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mwbr18 10月 1-10页
  • 《传道与生活聚会手册》参考资料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传道与生活聚会手册》参考资料
  • 传道与生活聚会手册参考资料——2018年
  • 小标题
  • 10月1-7日
  •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9-10章
  • 《耶稣悉心照顾他的绵羊》
  • 英《新世》精读本多媒体资料
  • 羊圈
  • 《守》2011/5/15刊7-8页5段
  • 《基督徒家庭要“时刻警醒”》
  • 《跟随》124-125页17段
  • 《“他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什么”》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0:16
  • 挖掘属灵宝石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9:38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0:22
  • 经文朗读
  • 10月8-14日
  •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1-12章
  • 《效法耶稣,对人表现怜恤》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1:24,25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1:33-35
  • 挖掘属灵宝石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1:49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2:42
  • 经文朗读
  • 10月15-21日
  •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3-14章
  • 《“我为你们立下模范”》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3:5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3:12-14
  • 《守》1999/3/1刊31页1段
  • 《世上最伟大的人物乐于服事人》
  • 挖掘属灵宝石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4:6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4:12
  • 经文朗读
  • 10月22-28日
  •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5-17章
  • 《“你们不属于世界”》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5:19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5:21
  • 《洞悉下》985页
  • 勇气
  • 挖掘属灵宝石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7:21-23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7:24
  • 经文朗读
  • 10月29日-11月4日
  •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8-19章
  • 《耶稣为真理作见证》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8:37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8:38上
  • 挖掘属灵宝石
  • 《守》2010/8/15刊11页15段
  • 《耶稣怎样显扬上帝的正义》
  •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9:31
  • 经文朗读
传道与生活聚会手册参考资料——2018年
mwbr18 10月 1-10页

《传道与生活聚会手册》参考资料

10月1-7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9-10章

《耶稣悉心照顾他的绵羊》

(约翰福音10:1-3)“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就是贼,就是强盗。2 从门进去的,才是绵羊的牧人。3 看门的给这个人开门,绵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名字呼唤自己的绵羊,把它们领出来。

(约翰福音10:11)我是优秀的牧人,优秀的牧人为绵羊捐弃生命。

(约翰福音10:14)我是优秀的牧人,我认识我的绵羊,我的绵羊也认识我;

英《新世》精读本多媒体资料

羊圈

羊圈是一个圈起来的地方,用来保护羊群免遭盗贼偷窃或野兽伤害。牧人通常在晚上把羊群赶到羊圈里,加以保护。圣经时代的羊圈没有顶,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羊圈是用石头砌成的,并且只有一个门。(民32:16;撒上24:3;番2:6)约翰指出,进入羊圈需要“从门进去”,而羊圈也都有“看门的”。(约10:1,3)有时,不同的牧人会在晚上把各自的羊群带到集体羊圈中,由看门人负责看管和保护。到了早上,看门人会打开门,每个牧人就呼唤自己的羊群,羊也会认出自己牧人的声音并且跟着走。(约10:3-5)耶稣用这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他会怎样照顾门徒。(约10:7-14)

《守》2011/5/15刊7-8页5段

《基督徒家庭要“时刻警醒”》

5 牧人和绵羊的关系是以认识和信任为基础的。牧人对绵羊的情况了如指掌,绵羊也认识并信任牧人。绵羊能认出牧人的声音,听从牧人的吩咐。耶稣说:“我认识我的绵羊,我的绵羊也认识我”。他对会众的认识不是表面的。在这节经文里,译做“认识”的希腊语词的含义是:“个别地认识,深刻地认识”。优秀的牧人确实认识他的每一只绵羊。他认识每只绵羊的需要、弱点和优点。我们的典范耶稣基督对绵羊的一切都清清楚楚。绵羊也熟悉牧人,信任他的领导。

(约翰福音10:4,5)他把自己的绵羊全都放了出来,就走在前面,绵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5 绵羊绝不跟随陌生人,反倒逃跑,因为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

