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85 7/1 28-31页
  • 奉教会之名进行征服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奉教会之名进行征服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5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为宗教服务
  • 阿达华巴的归信
  • 此举有效吗?
  • 令人难忘的印加世界
    警醒!1981年
  • 印加黄金帝国覆亡记
    警醒!1998年
  • 给新世界的新信息
    警醒!1994年
  • 一睹印加帝国黄金时期的风采
    警醒!199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5年
《守》85 7/1 28-31页

奉教会之名进行征服

“耶稣若生活于今日这个时代,他会是一位自由战士。”这段出自基督新教一位显要领袖的话显示出现代基督教国的趋势。一位非洲主教赞扬革命党人成功地运用“暴力伸张正义”。基督新教的各教会捐款资助国家主义的游击队组织。教士拿起武器为“解放神学”而战。有越来越多宗教人士看来不惜运用武力达成他们的目标。你认为此举正确吗?以下的文章探讨“基督教”使用武力的历史例证。它含有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

黄金、荣誉和福音。据称这三样东西引发了欧洲列强对美洲大陆的殖民。一位殖民地主义者承认他远赴美洲的目的是:“为上帝服务和致富”!

1992年将会是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首次横渡大西洋的五百周年纪念,该次航程为列强的大举殖民铺路。哥伦布的历史性航程掀起了前往美洲大陆探险的热潮。结果如何?巨量的财富自大西洋彼岸滚滚流入欧洲,此外,欧洲的宗教也开始在外地生根。代价如何?主要由美洲的土人付出,他们备受外人的暴力、奸诈、残酷的对待,并且受到一些他们前所未闻的疾病所侵害。

这些外来人士被称为征服者。正如历史家班农(J. F. Bannon)指出,他们是“神圣和邪恶的奇异混合体”。无可讳言,他们那勇敢的事迹甚至学童也耳熟能详。

谁不曾听过巴包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长途跋涉行经巴拿马地峡,穿越连绵多里不知名的森林、山岭和沼泽,成为第一位看见太平洋的白种人?或科蒂斯(Hernán Cortés)与手下战士南征北讨,在现今的墨西哥境内征服了阿兹特克人?此外还有皮泽洛(Francisco Pizarro)和他的兄弟,经过两年苦战后征服了在现今称为秘鲁的印加帝国。另一个例子是华第维亚(Pedro de Valdivia), 他向南征服了智利,把阿拉卡尼的印第安人逐出。

他们怎么能够如此迅速地征服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帝国?原因很多。例如,科蒂斯能够成功打败阿兹特克人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阿兹特克帝国内部的动荡不稳。再者,阿兹特克人首次与擅用强弩、毛瑟枪、长剑的欧洲骑兵对垒。除此之外,阿兹特克的统治者孟特索马(Montezuma)以为科蒂斯是个重临国土的神。

不论原因何在,不久便有一群作妥准备在一个新世界里建立永久家园的“农民、采矿工人和教士”紧随这批征服者而来。可是,宗教与这些征服行动有什么关系呢?

为宗教服务

事实上,使人归信乃是该等庞大探险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西班牙是大多数征服者的家乡。该国有两位杰出的统治者,斐迪南(Ferdinand)和依莎贝拉王后(Isabella), 他们“掀起了一阵国家主义和扩展宗教的热潮。”征服拉丁美洲乃是这件事最有力的明证。——《大英百科全书》。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将世界划分为两部分交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家。想象中的疆界从北极伸展至南极,绿角群岛以西300哩(480千米)的所有土地均归于西班牙。此举“是要作为使异教徒归信的酬报”后来,这两个强国在‘托迪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里批准了这些界线,并将其进一步向西延展。

饶有趣味地,在这件事上教皇干政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清楚可见。今日巴西的海岸在当初被发现时是位于葡萄牙版图之内的。因此,时至今日葡萄牙语在巴西仍然通行,而大部分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则仍操西班牙语。

看来,许多征服者没有忘记他们在宗教方面的任务。例如马汉教授(P. J. Mahon)和耶稣会教士海斯(J. M. Hayes)写道:“科蒂斯绝没有忘记使土人归信的目标。1524年他在致皇帝的奏摺中指出,‘正如微臣曾多次禀奏陛下,有等土著颇乐接受吾人所传之天主圣道,成为基督门徒。故臣叩恳陛下差派敬虔典范之士玉成圣谕。’”——《天主教会在美洲的磨难与胜利》。

历史家蒲莱斯考特(William H. Prescott)补充说:“西班牙政府最关注的是使印第安人归信。政府的训令对此十分注重,经常叮嘱,以致西半球的军事远征队声势与十字军的东征颇相似。”但是请留意:“这项使人归信的运动的功效是无可置疑的,无论人们归信得多么突然或所用的手段多么强暴。当劝谕无效时,武力是最佳的工具。”

