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诉诸刀剑
“人会为宗教而争辩,为宗教而写作,为宗教而作战,为宗教而死亡;只是不愿为宗教而生活。”——科尔顿(Charles Colton),19世纪英国教士
基督教在早期拥有许多认真把宗教信仰在生活上实行出来的信徒。为了保卫自己的信仰,他们热心地挥动“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话语]”。(以弗所书6:17)可是后来,正如在1095年和1453年之间发生的事件表明,不按照纯真基督教而生活的冒牌基督徒却不惜使用其他种类的刀剑。
到第六世纪,西罗马帝国已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它的东方副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拜占庭帝国。但东方和西方教会虽然时常交恶,不久就看出大家正受着一个共同敌人——迅速扩张的伊斯兰版图——所威胁。
东方教会最迟在第七世纪已意识到这点,因为当时回教徒占领了埃及和拜占庭帝国在北非的其他领土。
不及100年之后,西方教会震惊地看到伊斯兰教的军力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一直达到距离巴黎只有百哩左右。西班牙有许多天主教徒改信伊斯兰教,还有些则采纳回教徒的习俗和接受回教文化。《早期伊斯兰教》一书说:“由于不甘损失,教会于是不断在它的西班牙信徒当中煽动复仇的火焰。”
几个世纪之后,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已得回大部分领土,于是“向回教臣民施行报复,予以无情的迫害。他们强迫回教徒背弃自己的信仰,将之逐出国外,并且采取严厉步骤要把西班牙回教文化的痕迹彻底消除。”
剑拔弩张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欧洲天主教徒拿起实际的刀剑。基督教国声称惟独它才有权统治中东圣地,因此决心要把伊斯兰教赶出该地。
从事“正义”战争的主张并非新事。例如,教会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对抗回教徒的战争中就曾经作过这样的声称。至少在乌尔班提出呼吁之前10年,据普林斯顿神学院的弗罗利克(Karlfried Froehlich)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已“打算要设立一支基督军团(militia Christi)去与天主的一切仇敌对抗,并且考虑派兵到东方作战”。
乌尔班采取行动的部分原因是响应拜占庭君主亚历克塞(Alexius)的求助。可是,既然基督教国的东西双方关系看来正在改善,教皇也许以为采取军事行动可能使两个争吵的姊妹教会复和。无论如何,教皇召开克莱蒙会议,宣布所有愿意从事“圣”战的人均获得完全的赦罪(免除一切惩罚)。此议获得出乎意外的积极反应。“神的旨意”遂成为东西双方召集队伍的口号。
一系列的军事远征于是开始,延续了差不多两个世纪的时间。(参看第31页的附框。)回教徒起初以为入侵者是拜占庭的国民。但在认清了他们的真正来处之后,就称他们为法兰克人。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之一,法兰西后来便从他们得名。为了应付这些欧洲“蛮族”的挑战,回教徒纷纷要求发动一场圣战。
英国的斯图尔特(Desmond Stewart)教授指出:“每有一个以教训或以自身榜样去撒播伊斯兰文明种子的学者或商人,就同时有一个兵士被伊斯兰教征召入伍。”到了十二世纪后半叶,回教领袖努尔丁(Nureddin)已把叙利亚北部和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回教徒联合起来而组成足够的军力。斯图尔特继续说:“正如中世纪的基督徒以武力推广基督的宗教,回教徒亦以武力去推广‘先知’的宗教。”
当然,推广宗教未必总是策动的力量。《欧洲的诞生》一书指出,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十字军“提供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得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得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意大利的商人也看出这使他们有机会在美索不达米亚东部各地建立贸易站。但不论动机如何,显然人人都愿意为自己宗教而死——不论死在基督教国的“正义”战争中或者死在回教的圣战中。
刀剑带来意外结果
《宗教百科全书》说:“虽然十字军的攻击对象是东方的回教徒,但十字军的热狂也发泄在犹太人身上。这些犹太人不幸住在招募十字军的地区——欧洲。十字军当中的一个流行口号是,要为耶稣之死复仇,犹太人于是首当其冲成为牺牲者。1096年在鲁昂发生了对犹太人的迫害,随即在沃尔姆斯、美因茨和科隆也对犹太人大举杀戮。”这不过是反犹精神的先声而已,后来终于导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自1054年东方教长塞鲁拉利斯(Michael Cerularius)与西方枢机主教亨伯特(Humbert)互相把对方逐出教会以来,东西方教会的关系日趋紧张,而十字军则使关系更为恶化。十字军在占领的城市中以拉丁主教取代希腊教士,于是东西方的分裂更蔓延到平民当中。
两个教会的分裂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达到高潮,据前任英国教会坎特伯雷法政会长沃达姆(Herbert Waddams)说,教皇英诺森三世所玩弄的是“两面手法”。在一方面,教皇对劫掠君士坦丁堡一事表示愤怒。(参看第31页的附框。)他写道:“希腊人的教会看见拉丁民族立下作恶的榜样,行为有如魔鬼,使希腊人有充分理由憎恶他们甚于憎恶狗,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再度效忠于罗马教会。”另一方面,教皇利用机会在当地建立一个受西方教长管辖的拉丁王国。
经过两个世纪的连年争战之后,拜占庭帝国已衰弱到无法抵挡土耳其人的大举进攻。在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终于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倾覆这个帝国的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刀剑,帝国在罗马的姊妹教会所挥舞的刀剑也难辞其咎。基督教国的分裂使伊斯兰教获得一个进侵欧洲的方便据点。