《跟随》124-125页17段

《“他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什么”》

17 乔治·史密斯在他所著的《圣地的历史地理》谈及他观察到的现象,说:“有时候,我们喜欢在正午时分到犹地亚的一个井旁歇息一下,通常会有三四个牧人领着各自的羊群前来。看见几群羊混杂在一起,我们不禁猜想,牧人们会用什么方法分辨出自己的羊。当羊群喝完水、玩耍过之后,牧人一个个走向不同的山坡,边走边发出自己独有的呼唤声,几群羊顿时分开,自行跟随各自的牧人。羊群离去时很有秩序,就像前来时一样。”耶稣以牧人和绵羊为喻去说明他要强调的重点,的确再贴切不过了。这个重点就是:要是我们认明耶稣的教诲,加以遵从,并接受他的领导,就能得到这位“优秀的牧人”的照料。

(约翰福音10:16)“我还有另外的绵羊,不在这个羊圈里,我必须把它们带来。它们会听我的声音,并且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0:16

把……带来:或译“带领”。原文在此处使用的希腊语动词aʹgo(阿戈),既可译作“把……带来”也可译作“带领”,关键要看上下文。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一份希腊语抄本,使用了一个相关的希腊语动词sy·naʹgo(西纳戈),这个词通常译作“聚集”。耶稣是“优秀的牧人”,他会聚集、引领、保护、喂养“这个羊圈里”的羊(路12:32称之为“小群羊”)和“另外的绵羊”。这些羊会“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耶稣用这个比喻来强调门徒会享有的团结与和睦。

挖掘属灵宝石

(约翰福音9:38)那人说:“主啊,我信从。”于是向耶稣下拜。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9:38

向耶稣下拜:或译“向耶稣鞠躬;向耶稣俯伏下拜;向耶稣致敬”。这里使用的希腊语动词是pro·sky·neʹo(普罗斯基内奥),如果对象是上帝或某个神,这个词可译作“崇拜”。(太4:10;路4:8)不过在这节经文中,曾经瞎眼的乞丐并不是把耶稣当作了上帝或某个神。事实上,他之所以向耶稣下拜,是因为他看出耶稣是上帝的代表,是先知所预告的“人子”以及上帝任命的弥赛亚。(约9:35)他向耶稣所做的这个举动,与希伯来语经卷的一些记载相似。人们见到先知、国王或其他代表上帝的人时,通常也会向对方下拜。(撒上25:23,24;撒下14:4-7;王上1:16;王下4:36,37)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向耶稣下拜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上帝的启示;或者是为了表示他们尊重耶稣,因为看出他是蒙上帝嘉许的人。

(约翰福音10:22)那时候耶路撒冷正举行献殿节。当时是冬季,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0:22

献殿节:这个节日的希伯来语名字是chanuk·kahʹ(哈努卡),意思是“启用礼、呈献礼”。耶路撒冷的圣殿于公元前165年重新呈献给上帝,献殿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设立的。献殿节为期八天,于每年的基斯流月25日(即冬至前后)开始。(参看《参考手册》单元19)叙利亚王安条克四世极其蔑视犹太人的上帝耶和华,他曾蓄意亵渎圣殿,例如在原本每天献全烧祭的大祭坛上另建了一座坛。公元前168年基斯流月25日,安条克为了彻底玷污圣殿,甚至在这个坛上用猪献祭,并把猪肉煮成的汤洒遍圣殿各处。不仅如此,他还焚毁圣殿的大门,拆掉祭司的厢房,并拿走金香坛、金灯台以及放置陈设饼的桌子。之后,他又将圣殿献给异教的神——奥林波斯的宙斯。两年后,犹大·马加比夺回圣城和圣殿,并于公元前165年基斯流月25日把洁净了的圣殿重新呈献给上帝。这与安条克在他所建的祭坛上献祭给宙斯一事相隔整整三年。这之后,犹太人再次开始每天献全烧祭给耶和华。圣经没有直接说是耶和华帮助了犹大·马加比取得胜利,也没有说上帝吩咐他去洁净圣殿。不过,考虑到耶和华曾经通过波斯王居鲁士等外邦人来达成自己的旨意,维护正确崇拜,那么他用自己子民中的一员(例如犹大·马加比)来成就他的旨意也是合情合理的。(赛45:1)此外,圣经也表明,为了让有关弥赛亚、他的传道职务以及赎价牺牲的预言得到应验,圣殿就必须存在并保持运作;而在弥赛亚为全人类献出更大的祭物(即他的生命)之前,利未部族献祭的安排也必须一直持续。(但9:27;约2:17;来9:11-14)基督并没有吩咐门徒过献殿节(西2:16,17),但也没有任何记录显示,耶稣和他的门徒谴责人庆祝这个节日。

