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12/8 20-23页
  • 俾格米人——森林深处的居民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俾格米人——森林深处的居民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探讨俾格米人的生活
  • 初到贵境
  • 日常生活、婚姻与家庭
  • 宗教
  • 一族聪慧的人
  • 雨林大受破坏
    警醒!1998年
  • 重重阴影罩雨林
    警醒!1997年
  • 雨林好处多
    警醒!1998年
  • 让我们来造林!
    警醒!1977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2/8 20-23页

俾格米人——森林深处的居民

《儆醒!》驻中非共和国通讯员报道

欢迎光临。请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同乡巴宾格人,即中非共和国的俾格米人。你大概对俾格米人略有所闻,可是与他们却素未谋面。你若到访首都班吉,不消两小时的路程,你就能直达他们所住的地方。

耶和华见证人渴望与众国族、部族、种族,少数民族分享一个重要信息。我们所从事的基督徒活动之一,就是要向各色各样的人传道。俾格米人自然也无例外。——启示录14:6。

因此,就让我们一同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形,以及对上帝王国的好消息有什么反应,而这个王国不久就要使地球成为乐园了。这个旅程必定教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呢!

探讨俾格米人的生活

出发前,最该做的莫过于先研究一下这群我们快要探访的人。有些人曾不惜花数个月的时间跟俾格米人一起生活共事,以求探讨他们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习惯。有关他们的著作你在坊间也找得着。

读过有关这些爱好和平、态度友善的人的报道,再加上随后的探访,我们就能回答例如下列的问题:俾格米人从哪里来?他们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何处为家?他们与另外的非洲部族有何不同?他们怎样融入别人的生活文化中?

据《韦氏第三新国际词典》指出,俾格米人是“一群居于非洲赤道附近、身高不足1.5米的矮小人种,……说最近的邻族的语言”。非洲俾格米人被认为跟大洋洲和亚洲东南部的尼格利陀人(意即“矮小黑人”)有不同起源。

“矮子”(pygmy)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意即“手肘与指节的距离”。俾格米人是有名的猎者和采集者。据估计全球约有二十多万的俾格米人。

塞尔日·巴于谢和居伊·菲利帕尔·德富瓦在他们所著的《俾格米人——森林深处的居民》论述更多饶有趣味的细节。据他们说,俾格米人散居在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喀麦隆和中非共和国中的森林深处,甚至远在东部的卢旺达及布隆迪往往也可找到他们的踪迹。

俾格米人于什么时候或自哪里来均无从稽考。他们从不以“矮子”自居。在中非共和国中,他们一般被称为巴宾格人。至于别的国家,他们则以巴科拉、巴波俄、巴阿加、班本扎勒、巴他娃和班布提等名字为人所知。

初到贵境

约在清晨7时,我们乘坐一辆擅走崎岖地势的四驱车离开班吉,朝着南部的姆拜基/芒古巴进发,途上只有首100公里的路是铺筑的,加上昨夜刚下过雨,路面滑不唧溜的,因此乘用四驱车确是明智之选。

我们驾着车子,穿过葱翠繁茂的田野,其中夹杂着茫无边际的偌大森林,沿途经过大大小小的村庄,村民在路旁设置了一张张面积细小的桌子,其上摆放着香蕉、大蕉、凤梨、木薯、玉米、南瓜属植物和花生供人选购。这里的人根本不知道何谓饥荒。肥沃的土壤、潮湿的气候使种类繁多的食物出产丰富。顷刻之间,我们便抵达了巴宾格人的第一条“村子”——也许称之为营舍会更为贴切。

这些巴宾格人住在一些小得令人惊讶的圆拱形、简陋的房子里,而房子也只有一个仅能让一个人爬进去的洞口。这些房子是当地妇女用附近森林捡来的木条和树叶建成的。每10至15幢房子便排列成一个圆形。房子不过充作栖息或避雨之用,而日常生活均在户外进行。

我们步出车外,向一些背着婴孩的妇女问好。数个男子一听到我们的车声便跑出来看个究竟,想知道我们是谁和为什么探访他们。此外,也有数条家犬尾随着他们,脖子上均系着小铃。

据我们所知,俾格米人所饲养的家畜就只有家犬而已。家犬是他们打猎时的良伴。从地面以至树顶,猎物往往触目皆是。正如《俾格米人——森林深处的居民》解释,无论雀鸟、猴子、大象、水牛、老鼠、羚羊、野猪、松鼠,还是其他林林总总的动物,均在猎物之列。因此对猎者而言,一条忠心的家犬确是不可或缺的良助。

