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力——“无声无息的杀手”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压力——“无声无息的杀手”
“我起初觉得胸部不适。强烈的压迫感从胸骨的周围向上蔓延到肩头、脖子和上下颌,再往下扩散到两侧的胳膊去。我感到仿佛有只大象坠落在我胸膛上,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开始出汗,还有阵阵的肠绞痛,甚至直想呕吐。……后来,护士扶我上病床。我记得,当时我不由得地惊叫:‘我心脏病发作了。’当年我不过44岁。”
在《化压力为精力》里,罗伯特·埃利奥特医生讲述,自己二十多年前险些儿丧命的经过。当天早上,他先开会,然后发表演讲。讲题原来跟心脏病有关,真是讽刺。埃利奥特医生是个心脏病学家。他没想到情况竟会倒过来,这回轮到自己“躺在心脏科病房的床上”了。他认为自己心脏病猝发的原因是什么?埃利奥特医生说:“面对重重的压力,我心里不自觉地紧张起来,持续的紧张把我的心脏压垮了。”a
埃利奥特医生的经历说明,压力能危害性命。事实上,美国有几种主要的致命疾病都是跟压力密切相关的。压力可以不知不觉地损害身体,久而久之,隐伏的病痛就会不期而然地发作。所以,把压力称为“无声无息的杀手”,不是没道理的。
出乎大众的意料,给压力拖垮的其实不仅限于甲型人物;这类型的人没有耐性、爱挑衅闹事、喜欢争强好胜。连外表安详的人也有精神委靡的危险,特别如果他们只是强作镇静的话。情形就像压力锅的盖子盖得不紧,抵受不住锅里的高压,快要挣脱一样。埃利奥特医生亲身体验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现在告诫人:“你可以随时倒毙,因为你多年来一直没有觉察,自己的心脏原来跟定时炸弹系在一起。”
可是,正如下篇文章表明,压力除了跟心脏病和猝死有关外,还引起其他问题。
-
-
压力——“无声无息的杀手”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脚注]
a 虽然压力可诱发心脏病,但大多数病例表明,发病的原因主要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可见,对心脏病的征兆掉以轻心是不智的。别以为只消减缓压力,情况就会好起来。请见《儆醒!》1996年12月8日刊,3-13页。
-
-
压力——“慢性毒药”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压力——“慢性毒药”
“我们常常听见人家说:‘不要过度紧张,免得弄坏身子。’他们大概不知道,这句话其实是有生理学根据的。”——戴维·费尔滕医学博士。
芝兰是单身家长,跟十多岁的儿子同住。她的银行存款直线下降,手头拮据。她和双亲又闹翻了。这一切早就把芝兰压得透不过气来。不料,她的手臂突然出皮疹,患处不但发痒,还有辣乎乎的感觉。她服用抗生素和抗组织胺药,又给患处涂上可的松药膏,但通通无效。皮疹很快就蔓延全身,连脸部也生满疹子。她过度紧张,以致全身都发出红疹。
医生嘱咐芝兰转往皮肤科诊所就医。驻诊的皮肤病学家会探明病人的情绪。托马斯·格拉格医生是诊所的共同创办人。他说:“我们试图了解病人的生活状况。”他常常发觉,得了皮肤顽疾的病人,单靠药物治疗不够,还要学习怎样缓解压力。格拉格医生说:“我们不能三言两语,笼统地说人的思想、态度会引起皮肤病。不过,我们却可以说,情绪起伏对皮肤病操有很大的影响。一味给病人开类固醇药膏是不够的,我们还须帮助患者应付生活压力。”
芝兰发觉,学会松弛神经对治疗皮肤病有奇效。她说:“我仍然不时出皮疹,但病况比以前好多了。”这是罕有的病例?绝不是。许多皮肤科医生都认为,压力是其中一个致病因素,能诱发多种皮肤病,包括荨麻疹、牛皮癣、粉刺和湿疹在内。除了损害皮肤,压力还会破坏身体的其他功能。
压力与免疫系统