经文朗读

(约翰福音9:1-17)耶稣过路的时候,看见一个生来就瞎眼的人。2 门徒问他说:“老师,这个人生来就瞎眼,是谁犯了罪?是这个人呢?还是他的父母呢?”3 耶稣回答说:“不是这个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了罪,而是要上帝的作为可以在他身上显现出来。4 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位差我来者的工作;黑夜一到,就没有人能工作了。5 我还在世上,就是世界的光。”6 他说了这些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涂在那个人的眼睛上,7 对他说:“到西罗亚池去洗一洗吧。”(西罗亚翻译出来就是“奉差出去”。)他就去洗一洗,回来已经能看见了。8 于是,邻人和素来看见他讨饭的人说:“这不是一向坐着讨饭的人吗?”9 有的说:“就是他。”有的说:“不是,不过很像他。”这个人自己说:“就是我。”10 他们就问他说:“你的眼睛是怎样开的呢?”11 他回答说:“那个叫耶稣的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睛上,对我说:‘到西罗亚池去洗一洗。’我去一洗,就看得见了。”12 他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13 他们把这个曾经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派的人那里。14 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那一天,正好是安息日。15 于是法利赛派也问他是怎样看得见的。他告诉他们说:“他把泥涂在我的眼睛上,我一洗就能看见了。”16 法利赛派有些人就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另一些人说:“一个有罪的人怎能行这种神迹呢?”他们中间就起了分裂。17 他们又问那瞎眼的人说:“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什么人呢?”他说:“他是个先知。”

10月8-14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1-12章

《效法耶稣,对人表现怜恤》

(约翰福音11:23-26)耶稣对她说:“你的兄弟一定复活。”24 马大对他说:“我知道在最后的日子复活的时候,他一定复活。”25 耶稣对她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获得生命。26 凡活着信从我的,必永远不死。你相信这件事吗?”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1:24,25

我知道……他一定复活:马大以为耶稣说的是未来的复活,也就是最后日子的复活。马大对复活深信不疑,这一点很值得留意。当时,有些属于撒都该派的宗教领袖否认复活的道理,漠视圣经中清楚可见的证据。(但12:13;可12:18)另一方面,法利赛派却又相信灵魂不死。与这些人不同,马大深信耶稣教导的复活真理,她也知道耶稣曾复活过死人。当然,之前被复活的人没有一个像拉撒路那样,已经死去好几天。

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耶稣的死亡和复活,让死去的人有机会再次活过来,得到真正的生命。耶稣复活后,耶和华赐给他极大的权力,让他不仅能复活死去的人,也能赐人永远的生命。在启1:18,耶稣说自己“是永活的……而且有死亡和坟墓的钥匙”。可见,无论是对于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耶稣都是他们的希望。耶稣承诺,他会打开纪念墓,复活死人。那些复活过来的人,有的会到天上和耶稣一起作王,其他人则会在地球上安居,受天上政府的统治。(约5:28,29;彼后3:13)

(约翰福音11:33-35)耶稣看见她哭,又看见跟她一起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十分难过,34 说:“你们把他放在哪里?”他们说:“请主来看。”35 耶稣不禁掉下泪来。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1:33-35

哭:或译“哭泣”。译作“哭”的这个希腊语词,通常指的是发出声音地哭。耶稣在预言耶路撒冷的毁灭时,曾经为城“哭泣”,原文中译作“哭泣”的词也是这个希腊语动词。(路19:41)