这些探险家在使人归信方面虽然用意出于诚恳,手段却时常十分残暴。例如,我们试看看印加王朝的君主阿达华巴(Atahualpa)的遭遇吧。

阿达华巴的归信

印加帝国的征服者是皮泽洛。当时皮泽洛知道自己兵力薄弱,因此他感到只有掳获阿达华巴作人质方能迫使印加帝国降服。他安排于1532年11月16日与印加国王在喀赞马卡会面。但皮泽洛在阿达华巴抵步前暗中在城市广场的三边布置了枪手和步兵。后来,国王带同3000多名手下抵达——但只携带小棒和投石器,此外别无武装。

历史家罗拔·巴顿(Robert Barton)记述当时的情况说:“多米尼加修道士瓦佛第(Vicente de Valverde)手持圣经走到王座前,向国王解释基督教的神圣力量。起初他谈及造物主,然后较详尽地论及耶稣基督及他在十字架上所作的伟大牺牲。最后他促请阿达华巴放弃自己的异教信仰,同时承认查理五世的统治权,这样他便会得蒙保护,耶稣也会护庇他。”——《玻利维亚共和国史略》。

印加国王对这番话无疑十分惊讶。根据巴顿的报道,他回答说:“‘至于你们的上帝,他惨遭自己亲手创造的人所杀死,但至于我的神,’他指着刚隐没于大山背后的如火夕阳说:‘我的神是永远长存的,并且能够保护他的儿女。你凭着什么权柄向我说这番话呢?’”修道士指着圣经,然后交给阿达华巴,但他却把书扔在地上。修道士瓦佛第拾回圣经,急忙回报皮泽洛。据称他说:“马上进攻好了。你无需对此负任何罪责。”皮泽洛于是发出进攻号令,数千个招架无力的印第安人惨遭杀戮,阿达华巴俯首就擒。

阿达华巴恳求皮泽洛把他释放。他愿意付出巨量金钱作赎价,皮泽洛同意接受。可是,财物到手后,皮泽洛却背信忘义。阿达华巴由于犯了拜偶像的罪而被裁定受火烧极刑。皮泽洛有许多谋臣对他的诡诈手段大表不满——但修道士瓦佛第却噤若寒蝉。后来,阿达华巴终于自认愿作基督徒而受了洗。但最后他却在1533年8月29日惨遭勒毙。

皮泽洛于是完成了征服印加王朝的大业。后来,“他兴建教堂、捣毁偶像、在通衢大道上竖立十字架。”(《天主教会在美洲的磨难与胜利》)但你认为他当时所传播的是真正的基督教吗?

此举有效吗?

从军事方面来说,这项行动是成功的。一小队征服者把祖国的版图大为扩张。除此之外,以大部分而言他们也为自己带来了荣耀和黄金。但他们所用的暴力有助于他们达成基督教的目的吗?

在起初,情形看来确是如此。“与早期探险家同行的教士们大义凛然地拆毁庙宇和偶像,抨击异教信仰;来自西班牙的海外传教士抵步后,大规模的归信行动便展开了……印第安人十分热心地接受洗礼。”(《英国百科全书》)但这种归信深刻到什么程度呢?

历史家罗曼诺(Ruggiero Romano)评论说:“本国的土著虽然学习福音已有很长的时间,以基督徒的信仰而言,他们现在与最初被征服时并没有多大分别,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过去而更具有基督徒的品格……在今日的玻利维亚及秘鲁南部,古老的外邦神祇柏查-玛玛(大地之母)仍受人崇拜,虽然人们将其与圣母混为一谈。……在墨西哥,瓜达洛普圣母(Virgin of Guadalupe)的崇拜根源于托南辛女神(Tonantzin)(众神之母)的崇拜。”——Mecanismos da Conquista Colonial。

同一位作者说:“传福音的运动屡遭失败……原因何在?因为福音的传播受暴力所支配。既然教会认为‘对不信者飨以弹药,就有如对上主烧香一般,’这种表现虚伪爱心的宗教又怎能为人接受呢?”

不,真正的基督教目标是绝不能以这种强暴手段达成的。在刀锋恐吓下的归信无法使人在品格上改弦易辙和履行真正基督徒应尽的义务。反之,“传福音者”本身也受到腐化。请留意许多当初由佩带刀剑,志在传福音的征服者所开拓的地区,现今仍然四分五裂,内乱频生。此外,今日当地有些教士和修女正提倡以现代武器为“解放神学”而战。

但耶稣的方法却截然不同。你还记得耶稣在被人逮捕的晚上对彼得企图用刀剑保护他一事的反应吗?耶稣说:“收刀入鞘罢,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马太福音26:52)耶稣在当日稍后的时候对本丢·彼拉多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

这番勇敢无畏、发人深省的话表明,假若耶稣今日仍在地上的话,他无疑不会是提倡暴力的自由战士。故此,所有真正跟从耶稣脚踪的人绝不能参与这些暴力行为。(彼得前书2:21-23)既然如此,我们不得不问道:科蒂斯和皮泽洛一类战士所代表的是谁的“王国”呢?今日激进的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教士们又为谁的“王国”而战呢?显而易见地,他们绝不是为耶稣基督所统治的王国而战。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