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院之夜
《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
典型刺耳的管弦乐团演奏前练习突然终止,灯光也渐渐变得昏暗。乐团指挥在一阵掌声中步上指挥台,向观众鞠躬致敬。全场顿时肃静下来,乐团指挥于是高举双臂,神气十足地打了个手势,管弦乐团蓦然奏起序曲的前奏部分。你可曾经历过歌剧开场时的兴奋时刻?你喜欢经历一下吗?究竟歌剧是什么?它起源如何?
歌剧就是以音乐和歌唱的形式,把戏剧(正歌剧)或喜剧(谐歌剧)演成舞台剧,整出歌剧会分多场或多幕演出。歌剧牵涉多方面:戏剧文本或剧本(作家或诗人的作品)、作曲家填写的乐章;此外还有歌唱、舞蹈、布景和服装。音乐剧与歌剧类似,但前者的形式较为轻松简单。也许你曾观看过诸如《梦断城西》或《俄克拉何马》一类的电影,剧中演员有时就以歌唱代替说话。
歌剧的类型千变万化: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和焦阿基诺·罗西尼的作品光芒万丈,出类拔萃;朱塞佩·威尔地写的乐曲则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乐曲较为深沉庄严;乔治·比才的作品富于变化、活泼轻快;贾科莫·普契尼的作品则富于感情色彩。
音乐和歌曲的起源或多或少要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起头。(创世记4:21;31:27)自有人类以来,形形色色的乐器陆续面世,大约到了11世纪,人们采纳了一种有系统的写谱形式。据某些参考资料指出,歌剧是于16世纪末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始创的。其他文字在描述这类音乐作品方面也包括了不少意大利文词汇(例如歌剧,opera;剧本,libretto;女高音,soprano;男高音,tenor),从而证实了歌剧乃源于意大利的说法。后来歌剧也传到其他欧洲国家,并且经历过许多转变。时至今日,歌剧院遍布世界各地。
为了对歌剧有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听听住在米兰的安东内洛与他那来自瑞士的朋友马克斯的对话。安东内洛与马克斯在米兰举世知名的拉斯卡拉歌剧院里欢度了兴奋难忘的一宵。
在歌剧院里
马克斯:我看过你给我的剧院指南了,指南指出拉斯卡拉歌剧院是在1778年落成的,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因此需要重建,结果在1946年重建复业。指南也指出剧院足以容纳2000多名观众。
安东内洛:你说得不错。你看见这间歌剧院是座典型的马蹄铁状建筑物,是17至19世纪期间大多数歌剧院的流行建筑形式。这座歌剧院有六层包厢环绕全场;乐池就在舞台的前方。事实上,拉斯卡拉歌剧院既不是历史最悠久的歌剧院,也不是世上最大的歌剧院。它如此著名其实是由于有几出歌剧的首演礼都是在这里举行的,不但这样,许多著名的乐团指挥和演唱家也曾在这里表演过。包括指挥大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他甚至可以不靠总谱也能够指挥整个乐团。据说拉斯卡拉歌剧院的音响效果也是不同凡响的,优良的音响效果是歌剧院的必备条件,剧院无需借助扩音设备也能把乐声和歌声传到观众耳中。
马克斯:你可否告诉我一些有关歌剧演唱者的资料?
安东内洛:演唱者的音质和音域类型主要分六大类。就是三种男音——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以及三种相应的女音——女低音、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低音和女低音是音质最低沉的,在另一方面,男高音和女高音的音质则最高。至于男中音和女中音的音质却属于中庸。
人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歌剧演唱者,天生一把好嗓子乃是先决条件,此外,他也必须在专业学校里修读多年。人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学会如何把自己的音质尽量善加发挥,便无法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唱者了。你很快便会看见独唱者出场。这些演唱者虽然有时扮演一些年轻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但你会留意到除了少数演唱者之外,大部分演唱者都是体格健硕的成年人。你知道原因吗?
马克斯:这个我不晓得。我也很想知道原因。
安东内洛:这是由于他们要到了相当年纪之后才能在歌唱事业上达到高峰,并且必须体魄强健才有充足的声量演唱歌剧。你要知道在一段长时间内反复引吭,唱出雄浑嘹亮的歌声委实不易。据说名噪一时的女高音歌手玛莉亚·卡拉斯在50年代期间经常在拉斯卡拉歌剧院演唱,但后来由于严格节食而变得体格消瘦,结果声名骤降。所以,马克斯,不要让独唱者的外表使你分心,反之,要好好欣赏他们的歌喉。你看!指挥出来了。快取出观剧镜吧,这样你可以清楚看到演唱者和整出歌剧表演。给你一个提示吧:若要尽量享受歌剧,要全神贯注地欣赏那些音乐和歌曲,正如我们在第一幕时一样。
后台景象?
马克斯:掌声简直不绝于耳!那些演唱者的歌喉果然美妙。那么,幕间休息究竟有多长呢?
安东内洛:大约是20分钟。但你知不知道在幕间休息期间,幕后发生什么事情?