悲叹,十分难过:圣经原文在这里同时使用了两个词,来描述耶稣当时强烈的感情。译作“悲叹”的希腊语动词em·bri·maʹo·mai(恩布里马奥梅 ),通常用来描述人怀有或感受到强烈的感情。但在此处,这个词强调的是耶稣把内心强烈的感情表露出来。译作“十分难过”的希腊语词ta·rasʹso(塔拉斯索),字面意思是指一种激动的状态。一位学者说,在这里,这个词的意思是“让人内心激动”“受强烈的痛苦和悲伤所影响”。约13:21记载,耶稣想到犹大会背叛自己时心里感到“难过”,经文使用的也是ta·rasʹso这个希腊语动词。

不禁掉下泪来:原文使用了希腊语动词da·kryʹo(达克里奥 ),它所对应的希腊语名词常译作“眼泪”,例如路7:38和启7:17;21:4等。看来,da·kryʹo强调的是哭泣时流下的眼泪,而不是发出的声音。在整本希腊语经卷里,这个动词只在此处出现过。约11:33在描述马利亚和跟她一起来的犹太人“哭”时,使用的是另外一个希腊语动词。(参看精读本注释,约11:33)耶稣知道自己将要复活拉撒路,但他看到挚友那么哀伤,仍感到十分难过。耶稣同情并深爱挚友,甚至在别人面前落下泪来。这个记载清楚表明,耶稣完全能体会痛失亲友所带来的哀伤。

(约翰福音11:43,44)他说了这些话,就大声喊叫说:“拉撒路,出来!”44 那死了的人就出来,手脚都用布巾裹着,脸上也用布包着。耶稣对众人说:“解开他,让他走。”

挖掘属灵宝石

(约翰福音11:49)他们有一个人,叫做该亚法,是当年的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什么都不懂,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1:49

大祭司:以色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时,大祭司是终身任职的。(民35:25)但在后来罗马占领以色列期间,大祭司则由罗马帝国指派的管理者来委任和免除。“该亚法”受罗马人委任做大祭司,他很有外交手段,任期比前几任大祭司都长,从公元18年一直到公元36年。使徒约翰说该亚法是“当年”(即公元33年)的大祭司,看来是表明该亚法的任期包括了耶稣被处死的那个重要年份。(参看《参考手册》单元16-A,了解该亚法官邸的大概位置)

(约翰福音12:42)尽管这样,就连官长也有很多人信从他,只是由于法利赛派,就不敢公开承认,免得被开除,逐出会堂;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2:42

官长:在这里,译作“官长”的希腊语词显然是指犹太最高法庭公议会的成员。约3:1谈到公议会成员尼哥德慕时,也使用了这个希腊语词。

逐出会堂:或译“开除;禁止进入会堂”。原文使用的是一个希腊语形容词a·po·sy·naʹgo·gos(阿波西纳戈戈斯),这个词只在本节经文、约9:22;16:2出现过。一个人如果被逐出会堂,就会被视作异类,受人鄙视和孤立。被逐者的家庭也可能因此陷入经济困境。犹太会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导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地方法庭的作用,有权鞭打或开除人。

经文朗读

(约翰福音12:35-50)耶稣就对他们说:“光还有一会儿在你们中间。你们要在有光的时候行走,免得黑暗胜过你们。在黑暗中行走的,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36 你们趁着有光,就要信从光,好成为光明之子。”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离开他们,躲藏起来。37 虽然耶稣在他们面前行过这么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从他。38 这样,先知以赛亚的话就应验了。他说:“耶和华啊,我们所听见的,有谁信从呢?耶和华的臂膀曾向谁显露呢?”39 以赛亚又指出他们为什么不能相信:40 “他叫他们眼瞎心硬,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头改过,就被我治好。”41 以赛亚说这些话,是因为看见基督的荣耀,就讲论他的事。42 尽管这样,就连官长也有很多人信从他,只是由于法利赛派,就不敢公开承认,免得被开除,逐出会堂;43 因为他们所爱的,是来自人的荣耀,过于来自上帝的荣耀。44 耶稣高声说:“信从我的,不单信从我,也信从那位差我来的。45 看到我的,也看到那位差我来的。46 我是光,我来到世人当中,好叫凡信从我的,都不致留在黑暗里。47 谁听见我的话却不遵守,我不定他的罪;因为我来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拯救世人。48 漠视我、不接受我话的人,自然有定他罪的。我所讲的话语在最后的日子要定他的罪。49 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的意思讲话,而是差我来的父亲亲自给我命令,要我说什么,讲什么。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能让人得永生。所以,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亲吩咐我讲的。”

