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0 4/8 20-23页
  • 贫穷、饥饿和屋荒不再存在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贫穷、饥饿和屋荒不再存在
  • 警醒!1970
  • 小标题
  • 经济制度不能满足需要
  • 不再浪费资源
  • 自私的争竞被友爱的合作取而代之
  • 从工作获得快乐
  • 屋荒难题获得解决
  • 土地出产丰富
  • 它会真正实行吗?
警醒!1970
《警》70 4/8 20-23页

贫穷、饥饿和屋荒不再存在

你近来吃得好吗?你住在舒适的房屋里吗?你有稳定的收入吗?

你若能对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你便与世上大多数的人颇为不同了。

为什么呢?因为地上每日有大约10,000人饿死,人类家庭中有三分二的人吃不饱。世上大多数人均过着贫穷的生活。住在简陋不堪的房子里。

可是,倘若一个世界强国将现在用于备战的金钱拨来建筑每间价值10,000美元的屋宇,那会怎样呢?这样每年便可以建造八百万间私人住宅!世界各国将战争的消费转作同一用途又如何呢?于是全世界的每个新家庭都可以有一所可爱的住宅了!

然而,世上的政府并没有这样行。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人为的政府会有一天这样行。

经济制度不能满足需要

铁一般的事实是,世界的经济制度并未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相反地,普世的贫穷与饥饿正急遽地增加。

联合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是拉丁美洲一地,由1960年至1968年失业的人数便从一千八百万人增至二千三百万人。当地的政府并未能提出任何改善的真正希望。结果在许多人中间,特别以青年人为然,形成了一种猜疑、愤怒的情绪。

在非洲,贫穷、过度拥挤的贫民窟和饥饿是司空见惯的事。

甚至富裕的美国也有千百万的穷人。同时‘中产阶级’亦由于不断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而在经济上受到压力。这一切事实促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在1969年七月七日刊作了以下的评论:

印第安纳州的一位机械士说:“固定的工资使你仅能不借债而已。我在每星期收入16美元时还可以储蓄,现在我每月收入700美元,反而日子难过。”

伊利诺州一位送牛奶工人说:“现在已无法退休了,你差不多要工作至生命结束为止,许多曾有积蓄的人都发觉不够生活。社会安全制度也无济于事。”

加州的一位印刷商说:“各种税捐漫无止境地增高实在使人丧气。现在的人比我所能记忆的以往的人更感到大受挫折。”

这样的评论并不罕见。它们是典型的舆论。可是这些人却居住在世上最富有的国家里。请想象一下其他许多国家,例如印度,那里的人怀有什么感觉;在印度仅是加尔各答一地便有100,000人住在街上,因为他们既无住所又无收入!

可是,虽然今目的经济制度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上帝的新规制里的经济制度却能够。它会使人人都丰衣足食,因为上帝的道应许说:“你[上帝]张手,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诗篇145:16。

不再浪费资源

今日世人将许多时间、精力、金钱和物质用来生产一些对人类毫无帮助的东西。战争的武器消耗各国惊人的大量资源。

在上帝的新规制里,这种浪费的情形不会再存在。既然地上不会再有战争和暴乱,那便不须再制造枪炮、炸弹、飞弹或其他武器了。现在虚耗于这些东西之上的资源遂可以拨作和平的用途。以赛亚书2:4立下规定说:“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

在上帝属天的王国的统一管理之下,地上一切的富源都会被用来造益人类。一切“败坏地球”的人均会被消灭无遗。——启示录11:18。

自私的争竞被友爱的合作取而代之

经济竞争所造成的浪费也不会再存在。在今日,个人、商业和国家彼此争竞,甚至企图使别人无立足之地。许多忧虑、仇恨和战争都是经济竞争所引起的。

《纽约时报》1969年六月廿五日一篇题名为“美国人生活的竞争”的社论将这种苦恼表露无遗。它透露尼克逊总统发现颇难找到适当的人选担任政府的高级职位,并说:

“‘我以前从未意识到’,一位内阁阁员在日前说:‘许多最有才干和最成功的人物在美国商业和职业生活的剧烈竞争中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许多人在这种竞争中丧失了健康。许多人惹起各种无法摆脱的家庭难题。在很多事例上,他们借酒消愁以致达到太冒险的程度’……

“现在的竞争开始得愈来愈早和愈来愈剧烈了。先是争取最好的学校,然后争取最好的大学,并要应付各种迫人而来的社会考验……[尼克逊先生]在找寻成功人物时发现了一些相当悲惨的例子,而迫使他定下若干忧郁的结论。”

很久之前圣经便已指出这种竞争的愚蠢,说:“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人为的一切劳碌…………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道书2:22,23;4:4。

上帝王国的统治会废除这种争竞。既然那时只有一个政府,按理亦只有一种经济制度。人类不会再彼此争竞,反之会彼此合作。人类彼此间的关系会充满友爱。(约翰福音13:35)贫富不均的情形不会再存在。所有的人都会为了人类的福利而工作;那时的规律会是:“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撒罗尼迦后书3:10)这意味到世人不会再有赖别人救济为生的懒人。‘福利国家’也不会再存在。

从工作获得快乐

在上帝的新规制里工作会是一种真正的乐趣,因为人可以看到工作所产生的直接果效。但此种情形在今日却很少见。现在有多少人真正觉得他们的工作是一种乐趣呢?