马克斯:我猜不到,告诉我吧。
安东内洛:简直是紧张刺激!在舞台监督的指挥下,专业舞台人员、机器操作员、电器工人、木匠以及其他工人合力把布景拆卸下来,然后重新装上新布景。今日,许多歌剧院都有先进的设备,以便在转换布景时更加迅速,有时甚至表演未完就开始更换布景了。液压台、升降台以及其他机器都是用来把部分的舞台升起或降下。所有歌剧院都设有特别装置,用来制造奇特的布景效果,例如有些设备可以产生水蒸气,以造成烟雾弥漫的效果,也有些设备用来制造刮风或下雨的声音,甚至霹雳的雷轰声。此外,不同电力强度的聚光灯能够产生独特的舞台效果,色彩缤纷的灯光也叫观众赞叹不已。
马克斯:我们安坐这里观赏歌剧之际,后台又发生什么事呢?
安东内洛:噢,马克斯,这点颇有趣哩。我们舒舒服服地观赏演出之际,一组人在后台和台侧正忙个不停。试想象一下,假如某位演唱者,或是合唱团团员,又或是舞蹈员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出台,那又怎么办呢?就在后台,舞台监督助理会密切留意乐团正演奏着总谱的哪个部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醒演唱者准备出场。合唱团监督也负责同样提醒合唱团。
此外,还有一位提词员躲在舞台中央的厢座里。他(或她)通过闭路电视留意着乐团指挥的动作,然后按着剧本读出歌词,所读的歌词比独唱者所唱的稍为领先,以防歌手忘了歌词。
最后,舞台监督负责监察布景更换的过程,以及召集大批演员准备出场,并且留意着灯光操作员的工作进行情况,以求使不同颜色的灯光在适当的时间投射到舞台的适当部分。院方已定下计划,在拉斯卡拉歌剧院内加设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就像其他歌剧院一样,以便加快更换布景的过程,这样,每次便可演出两出歌剧。
马克斯:原来演出一出歌剧要动用这么多人力物力!真不简单!
安东内洛:对啊!大型歌剧院有自己固定的管弦乐团、合唱团和舞蹈团——云集了数以百计的艺术家。此外,还有工匠、裁缝、鞋匠、木匠、化装师、灯光操作员,以及多位绘画布景的布景美术家。另外还有一批保安人员、行政人员,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
圣经歌剧
马克斯:有任何歌剧是取材于圣经的吗?
安东内洛:有的,数目不少哩。其实歌剧的内容取材自多方面——历史故事、神话、中古时代的传说,威廉·莎士比亚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地作了《纳布科》一剧,即“尼布甲尼撒”的简称,内容叙述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放逐到巴比伦,在那里成为奴隶的经过。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诺·罗西尼写了《摩西》一曲。除此之外,《参孙与大利拉》则是法国音乐大师圣·桑的作品。虽然这些歌剧的故事情节并非与圣经的内容完全一致,但饶有趣味的是,这三出歌剧都包含了上帝的名字耶和华。
马克斯:真的吗?我知道韩德尔和巴赫的作品曾提及过上帝的名字,但我不知道原来歌剧里也曾提及上帝的名字。
安东内洛:在《纳布科》一剧结束时,合唱团高唱‘伟大的耶和华’,大祭司撒迦利亚也提及上帝的名字。在罗西尼的歌剧里,摩西向‘耶和华’祷告祈求,在《参孙与大利拉》一剧里,‘耶和华’这个名字曾多次出现哩。
马克斯:真有趣。
安东内洛:另外还有其他圣经歌剧。其中包括理查德·施特劳斯所作的《莎罗米》;阿诺尔德·舍内贝格所作的《摩西与阿伦》;还有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所作的《底波拉与耶宾》。你看!最后一幕开始了。
引人入胜的一晚
安东内洛:你喜欢这出歌剧吗?
马克斯:喜欢啊,谢谢你给我的提议,由于我预先看过剧本,所以我能够跟上故事的情节。否则,我就不能完全明白他们唱些什么了。
安东内洛:不错,事实上,有时由于音乐声把歌声盖过了或是演唱者在拉腔时歌词并不十分清晰,所以要完全明白独唱者或合唱团所唱的每句歌词可真不容易。现在有不少歌剧院都提供歌词译文的字幕,这样观众便能够较易跟上故事情节。
马克斯:安东内洛,这出歌剧的确十分精采。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大大加深我们对创造主的体会,他赐人歌唱的能力以及作曲、演戏、欣赏音乐的能力。谢谢你与我一起度过这个兴奋舒畅的晚上。
[第24页的图片]
拉斯卡拉歌剧院
[鸣谢]
Lelli & Masotti/Teatro alla Scala
[第25页的图片]
意大利米兰的拉斯卡拉歌剧院
[鸣谢]
Lelli & Masotti/Teatro alla Scala
[第26页的图片]
上图:《参孙与大利拉》一剧里的歌剧片段
[鸣谢]
Winnie Klotz