10月15-21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3-14章

《“我为你们立下模范”》

(约翰福音13:5)然后把水倒进盆里,洗门徒的脚,用束腰的毛巾擦干。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3:5

洗门徒的脚:古代以色列人最常穿的鞋子,类似于今天的凉鞋。这种鞋子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靠鞋带固定的鞋底,鞋带通常系在脚和脚踝上。因此,出门的人走过尘土飞扬或泥泞不堪的道路和田野,脚就会弄脏。人进门后一般都会脱鞋,而好客的主人会安排为客人洗脚。圣经中有好几处都提到了这个习俗。(创18:4,5;24:32;撒上25:41;路7:37,38,44)耶稣亲自为门徒洗脚,借此教导门徒要保持谦卑,乐意为彼此服务。

(约翰福音13:12-14)耶稣洗完他们的脚,穿上外衣,又坐在席前,对他们说:“我向你们做的事,你们明白吗?13 你们称呼我‘老师’,称呼我‘主’,你们说得对,我本来就是。14 我身为主,身为老师,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应当彼此洗脚。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3:12-14

应当:或译“有义务”。原文使用的希腊语动词通常用在经济方面,基本意思是“欠某人的债”“欠某人东西”。(太18:28,30,34;路16:5,7)在本节经文和其他一些经文里,这个词都在广义上表示有义务或必须去做某件事。(约一3:16;4:11;约三8)

(约翰福音13:15)我为你们立下模范,我向你们怎样做,你们也该照样做。

《守》1999/3/1刊31页1段

《世上最伟大的人物乐于服事人》

耶稣为门徒洗脚这件事,确实在谦卑方面提出有力的教训。不错,基督徒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总是要受人服事;也不应该追求名誉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相反,他们应该跟从耶稣立下的模式;他“来到,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并且献出生命,作为许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8)不错,耶稣的跟从者应该乐意彼此服事,不管工作多么卑微也不介意。

挖掘属灵宝石

(约翰福音14: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通过我,谁也不能到父亲那里去。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4:6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稣是“道路”,人只有通过他才能向上帝祷告,亲近上帝。另外,耶稣也是人类与上帝和好的唯一“道路”。(约16:23;罗5:8)耶稣是“真理”,他讲论真理,并按真理而活。耶稣也应验了圣经的很多预言,在实现上帝的旨意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约1:14;启19:10)圣经的很多预言“借着他都成为‘是’了[即应验成真]”。(林后1:20)耶稣是“生命”,他献出自己作为赎价,让人有机会得享“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永生”。(提前6:12,19;弗1:7;约一1:7)对于亿万死去的人,耶稣也是“生命”,因为他将复活这些人,并让他们有机会在乐园里永享生命。(约5:28,29)

(约翰福音14:12)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所做的事,信从我的人也要做,而且要做比这些更大的,因为现在我要到父亲那里去。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4:12

要做比这些更大的:耶稣在这里不是说,门徒会施行更大的奇迹。事实上,耶稣是在谦卑地承认,门徒会展开更大规模的传道教人活动。耶稣的门徒会向更多人传道,他们传道的地区会更广,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耶稣的话清楚表明,他希望门徒继续开展由他发起的传道教人工作。