最近的研究表明,压力能抑制人体的免疫力,减低了应有的免疫作用,甚至给传染病大开方便之门。病毒学家罗纳德·格拉泽说:“压力不会令人生病,倒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因为免疫系统给压力削弱了。”如山的确证使人不得不相信,伤风、流行性感冒、疱疹都可以由压力引起。虽然我们经常接触病毒,但身体通常有足够的抵抗力,把入侵的病毒击退。有些专家却认为,人要是情绪紧张、心烦意乱,身体的防御系统就可能失灵。
医学界还不完全清楚,生理节律受压力的影响有多大。但一些专家就有以下的说法:人一情绪紧张,身体就会分泌激素,作好准备应付前头的压力。激素一旦大量涌进血流里,就可能阻碍免疫系统的防卫工作。但一般说来,这不会引起太大的问题,因为激素只是应一时之急才发挥作用。不过,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人要是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大大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害得自己很容易患病。
这也许可以说明,加拿大的医生为什么作出以下的估计。依他们看,找医生看病的,有百分之50到百分之70是同压力有关的。病人不是说头痛、失眠、疲劳,就是抱怨肠胃不适。美国的医生估计,上医务所看病的,有百分之75到百分之90是同压力有关的。琼·金博士说:“持续的压力犹如慢性毒药。”她觉得自己说得一点也不过分。
压力是个因素,但不能一概而论
尽管以上种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科学家还是不能确定以下的论据:单凭压力一个因素,就足以削弱免疫系统,使健康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既是这样,就没有人能武断地说,在紧张不安的环境下,人人都抵挡不住疾病的侵袭。人即使长期承受重压,也不一定会患上重病。反过来也一样,消除压力并不能保证身心一定康泰。有些人误以为有病不用看医生,只要态度乐观、思想积极,同时运用意志力,就能不药而愈。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告诫说:“说意志能治百病,是言过其实,结果误导了大众。他们弄不清楚心境对疾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更糟的是,有些人竟然因生病而内疚,误以为患病就是道德堕落、精神颓废的表现。”
可见,大众必须明白,疾病很少是单纯由一个因素造成的,致病的因素不一而足。不过,压力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却清楚表明,学会缓解这种“慢性毒药”的作用是明智的,而且尽可能要这样做。
讨论怎样缓和压力以前,让我们深入认识压力究竟是什么,看看在一些事例上,压力怎样也可能是有益的。
-
-
压力——“慢性毒药”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第5页的附栏]
压力跟以下的病痛有关
• 过敏症
• 关节炎
• 哮喘
• 背痛、颈痛和肩痛
• 伤风
• 抑郁
• 腹泻
• 流行性感冒
• 肠胃不适
• 头痛
• 心脏病
• 失眠
• 偏头痛
• 消化性溃疡
• 性机能障碍
• 皮肤病
-
-
压力有利也有害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压力有利也有害
“压力是身体应紧急需要而作出的普通反应,人人多少总会有压力。”——汉斯·泽利厄医生。
小提琴手演奏乐曲以前,必须先绞紧琴弦,但适度就够了。琴弦要是拉得太紧,就会啪地绷断,但拉得不紧又奏不出音调来。松紧程度要适中,不宜走极端。
压力所起的作用跟琴弦的差不多。正如我们从前文看到,压力过重就会损害健康。没有压力又怎么样?悠闲自得的生活听起来似乎令人向往,但其实我们需要有压力,至少有一点儿的压力,才能活下去。且举例说明。试想象你正在横过马路,你突然看见一辆汽车急速地向着你冲过来。你能够飞快地躲闪,化险为夷,就是多亏有压力!