今日有千百万人站在大量生产的装配线上整日将螺钉,螺钉帽或小零件装入机器里。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谋生而不是真正喜欢工作。许多临时的雇工在烈日之下劳作,产业和收获都永不属于自己。他们通常很少获得个人的满足。其他的人则利用虚伪的广告销售产品,向人推销他们其实并不需要的货物,或制造一些设计成快坏以求多销的商品,这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上帝的新规制会在这方面带来极大的改变。那时人人会实行“爱人如己”的‘至尊律法’,因此没有人会企图使别人成为大机器中的齿轮以满足自己的贪欲。(雅各书2:8)这种爱心也会感动人去努力工作,使他们制作上好的物品而非劣等货色给同胞享用,同时自己也从这种工作获得真正的愉快。——传道书3:12,13。

屋荒难题获得解决

很久之前上帝对古代以色列人所作的应许会在上帝的政府治下对全球的人实现。“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他们必不徒然劳碌。”——以赛亚书65:21-23。

耶和华并没有打算使人住在城市中挤迫污秽的贫民窟内。这种情形是违反人性的。《展望》杂志在1969年六月十日刊声称:“在一切脊椎动物中,从老鼠到河马以至人类,引起无法制止的侵略的一种普遍情况便是过度挤迫。在人类中,‘个人空间’若被别人侵占便会爆发敌意。”

当耶和华创造第一对男人和女人时,他将他们安置在一个可爱的园子而不是一个悲惨的城市贫民窟中。(创世记2:7,8)首先建造城市的是一批叛离上帝的人。(创世记4:17;10:8-12)自此以后各地的城市促成了种种痛苦、挫折和犯罪。可是不久在上帝的新规制里,今日挤拥的城市将会永远消逝而代之以人人都可享有的适当住宅。

土地出产丰富

在上帝的新规制里,人不会再有现今常见的地土歉收的现像。那时耶和华会祝福一切人类使其享有丰富的粮食。

圣经中的诗篇描述上帝的祝福说:“在地的山顶上,五谷必然茂盛。”“[上帝]使草生长,给六畜吃;使蔬菜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不错,“地已经出了土产;上帝,就是我们的上帝,要赐福与我们。”——诗篇72:16;104:14;67:6。

它会真正实行吗?

可是我们又怎么知道人类不会再制造可怕的居住情况呢?我们怎能肯定地上的居民不会将高尚的住宅变为悲惨的贫民窟呢?

首先我们要记得上帝的王国会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没有任何潜在的坏事能逃过这个政府的注意或纠正。其次是,届时活着的人均已受过教导而熟知上帝的行事方式。他们已认识上帝在清洁和秩序方面所订的崇高标准;这无疑有助于维持高尚的生活情况。

今日我们有没有在耶和华的崇拜者当中见到这种崇高的标准呢?在北加罗连纳州的温斯顿沙兰市,在耶和华见证人开过一次大会之后。会场经理说:“我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在我就任的十年来,所有租用过这个会场的人以这一群最清洁和最有秩序。”1958年他们在纽约举行的大会有250,000人参加,事后《1959年竞技场、礼堂和运动场指南》一书说:

“在运动场和他们所租用过的地方没有发现一根火柴枝或一片糖果包纸。由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幼组成的一个队伍使每一方尺地方在他们离去时与来时同样清洁或甚至更清洁。”

他们在大会中怎样行,在家里也同样行。由于更新思想以符合上帝的法律与秩序标准,他们体会到清洁与整齐的重要。即使他们的家庭在以往凌乱不堪,现在朋友们也看出他们已开始保持整洁了。这并不需要大量金钱,只要愿意工作便行了。既然他们现在处身于一些对家庭的整洁毫不关心的邻人当中尚且能如此行,将来在上帝的新规制里这样行自然会容易得多,因为那时每个人都会保持同样的崇高标准和良好秩序。

此外,在有灾难如水灾或风灾等发生时,耶和华见证人均踊跃捐出金钱、物品和时间去帮助他们的弟兄,在上帝的新规制里,这种不自私的精神会更加弥漫全球。——哥林多后书9:11-14。

想到新规制中不会再有战争、犯罪、不平、贫穷和饥饿岂不令人大为振奋吗?生活在这种充满和平与安全,团结与互爱,而且人人丰衣足食的环境里会是多么愉快!那时地球会真正成为耶稣所说的“乐园”——路加福音23:43。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人自然想继续活下去。可是,现在人类却饱受疾病和死亡的磨折。上帝的王国会怎样对付人类的这些大敌呢?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