经文朗读

(约翰福音13:1-17)逾越节前,耶稣知道自己的时候到了,要离开这个世界,到父亲那里去。他既然爱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2 晚餐的时候(其实魔鬼已经把出卖耶稣的念头,放进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3 耶稣知道父亲已经把一切都交在他手里,又知道他从上帝那里出来,要到上帝那里去,4 就从晚餐席上起来,把外衣放在一旁,拿毛巾束腰,5 然后把水倒进盆里,洗门徒的脚,用束腰的毛巾擦干。6 他来到西门·彼得跟前。彼得对他说:“主啊,你要洗我的脚吗?”7 耶稣回答他说:“我所做的事,你目前不明白,事后自然会明白。”8 彼得对他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回答说:“我不洗你,你就跟我没有关系了。”9 西门·彼得对他说:“主啊,那就不只洗我的脚,连手和头也洗吧。”10 耶稣对他说:“人洗澡后,只要洗脚,就完全洁净了。你们是洁净的,却不是所有人都洁净。”11 其实耶稣知道谁要出卖他。因此他说:“你们不是所有人都洁净。”12 耶稣洗完他们的脚,穿上外衣,又坐在席前,对他们说:“我向你们做的事,你们明白吗?13 你们称呼我‘老师’,称呼我‘主’,你们说得对,我本来就是。14 我身为主,身为老师,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应当彼此洗脚。15 我为你们立下模范,我向你们怎样做,你们也该照样做。16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奴隶不比主人大,奉差的也不比差他的人大。17 你们既然知道这些事,要是遵行,就有福了。

10月22-28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5-17章

《“你们不属于世界”》

(约翰福音15:19)要是你们属于世界,世人自然会疼爱属于自己的。但因为你们不属于世界,而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你们出来,所以世人就恨你们。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5:19

世界:在这里,译作“世界”的希腊语词koʹsmos (科斯莫斯)是指不包括上帝仆人在内的人类世界,即与上帝疏远、不义的人类社会。福音书执笔者中,只有使徒约翰记载了耶稣说他的门徒“不属于世界”。耶稣最后一次和忠心的门徒一起祷告时,又两次提到了这个内容。(约17:14,16)

(约翰福音15:21)可是,他们要因我的名做这一切事来对付你们,因为他们不认识那位差我来的。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5:21

因我的名:在圣经中,一个人的“名”有时可以代表拥有这个名字的人和他的名声,甚至代表他的一切。而耶稣的名字,除了这些以外还代表天父赐给他的权柄和地位。(太28:18;腓2:9,10;来1:3,4)在这里,耶稣解释世人之所以“对付”他的门徒,是“因为他们不认识那位差[他]来的”。人认识上帝才能明白并承认耶稣的名字所代表的一切。(徒4:12)耶稣是上帝任命的君王,是“万王之王”,所有想得到真正生命的人都要顺服他的统治。(约17:3;启19:11-16;参看诗2:7-12)

(约翰福音16:33)我把这些事告诉你们,好叫你们靠我得平安。在世上你们有患难,可是要鼓起勇气来!我已经战胜了世界。”

《洞悉下》985页

勇气

基督徒必须勇敢坚强,才不致被这个与耶和华上帝为敌的世界同化,不致受世俗的精神和行为沾染,能够无惧世人的仇视,继续忠于上帝。耶稣告诉他的门徒:“在世上你们有患难,可是要鼓起勇气来!我已经战胜了世界。”(约16:33)上帝的儿子从没有向世界的压力低头,也丝毫没有被世界同化,从而战胜了世界。耶稣基督为基督徒树立的典范,以及他清白无瑕的一生所成就的事,大大激励基督徒要鼓起勇气,效法他跟世界保持分离,不被世俗玷污。(约17:16)

挖掘属灵宝石

(约翰福音17:21-23)使他们全都合一,正如父亲你跟我联合,我跟你联合,他们也跟我们联合,好叫世人相信是你差我来的。22 你赐给我的荣耀,我已经赐给他们,好叫他们合一,正如我们合一。23 我跟他们联合,你跟我联合,好叫他们完全合一,世人就知道是你差我来的,也知道你爱他们,正如你爱我一样。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7:21-23

合一:或译“团结”。耶稣和天父是“合一”的,他们彼此合作、思想一致。在祷告中,耶稣求上帝让真正跟从他的人也能保持同样的“合一”,也就是团结一心地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约17:22)在林前3:6-9,使徒保罗描述了基督徒的这种团结合一,他们在传道方面互相配合,并与上帝合作。(参看林前3:8)