可是,压力的作用却不仅限于应付紧急情况罢了。你需要有压力才能完成每天的工作。每个人时时刻刻、或多或少都是有压力的。汉斯·泽利厄医生说:“要逃避压力,惟一方法就是一死了之。”他接着又指出,说“他有压力”跟说“他发烧了”一样毫无意义。泽利厄说:“我们实际想表达的是,他的压力过重,或他的体温过高。”其实消遣也少不了有压力,睡眠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压力,因为心脏还是要跳动,肺脏还是要继续呼吸的。
三种不同的压力
压力既然有不同的程度,也就有不同的类型。
急性压力是由紧张繁忙的生活促成的。这往往跟急需解决的恼人事情有关。既然不快的事情只是一时偶发的,人通常能够应付这样的急性压力。当然,也有人要接二连三地处理危急事情,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可见,人即使要连番忍受急性压力,也应付得了。不过,当事人一天觉察不到,忙乱的生活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所造成的损害,就可能一天不肯改变生活方式。
急性压力是短暂的,慢性压力却是持久的。不管是因为贫困匮乏、待遇低微,还是由于备尝失业之苦,受慢性压力缠扰的人觉得走投无路,摆脱不了困境。持续的家庭问题都可以形成慢性压力。长期照顾年老体弱的亲属也可以给当事人带来压力。不管原因是什么,慢性压力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折磨受害人。一本论述慢性压力的书指出:“最糟的是,受害人对慢性压力渐渐麻木了。……面对急性压力,他们即时就有反应,因为是新的经历。由于习焉不察,他们对慢性压力不以为意,有时还觉得挺自在呢。”
创伤性压力是悲惨遭遇,例如被人强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所造成的精神冲击。许多退伍军人和集中营幸存者都受到这种压力折磨。虽然事隔多年,经受创伤性压力的人对那件伤心往事仍可以记忆犹新。他们对无关紧要的小事也异常敏感。根据医生的诊断,有些受害人患了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请见上栏。
对压力很敏感
有些人认为,我们对当前压力的反应,主要取决于我们以往受过多少压力,也视乎哪种压力而定。他们声称,造成精神创伤的事件能实际改变脑子的化学“线路”,使当事人日后对压力越发敏感。举例说,调查过556个二次大战的退伍军人后,劳伦斯·布拉斯医生发现,做过战俘的退伍军人患中风的风险,比从没做过战俘的高七倍。战俘所受的精神创伤影响深远,甚至在50年后,他们中风的风险也远高于常人。“这些军人沦为战俘的时候,曾受过无比的精神压力。此后,他们对压力的反应就大大改变了——对压力异常敏感。”
专家认为,童年的痛苦经历能造成巨大创伤,千万不要低估这些伤心往事的破坏力。琼·金博士说:“孩子经受创伤后,大多没有看医生。他们熬过难关,照常过日子。多年后,他们不是患抑郁症,就是得了心脏病,终于要延医诊治。”且看看痛失家长所造成的创伤。金博士说:“人在小时痛失亲者,这种打击可以使脑子的化学和神经反应彻底改变过来,结果连日常生活的一般压力也应付不了。”
当然,人对压力的反应也受其他因素所支配,例如当事人的体质、有没有办法替他排忧解难等。不管起因是什么,压力是可以应付过去的。当然,这样做一点也不容易。蕾切尔·耶胡达博士评论:“人已经对压力很敏感了,叫他松弛神经,就犹如吩咐患失眠症的人入睡一样。”尽管这样,正如下篇文章表明,人还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舒缓压力的。
-
-
压力有利也有害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第7页的附栏]
工作压力——“全世界的现象”
联合国一篇报告指出:“在20世纪,压力是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健康问题。”工作场所充满紧张气氛,职工的压力显然可见。