我们采用了《我的圣经故事书》和《永远在地上享受生命》a与他们展开话题。这些书刊表明,不久地球便会成为一个乐园,其中有很多美丽的森林,届时疾病和死亡也不复存在。(启示录21:4,5)两份出版物均以桑戈语印成,这儿有超过百分之90的人,连俾格米人在内,均说该种语言,无论这些爱好和平的人在哪儿生活,都采纳他们非裔邻居的语言。由于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因此也确实有此需要。

一瞬间,已有好几个男女围着我们,一面听我们讲解,一面兴致勃勃地看看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从过去多年来的探访,他们得知我们是耶和华见证人,因此欣然接受两份刊物。可惜,他们目不识丁。许多年来政府及其他机构一直致力教导他们读书写字,却徒劳无功。政府也安排他们的孩子入学读书,然而对他们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也很有限,孩子多半还是中途退学。一名曾与俾格米人共事的教师指出,他们在上课时表现卓越的学习能力,但上学数个月后就不知所终了。不过,地方当局及其他人士仍不气馁,继续致力向他们提供正式的教育。

众所周知,耶和华见证人会再次造访对上帝话语感兴趣的人。然而由于俾格米人常常迁徙流动,因此我们并不期望再度探访时会遇上同一的巴宾格人。他们不时在森林深处中销声匿迹,一去就是几个月。曾有人尝试要他们永久安顿下来,可是成效不大。他们确是森林深处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本就是不断的搬迁和猎食,无人能叫他们改变过来。

日常生活、婚姻与家庭

基本上,俾格米人的男子负责猎食,女子则负责采摘和收集林中的种种出产:蘑菇、根茎、浆果、树叶、干果、昆虫、白蚁、野蜜,还有他们万不会忘记的心爱毛虫。这些东西是他们用作食物或以物换物之用的。俾格米人的非洲邻居,常称高大黑人,主要依赖他们供应这类物品。至于高大黑人,则提供茶壶、盘子、大砍刀、像斧子及小刀一类的工具、盐、棕榈油、木薯、大蕉等;这些物品都作交换之用。不过还有烟草、烈酒和大麻。这三样东西为这些谦卑的人造成重大难题。为了得着它们,俾格米人常常负债,结果把自己的一生逐渐毁掉了。

一般俾格米男子都奉行一夫一妻。可是,他们也轻易闹离婚或分居,转而与别的伴侣同居。营中最年长或作父亲的往往最为人尊敬,他并不发号施令,但人们通常会听从他的劝告。俾格米人深爱儿女,不管是父亲或母亲,均常常把婴孩带在身旁。无论父母往哪里去或做什么,不管他们是工作、打猎还是跳舞,小孩均经常伴随左右。

晚上,婴孩睡在父母怀中。白天,不论父母、兄姊、叔伯或祖父母均有分看管孩童。他们是整个营的注意力所在,人人都关心及照料他们。此外,父母亲属间的往来探访也十分频密。上述种种均使家庭关系更为密切。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不是过于松散,就是严重破裂,在这里情形确是大为不同。

虽然俾格米人与他们的非洲邻舍各自独立生活,他们却在经济上有所连系。除了因通商而常有的接触外,人们也不时邀请他们到咖啡和可可种植场去当工人。他们会工作数个星期,待取得工资后又消失于森林深处,一段长时间音信渺茫了。说不定你今早享用过的咖啡就是这些中非矮子经手处理的,谁晓得呢?

宗教

巴宾格人虔信宗教,然而迷信和传统习俗却支配着他们的宗教生活。他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常伴以音乐、歌唱(以真假嗓音反复更换地唱或叫喊)和舞蹈。《族群——人权与土著》一书作出以下解释:“对这些森林深处的居民来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亦即森林。他创造了第一对人类后,……就退居天上,从此便对人间事务撒手不管了。现在有一位至高的神灵,即森林之神,正代他料理世务。”当然,这种说法与圣经所谈及的上帝和他的旨意有明显的出入。——创世记1,2章;诗篇37:10,11,29。

一族聪慧的人

常有人讥笑或甚至瞧不起俾格米人,认为他们属次等人,智商也较低。可是,英国利兹大学精神物理学教授帕特里克·梅雷迪思说:“你若看见这些矮子如何在他们的自然环境中以植物纤维建造桥梁,过着成功愉快的生活,你就知道何谓智慧了。”

我们知道人人都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后代。使徒行传17:26说:“[上帝]以一个人[亚当]造出所有国族的人,让他们住在全地面上。”使徒行传10:34,35也指出:“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畏惧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因此,我们渴望将圣经的真理带给这些人,好让他们也能享有一个不久就要实现的希望——整个地球变成美丽的乐园,其中也有许许多多巨大的森林,而他们就在乐园里永远活下去。

[脚注]

a 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

[第23页的图片]

1. 向俾格米人传扬圣经信息;2. 俾格米的木雕工匠;3. 俾格米人典型的房子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