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8部分:约公元前563年以降——妙悟指望带来解脱
“宗教或哲学的试金石便是它能够解释多少事物。”——19世纪美国诗人爱默生(R. W. Emerson)
关于这个人,世人所确知的实在很少。传说他的姓名是瞿昙悉达多,他是个王子,约在基督降世之前600年出生于印度北部的释迦王国。人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和如来,后者的意思不详。很可能你只认识他那较多人知的头衔——佛陀。
瞿昙出身王族,在29岁时突然意识到外间世界的悲惨。他希望获得解释,正如今日的人诚恳地想知道为什么世上有罪恶和苦难存在一般。他于是撇下娇妻和幼子,逃到荒野,过了六年的苦修生活。他坐在荆棘之上,有一个时期每日只以一粒米为食。但这样行并未能带来妙悟。
大约在35岁时,瞿昙决定采纳一条较为稳健的途径,他称之为中道。他起誓要坐在菩提树下,直至悟道为止。后来他在一个晚上看到若干异象,认为自己的探究已大功告成了。此后他即以佛陀——意即“觉者”——之名为人所知。但瞿昙并没有声称佛是他专有的名号。因此在使用这个头衔时必须加上冠词(一佛),指瞿昙时则用佛陀(the Buddha)一词。
解脱之道
据说印度教之神因陀罗和梵王曾劝佛陀把新发现的真理告诉别人,他于是着手这样行。佛陀虽然保留印度教的宽容态度,认为所有宗教都有点好处,他却不同意印度教的阶级制度和着重以动物为祭一事。印度教声称《吠陀经》是来自诸神的经典,他却不支持这个主张。他虽不否认上帝可能存在,但否认上帝是创造者。他辩称因果律是没有开始的。他比印度教更进一步,在第一次讲道中提出应许说:“这是中道,其中的知识……导至洞察、导至智慧,进一步导至宁静、知识、完全的妙悟,以至涅槃。”
你也许会问,“涅槃是什么?”历史家杜兰特(Will Durant)答道:“这个问题很难找着错误的答案,因为师尊的解释十分隐晦,跟从者遂各随己意提出解释,结果众说纷纭,不可胜数。”《宗教百科全书》表示同意说:“佛教徒的见解不一,见解根据文化、历史时期、语言、学派甚至个别的人而各异。”一位作家称涅槃为“纯粹的无欲状态,超越时间的无限空虚……,没有再生的永远死寂。”此外,有人认为它的梵文语根的意思是“吹熄”,亦即油尽灯枯之意。无论如何,涅槃乃是解脱之道。
对于获致解脱所需的方法,佛陀将之概括为四真谛:生是痛苦和受难的;两者起源于生的贪求和欲的耽溺。智慧之道是压抑这种贪求;借着遵行八正道就可以获致成功。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国外胜利,国内败北
佛教从开始就引起响应。当时有一群称为查维加斯的物质主义者已为它铺好了路。他们排斥印度教的圣典,讥嘲对神的信仰,并且弃绝一般的宗教。他们的影响力相当巨大,并且有助于造成杜兰特所谓的“促成新宗教增长的真空状态”。这种真空状态,加上“古老宗教在智力上的衰退”,促成了当时两项重大革新运动的兴起,那便是佛教和耆那教。
公元前第三世纪中叶,帝国版图几占整个印度次大陆的阿育王对于普及佛教有很大贡献。他加强佛教的海外宣教工作,派遣僧侣到锡兰(斯里兰卡)以及其他国家。在公元第一世纪,佛教已散布到中国各地,然后从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到公元第六和第七世纪,它已传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地。今日普世的佛教徒人数达3亿人以上。
甚至在阿育王时代之前,佛教已在多处发展。莱曼(E. M. Layman)写道:“到公元前第四世纪末期,佛教僧侣已在雅典出现。”他并且补充说,基督教创立之后,早期的海外传道员不论身在什么地方,都要和佛教道理抗衡。事实上,天主教传教士初次抵达日本时,日本人误以为他们是佛教的一个新教派。怎会如此呢?
显然两个宗教之间有不少共通之点。据历史家杜兰特说,两者相似之点包括“崇拜遗物,使用圣水、蜡烛、香、念珠、僧侣法衣,在礼拜仪式中采用死的语言,有修士和修女,誓愿削发和独身,告解,斋戒,册封圣人,炼狱以及为死者举行弥撒等。”他并且补充说,这些事物“看来是在佛教当中首先出现的”。事实上,据称“在创立和使用两教相同的仪式和体制方面,[佛教]比罗马教会早了五个世纪。”
为了解释这些相似之点是怎样形成的,作家莱曼暗示它们有个共同的起源。他写道:“到了基督教纪元时代,……异教的影响已在佛教的崇拜形式中昭然可见。……在基督教会之内形成的若干崇拜仪式和习俗很可能[也]是异教影响所促成的。”
佛教尽管在世界各地节节得胜,在国内却遭受极大的挫败。今日,自称是佛教徒的印度人不及百分之1;印度教徒却占百分之83。原因颇难确定。也许佛教如此宽容,以致被较传统化的印度教再度吸收。或者是由于佛教僧侣对一般信徒疏于照顾所致。无论如何,一个主要因素是回教侵入印度。在回教统治的地方,尤其是印度北部,许多人都改信回教。事实上,到十三世纪末期,印度人口约有四分之一是回教徒。与此同时,不少佛教徒恢复信奉印度教,显然是由于这使他们较有能力去应付回教的猛烈攻势之故。印度教既以宽容著称,遂热烈欢迎佛教徒重投它的怀抱。使佛教徒更加放心的是,印度教声称佛陀也是个神,事实上是毗湿奴神的化身!
