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8 2/8 12-15页
  • 第六部:1946-1959年粉饰太平中的虚假繁荣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六部:1946-1959年粉饰太平中的虚假繁荣
  • 警醒!198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任性的“婴儿平安出生”
  • 繁荣——代价巨大、外强中干
  • 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 第五部:194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激烈的战况惨烈的结局
    警醒!1988年
  • 柏林——我们这个世界的镜子?
    警醒!1991年
  • 第三部:1935-1940年国际联盟的危殆以至死亡
    警醒!1987年
  • “最巨大的变迁”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8年
《警》88 2/8 12-15页

1914年以来的世界

第六部:1946-1959年粉饰太平中的虚假繁荣

“今日的世界,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其实是希特勒的产品,”文学奖得主兼报人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声称。他解释说:“没有希特勒,德国和欧洲就不致分裂;没有希特勒,就没有美国人和苏联人驻在柏林;没有希特勒就没有以色列;没有希特勒,殖民主义就不会没落,至少不会发生得那么迅速;亚洲人、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的解放运动就不会发生,欧洲的势力也不致衰微。”

当然,当日的其他世界领袖也做过影响重大的事。例如,加拿大的《麦克连》杂志说:“大多数现代历史家认为现行欧洲的东-西分割溯源于[1943年末]德黑兰三巨头会议所作的决定。”可是,它继续指出:“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举行]在许多历史家心目中成为最著名的会议,……因为史太林在会议上以智制胜西方的对手而盗取了一个帝国。……几周之后,史太林的军队已吞并和攫取了东欧。……热战正在结束,但冷战刚刚开始。”

冷战?不错。这个名词是美国总统顾问巴鲁克(Bernard Baruch)在1947年用来形容美、苏之间的勾心斗角的。冷战的斗争在政治、经济和宣传方面进行。

大战结束时,盟军把德国划分成四个占领区。法军、英军和美军接管该国南部和西部,苏军则占领东部。两大国家集团遂告产生,一个是民主集团,另一个是共产集团。自此以后,两大集团在无形铁幕内外互相敌视。

柏林也被划分为四个军区。既然这个德国旧都位于苏军占领区中,英、法、美三个军区的供应品就必须通过苏军地区才能抵达。这造成了难题,在1948年中期,苏联封锁柏林通往西方的所有道路。西方列强的对付方法是空投所有必需品和燃料供应。在事件结束之前的11个月内,封锁柏林和维持空运补给线使冷战呈现高度紧张。

巴黎大学的格罗泽(Alfred Grosser)教授写道:“几乎在一夜之间,柏林从普鲁士式军国主义和希特勒独裁政权的形象一变而为自由的象征。”今日,柏林依然是个流行的象征,东方和西方的政治家不时利用它来制造冷战的借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5天,苏联向日本宣战,并且入侵日本占领的韩国北端。日本投降后,盟军同意在三八度线以北的日军应向苏联投降,三八度线以南的则向美国投降。这种不自然的分界在1950年曾导致战争。战争结束之前,将近20个国家被卷入军事行动中,有40多个国家提供军事设施或供应。1953年7月27日,停火令终于生效,但数十万人已经死去了。为了什么?今日,在30多年之后,仍然找不着韩国难题的解决方法。他们把这种分裂称为竹幕。

但以理先知预见到在两个含有象征性的王之间发生这样的对峙情势。冷战使今日两个超级大国的“王”有充分机会彼此商议,继续执行他们那“同席说谎”的长期政策。他们追求国家利益,但同时为了个人利益而“彼此交恶”。——但以理书11:27-45,《当代圣经》。

任性的“婴儿平安出生”

原子弹首次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收到一项秘密信息,说:“婴儿平安出生了。”但这些“婴儿”长成之后变得多么任性和苛求!它们把大小国家推入前所未见的普世军备竞争之中,迫使各国把巨量金钱用在军事方面,而这些钱是本来可以用在喂饱或教育穷人方面的。它们促成了借恐怖均势来保持和平的危险政策。它们使联合国组织有理由把每次国家或国际冲突,不论小到什么程度,都视为可能导致核子大毁灭的伏线。它们使各国认为有必要成立新的维持和平组织,例如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及在1955年设立的华沙公约等。

由于原子“婴儿”和作父母的原子国家数目日增,全球核战——不论意外抑或蓄意引发——的危险也随之增高。它们使举世的人战栗不安,“等待即将临到世界的事,都吓昏了。”——路加福音21:26,《新译》。