• 澳大利亚的公务员因工作压力过重而提出的索偿个案,在短短三年内竟然增加了百分之90。
• 法国一篇调查报告透露,有百分之64的护士,另有百分之61的教师,都分别诉说他们为紧张的工作环境而苦恼。
• 为了医治由压力引起的疾病,美国人每年所花的费用估计高达2000亿美元。在所有工伤事故中,跟压力有关的估计为百分之75到百分之85不等。
• 在许多国家里,专家发现妇女比男子多受压力,这可能是因为她们要出外工作,而同时又要照管家庭。
正如联合国的报告所说,工作压力无疑是“全世界的现象”。
-
-
压力有利也有害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第8页的附栏]
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对反常经历的正常反应
“我们的汽车撞毁后,三个月过去了,但我仍然忍不住哭泣起来,终夜睡不安稳。我一踏出家门,就惊恐万分。”——露薏丝。
露薏丝患了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这病的特点是,在患者的脑海或梦中,那造成创伤的往事反复浮现,叫当事人心绪烦乱,身体日渐虚弱。患这病的人也许很易吃惊受怕。举个例说,精神病专科医生迈克尔·戴维斯讲述一个参加过越战的退伍军人,在结婚当日突然听到汽车发出回火声,于是扑进灌木丛去躲避。戴维斯说:“照理周围的环境已经充分表明,现在是太平盛世。毕竟已事隔25年了;何况他早已离开越南,返回美国;……他身穿的是一套白色无尾礼服,而不是军服。尽管这样,他一听到汽车的回火声,就大受刺激,急忙躲藏起来。”
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的起因有很多,战斗所造成的创伤不过是其中一个罢了。据《哈佛精神健康通讯》所载,任何“造成死亡、危及性命、导致重伤、损害身体的事件,不管是单一的还是一连串的”,都可以触发这种障碍。“这些事件可以是自然灾害,也可以是意外事故,或人为祸害,例如水灾、火灾、地震、撞车事故、炸弹爆炸、枪击事件、虐待、绑架、侵犯人身、强奸、儿时遭受淫虐等。”光是在场目击惨事发生,或是从骇人的证言、露骨的照片获悉有关的惨事,也可以引起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的症状。如果受害人是自己的家属或密友,那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人们对创伤的反应各不相同。《哈佛精神健康通讯》指出:“经受创伤的人大多没有严重的精神病症状;他们即使显出症状,也不一定表明他们患上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有些人因压力过重,得了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他们又怎么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些患者已学会控制紧张的情绪,不再受创伤困扰,他们感到如释重负。至于其他患者,虽然那造成创伤的事件久已过去,但他们仍心有余悸,惨痛的回忆挥之不去。
不管是患者,还是有心扶助患者的人士,双方都应该记住,要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就一定要有耐性 才行。圣经劝勉基督徒要“安慰抑郁的魂”,“以恒忍待所有人”。(帖撒罗尼迦前书5:14)文章开头所提及的露薏丝,过了五个月,她才可以重新鼓起勇气开车子。事发后四年,她说:“我的精神状态已大为好转,但开车再也不是愉快的经历了,心情跟以往迥然有别。现在我开车纯粹是因为非开不可 的缘故。出了意外后,我简直不能自已,现在我的情况好多了。”
-
-
压力何足惧!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压力何足惧!