完全合一:或译“完美地团结合一”。在这节经文里,耶稣表明保持团结与蒙天父所“爱”有着直接的联系。西3:14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经文说:“爱能完美地维系团结。”当然,完美的团结并不意味着耶稣的所有门徒在能力、习惯和良心上毫无差异,而是指他们会在信仰、行动和教导上保持一致。(罗15:5,6;林前1:10;弗4:3;腓1:27)

(约翰福音17:24)父亲啊,但愿我在哪里,你赐给我的人也跟我在哪里,好叫他们看到你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在世界奠基以前,你就爱我了。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7:24

在世界奠基以前:译作“奠基”的希腊语词也出现在来11:11,经文中这个词译作“孕育”,后面接着“苗裔”一词。由此可见,耶稣在约17:24说的“世界奠基”,跟亚当和夏娃生育孩子有关。亚伯看来是第一个值得救赎的人,是“从世界奠基以来”第一个名字被“写在生命册上”的人。根据圣经,耶稣也曾把“世界奠基”的时间与亚伯联系起来。(路11:50,51;启17:8)另外,从耶稣向天父祷告的话可以看出,在亚当和夏娃生儿育女之前很久,上帝就“爱”他的独生子了。

经文朗读

(约翰福音17:1-14)耶稣说了这些话,就举目望天,说:“父亲啊,时候到了。求你荣耀你的儿子,好叫儿子也荣耀你。2 你已经赐给他权柄统管全人类,这样,凡你赐给他的人,他都可以给他们永生。3 他们不断吸收知识,认识你这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可以有永生。4 我在地上荣耀了你,完成了你交给我做的事。5 父亲啊,现在求你让我在你身旁得荣耀,就是未有世人以前、我在你身旁所享有的荣耀。6 “你从世人当中赐给我的人,我已经向他们显明你的名。他们本来是你的,你把他们赐给了我,他们也遵守了你的话语。7 现在他们知道,你赐给我的一切,都是从你那里来的;8 因为你赐给我的话,我已经给了他们,他们也接受了,而且确实知道我来是代表你的,也相信是你差我来的。9 我为他们祈求。我不为世人祈求,却为你赐给我的人祈求;因为他们是你的,10 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并且我在他们中间得了荣耀。11 “我不再在世人当中,他们却在世人当中,现在我要回到你那里去了。圣洁的父亲啊,为了你自己的名,就是你托付给我的名,求你看顾他们,好叫他们合一,就像我们一样。12 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你自己的名,就是你托付给我的名,我一直看顾他们。我保全了他们,除了那个灭亡之子,他们没有一个灭亡。这就应验了圣经的话。13 现在我要到你那里去,我在世上说这些话,是要叫他们心里充满我那样的喜乐。14 我把你的话语给了他们,世人却恨他们,因为他们不属于世界,正如我不属于世界一样。

10月29日-11月4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约翰福音18-19章

《耶稣为真理作见证》

(约翰福音18:36)耶稣回答说:“我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要是我的王国属于这个世界,我的臣下就要战斗,叫我不致被交给犹太人。可是,我的王国实在不是源于这个世界的。”

(约翰福音18:37)彼拉多就对他说:“那么,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了,我是王。我要给真理作见证,我是为这件事而生,为这件事来到世上的。凡在真理这边的,都听我的声音。”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8:37

作见证:在希腊语经卷中,译作“作见证”的几个希腊语词含义都很广泛,基本意思是通过亲身经历或个人知识来为某个事实作证,也有“宣扬、确认、赞许”的意思。耶稣不仅为自己确信的真理作证,也向人宣扬真理;他还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天父的预言和承诺也都是真理。(林后1:20)上帝的话语早就详细预告了关于弥赛亚君王和上帝王国的旨意。耶稣在地上的一生,以及他最终献出生命作为赎价,完全应验了所有关于他的预言,包括律法之约中那些指向他的事。(西2:16,17;来10:1)可以说,耶稣的确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给真理作了见证。

