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与种姓制度
《儆醒!》驻印度通讯员报道
你听到“种姓制度”(阶级制度)这个名词时,会想起什么呢?你也许想到印度,以及当地千千万万没有社会地位的人——贱民。虽然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部分,印度改革者却一直千方百计,力图铲除种姓制度对阶级地位低微的人和贱民所生的种种不良影响。不过,你要是听到种姓制度甚至在自称基督教的教会里仍然奉行不衰,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种姓制度的起源
把人民划分为若干社会阶级,以致某些人自觉高人一等,这种情形并非是印度仅见的。世上各大洲都曾经历某种形式的阶级歧视。不过,在三千多年前印度国土被外族征服,社会给外人同化,本土宗教也跟外人融合起来,种姓制度乘时而生,因此种姓制度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阶级歧视的。
虽然种姓制度的起源不详,有些权威人士认为种姓制度是源于现时巴基斯坦印度河谷的古文化的。考古学显示,从印度河谷西北方向而来的雅利安族,看来征服了当地的早期居民,人们一般把这件事称为“雅利安民族的迁徙行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探索印度》一书中,把这次迁徙行动称为“印度历史上首次伟大的文化融合”,由此衍生出“印度各种族和基本文化”。可惜的是,异族文化结合并没有带来种族平等。
《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一般印度教徒会说,因为阶级通婚(论及宇宙法规的印度文献严禁这件事),所以印度人把原本的四个瓦尔纳(即等级)再加以细分,因而使阶级(印度语查特,意思是‘出生’)数目剧增。不过,现代理论家多半假设,家族宗教仪式的差异、种族歧见和职业方面的差异及分类等,才是种姓制度的成因。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原来的种姓制度在理论上来说,不过是个社会宗教理想。学者还强调,大概在古时,人们已把印度社会仔细划分为接近3000个阶级和次阶级。”
有个时期,人们曾一度容许阶级通婚,结果从前基于肤色差异的偏见就没有以往般显著了。稍后,随着宗教日渐发展,印度教经书《吠陀经》和《摩奴法典》定出了支配种姓制度的种种严格规条。据婆罗门(僧侣)的教训说,阶级地位较高的人出生时比地位低微的人更为纯洁,有别于他们。婆罗门也向首陀罗,即地位最低的一个阶级,灌输一套想法,说他们因为前生胡作非为,所以神祇降罚,注定他们今生要为奴为婢。人要是试图除去阶级藩篱,就只会使自己成为贱民。阶级地位高的人要是跟首陀罗通婚、共膳、用相同的水源或上首陀罗的殿宇,就会丧失他的尊贵身分了。
现代的种姓制度
印度在1947年正式独立后,新政府就明确地在宪法中规定,把阶级歧视定为刑事罪行。印度政府意识到,多个世纪以来,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一直饱受剥削。因此,印度甚至立例,在政府及教育机构里保留一些竞选职位,供在册种姓a和若干部族投考。印度本土的人把这些人称为“达利”,意思是“被压碎或遭蹂躏”。可是,最近一份报章刊登了以下的大字标题:“达利基督徒要求保留[就业和上大学的配额]。”这样的事情为何会发生呢?
印度政府眼见贱民因种姓制度饱受不平待遇,于是向他们提供各种福利,结果有些人觉得,别的宗教要是没有奉行种姓制度,他们的信徒就不该期望获得同样的优待了。达利基督徒说,由于他们是阶级低下的人,或甚至是不可接触者,因此即使改信基督教,还是受到同胞歧视,不但这样,“基督徒同工”也排斥他们。情形真是这样吗?
基督教国传教士与种姓制度
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时代,来自葡萄牙、法国和英国的传教士,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新教,都使许多印度教徒改宗。社会各阶层的人纷纷成了名义上的基督徒。有些传教士引起了婆罗门的注意,有些则吸引不可接触者。种姓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柢固,传教士的教训和行为对这种深入民心的思想模式发挥怎样的影响?