“生活总有压力。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怎样应付压力,而不是设法消除压力。”——列昂·柴托夫,著名保健作家。
圣经预告,到了“最后的日子”,就会有“难以应付的凶险时代”。证据清楚表明,我们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预言一点不假,当今的世人“自负,高傲,亵渎,不服从父母,忘恩,不忠贞,毫无亲情,不愿意达成协议,毁谤人,漫无自制,凶悍,不爱良善,出卖朋友,刚愎自用,气焰嚣张”。——提摩太后书3:1-5。
难怪要保持心境平静是这么困难的啊!人即使努力跟人和睦相处,有时也很难事事顺心。诗篇的执笔者大卫写道:“义人多有苦难。”(诗篇34:19;参阅提摩太后书3:12。)尽管这样,你仍可以大大减缓压力,免得自己身体承受不了。不妨考虑以下的建议。
保重身体
注意饮食。增进健康的饮食包含蛋白质、水果、蔬菜、谷类食物和乳制品。避免吃精制白面粉和饱和脂肪。要密切留意盐、精制糖、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取量。你只要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压力拖垮了。
做运动。圣经指出:“操练身体……有点益处。”(提摩太前书4:8)真的,经常做适量的运动既能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也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有些人建议每周锻炼身体三次。除了以上的好处外,运动也令人心旷神怡。这可能是内啡肽所起的作用,因为做费力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内啡肽。
睡眠充足。你睡眠不足,精力很快就耗尽,应付压力的能耐也给削弱了。你如果很难入睡,或睡不安稳,就得尽量按正常规律作息,定时就寝,定时起床。有些人建议,小睡不可超过30分钟,以免夜间睡得不好。
生活井井有条。懂得安排时间的人,也较懂得怎样应付压力。要生活井井有条,就首先要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好好编排时间照料各样职责,以免疏忽遗漏。——参阅哥林多前书14:33,40及腓立比书1:10。
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寻求帮助。面对重重的压力,人如果有知己良朋为伴,就有支援,至少不会给压力拖垮。找一个知心密友倾吐心事,能叫人无比舒畅。圣经一句箴言说:“朋友常显爱心,兄弟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新译》。
化解冲突。使徒保罗写道:“不要到日落还在动怒。”(以弗所书4:26)调查过929个心脏病患者后,报告表明尽快解决分歧,比心怀怨愤明智得多。暴躁易怒的患者很可能在心脏病初发后,不出十年就死于心搏停止,风险比性情温和的患者高两倍。负责这次调查的人员指出,愤怒很可能是主要的死因,但恶劣的情绪,不管怎样,也可以使身体分泌大量紧张激素,引致同样的恶果。箴言14:30说:“嫉妒是骨中的朽烂。”
多跟家人共聚。上帝吩咐以色列凡为人父母的,都要花时间跟子女共处,向他们反复灌输正确的原则,好叫孩子铭记心中。(申命记6:6,7)结果,亲子关系融洽,全家团结一致。今天,和睦的家庭实在少得可怜,真教人惋惜。一篇研究报告透露,有些夫妇因为双双出外工作,每天只可花三分半钟的时间同子女玩耍。在不如意的时候,家人的支援能起莫大作用,使当事人有力量熬下去。一本论述压力的书指出:“家庭犹如支援小组,各分子都很熟悉你的真正为人。不管你有什么缺点,他们都是爱你的。你既然是家中一分子,就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家人求助。一家同心协力、互相扶持,无疑是缓和压力的好方法。”
过平衡的生活
要通情达理。人要是经常不顾死活地拼命工作,迫得自己极度紧张,不消多久,他就会累得精疲力竭,还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应付压力的要诀在于保持平衡。门徒雅各写道,“从上头来的智慧……是……通情达理”的。(雅各书3:17;参阅传道书7:16,17及腓立比书4:5。)凡事如果做不来,就不要勉强,要学会说不。
不要事事跟人比较。加拉太书6:4说:“各人都应该验证自己的作为,于是他欢腾的时候,就单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同别人比较了。”真的,甚至在崇拜的事务上,上帝也不会作不利的比较,他不会要求我们过于我们的环境所许可。上帝“照[我们]所有的”,接纳我们献上的礼物和牺牲,而“不是照[我们]所没有的”。——哥林多后书8:12。
