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46
比喻和例子適合聽者
無論你選用什麼比喻和例子,切題十分重要。但比喻要發揮最大的效力,題材適合聽者也同樣重要。
聽者的背景跟比喻和例子的選材有什麼關係呢?耶穌用什麼事來打比方呢?耶穌無論對群眾還是對門徒說話,都沒有用以色列人所不熟悉的事做例子。例如,他沒有用埃及的宮廷生活或印度的宗教習俗來打比方。儘管這樣,耶穌的比喻卻不是只適用於一時一地的。舉例說,耶穌用補衣服、做買賣、失掉寶物以及出席婚宴等日常活動作為比喻的題材。由於他充分了解處於這些環境中的人有什麼心態和反應,所以他的話能引起共鳴。(馬可福音2:21;路加福音14:7-11;15:8,9;19:15-23)既然耶穌的傳道對象主要是以色列人,他最常運用當地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來打比方。例如,他的比喻談到耕種、綿羊跟隨牧人的引領,以及用皮袋裝酒等。(馬可福音2:22;4:2-9;約翰福音10:1-5)此外,他也引用一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做例子,比如:人類受造、挪亞洪水、所多瑪和蛾摩拉城被滅和羅得妻子之死等。(馬太福音10:15;19:4-6;24:37-39;路加福音17:32)你像他一樣,根據聽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來選用適合他們的比喻和例子嗎?
如果你只是向一個或者幾個人說話,你應該用什麼比喻呢?你應該選用最適合這些人的比喻。有一次,耶穌在敘加城的雅各泉旁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作見證。當時,他運用「活水」「永遠不渴」「泉源」「不斷湧出水來,叫人得著永生」等一語雙關的詞語來打比方。這些話都跟婦人正在做的事有關。(約翰福音4:7-15)另一次,他對一些漁夫說話時,看見他們在清洗魚網,於是就地取材,用打魚做比喻。(路加福音5:2-11)在以上兩個場合,既然聽者生活在農業社會裡,耶穌本可以用農事為喻,但他刻意以聽者正在從事的活動作為比喻的題材。結果,聽者的心就更受打動了!你正努力效法耶穌的榜樣嗎?
耶穌奉差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那裡去」,而使徒保羅不單奉差向以色列人傳道,也向外邦人傳道。(馬太福音15:24;使徒行傳9:15)既然傳道的對象不同,保羅講話的方式有沒有相應地改變呢?有的。保羅給哥林多的基督徒寫信,提到賽跑、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以及凱旋隊伍,因為這些都是外邦人所熟悉的事物。——哥林多前書8:1-10;9:24,25;哥林多後書2:14-16。
你也跟耶穌和保羅一樣,仔細挑選適合聽者的比喻和例子嗎?你根據聽者的背景和日常活動來打比方嗎?誠然,今天的世界跟公元1世紀大不相同。一般人都可以從電視知道世界各地的新聞,所以外地的情況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既然這樣,引用外地的情況來打比方也無不可。然而要記得,最能引起共鳴的,往往是跟人有切身關係的事,例如住房、家庭、工作、飲食和當地天氣等。
如果你說完比喻後,不得不詳細解釋一番,這個比喻就可能不適合聽者了。這樣的比喻只會喧賓奪主,使本來要講解的重點變得模糊。結果,聽的人也許清楚記得比喻的內容,卻無法領略真正重要的聖經真理。
耶穌用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事物作為比喻的題材,沒有用高深複雜的比喻。他的話深入淺出,以小喻大。耶穌巧妙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跟聖經真理聯繫起來,讓人能夠領悟和銘記重要的屬靈教訓。在運用比喻和例子方面,耶穌立下了多麼優秀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