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3 2/8 17-19页
  • 纳米布的沙漠生还者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纳米布的沙漠生还者
  • 警醒!1993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适应沙漠环境
  • 生存有赖记忆
  • 其他生存秘诀
  • 它们还会存活多久?
  • 道别在此时?
    警醒!1990年
  • 象牙何价?
    警醒!1998年
  • 保存与世无争的厚皮动物
    警醒!1993年
  • 象的长途传呼
    警醒!198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2/8 17-19页

纳米布的沙漠生还者

《儆醒!》杂志驻南非通讯员报道

卡奥科兰与达马拉兰是一大片与非洲纳米布沙漠北部重叠的广阔地土。“这些以往人迹罕至、被人遗忘的世界直至最近才向人招手,”这便是克莱夫·沃克在他的著作《巨象的黄昏》里对这片大地的描述。这里乃是世上惟一纯种的沙漠大象的家园。

在纳米布沙漠北部地区中,这些硕果仅存的巨象为数可能还不及一百。这里每年的雨量低于15厘米,有时甚至数年也不下雨。大象怎样找到水源来止渴?如何觅食以满足它们巨大的胃口呢?

适应沙漠环境

1895年,西纳米布首次报道发现大象的踪迹,证据显示它们世世代代在沙漠生活。最近的大旱灾有五年未下过雨,大象却依然在沙漠上存活。事实表明,虽然大群条纹羚羊、大羚羊、高山斑马和为数不多的小象因缺水死去,却从没有大象因为旱灾的直接影响而死亡。米切·里尔登在《危机四伏的沙漠》一书中说:“大象是地球上最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之一。”

尽管卡奥科兰的河床通常都是干涸的,从东边陡坡流过来的水却由于渗入沙土而受到过滤,大象便是利用这些水源来维持生命。它们掘开河床上的沙土,开拓一些储水的坑穴。渗进这些坑穴的地下水足够大象喝个饱,事实上数不胜数的其他动物、雀鸟和昆虫都靠饮用同一水穴的水而得以生存。

由于大象胃口特大,每天需要进食超过100公斤的植物,有些人恐怕它们会因此破坏了纳米布地区的生态环境。然而,请留意一位著名权威人士安东尼·霍尔-马丁博士的观察。在《非洲的大象》一书中,他说:“在热带丛林里生活的大象会为了几片叶子推倒整株大树,可是它们的沙漠同类却甚少会推倒或毁坏树木。它们若这样行,不久之后便再没有什么食物留下来了。但情形刚相反,我们发现沙漠大象绝不浪费食物,它们吃掉每一片摘下来的绿叶,它们甚少会把叶子弃下,然后加以践踏。”

事实证明沙漠大象有助于树木的生长。它们喜欢进食的植物之一是金合欢树。在金合欢当令的季节,大象会吃掉大量金合欢的荚果。这些果子经过大象的消化系统时,坚硬的荚果会被软化,然后被排出体外,埋在一堆和暖、营养丰富的肥料里面,等待天降甘霖的时候便萌芽生长。故此,金合欢之得以继续在生态环境中循环不息,大象确实居功至伟。

生存有赖记忆

你可能曾经听人说过,“大象永不忘记。”让我们考虑一下这句话怎样适用在沙漠大象的生活方式之上。这些大象具有高度发展的家庭观念和合群意识,一只小象会留在母亲身旁达十载之久。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它们的悠长童年生活仅次于人类而已。

在青春期阶段,小象与不同年纪的大象交往,向它们学习在严峻的环境下生存的秘诀。大象会指示幼象在哪里找寻及怎样发掘水源,吃哪些植物以及它们在什么季节当令。小象也学晓怎样避免跟人类接触。这种自幼吸收的丰富知识和教导使年轻的小象毕生难忘。里尔登解释说:“在旱灾时,大象的记忆和经验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大象的生活方式是基于母系社会的。年长的雌象无疑在象群的生存方面担当一个主要的角色。她领导家人和象群不断找寻水源和食物。在差不多50年的沙漠生涯中,她掌握和积聚了求生的知识。借着领导和立下榜样,雌象把这种求生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故此,偷猎者若杀戮了一头经验丰富的雌象,便意味着摧毁了象群中一个储满觅食和求生知识的参考图书馆。