适当的消遣。耶稣勤奋工作,但也留意让自己和门徒歇一歇。(马可福音6:30-32)在上帝灵示下,传道书的执笔者指出,促进身心健康的消遣对人有益。他写道:“我称颂快乐,因为人在日光之下最好是吃喝快乐。这是人在日光之下,上帝赐给他一生的年日里,从自己劳碌中所得的享受。”(传道书8:15,《新译》)适量的娱乐能使身体恢复活力,缓和神经紧张。
对压力有合理的看法
一旦面对紧张不安的情势:
不要断定自己已不再蒙上帝悦纳。圣经告诉我们,忠心的哈拿多年来一直“心里愁苦”(“非常难过”,《现译》)。(撒母耳记上1:4-11)在马其顿,保罗“处处遭受患难”。(哥林多后书7:5,《新译》)耶稣临终时“陷入极度痛苦中”,他的压力沉重得很,连“汗也变成血一样,一滴一滴落在地上”。a(路加福音22:44)他们都是上帝的忠仆。可见,身处逆境的时候,你实在没有理由断定,上帝已撇下你不顾。
从痛苦的经历学习。保罗在信里谈到,自己“在肉体上给扎了一根刺”。他无疑是指身上的疾患。保罗饱受这根刺折磨,感到痛苦难熬。(哥林多后书12:7)大约五年后,保罗却说:“在所有事上,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学了秘诀:既能处饱足,又能抵饥饿;既能享受丰裕,又能忍受匮乏。我靠着那赐给我力量的,凡事都有能力应付。”(腓立比书4:12,13)保罗不觉得“在肉体上给扎了一根刺”是乐事,但他保持忍耐,学会格外倚靠上帝,求他赐力量给自己应付下去。——诗篇55:22。
陶冶灵性
阅读上帝的话语,沉思其中的教训。耶稣说:“自觉有灵性需要的人快乐了。”(马太福音5:3)所以,我们必须阅读上帝的话语,沉思其中的教训。事实屡屡表明,我们要是孜孜不倦地查考圣经,就会从中寻得适切的鼓励,使我们精神抖擞,应付当前的困难。(箴言2:1-6)诗篇的执笔者写道:“我心里充满忧虑的时候,你[上帝]就安慰我,使我的心欢乐。”——诗篇94:19,《新译》。
恒常祷告。保罗写道:“把你们的呼吁告知上帝。这样,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会借着基督耶稣,守卫你们的心和你们的思考力。”(腓立比书4:6,7)真的,即使我们需要“超凡的力量”才能熬下去,“上帝……的和平”也能使我们的心情平服下来。——哥林多后书4:7。
参加基督徒聚会。基督徒会众能提供可贵的支援服务,因为会众成员听从圣经的劝勉,“彼此关注,激发爱心,促进优良的作为”。他们也“彼此鼓励”。所以,保罗有充分理由吩咐公元1世纪的希伯来裔基督徒,“不要放弃聚会”。——希伯来书10:24,25。
稳确的希望
当然,要减缓压力,不是按着三五条通则来做就够的。人往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才能松弛神经。举例说,人可能须要重新学习怎样处理紧张的情势,以免身体应付不来。有些事例表明,人因为常常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得不延医就诊。
当然,目前是没有人能摆脱有害的压力,完全免受困扰的。可是,圣经却向我们保证,上帝确实关心人类的处境,他不久就会采取行动,把有害的压力、令人紧张不安的情势通通铲除。我们在启示录21:4读到,上帝会“擦去他们眼睛里的一切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恸、呼号、痛苦”。接下来,忠心的人类会安然过日子。预言者弥迦说:“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弥迦书4:4。
-
-
压力何足惧!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第12页的附栏]
压力与外科手术
病人在进入手术室以前,有些医生会观察病人的情绪,看看他们有多紧张。且举例说明。外科医生甘朗·内兹哈特说:
“做手术当天,如果病人告诉我,她感到惊恐不安,不想接受手术,我就不会替她开刀。”为什么?内兹哈特医生说:“每个外科医生都知道,惊惧万分的病人接受手术后,情况令人担忧。他们大量出血,很易受感染,并发症也比其他病人多。康复的路途又崎岖又漫长。可见,要是病人心情安稳,那就好办得多了。”
-
-
压力何足惧!警醒!1998年 | 3月22日
-
-
a 据报有些人因情绪极度紧张而流出血汗。比方说,患血汗症的人,不是从体内排出带有血或血色素的汗,就是分泌出混杂了血的体液。但没有人能肯确地说,耶稣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