佛陀有许多面孔
莱曼写道:“初期的佛像是希腊人所制作的。”佛教徒认为佛像本身并不受人崇拜,目的只是要助人虔信,借之对世尊表示敬意而已。佛像有时作站立姿势,但大多数时候均盘膝而坐,脚掌向上。他在双手重叠时表示静思;右手高举至下颔时表示祝福;右手拇指和食指相触或双手合什当胸表示他正在说法。横卧的姿势则描述他进至涅槃的瞬间。
正如佛陀有种种不同的姿势,佛教道理也分门别派。据称在他死后的200年内,已有18个不同的佛教宗派存在。今日,在释迦牟尼“悟道”2500年之后,佛教徒对于怎样获致涅槃的解释也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据荷兰莱顿大学的泽克(Erik Zürcher)解释:“佛教含有三个基本动向,各有自己的教理、意识、圣典、和图像传统。”这些动向在佛教用语上称为“乘物”,因为它好像船一样载人渡过生命之河,直至最终抵达解脱的彼岸为止。那时就可以安然抛弃乘物了。佛教徒也会告诉你,渡过的方法——乘物的种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达彼岸。
这些乘物包括小乘佛教,它与释迦所传的道理颇为接近,盛行于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泰国、柬埔寨(原名高棉)。大乘佛教在中国、韩国、日本、西藏和蒙古特别流行。它较为自由随便,不惜修改教义以求赢得更多人接纳。由于这缘故,它称为大乘,与较严谨的小乘成一对比。以坦特拉或密宗为人所知的金刚乘则将佛教的仪式和瑜伽术合并起来,据称这能够加速人达致涅槃的境界。
这三种动向分成许多宗派,对于某些基本教理各自作出不同的解释,许多时是由于特别强调佛经中的某些部分所致。据泽克说,佛教无论流传到什么地方,“都或多或少受到当地的信仰和习俗所影响。”这些宗派不久又在当地分为更多派别。因此,佛教的情形与基督教国分裂为数以千计的大小派系颇相似。比喻地说来,佛陀戴着许多面孔。
佛教与政治
像犹太教和名义上的基督教一样,佛教的活动并不仅限于宗教。它同时有分模铸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作家谢克特(Jerrold Schecter)说:“在阿育王时代,佛教与政治行动的结合已开了先河。”佛教的政治活动一直延续至我们的日子。在1987年的下半年,有27名佛教僧侣在拉萨被捕,原因是参加反中国的示威游行。在1960年代,佛教则卷入越战的漩涡中。这促使谢克特作出结论说:“和平的中道已受到歪曲而演变为街上示威的新暴力。……亚洲的佛教是一种正在发火燃烧的信仰。”
由于不满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陷于可悲的情况,不少人转向东方各宗教——包括佛教——去寻求解释。可是,“一种正在发火燃烧的信仰”能够提出解决方法吗?爱默生说:“宗教……的试金石便是它能够解释多少事物。”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你会对释迦的妙悟作出什么评估呢?亚洲其他“探求正道”的宗教较可取吗?若要解答这个问题,请阅下期所刊载的资料。
[第18页的附栏]
与佛教有关的人、地和事物
亚当峰,在斯里兰卡被人视为圣山;石上的痕迹是佛教徒所谓的佛陀脚印,回教徒说是亚当的脚印,印度教徒则认为是湿婆神的脚印。
菩提树,这棵无花果树是释迦在其下成佛的树。“菩提”的意思是“妙悟”;据说从原树的一枝所长成的新树今日尚存,在斯里兰卡的阿努拉德普勒备受崇敬。
佛教僧侣,从独特的袍服可以辨认出来。僧侣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成分;他们应允要心存正直、对人与兽怀具同情心、以求乞为生、避免娱乐和恪守清规。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和俗家的领袖,佛教徒视之为佛陀转世。现今的达赖喇嘛在1959年被迫逃亡。“达赖”一词来自蒙古语,意思是“海洋”,表示知识的广博;“喇嘛”意即属灵的教师(与梵文的尊者相同)。据新闻报道,1987年西藏人民举行示威时,达赖喇嘛“祝福市民的不服从运动,但却谴责暴力”。这促使收容他的国家——印度——提醒他说,他的政治声明可能危及他在该国的居留。
佛牙庙,位于斯里兰卡康提的一间庙宇,以藏有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知名。
[第19页的附栏]
茶与佛家的“祈祷”
“祈祷”和“默想”尽管有些共通之点存在,但佛家的祈祷可以更正确地称为“入定”(默想)。禅宗佛教所特别强调的修行方式是自我锻炼和入定。禅宗在十二世纪传入日本,以中国所谓“禅”的佛教为本。禅宗的祖师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达摩在公元第六世纪东来中国,采纳了很多道家思想而创立禅宗佛教。据说有一次他在入定时竟然睡着了,醒来在一怒之下切去自己的眼皮。眼皮落地生根,长出第一棵茶树。这个传奇故事据称便是禅宗僧人何以在入定时以喝茶来保持醒觉的原因。
[第16,17页 的图片]
佛教庙宇,例如泰国曼谷的云石佛殿,非常富丽堂皇
[第17页的图片]
附图所示的是佛教庙宇的守护魔神像,下图则是佛像。这些都是佛教国家中常见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