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
(Corinth)又譯科林斯。
古希臘歷史最悠久、最享負盛名的一個城市,位於現代哥林多城西南面大約5公里(3英里)。哥林多在地峽的西端,連接希臘的大陸部分和南面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佔據著戰略位置,這大大提升了它的重要性。北上南下的所有陸路交通,不管是通商還是其他,都必須經哥林多橫越地峽,地峽最窄之處只有6公里(3.5英里)寬。哥林多也是國際航運的樞紐,因為船隻一般寧願穿過科林斯灣和撒羅尼克灣之間的地峽,也不會冒險繞過半島南端的海岬,因為那裡航線既長又常遇到風暴。從意大利、西西里、西班牙啟航的船隻橫渡愛奧尼亞海,穿越科林斯灣,然後停泊在萊凱阿姆的深水港口。萊凱阿姆是地峽西面的港口城市,兩道綿延的圍牆把萊凱阿姆和哥林多連結起來。從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啟航的船隻橫渡愛琴海,然後停泊在東面的港口城市堅革里,或停泊在斯庫努斯的較小港口裡。(羅16:1)貨物從大船卸下後,就會經陸路運往幾公里外的另一個港口,再由其他船隻運往目的地。體積較小的船隻則不用卸貨,工人用類似船台的東西(希臘語diʹol·kos迪奧科斯,字面意思是「拖過去」)把小船拖過地峽。因為這緣故,哥林多地峽有海上橋梁之稱。
歷史 公元前7世紀,哥林多已經是個繁華的大都會。當地的波塞冬(希臘海神,相當於羅馬的尼普頓神)神廟每兩年舉行一次地峽運動會。使徒保羅曾用這個運動會來打比方,說了一些精彩的比喻。(林前9:24-27)自公元前4世紀起,哥林多一直被馬其頓人管轄。到了公元前196年,羅馬人解放了這個城市。哥林多成為獨立城邦後,跟其他城市組成亞該亞同盟,後來一起對抗羅馬。公元前146年,羅馬執政官穆米烏斯摧毀了哥林多城,屠殺城中所有男丁,婦孺通通被賣為奴隸。有一百年之久,哥林多幾乎渺無人跡。直到公元前44年(有的說公元前46年),尤利烏斯·凱撒重建哥林多城為羅馬殖民地,稱之為猶利亞哥林多殖民地。羅馬人把馬其頓以外的希臘地區稱為亞該亞。凱撒奧古斯都在位期間,亞該亞成了羅馬元老院直轄行省,以哥林多為首府。
工業和建築物 因此,當保羅在公元50年左右來到哥林多時,這個城市已是個繁忙的商業和政治中心。經地峽進出的貨物川流不息,貨物的通行稅成了哥林多的主要收入來源。此外,哥林多本身也是個工業中心,以出產陶器、銅器著稱。城市建在兩個台地上,一個比另一個高約30米(100英尺)。城的中央有個寬敞的市集廣場,柱廊和公眾設施林立。市集廣場開設了一行行的店鋪,有些出土的遺跡顯示一些店鋪售賣肉類和其他食物,也售賣酒。一段銘文用拉丁語macellum(馬策倫)來指一個店鋪。這個詞相當於希臘語的maʹkel·lon(馬凱隆),在哥林多前書10:25,保羅用「馬凱隆」指「肉類市場」。另一段在梯級發現的銘文刻著「屠夫路求」。
在市集廣場近中央的地方,發掘到一個高台,是個露天講壇,從分隔上下廣場的台地伸延出去。講壇用白色和藍色的大理石鋪建,布滿了精雕細琢的裝飾。講壇有兩個等候室,還有拼花地板和大理石長凳。昔日猶太人反對保羅傳揚基督的信息,把保羅押到行省總督迦流的「審判座」前受審。學者認為這個審判座就是上述講壇。(徒18:12-16)在科林斯灣北面的城市德爾斐,學者發現一段刻有迦流這個名字的銘刻,顯示迦流曾是當地的行省總督。(見迦流)
