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看孩子内心壓力的信號
“受壓力的感覺很少是自發的:這種感覺通常是對某些事件或情況的反應。”——麗蓮·G·卡茨博士。
在一個濃霧的黑夜,飛機的駕駛員怎麽知道要朝甚麽方向飛行呢?從起飛到降落,他都要倚靠信號。在大型的飛機上,駕駛室控制盤上有逾百種儀器之多,每種都傳達重要的訊息;一有問題,儀器便會向駕駛員發出警告。
在我們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裏,成長宛如在暴風雨中飛行一般。從嬰孩到成年的航程中,父母可以怎樣使一切都順利進行呢?既然許多孩童並不會談及自己所受的壓力,父母就必須學會察看信號。
身體“發言”
很多時,孩童會透過身體傳達緊張的信號。心理壓力所引起的各種反應,包括胃痛、頭痛、疲勞、失眠和排泄失調等,可能便是信號,顯示孩子有點不妥。a
極度的孤獨終於使莎倫失聰。由於害怕離開母親,艾美每逢上學就胃痛,約翰因為目睹雙親大打出手,心裏緊張,結果患便秘。
十歲的阿斯莉受到性侵犯,結果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她回憶説:“我記得[在被強姦之後]我有一個星期沒有上學,因為我病了。”《兒女若受人非禮》一書解釋説:“受到侵犯的孩童精神負擔很大,這種緊張可以引致身體不適。”可能發生的病徵包括機能障礙、如厠時疼痛、反覆胃痛、頭痛,以及沒有明顯成因的骨痛或肌肉酸痛等。
如果疾病看來是由心理壓力引致的,父母不應當把這種信號一笑置之。“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孩子是否假裝,”艾麗斯·S·霍尼希博士説,“重要的是促成難題的原因。”
行動比言詞更響亮
孩子行為上的驟變很多時是求助的呼喚。《訴説沮喪》一書指出:“一個向來品學兼優的學生若突然成績差了很多,就要小心留意;照樣,一個以往頑皮的學生若突然變得很乖,也值得留意。”
七歲大的提邁,由於母親完全埋首工作,便一反常態,撒謊起來。六歲大的亞當突然變得粗魯無禮,因為他感覺自己處處比不上同學。七歲大的卡爾故態復萌,在床上撒尿;這其實表示他渴望父母的關懷,因為在他看來,父母如今把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妹妹身上。
自我摧殘的行為尤其令人擔憂。十二歲大的莎拉時常遭遇意外,但事情並不能僅歸咎於她笨手笨腳。自從雙親離異以來,她便不自覺地利用自己的受傷去試圖復得離開了的父親的愛護。因此,不論事情相當輕微,只牽涉到自己故意造成的細小損傷,抑或嚴重到企圖自殺,這些都是兒童遭受重大壓力的信號。
從心裏説出來
耶穌説:“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説出來。”(馬太福音12:34)因此,孩子的内心若充滿消極的感覺,就通常會由孩子的説話透露出來。
洛蘭·斯特恩指出,“孩子回家時若説,‘沒有人喜歡我,’他其實正表示他不喜歡自己。”照樣,自吹自擂也顯示同一的心態。雖然在表面上看來,孩子的態度與自卑剛相反。但是,誇耀自己的成就,不論是真正的抑或假想的,都可能是為了壓抑内心愧不如人的感覺。
誠然,所有孩子都會生病,有時不守規矩,有時對自己失望。可是,這些難題若成為慣常的模式,而又沒有任何明顯的成因。父母就應當衡量一下這些信號有甚麽含意了。
瑪麗·蘇珊·米勒曾詳細審查過六名青少年的童年行為模式,他們都是嚴重暴力襲擊的罪犯。事後,這位研究者評論説:“難題的迹象十分明顯,而且已經存在多年,只可惜沒有人加以留意。成年人見到,但卻只是聳聳肩而已。”
現在,父母比以往更需要提高警覺;一旦見到壓力的信號,就要迅速採取行動。
[腳注]
a 與假想自己有病的疑病症不同,心理壓力所引起的疾病是實在的。可是,病因卻屬於心理方面而非身體方面。
[第24頁的附欄]
腹中壓力?
甚至胎兒也能够察覺出母親所感受的壓力、恐懼和憂慮,因為後者透過血液裏的化學作用把這些感覺傳達給胎兒。“孕婦所感受到的每一點壓力,胎兒都感受得到,”琳達·伯德·弗蘭克在《在分裂家庭裏成長》一書中寫道,“雖然胎兒和孕婦的神經系統並沒有直接連繫,可是卻有一種單程關係存在於兩者之間,而這是無法斷絶的。”這點也許可以解釋《時代》雜誌所作的發現。根據《時代》雜誌透露,18個月大或以下的嬰兒有大約百分之30遭受到與壓力有關的難題,由感情退縮至焦慮性神經症不等。弗蘭克的結論是:“苦惱不樂的婦人生下的嬰孩時常也是苦惱不樂的。”
[第25頁的附欄]
孩子企圖了結自己的生命
“要是我沉睡一百年,就會有甚麽事發生呢?”萊蒂向父親問道。她父親以為這只是孩子的胡思亂想而已。但萊蒂卻不是説着玩的。數日之後,她吞掉了整瓶安眠藥而要入院急救。
要是你的孩子心想或實際企圖自殺,你應當怎麽辦呢?“要從速尋求專家的協助,”《抑鬱——家庭須知》一書敦促父母,“處理自殺傾向絶非業餘人士所能勝任;即使人對抑鬱者深感關注,也不應當擅自處理。你也許認為自己已經説服抑鬱者放棄自殺的念頭,但他其實只是默默不語,把心底的感覺隱藏起來而已,直至最後突然爆發而導致可怕的結果。”
憑着適當的治療,企圖輕生的孩子是有希望痊愈的。“企圖自殺的人大多數並非真正有意輕生,”以上引述的書刊評論説,“他們只不過希望痛苦終止而已。他們企圖輕生只是發出求助的呼喊而已。”在基督徒會衆裏,父母若不知道怎樣處理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可以從長老獲得仁愛的幫助和優良的聖經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