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10/8 12-15页
  • 十字军——令千百万人理想幻灭的悲剧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十字军——令千百万人理想幻灭的悲剧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起因
  • 克莱蒙会议
  • 两度出征
  • 征服及大屠杀
  • 假象幻灭
  • 悲剧重演
  •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诉诸刀剑
    警醒!1990年
  • 宗教在以往战争中所担任的角色
    警醒!1973
  • 列国漠视前车之鉴
    警醒!2002年
  • 宗教对弟兄友爱有什么影响?
    警醒!198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8 12-15页

十字军——令千百万人理想幻灭的悲剧

《儆醒!》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

九百年前左右,也就是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蠢蠢欲动。假如你当时正生活在西欧,就会目睹群情鼎沸、车水马龙、海路拥挤的景象。这些人潮和车船正向圣城耶路撒冷进发。自公元7世纪以来,耶路撒冷一直在伊斯兰教徒的控制下。

这是第一次十字军远征。历史上主要有八次十字军远征,这些远征行动为东西方关系的历史留下伤痕。十字军奉上帝和基督的名大肆屠杀,并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来。最后一次主要的十字军远征在174年后发动,时间是1270年。

“十字军”一词源自拉丁语克鲁克斯,意思是“十字架”。许多远征军都在衣服上缝上十字作为记号。

起因

发动十字军远征的人声称,他们的目的是要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和所谓的圣墓。然而,远征的起因其实错综复杂。除了几宗事件以外,伊斯兰教徒和中东以基督徒自居的人一向尚算和平共处。十字军远征的起因跟欧洲当时动荡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公元11世纪,新开垦的农村地区纷纷改成耕地,以便增加粮食的产量。市区发展兴旺,人口不断增加。可是,后来发生饥荒,大批农民变得一贫如洗。不少农民于是拥进城市谋生,却找不着工作,以致穷困潦倒。结果,群情汹涌、抗议四起。

社会的最高阶层有许多封建贵族。由于查理曼的帝国瓦解,这些军阀希望利用当时政治上的真空情势,去征服新土地。

天主教会也经历一段骚乱不安的时期。1054年,东派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控制。此外,人民也谴责教士道德败坏、干预政治。

克莱蒙会议

鉴于这种气候,教宗乌尔班二世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他认为用军事行动来重夺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可以达成几个目的。这可以使西方信徒更为团结,并重申天主教会的权力;此外,远征也可以让上层阶级由于存着长期的争论而憋着的不满情绪,有宣泄的机会。为了换取宗教上——更重要的就是经济上——的利益,上层阶级能够以一个“崇高”的理由,去运用他们的军事专长,摇身一变而成为教会属下的军事力量。

1095年11月27日,乌尔班在法国克莱蒙的会议里提出呼吁。教会把仇敌描述得非常丑恶,是该受天主报应的。教士富歇·德沙特尔也有分参与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他说为了保卫东方的“基督徒”,以免受到伊斯兰教徒所侵害,这场战争看来是无可避免的。他应许人要是在途中丧生,或战死沙场,他们的罪就会立即获得赦免。这样,封建主就可以把他们当中互相攻讦的情势,转变为对抗“异教徒”的“圣”战。在会议里,“这是神的意旨!”这个口号后来更成为第一次十字军的所谓座右铭。

两度出征

教宗把1096年8月15日定为出征日,日期既定,教会就要设法寻求平信徒贵族的支持。教会提出保证,在远征军执行任务期间,教会必定会保护他们的土地财产。另一方面,教会呼吁没有那么富裕的人也要作出捐献,去资助这个任务。

可是,有一批人在约定的日期前就贸然成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他们是一些未经训练、毫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其中包括妇孺在内。他们称为人民十字军,目的地是耶路撒冷。这队十字军受到一些煽动群众的人所领导,其中最有名的也许是隐修士彼得,他在1095年终左右开始向平民传教。

艾克斯的艾伯特是中世纪的编年史家,他指出这彼得曾到过耶路撒冷。据说一天晚上,彼得接获异象,看见基督敦促他到耶路撒冷的高级主教那里,然后把主教给他的授权书带回西方。艾伯特透露,彼得接获授权书以后就启程往罗马谒见教宗,他的梦从而实现了。艾伯特的记载虚实参半,可是,所谓的梦、异象和书信却在发动群众方面成了有力的工具。

1096年4月20日,隐修士彼得率领群众离开科隆。由于缺乏航海所需用的一切东西,人民十字军只好长途跋涉,徒步或乘搭破旧的马车向圣地进发。不久,他们的粮食耗尽,武器短缺,他们于是沿途劫掠,当地的居民因这些目无法纪的“基督士兵”而大感震惊。