纳米比亚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加斯·欧文-史密斯论及这些纳米布沙漠大象说:“请记着……我们并非仅是谈及别的野生动物。这些是沙漠大象。……这种沙漠和大象的配合并没有在世上其他地方出现。……假若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对科学和世界将会是何等的浪费,多大的损失。”可是,这些巨象绝不会轻易从它们所选择的家园消声匿迹。原因是它们不但具备上佳的适应能力,并且天赋优良的求生装备。

其他生存秘诀

倘若你从象群的下风靠近它们,便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些沙漠大象的生存秘诀。你会留意到,它们在一块由幼细沙粒形成的浅洼地聚集起来,用前腿把沙粒踩得粉碎,然后用象鼻将柔软的沙尘喷在自己身上,直至它们看来活像灰色怪物一样。你是否以为它们喜欢肮脏?绝不然。这层有如幼细的爽身粉般的尘埃有助于冷却皮肤,并且隔开猛烈的骄阳。

你若保持肃静,便可以看到象群抹粉后休息的情景。憩息期间,大象的两扇大耳朵并没有闲下来。请留意它们怎样像摇扇般不断柔和地摆动。除了产生沁人心脾的阵阵凉风之外,摇扇作用促使流经耳内隆起的血脉网络的血液得以降温达摄氏6度之多。受到冷却的血液循环不息地流过大象庞大的躯体,再回流到耳朵。你可曾渴望也拥有一部体内的空气调节机吗?

现在,你可能由于双腿蹲下过久而感到疲倦了。请留意那头獠牙大象怎样纾缓它的四肢。它屈起前膝的姿态是何等优美高雅,用趾甲支撑着使腿保持平衡,让脚的肉趾休息。有时大象会以一种滑稽有趣的模样交错着后腿,好像人斜靠着一根手杖似的。

对页的图片说明了大象的另一项古怪的习惯。请看看那块在大象脚下滚动的圆石。据说滚动圆石能够使大象疲倦的脚部肉趾得到松弛,就像足部治疗师为病人按摩疼痛过劳的脚板一般。你应当记得象群也许已经走过迢迢长路,这些习惯看来便是它们用来减轻肉趾压力的一些方法。

它们还会存活多久?

即使沙漠大象能够克服险峻的天然环境,它们又能否在惟一的大敌——人类——的侵害手下挣扎求存呢?看来答案是肯确的。当地的土人现已积极参与捍卫他们所拥有的天然资源了。

根据《非洲野生生物》季刊透露,纳米比亚野生动物基金会发起的保护天然资源教育运动“已经取得达马拉和赫雷罗两族的权威合作,下令禁止区内的狩猎活动”。野生动物基金会也赢得了卡奥科兰的欣巴族各酋长的支持,他们委派部落的男丁担任守卫,保护野生动物。

传统部族首领的积极支持,使族人对他们的天然野生动物产生了引以为荣之感。《非洲野生生物》季刊报道说:“十五年来,在这片令人神往而又叹为观止的土地上,大象和黑犀牛的数目首次有所增加。”但愿他们对野生动物界的兴趣会持续不退。

这样,这些选择在干旱无水,不毛之地栖身的漫游者会继续浪迹于绵绵不绝的岩石戈壁之中。诚然,凭着天赋的本能和生存装备,它们乃是纳米布沙漠了不起的生还者。

[第17页的图片]

大象掘开河床上的沙土,借此维持储水的坑穴

[第18页的图片]

大象将一块圆石在脚下滚动,看来是要松弛一下脚上的肉趾

[鸣谢]

Courtesy of Clive Kihn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