真理:耶稣在这里说的不是普遍真理,而是与上帝旨意相关的真理。上帝旨意的一个关键就是,“大卫的子孙”耶稣会成为大祭司和上帝王国的君王。(太1:1)耶稣指出,他降世为人、在地上生活以及执行传道职务,都是为了宣扬上帝王国的真理。在耶稣出生前,以及他降生在大卫的故乡伯利恒时,天使也曾宣扬类似的信息。(路1:32,33;2:10-14)

(约翰福音18:38上)彼拉多对他说:“真理是什么?”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8:38上

真理是什么?:彼拉多问耶稣时所说的“真理”,显然是指普遍真理,而不是耶稣谈到的“真理”。(约18:37)如果彼拉多真心想知道答案,耶稣一定会回答他。但其实,彼拉多提问时是带着怀疑和讥讽的口吻,相当于在说:“真理?什么是真理?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说完之后,彼拉多甚至没有等耶稣回答,就离开到犹太人那里去了。

挖掘属灵宝石

(约翰福音19:30)耶稣尝过了酸酒,就说:“成了!”然后垂下头来,断了气。

《守》2010/8/15刊11页15段

《耶稣怎样显扬上帝的正义》

15 耶稣被挂在苦刑柱上,在极度痛苦中用仅余的一口气说:“成了!”(约翰福音19:30)耶稣从受浸到死亡前后有三年半,其间他靠着上帝的帮助,成就了多么伟大的事!耶稣一断气,地就大大震动,负责行刑的罗马军官看见所发生的事,就禁不住说:“这真是上帝的儿子啊。”(马太福音27:54)在此之前,耶稣因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而被人嘲弄挖苦,这个军官显然在场。尽管受尽折磨,耶稣还是坚守忠义,证明撒但所说的尽是恶毒的谎言。撒但曾对所有拥护上帝统治权的人提出指控,说:“人以皮换皮,宁愿舍弃一切来换取自己的性命。”(约伯记2:4)耶稣忠心至死,表明亚当和夏娃本可以通过考验,忠于上帝,况且他们所受的考验比耶稣所受的轻微得多。最重要的是,耶稣一生所做的事,包括牺牲生命,都显扬耶和华的统治权,证明耶和华的统治是正义的。(请读箴言27:11)除此之外,耶稣的死亡有没有成就别的事呢?肯定有!

(约翰福音19:31)由于当天是预备日,为免尸体到安息日还留在苦刑柱上(那天是大安息日),犹太人就请求彼拉多打断犯人的腿,把尸体拿走。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约19:31

那天是大安息日:尼散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之后的那一天,不论那天是星期几都算作一个安息日。(利23:5-7)如果这一天又刚好是平常的安息日(即犹太历一周中的第七天,这一天从星期五的日落开始到星期六的日落结束),那么这天就是“大安息日”。经文说耶稣被处死之后的那天是大安息日,因此他死的那一天应该是星期五。从公元29年到公元35年,只有公元33年的尼散月14日是星期五。由此可见,耶稣的确死于公元33年的尼散月14日。

经文朗读

(约翰福音18:1-14)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谷。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都进去了。2 出卖他的犹大也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耶稣曾经多次在那里跟门徒聚集。3 于是犹大带了一队士兵,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差役,拿着火把、灯和武器来到那里。4 耶稣知道自己将要遭遇的一切事,就上前问他们说:“你们找谁?”5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对他们说:“我就是。”出卖耶稣的犹大也跟他们站在一起。6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7 于是他又问:“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8 耶稣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如果你们找的是我,就放这些人走吧。”9 这是要应验他的话。他说过:“你赐给我的人,我一个也没有失去。”10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剑,就拔出来,向大祭司的奴隶砍去,削掉了他的右耳。奴隶的名字叫做马勒古。11 耶稣却对彼得说:“把剑收回鞘里。父亲赐给我的杯,难道我不该喝吗?”12 士兵、将军和犹太人的差役就捉住耶稣,把他捆绑起来,13 先把他押去见亚那。亚那是当年的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14 这个该亚法曾经劝犹太人,说一个人替众人死,对他们有好处。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