市集廣場西北面有一個可以容納大約1萬5000人的劇場,東北面還有另一個劇場。保羅說使徒「在世人面前,就像劇場裡的一台戲」,哥林多的基督徒無疑很明白保羅所描述的情景。(林前4:9)在劇場附近的一個購物廣場,考古學家發現一段銘刻,提到某個叫「以拉都」的人,這個人持有拉丁官銜aedile(阿底勒),有些譯者翻作「民政官」。這個以拉都可能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寫信給羅馬基督徒時提到的「城裡當主管」的以拉都。(羅16:23)保羅用來指「主管」的希臘語(oi·ko·noʹmos伊科諾莫斯)基本意思是「管家」。(參看加4:2,Rbi8 腳注和Int;見以拉都2)
宗教與文化 哥林多享負盛名,既是政治權力的中心,也是希臘首要的商業重鎮。另外,在許多人心目中,這個城象徵荒淫無度、窮奢極欲,「哥林多化」一詞也因而用來指「行淫」。哥林多人縱慾的生活出於他們的崇拜,尤其是對女神阿佛洛狄忒(相當於羅馬人的維納斯、腓尼基人和迦南人的阿斯塔特、巴比倫人的伊什塔爾)的崇拜。阿佛洛狄忒的信眾在科林斯(哥林多)衛城山的頂峰蓋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女神。這座陡峭的石山高出地面513米(1683英尺),俯瞰哥林多的市集廣場。(見下冊336頁圖片)鑑於哥林多道德敗壞,保羅看出有必要向哥林多的基督徒提出措辭強烈的勸告,提醒他們要保持道德高尚。(林前6:9-7:11;林後12:21)哥林多城還有許多其他男女神廟。在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廟宇裡,考古學家發掘到代表人體不同部位的肉色陶瓦。這些陶瓦都是信眾留在廟宇裡的供物,每一塊都代表他們患病的部位(手、腳、眼等等)。
在哥林多,除了希臘人外,還有數目不少的意大利人,他們都是早期開拓殖民地的人的子孫。哥林多不少基督徒的名字是拉丁語,例如猶士都、德提、夸圖、該猶、基利司布、福徒拿都、亞該古。(徒18:7;羅16:22,23;林前1:14;16:17)許多猶太人在哥林多聚居,設立會堂,吸引希臘人參加。(徒18:4)在朝向萊凱阿姆的城門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大理石門檻,上面用希臘語刻了「希伯來人會堂」的字樣,可見哥林多城的確有猶太居民。哥林多是個娛樂和運動中心,除了吸引尋歡作樂的人,也有旅客和商人紛紛擁至。這種情況無疑促成了當地人思想開明,而保羅較早探訪的城市,例如希臘文化中心雅典,當地人就沒那麼開明了。保羅從異象得到保證,在哥林多城裡還有許多秉性公義的人,因此,他在這個東西方的戰略要衝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徒18:9-11)這其間,他可能寫了兩封信給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
基督徒會眾 後來,保羅從東面港口堅革里啟航,橫越愛琴海,前往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同行的基督徒有亞居拉和百基拉,二人曾跟保羅一起製造帳篷。(徒18:18,19)能言善辯的亞波羅則在哥林多接續保羅的傳道工作,給他栽種的屬靈種子澆水。(徒18:24-28;19:1;林前3:6)保羅非常關心他一手建立的哥林多會眾,兩度差提多代表他前去探訪,並先後寫了兩封有分量的信給這群會眾。(林後7:6,7,13;8:6,16,17;12:17,18)保羅原本打算在往馬其頓的途中到哥林多看望弟兄,可是去不成。(林後1:15,16,23)然而,到了公元55-56年左右,保羅在希臘逗留了三個月,其間在哥林多停留了一些時間,並在當地寫信給羅馬的基督徒。(徒20:2,3;羅16:1,23;林前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