅憫求情時,應該表現怎樣的感情呢?請留意第13節透露當時各人有什麼反應,接著第16節記載猶大當時對於這次悲劇的成因有什麼感覺。此外,請也留意創世記45:1說當時約瑟有什麼反應。
因此,不論是朗讀還是演講,要達到最好的效果,除了要留意措辭和內容外,也要流露適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