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黯淡的科学”
衰退、不景、通胀、停滞、零度增长、负数增长——这些词语都是所谓“黯淡的科学”(经济学)所用的黯淡术语。可是,潜伏在这些可怕的术语背后的究竟是什么呢?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所面对的难题,经济学有任何解决方法吗?
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为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是,“根据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去衡量人类行为的科学。”我们大家都有若干“需求”,意即我们所需要或想要的东西。“需求”实际上是无限的。在另一方面,我们的“供应”,例如收入,通常却十分有限。
例如,假设一位男子和家人坐下来共进早餐,发觉可以加入咖啡的砂糖非常有限。他现时正面临一项经济学上的抉择。他们的少数“供应”(砂糖)怎能满足各人的“需求”呢?他也许决定每人平分少许。或者他决定要自己独享。可是,母亲也许想把砂糖用作烹调。因此经济学上的决策并非纯粹是知识分子范围以内的事。
当你以个别的人——例如家庭或消费者——为基础去讨论经济学时,你所研究的学术称为微型经济学(研究经济上某一特殊问题的经济学)。当同样的原则应用在较广泛的个别团体——例如国家——之上时,那便是大经济学了。可是,别让学术上的术语将你骗倒,因为经济学并不是一门十分精确的科学。一位观察家有一次说,你若向六位经济学家征询意见,可能获得七个不同的答案。然而,对这门学术略有所知倒是值得的。
从史密斯到凯因斯
在大部分历史上,一般人在经济选择方面囿限极大。通常人若生来贫穷,到死时也贫穷;生来是富豪的人,到死也是富豪,除非有非经济上的因素(例如敌军入侵)介入才会发生改变。
后来发生了工业革命,在历史上平民首次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经济环境。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各政府开始需要作出经济上的抉择。领袖们开始怀疑能否控制国家的经济前景。
1776年,史密斯(Adam Smith)写出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本书,《各国财富性质与成因的探究》。他表示深信市场和个人的才干会促成经济进步。史密斯的立论认为,人天生的自利之心会成为发展的背后推动力。对优薪和巨利的渴求会促使人将资本和才能投入市场制度。其他两人——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马尔萨斯(Robert Malthus)——也和史密斯一起成为经济学上的先驱。
苏格兰散文家喀莱尔(Thomas Carlyle)将这三人称为“这门黯淡科学的可敬教授”。为什么称之为“黯淡”呢?因为这三人都怀持悲观的见解,认为虽然各国的经济会继续发展,普通工人的待遇却不会长期超越仅足糊口的水平。马尔萨斯进一步断言任何经济繁荣都会被人口增加所抵消。
后来马克斯(Karl Marx)登场了。他不但是个经济理论家,而且是人类行为和政治思想的研究者。他同样怀持悲观的态度,认为富者会越富,贫者会越贫。马克斯推断,只要有失业工人或“工业后备军”存在,对工作的竞争无疑会推使工资降低。“若有饥饿和失业的人愿意从事低薪工作,雇主何必增加工资呢?”他辩称。马克斯同时看出资本主义本身含有自我毁灭的种子:财富积聚在少数人手上,工人的困苦将会增加,直至被迫爆发流血革命为止。
可是,当社会主义逐渐流行之际,另一项运动也乘时而起——社会达尔文主义。借着把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应用在社会难题上,该项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创出“适者生存”这句名言。这群人认为在市场上战胜的人会大有所获,至于失败者——对不起,只有适者才应该生存!这种想法导致许多不择手段的商业行为以及投机冒险者大发横财。
因此,自经济学说兴起的最初期以来,相信自由市场制度(政府对经济只作有限度的管制或完全不加以管制)的人和希望政府作较多或甚至完全管制的人彼此壁垒分明。可是,19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许多人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认为政府干预市场以期遏止自由市场崩溃所带来的苦况是有若干价值的。于是另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声称国家管制利率和政府通过征税所生的影响可以防止经济循环降至太低。以他的立论为根据的各种学说现今在西方世界仍然流行。
今日的经济学
经济学家和他们一切学说及计划有解决世界的金融难题吗?近年来,关于经济的学说众论纷纭,甚至有人提倡恢复用史密斯的主张,完全倚赖自由市场制度。但大多数人均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难题大于个人所面对或经济学家所能处理的难题。因此,不少人看出,政府作若干程度的管制是必需的。
《星期六评论》有一篇文章写道:“合乎人情的经济学不仅要求物质繁荣、经济增长和资源的有效分配而已。它也要求改变经济组织的架构以达成更大的平等和自由。……它要求社会环境能带来团结感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它要求人、科技和自然环境能和谐共处。这些事情必须以普世的规模达至才行。”
可是,获致这样的“合乎人情的经济学”绝不容易。今日,财富仍然归于富人和离开穷人。根据人的努力去寻求解决方法不啻缘木求鱼。衰退、不景、通胀、停滞、零度增长和负数增长等字词仍然在经济新闻栏内经常出现,甚至在最富裕的国家中亦然。
前景——黯淡吗?
资源会获得更有效的分配吗?社会环境会带来团结之感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吗?我们会看见对工人来说,经济并不“黯淡”的日子来到吗?
请翻开你的圣经看看以赛亚书65章21至23节。词句很简单,但思想很深刻。请想象一下各人有自己的住宅及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情景。职业不是单调沉闷而是富于建设性和令人满足的。经济制度使所有人获得丰足的供应!这一切都可以在上帝的世界政府治下达成。——参阅诗篇72:16;145:16;以赛亚书25:6。
因此我们不必为“黯淡的科学”所作的可怕预言心惊胆战。不错,对一切倚靠上帝和相信他对地球的旨意的人说来,上帝所提出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第21页的精选语句]
会有一天来到,对工人来说经济不再“黯淡”吗?
[第21页的图片]
马尔萨斯断言人口增加将会抵消任何短暂的经济繁荣
[鸣谢]
Bettmann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