政治和迫害的刀剑
十字军增强了教皇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领导地位。历史家芒迪(John H. Mundy)写道:十字军“使教皇在欧洲外交上取得控制权”。不久之后,“教会就成为欧洲最大的政府,……比其他任何西欧政府操有更大的政治势力。”
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教皇的权力得以如日方中。教会成为西方惟一的团结力量,因此在社会上开始担任一个比东方教会更为活跃的政治角色。当时东方教会仍在一个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拜占庭君主——的辖下。西方教皇在政治上的优越地位使它坚称教皇持有最高权力,而这种主张是东方教会所反对的。东方教会虽然尊重教皇的地位,但却不同意他在教义和裁判权方面是最高权威。
由于受政治权力和错误的宗教信念所驱策,罗马天主教会伸出刀剑去消灭异己。搜捕异端分子成了它的业务。捷克首都布拉格卡尔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罗茨(Miroslav Hroch)和斯基保娃(Anna Skýbová)形容异端裁判所——特别设计来对付异端分子的法庭——的运作情况,说:“与一般法庭的习惯相反,告密者的名字……无须披露出来。”教皇英诺森四世在1252年颁发通谕(Ad extirpanda),批准用苦刑拷打犯人。“把人缚在柱上烧死——在十三世纪处死异端分子的常用方法——含有象征性的意义,暗示教会施行这种刑罚并没有犯流血罪。”
宗教裁判官刑罚了数以万计的人。有数以千计的人被缚在柱上烧死,著名历史家杜兰特(Will Durant)评论说:“即使以历史家和基督徒所能允准的最宽大眼光去看,我们仍必须把异端裁判所列为人类纪录上最黑暗的污点;它所显露的凶残比任何野兽有过之而无不及。”
异端裁判所的事件令人想起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兼科学家巴斯加(Blaise Pascal)的话,他写道:“人类所作的恶事从没有比怀着宗教信念去作那么彻底和沾沾自喜。”的确,挥舞迫害之剑去对付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一向都是伪宗教的特色,自该隐杀害亚伯以来便是如此。——创世记4:8。
被分裂之剑所切断
国家主义的纷争和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导致教皇在1309年从罗马迁居法国的阿维尼翁。虽然教皇在1377年迁回罗马,但进一步的冲突促使教廷选出一位新的教皇——乌尔班五世。可是,选立他的同一组枢机主教又选立一个敌对的教皇,克雷芒七世,后者定都于阿维尼翁。到十五世纪之初,局势甚至变成更加混乱。有一段短时期,竟有三个教皇同时在位!
这个局面称为西方分裂或大分裂,最后由康斯坦茨会议加以终止。会议借助于议会至上主义的原则;这种理论是,教会的最终权威属于全体会议而非属于教皇。因此,在1417年,会议能够选出马丁五世为新教皇。教会虽然再度统一,但已日趋式微。可是,尽管伤痕累累,教皇依然否认有任何改革的需要。据圣弗拉基米尔正教神学院的布泽姆拉(John L. Boojamra)说,教皇的固执“为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奠下了基础”。
他们有切实按自己的宗教而生活吗?
基督教的创始人吩咐他的跟从者要使人作门徒,但绝没有叫他们使用武力去这样行。事实上,耶稣特别警告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同样,他也没有吩咐门徒对任何敌挡的人施以身体上的虐待。基督徒需要遵守的原则是:“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马太福音26:52;提摩太后书2:24,25。
既然基督教国诉诸战争的实际刀剑,也采用政治和迫害的抽象刀剑,它显然没有跟从它奉为创立者的那一位。它已大受分裂所打击,更面对全盘瓦解的威胁。罗马天主教的确是一个“亟需改革的宗教”。可是,改革会来临吗?若然,何时来临?从什么人而来?我们会在下期作进一步的报道。
[第31页的附栏或图片]
美好的基督徒战争?
十字军是基督徒奉命去打的“美好的仗”吗?——哥林多后书10:3,4;提摩太前书1:18。
第一次十字军(1096-99年)出征的结果收复了耶路撒冷,并且在东方建立了四个拉丁政府:耶路撒冷王国,埃迪萨郡,安提阿公国和的黎波里郡。历史家威尔斯(H. G. Wells)所引述的一位权威人士论及攻陷耶路撒冷的经过,说:“十字军杀人如麻;败军的血在街头上直流,以致人策马行过时血浆四溅。在晚上,十字军在大肆蹂躏之后来到‘圣墓’,‘喜极而泣’,合着染满血腥的双手祷告。”
第二次十字军(1147-49年)的出兵是因为埃迪萨郡在1144年落在叙利亚的回教徒手上;战事在回教徒成功地击退基督教国的“不信者”时结束。
第三次十字军(1189-92年)在回教徒再度攻取耶路撒冷之后发起,将领之一是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宗教百科全书》说:“由于摩擦、争吵和缺乏合作精神,”十字军不久就“瓦解”了。
第四次十字军(1202-4年)本拟进攻埃及,但由于缺乏经费而转回君士坦丁堡;他们获得应许,若帮助觊觎拜占庭王位的亚历克塞登上宝座,便有物质上的酬报。《宗教百科全书》说:“[结果]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大肆劫掠,这件事是东正教永不能忘记或宽恕的。”该书补充说:“如果要拣选一个日子作为东、西分裂的确实日期的话,最恰当的——至少从心理的观点来看——毋过于1204年。”
儿童十字军(1212年)使德国和法国数以千计的儿童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死亡枕藉。
第五次十字军(1217-21年),是受教皇所支配的最后一次十字军,它的失败是由于领导不当和教士干扰的缘故。
第六次十字军(1228-29年)由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大帝所率领,他曾被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施以绝罚处分。
第七和第八次十字军(1248-54年和1270-72年)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他在北非去世之后即全军瓦解。
[第29页的图片]
德国沃尔姆斯的犹太人墓地——纪念第一次十字军的死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