因此,如果正如美国诗人爱默生所说,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是“响彻世界的枪声,”那么,在1945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子弹爆炸的确可说是“响彻世界的爆炸声。”

《世界书籍百科全书》告诉我们其他一些在战后“平安出生”的任性“婴儿”。论到“新兴国家的诞生”,该书解释说:“庞大的欧洲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一垮台。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其他势力强大的殖民国家都因受战火蹂躏而衰微。它们再也不能靠兵力保有殖民地了。”首先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是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锡兰(现今的斯里兰卡)、以色列、利比亚、突尼西亚和迦纳。

自1945年以来,政治独立的趋势延续至今日的结果是,至少已有100个新兴国家诞生。

殖民主义自然有它的缺点,但代之而兴的未必比它优胜。专栏作家盖耶(Georgie Geyer)指出:“随着殖民地帝国的解体,许多新国家也开始踏上长时期徐徐崩溃的道路,许多时以内战为其特征。”因此,有更多证据表明人并不能成功地管理自己——传道书8:9;耶利米书10:23。

繁荣——代价巨大、外强中干

1945年,饱受战火蹂躏的欧、亚两洲居民处境十分困难。为了人道主义,同时受到自私利益所驱策,盟国制订了一项欧洲复兴计划。这个机构对重建受轰炸毁坏的工业提供经济上的协助。它通称为马歇尔计划,以始创人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为名。这项自助计划虽然代价巨大,却颇有功效。

经济和工业复苏的程度也十分可观。现代工厂所装置的先进机器使战败国能够迎头赶上战胜的邻国,在若干例子上甚至后来居上。因为后者时常被迫要使用过时的机器和设备。在1950年代,所谓德国经济奇迹进行得十分起劲,到了该年代的末期,日本实行一项建设计划,使它能在商业方面称霸世界。

同时,各战胜国也努力使内政和经济政策回复正常。住宅的建造和家庭用品的生产在战时受到严重削减,因为生产力专注在军用品方面。战后人们对他们久未享有的各种消费品需求大增。这意味到人人都有工可做;失业绝非难题,至少暂时是如此。当时世界正迈向一段自大萧条时代之前亦未见过的繁荣时期。

但繁荣是要付出代价的。越来越多的母亲要出外工作,有时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儿女。生活水准的提高包括要求更多的娱乐,但娱乐未必有益。看电视代替了家人的交谈。家庭生活的崩溃导致离婚率上升。后来由于男女不正式结婚而同居的趋势日增,离婚率为之稍减。但这两种趋势都暗示到,世人倾向于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早已被战争所破坏的属灵和道德价值观念现时受到进一步的侵蚀。

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以整体而言,世上的各宗教组织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派遣成员去屠杀人类同胞并没有什么不对。现时它们认为在精神和实质上支持冷战、政治暴乱和所谓的解放战争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

耶和华见证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都紧守基督徒的中立立场。虽然希特勒曾试图把见证人消灭,他们却得以复兴过来。在德国,活跃的见证人数目从1946年的不及9,000人增至5年后的5万2,000人。在1945和1959年之间,见证人在普世从分布在68个国家中的14万1,606人增至175个国家中的87万1,737人。虽然其他宗教的成员越来越为了政治和社会争论而互相残杀,同时教会成员也锐减至令人不安的程度,但耶和华见证人在属灵方面却享有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见证人于1958年在纽约市召开的“上帝的旨意”国际大会就可以为证。大会的最高参加人数超过25万人。一位演讲的讲者说:“属灵乐园的繁荣是耶和华见证人充满快乐幸福的原因,……这个属灵的乐园反映出上帝的荣耀,同时证明他的王国业已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其实只是粉饰太平而已,它所提倡的繁荣纯粹是属物质的。这种现象指向一件无可反驳的事实:真正的和平与繁荣只能通过业已建立的上帝王国而来。这点在“1960年代——骚动和抗议时期”一文中会有更清楚的阐释。请读下期刊出的这篇文章。

[第14页的附栏]

构成新闻的其他事项

1946年——胡志明在越南宣布发动解放战争

1947年——含有现存最古老圣经抄本的死海抄本出土

1948年——甘地被暗杀

1949年——人民解放军囊括中国大陆;非共产主义的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

1950年——南非发生暴动,反对种族隔离制度

1952年——美国试爆第一枚氢弹

1954年——美国最高法庭宣布在学校种族隔离是违反宪法的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进入轨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开始运作

1959年——苏联火箭把月球表面照片送回地球

[第15页的图片]

战后的繁荣使许多家庭拥有美好的住宅和新车

[鸣谢]

H. Armstrong Roberts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