欧洲的犹太人首当其冲,他们被指控借钱给腐败的主教。跟从隐修士彼得的人大肆攻击犹太人,袭击行动在多个地方爆发,包括鲁昂和他们出发的城市科隆。艾克斯的艾伯特指出,美因茨的犹太人“看见这些基督徒连小孩子也不放过,对人毫无恻隐之心,于是不惜杀害自己的兄弟、妻子、母亲和姊妹,并且互相残杀。最令人悲痛的是,有些母亲宁愿亲手割断自己婴儿的喉咙,或亲自把他们刺死,也不愿孩子死在这些未受割礼的人手中”。

十字军取道巴尔干半岛,前往小亚细亚,在途中,类似的暴行再次发生。暴民抵达君士坦丁堡以后,皇帝亚历克塞一世为免这样的骚乱事件再度爆发,于是为人民十字军大开方便之门,帮助他们取道海路,在小亚细亚登岸。在那里,无数妇孺、有病的和年老的被伊斯兰教徒的军队杀戮,只有少数人侥幸生还,返回君士坦丁堡。

到1096年夏季,受过训练的十字军正式出发。他们的领袖在当日名噪一时。由于提早出发的人民十字军毫无秩序,这叫教宗乌尔班大为烦恼。他于是作出安排,好约束一下东征的十字军。当时出发东征的人必须显示自己有维持生活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妇孺、老年人和穷人参军的机会。

征服及大屠杀

军队、武士和生还的人民十字军齐集在君士坦丁堡,然后朝着他们的目的地进发。然而,他们再次奉上帝的名杀戮敌人。编年史家彼得勒斯·图德布杜斯描述,在安提阿受到围攻期间,十字军杀人如麻,“把所有尸体抛进万人冢里,却把人头砍下来。他们用四匹马把部分人头送到海岸去,好把这批首级交给巴比伦酋长的大使,却把其余的人头带回营去,以便数点数目”。

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取了耶路撒冷。阿吉莱尔斯的雷蒙德叙述说:“当时的情景触目惊心。给敌人斩首的已算是‘礼遇’的了;另一些士兵则身中多箭,从城墙上倒下来;还有些给敌人活活烧死。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上,一堆堆砍了下来的人头和手脚随处可见。”然而,十字军仍然为这些暴行辩护,口口声声说是奉宗教之名而争战。

假象幻灭

十字军取得胜利,结果建立了拉丁化的耶路撒冷的王国。然而,这个帝国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为在东方建立势力的封建主很快就出现勾心斗角的情形。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徒着手整顿军队,重整旗鼓。毫无疑问,他们绝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了巴勒斯坦的领土。

在这期间,其他的十字军也先后组织起来,最后的一次远征在1270年发动。由于屡战屡败,许多人不禁纳罕这些奉宗教之名而发动的远征是否正当。他们认为,要是天主真的嘉许这些“圣”战,就必定支持那些声称行事蒙他赐福的人。然而,自公元13世纪以来,教会的法学家一直不遗余力地为这些宗教战争辩护,同时也替教士参战说好话。

第一批十字军虽然满腔热忱,可是这份热忱已冷淡下来。主要理由是,持续不断的战争最终使西方的经济元气大伤。结果,教会转而主张把军事力量用来对抗欧洲基督教领域内的仇敌: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离经叛道者”,以及北欧的异教徒。

1291年,伊斯兰教徒夺得十字军最后的一个据点阿卡。耶路撒冷和“圣墓”再次落在伊斯兰教徒的手中。在两个世纪的冲突里,经济和政治利益一直是宗教争论的大前提。意大利历史家佛朗哥·卡尔迪尼说:“十字军远征已逐渐变质,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行动,人人都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不论是主教、修道院院长、君王、捐款收集者和银行家,都斗个你死我活。在这场斗争里,……耶稣的坟墓失去了一切意义。”卡尔迪尼也指出:“十字军东征是历史中大错特错的一页,是个无比复杂的骗局,也是基督教国中令千百万人理想幻灭的悲剧。”

悲剧重演

世人本该从十字军和他们的失败看出,贪图经济利益和渴求政治权力足以使人丧心病狂和酿成大屠杀。可是,世人并没有从历史汲取教训。事实上,世界各地仍有许多冲突爆发,使我们的地球家园继续血流成河。在这些冲突里,人们往往假借宗教之名做出各种可耻的恶行来。

然而,这个情况行将终止。不久,助长十字军以至现代各场所谓“圣”战的精神,将会跟所有伪宗教和整个受撒但支配的制度一同消逝。——诗篇46:8,9;约翰一书5:19;启示录18:4,5,24。

[第12页的图片鸣谢]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

[第15页的图片]

上图:德国沃尔姆斯的犹太人墓地——纪念第一次十字军大屠杀的死难者

左图:十字军战士的石刻头像

最左图:一个著名十字军的家族饰章

[鸣谢]

Crest and head: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photos: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