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别人觸怒我們時
不久之前,一位到東方觀光的遊客向酒店經理投訴失去腕錶。過了些時,腕錶還未尋回,這位遊客遂認為酒店經理對他的投訴毫不理會。在盛怒之下,他把自己的全部衣服、廢紙簍和電視機從十八樓的房間窗口抛到下面泳池附近。
你曾對别人覺得如此不悦,以致感到要大發雷霆嗎?不少人曾這樣行。其他的人則在憤怒時不形於色,但心裏想道,‘我以後不再和他説話了!’菲律賓一個小鎮的兩名男子便是這樣,他們曾為一塊土地的所有權發生爭執。在一段長時期内,彼此絶不交談。但是在别人激怒或得罪我們時,這些行為是最佳的處理方法嗎?
這樣的反應只是使難題惡化而已。上述的遊客並沒有因為暴跳如雷而得回腕錶;反之所得的是一張要求賠償損失的巨額賬單。互不交談的兩個鄰人也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但此舉的確使他們的家人、朋友和鄰居感到苦惱和不安。難題必然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耶穌基督提出一個更為有效的方法。他也像我們一樣,週遭滿是不完美和可能犯錯的人,人們的弱點使他感到苦惱。他有時對人們的反應和態度感覺“生氣”,或“靈裏深深的歎息。”(馬可福音8:12;10:14,《新譯》)可是他沒有暴跳如雷,或長期生氣不與人交談。反之,他許多時努力幫助人認識他們的難題和加以克服。
耶穌的行為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深愛他的同胞,尤其是深愛他的門徒。正如他曾對門徒説:“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當耶穌對待别人的弱點時,此種愛心尤其清楚可見。此外,他能够以平衡的方式處事,正如他自己説:“我心裏柔和謙卑。”以柔和謙卑的方式處理個人難題通常可以獲致成功。——約翰福音13:34;馬太福音11:29。
耶穌怎樣處理惱怒的情緒
有人對你作過應許而沒有實踐諾言嗎?或者你曾邀約别人而客人到時不來嗎?不錯,這些經驗是令人不悦的。可是,此類失望使你有充分理由要勃然大怒或冰冷地拒絶與犯過者交談嗎?
請考慮耶穌在死前的晚上怎樣對待衆使徒。那時正是耶穌遭受嚴重考驗的時刻。他與衆使徒一同前往客西馬尼園,並且吩咐他們説:“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儆醒。”(馬太福音26:38)他於是走到前邊禱告。當他回來時,他發覺甚麽呢?衆使徒都睡着了!在叫醒他們時,他的反應是懷着同情之心。
耶穌意識到使徒們的動機並非不良,他們只是屈服於人類的不完美而已。因此他説:“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馬太福音26:36-46)甚至後來當他被仇敵拘捕,衆使徒棄他而去,彼得竟公開不認他時,耶穌並沒有憤然與他的朋友絶交。反之,他在復活之後逐步強化他們,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弱點。
這種態度多麽偉大!使徒保羅説:“愛…凡事盼望。”既然如此,與其在朋友使我們失望時與之疏遠,何不——像耶穌一樣——了解到他們的動機也許是好的,只是受了人類不完美的影響而已?這是一項出於愛心的行動,這樣行也許可以幫助他們下次不致令我們失望。——哥林多前書13:4,7。
屢試屢敗又如何?
當然,難題並非總是一次提醒就能解決的。正如父母們深知,孩子通常要再三諄諄告誡才能將訓示緊記在心。對待成年人也可能一樣。
你在耶穌的早期跟從者身上可以看出這事的真確。例如,他們當中有一次發生了關於誰為大的爭論。耶穌聽見之後就趁此機會解釋,在他們當中沒有誰是大於别人的。反之,他説:“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衆人末後的,作衆人的用人。”——馬可福音9:35。
儘管耶穌已解釋得很清楚,數月之後竟有兩位使徒公開請求耶穌給予他們在王國裏他身旁兩個最重要的位置。其他使徒對此十分惱怒,但耶穌卻沒有發怒。反之,他耐心地再解釋一次:“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4-27。
聖經告訴我們,在耶穌死前的晚上,再次“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可是耶穌再度耐心地重申他的解釋,在他的跟從者當中沒有君臨别人的餘地,反之他們都應當為人服務。為了在使徒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他甚至作出實際的示範。他親手為在場的每個使徒洗腳。這就是他所謂的“服事”的意思!——路加福音22:24-27;約翰福音13:3-5。
最後,衆使徒看來領會到耶穌的教訓。多年之後,使徒彼得寫了一封優良的書信給基督徒的各小組以傳達這項教訓。他對一般在小組中作領導的人指出,他們‘不應轄制上帝託付給他們的羊群,而是要作羊的榜樣。’——彼得前書5:2,3,《新譯》。
我們的反應若像耶穌所作的一樣,我們就會以正當的方式對待那些再三觸怒我們的人。這樣行可以培養像耶穌所具有的同樣愛心、温和與謙卑。
跟從耶穌的榜樣
耶穌教訓我們要愛護和寬恕我們的屬靈弟兄,甚至達到“七十個七次”之多。可是,我們的弟兄若嚴重地得罪了我們,那又如何呢?耶穌鼓勵我們要私下和犯過者談論。同時,耶穌説:“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馬太福音18:15,22。
可是,在處理這種情形時,最好記得耶穌是完美的,而我們卻不是。朋友若觸怒我們,很可能我們有時也觸怒他們。因此,我們希望自己所開罪的人以甚麽方式對待我們——以愛心、温柔和謙卑——我們便以同一方式對待别人,那會是多麽好的一件事!這樣行的確實踐了耶穌所説的話:“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
承認我們本身的不完美會在其他方面也有所幫助。耶穌具有驚人的洞察力而能够領悟到别人的動機與内心情況。我們在這方面卻受到限制,我們若感覺不悦或惱怒,也許我們誤會了當時的情況,别人其實並非有意得罪我們。例如,在本文起頭所提及的事例中,遊客其實誤會了。酒店經理已着手處理這件事,警方已在進行調查。
即使我們確信自己是對的,我們也應該保持謙卑。這會較易使人希望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耶穌説要與得罪我們的人商討,目的是要‘得回弟兄’。以温和謙卑的方式處理難題很可能會獲致這項結果。
為了土地難題而互不交談的兩個男子的經驗足以表明這點。經過長時期的沉默無言之後,他們出乎意外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坐在對方的鄰座。其中一人謙卑地為自己的錯誤態度致歉。於是‘打開僵局’,二人握手言和。現時他們的難題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而不致使週遭的人感覺苦惱和不安了。
不錯,三種與基督相若的品質——愛心、温和與謙卑——可以促進我們與别人的關係。當别人觸怒我們時,這些品質能幫助我們以富於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局面而通常帶來快樂的結果。不錯,我們若仔細想想,便可以看出這些品質是我們每個人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