印度作家尼拉特·乔杜里谈到当地的英国人时,说在教堂里,“印度听众不可跟欧洲人同坐。由于当时印度受英国统治,教士们的种族优越感十分强烈,基督教的教训也掩盖不了这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态度”。1894年,一名传教士向美国海外传教委员会汇报时,也表现类似的态度。他说,叫阶级低下的人改信基督教“就像把垃圾扫进教会里去一样”。
显然,早期传教士的种族优越感,婆罗门思想与教会主张给融为一体,都是促使许多自称基督徒的印度人毫不忌讳地奉行种姓制度的主因。
现代教会中的种姓制度
1991年,天主教会的大主教乔治·祖尔在主教会议中发表演说:“社会地位较高的,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基督徒,都把贱民当作地位低微的人来看待。……人们刻意拨出土地,给贱民兴建贱民教堂或作贱民墓地,阶级通婚也招人非议。……种姓制度的精神也在教士当中弥漫着。”
南印度基督新教联合教会的主教阿扎赖亚,在所著的《印度基督教会中非基督教的一面》中写道:“在各教会中,贱民(达利)基督徒被信徒同工欺压、歧视,不是因为他们较为逊色,而是因为出身寒微,即使他们是第二、三或甚至第四代的基督徒也不例外。教会中阶级地位较高的少数基督徒对贱民同工的歧视世代相传,基督教的教训对他们起不了丝毫作用。”
印度政府委任了称为门德尔的调查委员会,专门研究阶级低下的人所面对的种种困难。调查发现,喀拉拉邦自称基督徒的人“按阶级地位的高低,给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团体。……阶级低下的人即使改信基督教,还是被人当作哈利珍b(贱民)看待。……隶属同一教会的叙利亚基督徒和普拉亚(贱民)基督徒各有自己举行崇拜仪式的地方”。
1996年8月,《印度快报》就隶属贱民阶级的基督徒作了以下报道:“在泰米尔纳德邦,基督徒贱民不能跟阶级高的人住在同一区。在喀拉拉邦,基督徒贱民则多半是没有土地的工人,一般为叙利亚基督徒及其他地位较高的地主干活。叙利亚基督徒从不会跟贱民共膳或通婚。许多时,贱民只可以在称为‘普拉亚’或‘帕拉亚’的教堂里举行崇拜。”普拉亚和帕拉亚都是对阶级地位较次的人所作的称呼。帕拉亚一词的英语是pariah。
不满引起的反应
属平信徒的积极分子纷纷组成团体,例如反剥削基督徒论坛(FACE),致力要求印度政府向基督徒贱民提供各种福利。他们最关心的是,改信基督教的贱民能获得经济援助。可是,其他人却更关注他们在教会里所受到的对待。约有一百二十个人曾联名致信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他们“一度归信基督教,以期摆脱种姓制度的奴役”,但是人们却不许他们上村里的教堂,也不得参与崇拜。他们被迫把房子建在同一条街道上,这些街道是阶级高的人和教区牧师从来不会踏足的!一个天主教妇人也受到同样的困扰。她说:“小儿要是能上一所好大学,对我来说固然重要,但是,他得到阶级高的[天主教]信徒同工的平等看待就更为可贵了。”
虽然有些人正尽力改善基督徒贱民所面对的情况,许多人早已变得焦躁不耐。像印度教世界组织一类的组织正试图使改信基督教的贱民重投印度教的怀抱。《印度快报》报道,在一个万人出席的典礼中,逾600个这类的“基督徒”家庭重返印度教。
真正基督徒的行事方式
各教会团体的传教士要是尽忠职守,教导人认识基督那以爱心为基础的教训,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婆罗门基督徒”、“达利基督徒”或“帕拉亚基督徒”了。(马太福音22:37-40)贱民基督徒也不会只能上贱民教堂,或跟别的基督徒同工分开用膳。圣经其实提倡什么主张,竟能超越种种阶级歧见而予人真正自由呢?
“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他是万神之神,……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贿赂。”——申命记10:17。
“弟兄们,我凭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勉你们全都说话一致。你们中间不可分裂,只要融洽地团结起来,思想相同,想法相同。”——哥林多前书1:10。
“你们要是有彼此相爱的心,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
圣经说上帝由一个人造出所有国族的人,那个人的子孙也要“寻求真神,……摸索而真的找到他;其实,他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远”。——使徒行传17:26,27。
当阶级分歧逐渐渗进早期的基督徒会众时,受灵示的执笔者雅各就率直地提出谴责。他写道:“你们中间不是有了阶级之分吗?你们不是妄自审判人,作出邪恶的判决吗?”(雅各书2:1-4)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阶级制度,在真正的基督教中都没有立足之地。
要学会新世界的思想模式
数百万耶和华见证人甘愿改变过来,摒弃了以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圣经的教训洁净了他们的头脑心灵,把往日的优越感或自卑感通通一扫而空,不管那些成见是因为受殖民时代统治的影响而养成的,还是由于种族方面的差异、种族隔离或是种姓制度所促成的。(罗马书12:1,2)他们清楚知道,圣经谈及一个“新地”,“有正义住在其中”。对世上许多饱受煎熬的人来说,这是个多么光明的前景!——彼得后书3:13。
[脚注]
a “在册种姓”(英语Scheduled castes)或贱民,也称不可接触者,是印度国内阶级低下的人的官方称谓。贱民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均一直大受剥削。
b 哈利珍(Harijans),是圣雄甘地赐给阶级低下的人的嘉名,意思是“哈利的子女”,哈利是印度神祇毗湿奴的别名之一。
[第25页的精选语句]
“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畏惧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使徒行传10:34,35
[第23页的附栏或图片]
感受如何?
不错,给自称是基督徒的人视为贱民是什么滋味的呢?一个基督徒,祖先信奉印度教中阶级低下的切玛,即普拉亚,后来才改信基督教。这个基督徒忆述多年前在家乡喀拉拉邦发生的一件事时,说:
我获邀出席一个婚礼。然而不少隶属其他教会的宾客也在场。我在婚礼招待会上跟他们碰面的时候,竟引起了一番骚动。属于叙利亚东正教会的亲友说,他们不会跟普拉恩(贱民)共膳,我要是不走,他们就不会留下来。新娘的父亲拒绝让步,结果,他们集体抵制招待会,愤然离去。稍后,人们把菜肴一一端上。可是,那些招待员却拒绝收拾我用作碟子的大蕉叶,也不肯给我清理桌子。
[图片]
在南印度,专为阶级低下的人而建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